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回顾,方可前瞻。为了认真总结9年来的经验与教训,以下将首届及第五届主要资料呈现出来,以便大家了解主办与承办单位的思考与工作总结、学员的收获和培训的后续影响等。
(1)黄秀清在2009年首届开班仪式上的致辞。
中华美德教育行动研究全国总课题组副组长 黄秀清教授
尊敬的来自台湾的各位贵宾
尊敬的泗水县和尼山圣源书院的各位领导
尊敬的致力于中华美德教育的各位朋友们:
请允许我代表“中华美德教育行动研究”全国总课题组,代表总课题组负责人王殿卿教授致辞。
首先,我们向台湾国学教育(的)专家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并致以衷心的感谢!为了共同承续中华文化的血脉,各位专家不辞辛苦来到尼山圣源书院授课,值得大家钦佩。谢谢各位专家!
我们还要向泗水县各位领导,向尼山圣源书院各位领导表示最诚挚的谢意,他们鼎力举办“海峡两岸‘读《论语》教《论语》’师资研修班”,为我们创造了最好的学习条件。办好这个研修班,(将)把中华美德教育行动在全国更深入、更广泛地开展起来。在此,谢谢各位领导的关怀与支持。
第一届研修班学员来自全国,大家抱着传承中华文化、践行儒家经典的志向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冒着酷暑,自觉自愿地来到这里学习,令人感动!
“中华美德教育行动研究”课题,曾先后被列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全国教育科学教育部重点课题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连续开展了十五年的研究。目前,课题研究已经从“实验研究”进入“深化与推广研究”阶段,全国有九个省市,近千所学校,百余万中小学学生接受了中华美德教育,成效显著。在座的各位学员为弘扬中华文化、承接中华美德、培育民族精神,进行过艰辛的工作和热情的探索。我们相信,在学习台湾朋友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宝贵经验之后,中华美德教育研究将会更加深入地进行下去。在此,谢谢各位朋友的努力与无私的奉献。
下面,请允许我再讲几句我来(参加)研修班之前产生的一点新想法。
大家知道,本月11—12日在长沙成功地举行了第五届“两岸经济文化论坛”,其主题是“推进和深化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本月15日中国新闻网的文章指出:基于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两岸文化交流的机制亟待建立,我们需要探索和实践中华文化传承机制的创新。
我想,首届研修班,何尝不是两岸中华文化交流的一种新形式、新途径?这是一种高层次、高质量、高水平的两岸文化交流的新机制。
今天,将是可以载入中华文化史册,具有中华文化创新意义的日子。我相信,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大家会有共同的感受与决心!
谢谢大家!
2009年7月22日
(2)海峡两岸炎黄子孙共同维系中华民族的命脉。
前台北市中正国中校长 黄裕城
7月22日,我们一行八位台北市的教育工作者,在前台湾大学齐益寿教授的率领下,搭机到山东泗水尼山圣源书院参加第一届“海峡两岸‘读《论语》教《论语》’师资研修班”,受到书院刘副院长暨同仁的热烈欢迎,开启了我们共同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扬而努力的神圣任务。
来自全国七省市的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秉承着一颗热爱中华文化的信念,参加传承中华文化,发扬中华文化的研习,希望中华固有的优良文化能通过学员们的学习与努力发扬光大。在开业式中,刘副院长及泗水县教育局杨局长殷切勉励大家,努力做一个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中华文化的发扬者。让中华固有文化能经由两岸教育工作者的参与,在山东孔子故乡重新发光,尤其借着海峡两岸的教育文化交流,对大陆因为“文化大革命”期间对中华文化的摧残所造成的断层危机加以弥补。
