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不同级别的GNSS测量技术要求

不同级别的GNSS测量技术要求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3.1.2各级GNSS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注:①计算有效卫星总数时,应将各时段的有效观测卫星数扣除期间的重复卫星数。

不同级别的GNSS测量技术要求

1.外业观测工作依据的基本技术规定

GNSS观测工作与常规测量在技术要求上有很大的区别,GB《规范》规定:A级GNSS网观测的技术要求按CH/T 2008的有关规定执行;B、C、D、E级GNSS网的技术要求按表3.1.2中规定执行。B、C、D、E级GNSS网测量可以不观测气象元素,而只记录天气状况。GNSS测量时,观测数据文件名中应包含测站名和测站号、观测单位、测站类型、日期、时段号等信息。雷雨、风暴天气不宜进行B级网的GNSS观测。将表3.1.3为GB《工测规范》的技术要求。

表3.1.2 各级GNSS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

注:①计算有效卫星总数时,应将各时段的有效观测卫星数扣除期间的重复卫星数。
②观测时段长度,应为开始记录数据到结束记录的时间段。
③观测时段数≥1.6,指采用网观测模式时,每站至少观测一段,其中二次设站点数应不少于GNSS网总点数的60%。
④采用基于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点观测模式时,可连续观测,但观测时间应不低于表中规定的各时段观测时间之和。

表3.1.3 各级GNSS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

2.观测区的划分

B、C、D、E级GNSS网的布设视测区范围的大小,可实行分区观测。当进行分区观测时,相邻分区间至少应有4个公共点。

3.接收机(天线)安置

GNSS接收机在进行观测前,应进行预热和静置,可按照接收机操作手册进行。

(1)在正常点位,天线应架设在三脚架上,并安置在标志中心的上方直接对中,天线基座上的圆水准气泡必须整平。刮风天气安置天线时,应将天线进行三向固定,以防倒地碰坏。雷雨天气安置时,应该注意将其底盘接地,以防雷击天线。

(2)在特殊点位,当天线需要安置在三角点觇标的观测台或回光台上时应先将觇顶拆除,防止遮挡GNSS信号。

(3)天线的定向标志应指向正北,并顾及当地磁偏角的影响,以减弱相位中心偏差的影响。天线定向误差依定位精度不同而异,一般不应超过±5°。

(4)架设天线不宜过低,一般应距地1 m以上。天线架设好后,在圆盘天线间隔120°的三个方向分别量取天线高,三次测量结果之差不应超过3 mm,取其三次结果的平均值记入测量手簿中,天线高记录取至0.001 m。

(5)测量气象参数:在高精度GNSS测量中,要求测定气象元素。每时段气象观测应不少于3次(时段开始、中间、结束),气压读至10 Pa,气温读至0.1°C,对一般城市及工程测量只记录天气状况。

(6)复查点名并记入测量手簿中,将天线电缆与仪器进行连接,经检查无误后,方能通电启动仪器。

4.开机观测

观测作业的主要目的是捕获GNSS卫星信号,并对其进行跟踪、处理和量测,以获得所需要的定位信息和观测数据。天线安置完成后,在距天线适当位置的地面上安放GNSS接收机,接通接收机与电源、天线、控制器的连接电缆,并经过预热和静置,即可启动接收机进行观测。

通常来说,在外业观测工作中,仪器操作人员应注意以下事项:

(1)当确认外接电源电缆及天线等各项连接完全无误后,方可接通电源,启动接收机。

(2)开机后接收机有关指示显示正常并通过自测后,方能输入有关测站和时段控制信息。

(3)接收机在开始记录数据后,应注意查看有关观测卫星数量、卫星号、相位测量残差、实时定位结果及其变化、存储介质记录等情况。

(4)一个时段观测过程中,不允许进行以下操作:

①关闭又重新启动接收机;

②进行自测试(发现故障除外);

③改变卫星高度角;

④改变天线位置;

⑤改变数据采样间隔;

⑥按动关闭文件和删除文件等功能键。

(5)每一观测时段中,气象元素一般应在始、中、末各观测记录一次,当时段较长时可适当增加观测次数。

(6)在观测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供电情况,除在出测前认真检查电池容量是否充足外,作业中观测人员不要远离接收机,听到仪器的低电报警要及时予以处理,否则可能会造成仪器内部数据的破坏或丢失。对观测时段较长的观测工作,建议尽量采用太阳能电池汽车电瓶进行供电。

