理论教育 2016年国际尼山儒学与中华文化跨文化讲习班结业仪式成果

2016年国际尼山儒学与中华文化跨文化讲习班结业仪式成果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结业仪式上,给海内外20名学员代表颁发了结业证书。“2016年国际尼山儒学与中华文化跨文化讲习班”由国际儒学联合会、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主办,尼山圣源书院协办,北京外国语大学东西方关系中心具体承办。

2016年国际尼山儒学与中华文化跨文化讲习班结业仪式成果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主席视察北京大学,亲切会见安乐哲教授

2016年7月30日,“2016年第六届国际尼山儒学与中华文化跨文化讲习班”结业典礼在北京四海孔子书院举行。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安乐哲、秘书长牛喜平,尼山圣源书院荣誉院长王殿卿、常务副院长张践,北京四海孔子书院院长冯哲,北京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工作处处长张晓慧等出席了结业典礼。结业仪式上,给海内外20名学员代表颁发了结业证书。结业仪式由北京外国语大学科研处处长张朝意主持。

“2016年国际尼山儒学与中华文化跨文化讲习班”由国际儒学联合会、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主办,尼山圣源书院协办,北京外国语大学东西方关系中心具体承办。讲习班旨在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意识,探索建构“用中国观念讲述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新思路、新模式。它是由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夏威夷大学安乐哲教授于2011年创办的“中华文化跨文化阐释”教学项目。项目信息简介如下:

1.2011年7月1—31日 尼山圣源书院

名称:儒学与中国文化传播种子师资培养项目

主办:尼山圣源书院、北京四海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东西方关系中心

主讲教授:安乐哲、罗思文、田辰山

学员:27名(含11名国际学员)

2.2012年6月9日—7月3日 尼山圣源书院

名称:国际尼山儒学与中华文化师资班

主办:尼山圣源书院、北京四海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东西方关系中心

主讲教授:安乐哲、陈素芬、田辰山

学员:23名(含8名国际学员)

2012年第二届国际尼山儒学与中华文化师资班

3.2013年7月6日—8月3日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研社大兴国际会议中心

名称:中华文化跨文化传播师资培训班

主办: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

协办:北京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工作处、国际关系学院东西方关系中心

主讲教授:安乐哲、熊玠、田辰山、王蓉蓉、汉斯·穆勒

学员:57名(含19名国际学员)(www.daowen.com)

4.2014年7月18—28日 北京外国语大学新图书馆

名称: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传播案例培训班

主办: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

协办:北京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工作处、国际关系学院东西方关系中心

主讲教授:安乐哲、田辰山、王蓉蓉、张燕

学员:中国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师33名

5.2015年12月6—12日 北京外国语大学逸夫楼

名称:中华文化跨文化传播讲习班——国学语言与话语的选择

主办:国际儒学联合会

协办: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国际关系学院东西方关系中心

主讲教授:安乐哲、田辰山、王蓉蓉、张燕华

学员:中国大学国学院教师、学生共65名(含6名国际留学生)

前五届都取得很好的效果,在比较中西哲学视野下讲述中国文化项目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外辗转三年,2016年“第六届国际尼山儒学与中华文化跨文化讲习班”又在山东泗水尼山圣源书院举办。这六届讲习班,参加“中华文化跨文化传播项目”的有来自芬兰、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俄国、波兰、马耳他、土耳其、韩国、德国、印度、埃及、丹麦、以色列、中国等十多个国家的学员。他们是各国高校从事哲学、文化研究与教学的教授、学者,在高校攻读学位的中国及外国留学生,还有中国国内青年教师与在读研究生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有高度热忱的社会人士。

“国际尼山儒学与中华文化跨文化讲习班”是以安乐哲为首、造诣精深的著名比较中西哲学家教授团队,用英语解读“四书”、《道德经》及其他中国经典,使学员领受“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精神;学习用中国话语和思维讲述中国经典思想以及当代中国现实社会与文化的故事。跨文化讲习班的立意,是站在文明对话高度,站在文化传播战略高度。因为中西文化在宇宙观、认知方法、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语言叙述话语等多方面存在整体性结构差异,中西方对彼此文化的翻译和理解历来存在很多误解与误读。针对这样的问题,安乐哲教授等学者提出采用中西比较视野,用中国人自己的思想和话语,去理解、讲述中国的思路;在这一思路上,提出以阐释为主、以翻译为辅的新方法,开辟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新道路。在这个意义上,“国际尼山儒学与中华文化跨文化讲习班”是一个“中学西进”讲习班,是一个在中西比较视域中,让外国人得以真正理解中国思想的话语体系建设班。

2016国际尼山儒学与中华文化跨文化讲习班

“2016国际尼山儒学与中华文化跨文化讲习班”的课程设置,在于尝试如何成功地向世界讲述中国话语。这套话语必须要避免用西方中国阐释者们惯用的西方概念体系,来澄清因为不对称认识导致的中西方彼此的误解。讲习班根据安乐哲教授在比较中西文化差异基础上提出的中国文化具有“一多不分”特点,设计了相应的学习方法,让学员将中国“一多不分”的特点与西方文化“一多二元”的特点进行了差异对照,最后使学员们能够运用“一多不分”话语有效地向世界讲解中国思想。

为此,讲习班组织了阵容强大的教授团队,由安乐哲教授领衔,包括北京大学辜正坤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田辰山教授、洛杉矶罗耀拉大学王蓉蓉教授、澳门大学穆勒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李晨阳教授、北京大学张骐教授、科比大学哲学系主任江文思和西雅图大学哲学系讲师孙彦彬。教学以英语授课,辅之以中文;讲习班讲授的课程内容,在整体设计上为回应从比较中西哲学出发,流行的三十多个文化困惑问题,如:“什么是负责的中西文化比较”“为什么用儒家思想理解中国很重要”“西方人理解中国的障碍在哪里”“西方概念话语怎样不对称地误读中国”“怎样找到中国讲述自己的话语”“怎样表述中华文化才是恰当的”“为什么中国是‘一多不分’的故事”“怎样运用‘一多不分’阐释中国”等。本期共有学员21名,12人来自国内,9名为外国学员。国内学员为7所大学教师、学生和中国儒学研究机构研究员。外国学员为英国、马耳他、俄国、意大利、土耳其、波兰等国的大学教师、学生及在中国任教的专家。

讲习班“用‘一多不分’话语向世界阐释中国”的这一学习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生动地表现在讲习班结业典礼上英国、土耳其、马耳他学员亲切地讲述学习、运用“一多不分”话语阐释中国文化后的体会,也表现在中外学员完成的“以‘一多不分’阐释中国文化”的论文中。“一多不分”话语,洋溢在中外学员结业典礼上进行的“2016国际尼山儒学与中华文化跨文化传播论坛”汇报中;以“在‘人’观念上中西互鉴”为题,安乐哲教授带领中外学员,用学到的“一多不分”跨越文化差异话语,讲述了以“中西婚礼”“‘大家’与‘everyone’”“刀叉与筷子”“老奶奶摔倒要不要扶”“中和作为文化核心价值”“一带一路”及“现代与传统文化延续关系”等议题的中国“一多不分”故事,也阐释了中华文化“以关系中和为本”的核心价值取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