八天的研修活动中,台湾教师将高中教导学生读《论语》、教《论语》的经验展示给大陆的老师,我们几位有幸能成为首次参加这项研习的先行者,内心倍感光荣,也深感责任重大。今天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扬结缘在圣源书院,我们首先应该要感谢王殿卿教授、刘示范教授、黄秀清教授以及泗水县领导们。
我们台湾的教育工作者能有此机缘前来,也应感激中华民国孔孟学会张植珊秘书长。五十年前在台北师范学校教我国文的张植珊导师,吩咐我在台北延聘两位高中的国文老师来圣源书院参加研习,将在台湾高中教《论语》的经验来圣源书院分享。有此机缘,我立即商请台北市第一女子高级中学教务主任唐慧文老师替我物色,岂料她愿意前来作为先行者,同时邀约她的好友、同样是教国文的中山女高的萧穗珍主任一起前来。我与她的这种缘份是在台湾师范大学校长储训班时结下的。这种先前种下的因变成了今天的果,开启了这次历史上两岸为复兴中华文化教育交流的先例。
在我们启程前心中所想的是到山东曲阜至圣先师孔子故乡朝圣、学习。与回教徒一生中要前往麦加朝圣的虔诚心相似,我们教育工作者一生中能到至圣先师故乡、中华文化的发祥地曲阜参访,也是我们身为教师一生中难得的盛事。在这里,我们有机缘遇见了大陆各地学校为维护、传承中华文化的学习者。我们在济南机场就遇见了从四川宜宾来的教育工作者,真是有志一同,共同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扬付出心力,共同重新体认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这是基于中华文化所结下的缘,这是尼山圣源书院所提供的机会所结的缘。
在研习过程中,齐教授以“中国三大诗人的儒者襟抱与诗歌表现”为题拉开了序幕。齐教授以渊博的学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大师的风范,用在中国五千年文化中最具有儒家风范的三大诗人来说明儒家的精神。因为孔子所树立的儒者风范,其中最重要的是具有高尚的人格与志节。屈原、陶渊明和杜甫正是儒者风范的代表人物,因为他们的诗词所表现的文采内涵,正是基于《论语》中孔子教育的中心思想。齐教授通过深入浅出的阐述,说明要能有此流传千古的文学作品,必先从《易经》中的君子进德修业着手。齐教授引经据典(参照《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让学员们体悟三大诗人的儒者胸襟,启迪学员们认识传统文化,学习儒者楷模,并为今后教导学生提供了方向。
两位从台北来的高中老师运用教学媒体将他们二三十年的教学经验及教学技巧展现在学员面前。过去一般人认为,教“四书五经”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但通过两位高中老师的教学技巧展示,两千多年前孔子与学生的对话变成了生动有趣的课程。这不仅让学员们感到学习中华传统经典文化不是复古,更不是八股,而且使他们能够将《论语》中的修身养性、人格修养内化于日常生活当中。学员们回校以后,也能将在圣源书院所学的教学模式运用于自己的教学中,让中华民族的下一代,不认为《论语》是两千年前的东西而畏惧学习,让学员获得读《论语》、教《论语》的技巧与乐趣;让社会大众认识到《论语》“四书五经”原来也可以这样教,教起来也会如此生动有趣。相信学员们经过这番研习、经验传承之后,对于在学校弘扬中华文化瑰宝的方法充满了信心,对于读《论语》与教《论语》更有把握。
感恩圣源书院给我们提供机会,在最后一节课聆听刘副院长的“孔子与中国文化”。刘教授在讲课中所表现出来的深厚学养以及谦谦君子的风度,正是学习《论语》后的至高境界。他勉励大家努力承担复兴中华文化的重大责任,我们感受到如孟子般的“浩然之气”。最后,王教授以执行院长的身份讲述圣源书院创建的缘由以及中华美德实践的坎坷过程。听王教授讲课,我心中涌起他是先知先觉的智者、义无反顾的勇者、实践世界大同的仁者的感觉。他语重心长、娓娓道来,令人内心有振聋发聩的省思,我由衷地敬佩他的高瞻远瞩与愿意承担历史重任的担当。
昨天,我听了一位自称为“小鸭鸭上架者”的学员的报告,不得不竖起大拇指称赞他的表达能力与技巧,我赞美他是一位才华洋溢的青年教师。刚才又听到他同组的一位自诩为“老鸭鸭”的老师的总结报告,更令我敬佩。来参加研修的老师们各组的心得报告,不仅显现出老师们的才华,更充分表现出他们对复兴中华文化的担当,让我深深地感到这是中华文化复兴发扬的有力保证。这些让我来参加研修班时所预想的目标:“我是来孔子故乡朝圣的,同时也是来学习的”都如愿达成。由衷地感恩啊!
