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山圣源书院常务副院长 王殿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师友,上午好!
2008年10月8日,在泗水县圣源山庄宣告成立的尼山圣源书院,一转眼就过去了五年!
这五年,它从降生到进入了幼儿园的大班,日日、月月、年年,得到当地父老乡亲的呵护、社会贤达的关爱、海内外学者的抚养,发育良好,茁壮成长。它有今日的一切,都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它面对未来,前景光明,路程崎岖,任重道远。我作为书院的一员和代表,对于书院创建以来的工作与未来的展望,向在座的诸位做一简要汇报,敬请指正。
1.创建、定位、起步
孔子诞生两千五百余年之后,在他的故里——千年尼山孔庙、尼山书院之旁,又落成一座尼山圣源书院,它将给当今盛世与复兴中华文化,留下一个历史的新记忆。
尼山脚下、沫泗之滨,是办教育、建书院,继绝学、开太平、建设国学教育辐射源、开展世界不同文明的对话、让中华文化再次走向世界的最佳圣地。
2007年6月,国际儒学联合会在北京召开了首届儒学普及工作座谈会。会后,出席会议的20余位专家共同倡议创建尼山圣源书院。经过一年的论证与筹备,2008年10月书院正式挂牌成立,2009年6月奠基、破土动工,2010年9月第一期工程落成,开始在新校址办学。2012年5月,第二期工程竣工,已经具备办学的基本条件。
书院成立以来,坚持“民办公助,书院所有,自主运作,世代传承”的办学体制;本着用儒家思想办儒家事业的精神,循着“当地政府支持,社会贤达赞助,学者群体办学”的路径,立足尼山,着眼国内,面向世界,联络国内外学者,继承和发展中国书院教育的优良传统,通过尼山论道、尼山会讲、尼山师训、尼山论坛、尼山体验、儒学之乡等载体,探索儒学的当代使命及其发展,为儒学在海内外的广泛传播、培育人才与教师等方面,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
(1)尼山论道——建设儒学研究的新重镇。
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等单位合作举办和承办6次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近200位海内外学者出席。围绕中华文化的复兴,对儒学的当代发展与担当、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智慧及其发扬等,开展了多方位的研究。在当代探索儒学创新之路众多研究新成果的基础上,为开创21世纪以“尼山”为标志的“尼山新儒学”搭建学术平台。目前已经进行的学术研讨活动有:
2008 儒家思想与和谐社会论坛
2010 尼山论道——儒学的继承与创新
2010 儒学名家圣源论道——“百年儒学与东方文明复兴”
2011 钱穆与新亚——当代书院建设研讨会
2012 第一届尼山新儒学——探索儒学创新之路国际学术论坛
2012 第一届儒学与全球伦理国际学术研讨会
(2)尼山会讲——培养高端人才的流动站。
与海内外有关大学合作,探讨培养国学人才的新模式,主动提供优势资源互补的平台,成为跨校合作、综合培养高端人才的流动站。与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以及台湾地区的中央大学、淡江大学等先后举办5届书院会讲,来自海内外著名大学的200余位硕士生、博士生出席。各位博士生导师背着干粮,带着学生,云聚于此。几位导师轮番登台,讲解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与思考,引发参与的师生思考与论辩,激发新思维,形成新理路,达到“教学相长”,提高教育实效。这是古代书院“以人物为中心”出成果、出人才的优良传统。目前已经开展的会讲有:
2009 东西方文化比较新视野安乐哲师生论道
2011 何谓中华心
2011 海峡两岸四地中华文化博士论坛(会讲)
2012 第二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分论坛——海内外博士生论坛
(3)尼山杏坛——面向当地的国学大讲堂。
书院所在地山东省泗水县全力支持书院建设,无偿提供100亩建设用地、硬件建设资金,以及组织、人力的保障与支持。与泗水县委、县政府合作,2008年为全县100余名干部举办了为期一年多的“国学大讲堂”。10余位著名学者“下乡讲国学”,效果良好,深受欢迎。书院秘书长赵法生教授等学者从2013年初开始,在书院所在地,面向圣水峪乡北东野村等附近乡村,开设“乡村儒学讲堂”,每月2讲,为当地乡亲讲授敬老爱亲、修身齐家等儒家思想。该讲堂深受欢迎,半年多来已有千余人次出席,为当地新农村建设、创建儒学示范之乡开了新河。
济宁市委组织部将尼山圣源书院作为县处级干部“德政建设”培训基地,由书院协助聘请学者讲课,已先后举办5期,为当地培训了100余位学员。
(4)尼山师训——培训国学师资的新基地。
借助台湾《中国文化基本》(“四书”)课程的教学与教育资源,与台湾孔孟学会合作举办“海峡两岸‘读《论语》教《论语》’师资研修班”,台北市教育局帮助选派从事《论语》教学10年以上的资深中学教师来书院任教。师资研修班已连续举办5年,为10余个省市培训了2000余位中小学教师,以提升国学教育的水平与质量。
