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殿卿老院长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儒学兴,看济宁”。牟钟鉴教授谆谆教导我们,济宁在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方面具有独一无二的区位优势和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传承传播弘扬儒家文化是济宁的区位责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国学教育研究中心于建福主任也对我们寄予厚望,多次讲“国学兴,看济宁”。
面对领导的叮咛,面对专家前辈的嘱托,我们通过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在济宁市孔子研究院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通过聆听尼山圣源书院专家教授的报告,我们深深感到在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而,面对师资断层、教师国学素养普遍不高的现实,怎么才能有效、有序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成为一道难题。带着疑问,我们向尼山圣源书院的各位专家学者请教,问计于书院,问策于书院,综合分析各位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我们弄清楚了国学经典“为啥教、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等系列的问题。
解决“为啥教”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好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根本目的的问题。我们定位为“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经典育人。具体来说,开展国学经典教育不是传授给学生具体学科知识,而是教给学生一种思维方式、处事规则和做人的基本道理,形象的说法,就是教给学生人生的“点金术”。在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方面,中央民族大学牟钟鉴教授给我们提出了鉴别真伪国学的判断标准,即“五个不赞成”:不赞成把国学经典当“历史”来研究、不赞成把国学经典“西方化”、不赞成把国学经典“政治化”、不赞成把国学经典“宗教化”、不赞成把国学经典“商业化”。牟教授的这“五个不赞成”,从宏观层面上,为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定了大调子,指明了大方向。我们在推广国学经典教育时除了牢记这“五个不赞成”,还针对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实际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让广大师生真正认识到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复兴”,不是教育的“仿古复古”;是为现代教育提供“文化源头”和“思想宝库”,不是加重学校教育教学的“负担”;是教师修身为师的重要“引擎”,不是国学取代其他学科;是对学生民族自信、文化自觉的“唤醒”和“激励”,不是对学生思想的“抑制”和“约束”。“立德树人”的目标导向为我们开展国学经典教育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实现了与现代教育的有效融合。
解决“谁来教”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国学师资及其国学素养的问题。我们首先进行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教育引导广大教职工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济宁市曲阜孔子研究院的重要讲话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发出了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信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春天”已经来了,要求广大教职工树立起“弘扬传统文化人人有责”的观念,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增强文化自觉和行动自觉。我们在思想动员的基础上,在全体教职工中开展了“集中补习”国学经典行动,注重发现和培养先进,在全市中小学创造性地实施了国学经典教育“一校一导师”制度,找到了区域推广国学经典教育的突破口。同时,研究制订了国学导师的“五大任务”:一是承担国学经典教育宣传推广及教学任务;二是承担国学经典教育培训任务和辅导工作;三是拓宽国学经典传播渠道,开展灵活多样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四是开展调查研究,为国学经典教育发展献计献策;五是主动配合学校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实践证明,这批国学导师在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过程中已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我们必须遴选出适合中小学生的学习项目。在尼山圣源书院各位专家学者的具体指导下,济宁市确定了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三个重点”“四个侧重”。具体来说,在教学内容上,突出“三个重点”:一是开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民族自信、文化自觉;二是开展“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心存善念、尊老爱幼、关心社会;三是开展“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教育,引导学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诚信友善。在教学安排上,注意把握“四个侧重”:小学低年级侧重于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亲切感,开展启蒙教育,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小学高年级侧重于提高学生的感受力,开展认知教育,引导学生感悟经典;在初中阶段侧重于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引导学生自觉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高中阶段侧重于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引导学生自觉践行国学经典的核心内容。“三个重点”“四个侧重”的教学安排切实增强了我市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针对性,使我们既能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突出”,又能做到“灵活应对、收放自如”。(www.daowen.com)
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我们倡导现代人学国学要用现代的方式,要赋予它浓浓的时代气息。我们要求做到“三个纳入”“四个步骤”和“五个结合”。在工作布局上做到“三个纳入”:一是把国学经典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确保每周不少于1个课时的学习时间;二是把国学经典纳入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彰显国学经典的特色,让经典名句“进院上墙、登堂入室”,从而达到“每面墙壁都说话,一草一木都育人”的教育效果;三是把国学经典教育纳入《公民道德建设规划》,充分挖掘国学经典的时代价值,与国情、市情、县情教育相结合,讲好四个故事(一是讲好中国故事,只有讲好中国故事,才能增强国家意识、民族自信;二是讲好家乡故事,只有讲好家乡故事,才能热爱祖国;三是讲好经典故事,只有讲好经典故事,才能更好地立德树人;四是讲好孔子故事,只有讲好孔子故事,才能亲其师信其道)。在学法指导上,实施“四个步骤”,即读、背、诵、讲。坚持以读为基础,以背为深化,以诵为提升,以讲为贯通。读的目的在于消灭生词、生字,关键在一个“准”字;背的目的在于加深记忆,把经典从电脑里、书本里搬到学生头脑里去,关键在一个“熟”字;诵的目的在于加深自己的理解和情感,带着感情有旋律地朗读,关键在一个“情”字;讲的目的在于真学真懂真理解,达到融会贯通,关键在一个“透”字。在工作推动上,实现了与当前重点工作的“五个结合”:一是与“立德树人”相结合,把国学经典教育作为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二是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挖掘经典内涵,诠释核心价值;三是与课程改革相结合,把国学经典教育融入各科教学之中,做到学科加经典,或者说经典加学科,效果显著;四是与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用国学经典浸润教师心灵,启迪教育智慧;五是与打造儒家文化新高地相结合,加强国学推广人才的培养,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国学教师队伍。
方向已明,路线已定,关键在抓好落实。王殿卿老院长和于建福主任多次深入济宁市曲阜、邹城、泗水、嘉祥、金乡等地的中小学校调研指导,帮助学校设置国学经典教育课程、研发校本教材、布置校园文化,组织专家学者帮助我们评选国学经典教育优质课例和优秀校本教材,有力地促进了济宁市国学经典教育“三库”即国学经典教育资源库、国学经典教育专家信息库、国学校本教材资源库建设。
在尼山圣源书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我们区域推进国学经典教育的做法和成效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也赢得了在国学教育领域里的一些话语权。全国各地到济宁参观考察的人员络绎不绝,济宁市教育局刘加庚副局长先后为山西、内蒙古、宁夏、安徽、贵州、江西、广西、重庆、湖南等地组织的教师培训作专题报告,也为一些全国性教师培训介绍济宁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情况。《教育家》2016年第4期、《人民教育》2017年第13、14期、《文化大观》第2期等先后报道了济宁市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经验做法,受到广泛关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