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怀着朝圣的情,以孺慕之情来领受儒学的盛宴,共同为传承发扬创新中华文化而尽点心力。为传承、发扬中华文化,我们要勇于付出,甘于奉献。感恩啊!圣源书院。感恩至圣先师的典范!祝福各位教育界的朋友们!复兴中华文化任重道远,责无旁贷!
(3)首届学员代表结业式上的发言
前台北市中正国中校长黄裕城在第一届“海峡两岸‘读《论语》教《论语》’师资研修班”上发言
北京潞河中学语文教师 陈礼旺
尊敬的台北中正国中校长黄裕城先生
尊敬的台北第一女子高级中学教务主任唐慧文女士
尊敬的尼山圣源书院的各位专家
来自全国七省市的各位伙伴:
大家上午好!
从7月22日报到至今日,9天的时光倏忽而过。9天中我们聆听了台湾齐益寿教授角度新颖、立论深刻的学术报告,聆听了台湾黄裕诚校长、萧穗珍老师、唐慧文老师三位坦诚客观、知行合一、重在实践的讲座,聆听了王殿卿教授、刘示范教授二位仁厚长者睿智丰赡、高屋建瓴的讲话,参观了曲阜三孔、尼山书院、泗水泉林等人文圣地,泗水一行的日程安排得紧张而有秩序,内容丰富多彩。一句话可以表达我们两组同仁的感受:圣地朝圣,不虚此行;圣源聆教,收获颇丰。这几天,台湾中正国中黄校长,这位智慧的、真诚的教育家一直在提一个美丽的词语——感恩,那就请允许我代表全体人员表达一下我们感恩的心情,谢谢来自台湾的四位老师!谢谢尼山圣源书院的各位专家及工作人员!谢谢泗水县的党政领导及教育局领导!谢谢圣源酒店周到贴心的服务!还有,在价值多元化、世人大多变得世故功利的今天,我们60多位一线教育工作者牺牲暑假休息时间齐聚尼山圣源书院学《论语》,为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甘愿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这实属不易,所以最后我要谢谢来自全国9个省市的伙伴们!
近几年来,弘扬传统文化、学习国学经典活动在中国大陆已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我认为,这次“国学热”背后的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们国家的经济腾飞,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但因为“一切向钱看”风气的泛滥,当然还有官员腐败、行业分配不公等原因,使得我们的社会风气变坏了,道德底线一次一次地被逾越,出现了诸多见利忘义甚至见死不救等让人说起来激愤、想起来恐惧的事件,以致有人说出“在当下转型期的中国发生什么反常的事情都属正常”的话语。我们中国人怎么了?我们中国文化怎么了?面对这些失范的人和事,学界有识之士在探寻、在争论,大家都认识到建设文明、健康的民族文化的重要,都认识到中国的问题还得靠中国人自己解决,都认识到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紧迫,于是国学变热了。尼山圣源书院当此之时,举办第一届“海峡两岸‘读《论语》教《论语》’师资研修班”,而且从台湾这个从1949年至今一直在进行儒学经典教育的宝地请来了大学、中学的资深教授和校长、优秀教师讲学,确实眼光独到,用心良苦,让我们在座的各位伙伴受益多多。我们亲身感受到几位教师的高尚道德和渊博的学问,他们的讲学让我们对儒学、对《论语》有了更为全面、更为准确的解读,让我们对今后如何带学生学习《论语》、如何开《论语》选修课、如何和学生践行忠孝诚信、礼义廉耻更有了信心,思路更开阔,方法更多样,相信教学效果会更好。我谨代表我们小组表个态:从下学期开始,我们愿意努力在我们各自的学校打造精良的《论语》选修课,营造浓郁的实践儒学的氛围,不把学《论语》搞成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的运动,而是把《论语》当成滋养我们的老师和同学心灵的粮食,下功夫一篇一篇地学、一篇一篇地体悟、一点一点地去实践,争取尽早拿出一套在高中开设《论语》选修课的成熟经验,借以回报尼山圣源书院!