2012年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成立国学教育研究中心,决定以尼山为基地,与尼山圣源书院合作,举办“国学经典教育专题研修班”。面向全国培训具有中华文化情怀,能够读懂、力行、运用国学经典,推动国学教育的校长和骨干教师。该专题研修班已经先后举办5期,有400余位学员结业,其中有书院所在地、济宁市的100余位学员,获得了由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颁发的结业证书。
③举办“国际尼山儒学与中华文化师资班”。
与北京外国语大学东西方关系中心、美国夏威夷大学合作,邀请安乐哲等当代比较哲学学者来书院举办“国际尼山儒学与中华文化师资班”,用英语讲解“四书”等文化经典,每期1个月,已举办2年,为海内外培训了40余位“儒学使者”,旨在探索中华文化再次走向世界的进程中“是用西方思维与话语讲述中国,还是用中国思维与话语讲述自己”的问题。
2013年,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将此培训项目列为“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传播”专业,并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合作,举办了第三届“国际尼山儒学与中华文化师资班”。
(5)尼山论坛——不同文明对话的新道场。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组委会将“论坛”的永久会址设在尼山圣源书院。分别于2010年9月、2012年5月举办两届论坛,并承办了5个分论坛,千余位海内外多元文化学者、各界代表云聚于此,开展不同文明的对话,使得和而不同、世界大同的儒家核心价值从尼山传向世界,这是孔子及中华文化在21世纪从尼山出发,再次走向世界的新标志。
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撰文,著名书法艺术家欧阳中石先生手书的“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碑”,碑长9.6米、高1.5米,采用尼山青石,坐落于尼山圣源书院。(www.daowen.com)
这个论坛,为书院的历史担当及发展起到了重要指引与关键性的支持作用。
②承办海内外有关单位、团体主办的国际学术会议。
2012年11月,书院承办了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华孔子基金会、清华大学哲学系主办的“儒学与全球伦理”国际学术研讨会。
(6)尼山寻根——儒家文化寻根的新平台。
①海内外人士、青少年学生儒家文化寻根体验基地。
近两年,一些海外孔子学院的学生、香港中小学学生、一些大学的研究生、国内企业管理人员来书院扎营、培训。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已把本院作为有关国家孔子学院学生的体验基地。
②海峡两岸文化寻根问祖的新平台。
·孔子第79代嫡长孙衍圣公、奉祀官孔垂长先生一行于2012年春冬先后两次考察书院。
·2012年4月,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先生为书院报告厅“明德堂”题匾。
·2012年5月23日,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先生来书院,为海内外博士生论坛演讲,并为书院题字留念。
2.天时、地利、人和
尼山圣源书院能有今日的创建与发展绝非偶然,它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
(1)天时。
中国书院教育有千余年的历史,是历代中国学者、社会贤达、各级官府共同创造的中国式教育。书院在普及儒学、传承中华文明、培育民族精神、造化人才、孕育大师等方面,功德千秋。
1901年,清政府下令全国的书院一律改为学堂,延续千年的中国书院教育开始被西方教育制度所取代,开启了学校教育“去中国化”并全盘西化的历史篇章。百年之后,在中国大地上,各式各样的书院再次萌生。
1991年,苏联解体,给“走俄国人的路”以及百年效法西方社会发展模式的思维画上了句号。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表明中国人选择了“走中国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选择社会发展道路的背后是一种文化选择,中华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创造力的源泉、中国未来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于是,1993年,北京大学季羡林、张岱年、汤一介等学者带头开启了“国学热”。1997年,党和政府在文化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建设”战略;2002年,进一步提出弘扬中华文化、承接中华美德、培育民族精神和以诚信教育为中心的精神文明建设新任务;2004年,在韩国创办了第一所孔子学院;2007年,中央明确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推动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孔子及其思想传向了全世界;2012年,在论证中华文化复兴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文化兴邦”的新战略。