我们大家还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不抱怨、不推托、不退却,把《论语》教学当做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用优秀的儒学文化精神改造我们的弟子。大的环境我们个人无法彻底去改变,但我们能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能多改变一个人就多改变一个人,能多改变一个班级就多改变一个班级,能多改变一个学校就多改变一个学校,相信我们坚持下去,我们百折不挠,我们就会培养出数以百计、数以千计、数以万计、数以百万计的知晓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们就会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写下我们浓重的一笔!
利用今天这个机会,我还想发出一个倡议:建议在座的各位回去以后,先在自己的学校里开展“一日背一则《论语》”活动。萧穗珍老师在讲课的时候提到小时候她的父亲强迫她每日背一则《论语》让她受益匪浅的事相信大家不会忘记。小学、初中、高中是孩子们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让孩子们多背一点,孩子们将受益终身。高中、初中的学生是理解之后再背诵,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同学可能是死记硬背,但我要说“死记硬背《论语》”没有过错!如果这一活动能够持久开展下去,参与面不断扩大,参与者越来越多,大家可以想一想五年之后、十年之后、五十年之后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将会是怎样的一个面貌!我们期待着!
最后,步朱子《春日》诗韵,胡诌四句小诗送给大家:
仲夏游学泗水滨,
尼山三孔和泉林。
圣源书院聆教诲,
《论语》教学日日新。
祝尼山圣源书院早日建成!
祝尼山圣源书院在各位专家的辛苦操劳之下,办成中国读书人的精神家园!
祝各位专家身体健康!
祝“海峡两岸‘读《论语》教《论语》’师资研修班”活动取得大成就!
2009年7月30日于山东泗水
(4)尼山举办《论语》师资研修班。
(载《光明日报》2009年8月24日)
由尼山圣源书院主办的第一届“海峡两岸‘读《论语》教《论语》’师资研修班”,近日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70余位大中小学的校长、教师,参加了为期10天的研修。齐益寿教授以及来自宝岛台湾教育界的资深教师黄裕城、萧穗珍、唐慧文等,为学员们做了精彩的讲座。齐益寿教授以屈原、陶渊明和杜甫“中国三大诗人的儒者襟抱与诗歌表现”为题,阐述了在中国两千五百多年文化发展进程中,唯有具备儒家风范、高尚人格、伟大胸襟者,所孕育出来的文学作品才能流传千古。缺乏中国的人文素质,难以成为中国的文学家。他从一个侧面告诉人们读懂国学经典的价值。黄裕城先生以“台湾‘中国文化基本教材’课程设置的历史沿革及其价值”“孔子师道观与现代教育伦理”两个论题,从教材与师德两个方面,给学员以启迪。萧穗珍、唐慧文将台湾地区高中教导学生读《论语》教《论语》的经验展示给学员,并依据品德教育、认识孔子、论语导读、教学实作等次序进行了授课。他们生动活泼有趣的课程,使得学员们对于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充满信心,从中获得了读《论语》教《论语》的技巧与乐趣,并且引发了设计各种教学方案与模式的创作实践。期间,学员们还走出教室,到孔子的出生地尼山圣地“朝圣”,到孔子发出千古浩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泗河源头泉林,实地体验圣之“源”,到孔府、孔庙、孔林印证书本上的儒学,都给大家以心灵的震撼。
2.第五届“海峡两岸‘读《论语》教《论语》’师资研修班”
(1)西安市曲江第一中学第五届“海峡两岸‘读《论语》教《论语》’师资研修班”总结。(www.daowen.com)
2013年7月6日上午至8日中午,我校在报告厅举办了“海峡两岸‘读《论语》教《论语》’师资研修班”活动,共有来自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雁塔区教师进修学校、曲江一中、陕西师大附中、曲江一小、九十九中、六十一中、高新三中、七十八中、四十五中、西安电子科技中学、交大二附中、西电附中、西安市明达学校、漩涡中学、大明宫中学、后柳中学及十四中的194名教师参加了此次培训活动。经过培训,教师们一方面从国学经典中感悟师德,另一方面,学习和借鉴了国学教学中新的思路和方法,参训教师普遍反映此次培训积极有效。截至7月8日,培训工作已经结束,现将本次培训工作总结如下:
本次培训活动按照学校要求,提前给参训教师印制并发放了培训课程安排计划,并对参与此次培训的全体教职工提出严格要求。要求大家严格遵守纪律,每次集中时按要求签到,如因各种原因不能参培的,要向上级领导请假说明;安排好培训场地,保证培训现场后勤设施完备;印制培训相关课件,课前发放至参训教师手中,保证课堂进度。
2013年7月6日上午研修班正式开始,曲江一中校办公室主任余爱东主持了开班典礼,副校长曹琦出席并致辞。开班典礼后,萧穗珍校长为大家授课。萧校长以亲切幽默的语言介绍了自己的求学经历和校长历程,并结合台湾文化教育以及自身经验思考,主要从孔子的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讲解了《论语》之于现实教育的重要指导意义。她认为现代教育中适性教育是让学生成功学习的重要方法,同时以极富张力和深刻的思考为大家具体讲解了孔子的教育目的、差异化教学以及教师增能等方面的内容。
萧校长以其深厚的文化素养、优雅的举止谈吐、精彩的资料视频、生动的教学案例,赢得了在座老师的热烈掌声。
7月7日上午,萧校长主要结合孔子的实例重点讲述了如何对人生进行正面引导。其极富亲和力的语言、生动的实例,再一次引发学员对教育中正面引导作用的深思。
下午的课程由台北市松山高中国文老师刘桂光老师讲授,刘老师以其独有的睿智风格、精心设计的互动方式、大量的视频资料和教师们探讨了“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什么是‘学’,学些什么,学习的理想以及《论语》中的生命教育”等深刻议题。刘老师丰富的《论语》教学经验,直击大陆的常规教学,启发学员在教学设计、学生学习兴趣唤醒方面多做思考。
7月8日上午,刘桂光老师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结合自己对《论语》的深刻理解及精妙体悟,用生动亲切的语言及幽默风趣的方式将自己对生命教育的所思所感所为与老师进行了快乐的交流与分享。刘老师联系历史及社会现实,以影片的呈现方式,发出了对生命教育积极而紧迫的追问,启发各位老师能随时随地把轻松而美好的笑容留在生活的角角落落。
两位老师的讲解不仅让学员们学习了《论语》,更重要的是在教学目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等方面带给了学员们诸多启示,甚至在更宏观的人生——生命层面上给予了深刻的指导。
反馈意见和建议:
①研修培训结束后,参训教师普遍认为此次培训内容充实,流程安排紧凑,授课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教学方式生动、教授内容对大家有很大帮助。
②参训教师同时反映此次培训安排合理,时间在暑期,使得绝大多数教师能够参加;培训现场井然有序,后勤保障到位。
③本次培训刘桂光老师精彩的互动讲授方式得到学员们的一致好评。
此次为期三天的研修培训对全体参训教师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教研能力的提升,参训教师纷纷表示将会把培训所学的教学方法融入教学实践,将教育理念融入德育课堂,引导学生真正创造出生命的价值。
西安市曲江第一中学
2013年7月9日
(2)天津大港实验中学第五届“海峡两岸‘读《论语》教《论语》’师资研修班”开幕语。
宋玉林校长 2013年7月9日
尊敬的各位同仁:
上午好!