这20余年中华文化回归与复兴的历史,就是尼山圣源书院以及众多书院在全国各地破土萌生的“天时”。
文化兴衰,教育有责。任何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都要依靠本民族的教育。一个历史时代所采用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能够显现其教育文化的选择性。教育本身的文化自觉直接影响一代代国人的文化意识与自觉,以致族群归属与国民身份的认同。只有一代代国人文化历史意识的增强和人文素质的提升,才有实实在在、持续长久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中国百年的教育史,是全盘否定以书院教育为代表的中国教育传统、全盘引进外来教育的历史。从“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学好英语,可以改变命运”,重外轻中、重智轻德,不断淡化学校教育的中华文化主体性,其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促使人们反思中国百年的教育史:在21世纪能否回首开发两千余年中国教育所积淀的智慧,恢复中国教育的中华文化主体性,在总结和吸纳外来教育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建设中国教育之道与外来教育之器,道器新整合,建设中国特色的新教育。
历史对于中国教育的新要求、人民对于中国教育的新期待,使得包括尼山圣源书院在内的众多书院应运而生。正在兴起的民办公助的书院教育,将与公办的体制内教育遥相呼应,推动21世纪中国教育的发展。
(2)地利。
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出生的2~3代人当中,只有那些直接或间接读过《史记》的人才知道孔子的诞生地。今日尼山的孔子家庙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宋元明清香火不断。而在20世纪百余年中,因为孔子及其儒学的历史遭遇,人迹寥落。进入20世纪末,随着孔子被“平反”,曲阜“三孔”逐步成为世人朝圣之地,使得尼山也日渐有人气,残垣断壁、满目荒凉的景象开始改观。尼山圣源书院的创立、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开幕、连接日东高速公路与尼山的“圣源大道”的修通,再次启动这里的文化资源,来此朝圣者日益增多。目前,济宁、曲阜正在开发“尼山圣境”文化项目,将使这里成为东方的“麦迦”。尼山圣源书院也将与拟建的诸多书院合作,形成一个“活态”继绝学、开太平的东方书院之城,成为当代儒者弘道明德新道场。在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推动之下,以尼山为标志的孔子及其儒学必将以全新的面貌再次走向世界。
泗水县地处尼山圣地与沫泗圣源,得天独厚,迎来发展的历史新机遇,有了“中国泉城,圣源泗水”的新定位,找到未来发展和走向世界的文化新支点。一个财政收入并不丰裕的泗水县,要支持创建一所无法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尼山圣源书院,颇费踌躇。但是,县委、县政府领导集体,数次召开专题会议,反复论证,最后决定:书院不仅要建,还要建好,要建成百年精品。从书院用地、经费投入到人力支持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书院征地,涉及几十户农民土地转换,可听说是为“老祖宗”办事,这些村民都在相关合同上按下了自己的手印表示拥护,一个多月时间,转换工作顺利完成。在书院建设的关键期,县里领导日夜在工地指挥,巨细无遗,令人感佩。而今,这座从圣水峪乡的田地里“生长”的书院,公路通达、林木繁茂、屋舍俨然、典雅素净,正在改变着当地的文化景观,也给泗水县锻造了一张烫金的文化名片。
正是位居这块世界独有的风水宝地,尼山圣源书院才能够得到海内外各界的关注与认同;正是有了泗水县政府和60万父老乡亲的支持,尼山圣源书院才得以落地生根。
(3)人和。
2007年冬,丁冠之老师在创建书院的论证会上提出,书院的领导班子“要找准人,这是人和。人和做到了,可在一定意义上改变天时和地利。书院这个班子,要有共同信仰,共同的目标”。他不仅说了,而且身体力行。在他出任尼山圣源书院执行院长期间,完善、团结、建设书院的领导集体。从书院院长牟钟鉴教授到所有办事机构的人员,都以“用儒家的精神办儒学的事业”的思想为指引,将为孔子与儒学做些事看作自己的责任与追求。五年多来,书院领导集体没有职务高低,只有师友情谊;没有名利计较,只有尽职奉献;没有摩擦内耗,只有配合默契;没有议而不决,只有说干就干。可以说,“人和”既是书院组织模式的一种追求,更是书院创建与发展的“永动机”。