作为第五届“海峡两岸‘读《论语》教《论语》’师资研修班”的承办学校,我们感到非常的荣幸。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当代教育工作者没有机会系统学习过国学经典。因此,急需补课,要真心诚意地学习中华文化,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这也是我们今天相聚在这里的共同心愿。
在学校开展诵读国学经典,急缺的是师资。只有全面提升教育工作者的人文素养、教育教学艺术,才能培养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的高素养学生。这次台湾国学教育专家的到来,目的正是为我们传经送宝,他们在国学教育教学方面给我们带来的丰富经验,对于提高我们的师资水平而言,弥足宝贵。
国学经典博大精深,国学中彰显的道德的光辉和理性具有永恒的价值。人师就是人梯,责任重大。因此,老师的深厚国学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很多时候,学生的“道德品行”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学来的。稳健地推进国学教育,就等于在现代教育体系当中,补充了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从更高、更深远的层面讲,读《论语》教《论语》,实际上是在传承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感叹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重在文化的传承……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中华精髓传统文化应当流淌在每一个中华子孙的血脉中,这是一种信仰。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要有一批文化的传承者。从事文化工作的人,挑起文化复兴的担子,他精神生命的价值将伟大而长远。
习近平还曾谈到:“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
以此激励各位同仁!作为教育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我们的情怀当如此!
谢谢大家!
(3)江西南昌昌北一中曹碧云老师的发言。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下午好!我是来自江西南昌昌北一中的曹碧云。很荣幸来到孔子的诞生地,来到我们尼山圣源书院。在这里首先向尼山圣源书院表示感谢,感谢你们创造了一个这么好的平台,让我们相聚共同学习《论语》。其次要感谢这几天以来,给我们讲《论语》的几位老师,是你们让我们对《论语》、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一个新认识。最后还要感谢各位在座的同行们,感谢你们这几天来给予我们的帮助。
直观来说,学习的过程是辛苦的,但更是收获的。这是一次满载而归的学习。在学习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们是孔子派来的。面对我们可爱的孩子,王慧茹老师通过她的言传身教告诉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是摇头晃脑的“之”“乎”“者”“也”,它可以是“告白与感恩”中学生心灵的一步步净化,可以是孔子周游列国大富翁游戏中的寓教于乐,更可以是用我手托我心的爱的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和学生的教育,体现的是一种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文教育。
我们是孔子派来的。孔子派我们来传承、传授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我们的《论语》教学是一种阐发传统经典现代意义的教学,让学生在对原典的诵读、解读中,融入他们当代的思维,培养学生们的多元智慧。我们是有使命的,而我们的这种使命感,更多的是引导我们的学生成人、成道。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这个略显浮躁的社会里,孔子的教育之道是修身之道。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让学生拥有合理的人生观和正常的生活能力。这些传统的品德是我们为人师的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让我们的孩子不断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让我们中华文明的血脉代代相传。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宝岛台湾和北京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对孩子们日常行为的管理上,都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回去以后,要把在这里学习的东西运用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采用通俗、引起学生兴趣的语言,激发学生对《论语》的学习兴趣,精心准备、设计课堂教学环节,指导学生从学习到创造的发展,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思想而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让我们的孩子将儒家文化融入生活中,让我们红土地上的孩子不断传承中华文化。
因为,我们是孔子派来的!
最后,再一次向大家表示感谢,希望大家有空来南昌。南昌欢迎大家!