办好书院,需要联络与凝聚各方人士、团体、机构的力量。丁冠之老师特别强调,“研究儒学的人不怕多,人越多,对儒家文化的弘扬就越有利”,办好书院,需要“大家一起干”。“我们办书院的初衷,就是团结海内外儒学同仁,弘扬儒学,而不是搞排外的小圈子。我们这把年纪,这种事是不屑为也不愿为的,要‘君子群而不党’,在泗水办书院,对曲阜是‘众星拱月’。”这种宽广的“人和”思想与实践,使尼山圣源书院得到了“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组委会、国际儒学联合会、台湾中华孔孟学会、山东大学、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政法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马来西亚孔学研究会等海内外高等学校、学术团体的认同与支持,众多海内外学者和社会贤达纷至加盟,为书院的创建与发展奠定了广泛而坚实的社会基础。
3.班子、生源、经费
事在人为。有了天时、地利、人和,如何把书院办好、办下去,尚需付出艰辛,任重道远。
五年来,书院领导对书院的定位与宗旨、任务与模式、操作与运行等进行了探索,初步有了一些思路,但这只是起步,尚需再探索。要形成书院自身特色、有自己的品牌、产生教育实效、得到社会认同、能够立足社会、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有一定作为与影响,至少需要30年,需要两代人连续奋斗。
首先,是“班子”,一个有信仰、有责任、有活力的领导集体和教师团队。这支队伍与体制内教育队伍的不同之处是,不仅在学养上求高尚,而且在年龄结构上,55岁以上退休的教职员工都是“背着干粮给孔子打工”的志愿者群体。五年来,尼山圣源书院,自牟钟鉴院长以下,所有领导成员都是“义工”,来书院讲座的海内外教授也基本上是“义讲”。书院需要依靠各方资助和捐助来前行,面对如此“财政”局面,只能坚持勤俭办院,默默奉献。如此“高调”的局面,能否维系、能否有变,是对新的领导集体的一个挑战。
其次,是“生源”,一个具有“人气”意义上的“生源”。学术研究,各种论道、论坛,需要有学者的“人气”;造化人才,举办“会讲”,需要有关高校、研究机构和导师的合作,使生源、经费、文凭得以保证;为海内外培训国学师资,也难在“生源”。体制内的国学教育刚刚松动,未设专任教师,大量“兼任”教师是否有来书院接受培训的需求;即使有需求,学校有无此种培训计划与经费,这些都是制约“生源”十分现实的因素。尤其是,面向海外培训“儒学使者”的“生源”难度更大。既无“文凭”的引力,也无“时尚”的服务,想要广开“生源”,是对书院的挑战与考验。
第三,是“经费”。探索建构一个以政府为后盾、社会贤达赞助、多种渠道筹措办院经费的体系。五年来,书院的创建与运作的主要经费是泗水县投入的,省市投入了一些重要项目的经费。在社会贤达赞助经费中,首推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校友会主席陈志新先生,他先后资助百余万元港币,成为尼山论道、师资培训等项目经费的主要来源,令人敬佩,功德无量。实践证明,当地政府支持、社会贤达赞助、学者群体办学的格局已有轮廓。进一步深化探索,使其不断完善与稳定,仍需时日。
作为“民办公助,书院所有,自主运作,世代传承”的尼山圣源书院,从本质上讲,是一个社会公益教育的机构,与公办教育相比,它没有政府合法的教育拨款;与一般民办教育相比,它不是学历教育,没有稳定的学费收入;与一些特高收费的“高管”班相比,它不以营利为目的。有关培训,即使象征性地收些学费,也带有很大程度上的“公益性”,在开创阶段,只能勉强维持收支平衡。至于尼山论道等学术活动,尽管坚持“规模小、层次高、花钱少”的原则,也需要全额投入。
经费是书院发展的基础。古代书院在官府支持下,多数靠学田维系生存与发展。而今,政府对于书院建设尚无政策,这给它未来的发展造成困难。
我们始终寄希望于那些关注儒家思想及其发展的社会贤达,尤其是具有儒家情怀并通过运用儒家思想管理企业而获得发展的企业家,能够支持这种公益性的书院建设,并与书院良性互动。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校友会主席、香港富邦海运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志新先生真情赞助的善举,应成为内地尤其是山东籍企业家们学习的榜样。一个企业若每年捐助50万元,有这样的5个企业,坚持10年20年,一所在教育界立定脚跟、做出贡献、受到认同、影响深远的现代书院就算办成了。这是当代企业家的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责任,是中国企业在中国教育顶层设计部分具有战略意义的“慈善公益”行动。当今,中国书院处处萌生,需要大批企业家的参与加盟。
企业与书院联盟,共同振兴中国教育。对此,如能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形成社会风气,对于中华文化的复兴,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有了更大的希望。
过去五年,尼山圣源书院所举办的学术活动与各种培训,从层次、规模、效果、影响来看,不比某些高等学校的同类活动差,但它所投入的经费却是比较少的,而且并非国拨。如此社会办教育的模式,似乎应当引起政府的关注与支持。这也是需要书院继续探索的重大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