(4)因为有根,所以安然——第五届“海峡两岸‘读《论语》教《论语》’师资研修班”学习体会。
北京市通州区觅子店中学 董娟娟
2013年8月10日
与《论语》的相识,源于大学时代的专业选修,那个时候,只是零星的语录片段的机械背诵,被貌似繁忙的学习生活挤得没有深入理解的时间;与《论语》的相交,源于工作后一次编写《论语》教师用书的机会,因为要查阅许多不同版本的专业书籍,故而对语录的体会深入了一些,感受也便渐渐有了一点。然而,与《论语》的相知,却机缘于尼山圣源书院2013年暑期的一次国学培训,系统又深入。
一、氛围的熏陶
初 见
客车从曲阜东火车站蜿蜒盘旋大约一个小时,绿树葱茏的拐弯处,就出现一座色彩古朴大气的建筑,高挺的门楼上,由叶选平先生题写的“尼山圣源书院”几个遒劲秀挺的大字赫然映入眼帘。四围是郁郁葱葱岁寒而后凋的松柏,四季如一的青葱,如儒家之精神,源远流长,茂盛如斯。进入大门,迎面便见孔子虚心问礼的石雕,庄严、厚重又意味深长。孔子身后,是庄重素雅的“明德堂”,“明德”二字,想来应该取自儒学经典《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之语。可见书院复兴国学的初衷和愿望。儒家之根本,一道贯之,不过“忠恕而已”。究其根本,便是君子品德的修养,而这,正是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下浮躁的国人缺少的东西。国学的复兴,简言之,不过是一个寻根的过程。一个人,如果没有了根,将如何处之?茫然无所知也。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了根,将如何处之?茫然无所知也。
感 动
清晨,被林间淡雅的阳光唤醒,窗外摇曳的竹子发出窸窣的声响,“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宋代大儒苏轼的诗句不期然入心。竹子是君子向往的吧!虚心,又向上。一边想着,一边踏着晨光走出宾客楼。远远地,便听到男子洪亮的诵读声:“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走近一看,正是两个前来学习的男子,其中一个是山东大学的学生,他们正站在孔子面前,双手捧书,大声朗读。“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疏淡的阳光洒在他们宽厚的背影上,朗朗书声穿越千年,和孔子相遇。我静静地听得呆了。周游列国企望政治得意的孔子从未被重用,然而,他的三千弟子,“接闻于夫子之语”“各有所记”“相与辑而论撰”,故而成就了以孔子语录为主的儒家经典——《论语》。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历代封建王朝都极度推崇《论语》,至于宋,更有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论断。看着孔子身后的“明德堂”,我恍然大悟,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孔子,真智慧也。
二、知识的濡染
一周的学习,期间有各种专家学者来做关于《论语》的讲座,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韩星的“《论语》导读”,台湾辅仁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王慧茹的“《论语》中的品德、生命教育”和“多媒体融入《论语》教学示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室主任赵法生的“《论语》中的育人智慧”,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级中学唐慧文老师的“从文学角度教《论语》”,以及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钱穆之子钱逊先生的“读《论语》,学做人”。每一个讲座都很精彩,每一个角度对《论语》的解读都很深刻,让我收获良多。在这里,我重点想谈谈王慧茹老师和赵法生主任的讲座带给我的收获。
我们是孔子派来的
作为一名高中教师,王慧茹老师的讲座相对更贴近教学实际,因为是一线中学教师,她对于现在学生的状况很了解。自然,她讲授也更能兼顾一线教师的感受,切合实际又中肯深入。首先,她提出了一点,作为中学教师,我们在经典的传播上,应该让学生喜欢。是这样的,在今天这样的升学压力下,我们应该如何在应试教育中突出重围,让学生喜欢学习两千多年前的“之乎者也”?这需要技巧,更需要教师的用心。我们的教学既要合于工具性的目的、符合学生的期待以及大考的要求,更要合于价值性期待即“道”的坚持。双管齐下,相得益彰。作为教师,我们在研读文本、深入理解的同时,可不可以用一种更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来传授?比如,玩游戏。王老师也展示了她在《论语》教学中的一些小方法,比如制作小卡片、制作语录扑克牌、制作《论语》小游戏,甚至戏说《论语》。给学生适当的检查与鼓励,哪怕只是一个语录中的几个字的考察,哪怕只是一瓶可乐的奖励,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高考的重压下,教师送给学生一颗德性修养的种子,也许会发芽,也许会腐烂。可是,那又有什么关系?至少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他曾经跟孔子那么接近过,曾经那么快乐过。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加深了对孔子的理解,提升了自己的品德修养,教学相长地得到了很多。这就足够了。
王老师提到一点,课堂上总是会有那么一两个调皮捣蛋的孩子闹腾着,这样任性妄为的孩子,他们是撒旦派来的。可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欣然包容并且引导,因为我们是孔子派来的。当我听到“我们是孔子派来的”这句话的时候,内心油然而生的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原来我以为,我只是一个教授《论语》教授国学的老师,可是,我现在才明白,我是孔子派来传授《论语》、传播国学、修炼学生品德情操的人。孔子一人,影响三千弟子。而我们,在《论语》的影响下,将影响更多的人,代代无穷已。也许,这便是孔子的高明之处。圣人行不言之教。
南洋没有富二代
赵法生老师在讲座开始便抛出了一个问题:当代中国教育的问题在哪里?看到这个问题,我一下想到了最近看过的北大钱理群教授的一本书——《中国教育的血肉人生》,里面也提到了当代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当代教师处境的尴尬以及素质教育的呼声与应试教育的现实。钱老说,在八十年前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现在依然存在。我们怎么了?中国教育怎么了?我们的出路在何方?西安杨林柯老师的“万言书”直指中国教育的弊病。可是一个人的抗争、几个人的抗争,能够带来多少改变?或者我们在抗争中被多大环境改变?不敢想,不去想。同样,我想到钱学森先生临去世前的疑问,也是许多有良知的国人的疑问: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老认为,根本的问题,是当今高等教育科学精神的缺失。赵法生教授一语中的,中国出来的像钱学森、梁漱溟这样的大师,他们接受的教育是典型的西方文化,可是在他们的童年、少年时代,他们受到“四书五经”这些中国传统的文化经典的熏陶。他们都有国学的底子,他们已经将儒家的“礼智忠信”渗入骨髓,所以他们有修养有道德底线,凡事“志于道,据于德”,也便有钱学森先生说的“科学精神”。道德的力量永远大于知识的力量。作为体制中的教师,我们在保证学生拿到一张大学通行证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道德的培养、品格的养成,让学生明白“仁义礼智信”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在人生的选择面前,“道义”永远先于“利益”而行。让他们学会在日常生活中,用“德”来约束自己,用“道”来引导自己。至少,在和我们相处的时光里,他们是阳光的,向上的。
随后,赵老师突然说,南洋没有富二代。我一愣,怎么可能!然后赵老师解释说,他到马来西亚等东南亚一带出差时,遇到身价很高的富豪,子女皆彬彬有礼、进退有据。马来西亚的华人很注重对子女进行国学教育,他们自己出资办学,用儒家经典来影响子女。我一听,很震惊。我们身边充斥了太多的“我爸是李刚”之类的官二代富二代,我们认为有钱有权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可是,不是。如果有修养,如果有底线,怎么会如此不堪?中国大陆本来是儒家文化的根,可是我们却把老祖宗的这些经典给忽略了。教育上舍本逐末,缘木求鱼。“礼失求诸野”,是我们的悲哀还是国家的悲哀?
写到这里,我想起大学时候的自己,突然明白,那个时候的自己为什么内心茫然无所依,为什么身边有很多茫然不知所措的同学。因为我们没有人深入国学,即便有接触,也是浅尝辄止。我们的成长,没有根。没有根的人,当然没有方向。是时候拿起国学,是时候发扬国学了。
(王殿卿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