(7)仪器高一定要按规定始、末各测一次,并及时输入及记入测量手簿之中。

(8)在观测过程中,不要靠近接收机使用对讲机;雷雨季节架设天线要防止雷击,雷雨过境时应关机停测,并卸下天线。

(9)观测站的全部预定作业项目,经检查均已按规定完成,且记录与资料完整无误后方可迁站。

(10)观测过程中要随时查看仪器内存或硬盘容量,每日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将数据转存至相应存储设备上,确保观测数据不丢失。

(11)在观测过程中,不应在天线附近50 m以内使用电台、10 m以内使用对讲机和手机

(12)除特殊情况外,不宜进行偏心观测。若进行偏心观测,应测定归心元素,其方法按GB《规范》的附录E或者GB/T 17942执行。(www.daowen.com)

5.观测记录

在外业观测工作中,务必妥善记录所有信息资料。A级网外业成果记录和要求按CH/T 2008的规定执行,B、C、D、E级GNSS网外业成果记录应包括以下内容:

(1)观测记录。

观测记录由GNSS接收机自动进行,均记录在存储介质(如硬盘、硬卡或记忆卡等)上,其主要内容有:

①载波相位观测值及相应的观测历元;

②同一历元的测码伪距观测值;

③GNSS卫星星历及卫星钟差参数;

④实时绝对定位结果;

⑤测站控制信息及接收机工作状态信息。

(2)测量手簿。

测量手簿是在接收机启动前及观测过程中,由观测者及时填写的。其记录格式在现行《规范》和《规程》中略有差别,视具体工作内容选择。为便于使用,这里列出《规程》中城市与工程GNSS网观测记录格式(见表3.1.4)供参考。

表3.1.4中,记事栏应记载观测过程中发生的重要问题、问题出现的时间及其处理方式等。

表3.1.4 GNSS测量手簿记录格式

观测记录和测量手簿都是GNSS精密定位的依据,必须认真、及时填写,坚决杜绝事后补记或追记。

外业观测中存储介质上的数据文件应及时拷贝,一式两份,分别保存在专人保管的防水、防静电的资料箱内。存储介质的外面,适当处应制贴标签,注明文件名、网区名、点名、时段名、采集日期、测量手簿编号等。

接收机内存数据文件在转录到外存介质上时,不得进行任何剔除或删改,不得调用任何对数据实施重新加工组合的操作指令。

GNSS测量手簿记录内容及要求如下:

①点号、点名、观测员、记录员;站时段号、日时段号;存储介质及编号、备份存储介质及编号。

②图幅编号:填写点位所在1∶50 000地形图图幅编号。

③时段号、观测日期:每个测站时段号按顺序连续编号,如01、02、03……;观测时间填写年、月、日,并打一斜杠填写年积日。

④接收机型号及编号、天线类型及编号:填写全名,如“Ashtexch ZXtreme”、“扼流圈双波天线”,主机及天线编号(S/N、P/N)从主机及天线上查取,填写完整。

⑤原始数据文件名、Rinex格式数据文件名。

⑥近似纬度、近似经度、近似高程:纬度值填写至1′,近似高程填写至100 m。

⑦采样间隔、开始和结束记录时间:采样间隔填写接收机实际设置的数据库采样率。

⑧天线高及其测量方法略图:各项规定值取至0.001 m。

⑨点位略图:按点附近地形地物绘制,应有三个标定点位的地物点,比例尺大小按点位具体情况而定。点位环境发生变化后,应注明新增障碍物的性质,如树林、建筑物等。

⑩测站作业记录:记载有效卫星观测数、PDOP值等,B级每4 h记录一次,C级每2 h记录一次,D、E级观测开始和结束各记录一次。

⑪记事:记载天气状况,填写开机时的状况,按晴、多云、阴、小雨、中雨、大雨、小雪、中雪、大雪、风力、风向选一项记录,同时记录云量和分布;记录是否进行偏心观测,其记录在何手簿,以及整个观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出现时间及处理情况。

⑫其他记录,包括偏心观测资料等。

6.记录要求

GB《规范》规定要求如下:

(1)观测前和观测过程中应按要求及时填写各项内容,书写要认真仔细,字迹工整、清晰、美观。

(2)观测手簿各项观测记录一律使用铅笔,不得刮擦、涂改,不应转抄或追记,如有读、记错误,应整齐划掉,将正确数据记录在其正上方并注明划改原因。其中天线高、天气等原始数据不应重复划改。

(3)观测手簿整饰,注明存储介质,各种计算一律使用蓝黑签字笔书写。

(4)外业观测中接收机内存介质上的数据文件应及时复制,一式两份,并在外存储介质外面的适当处制贴标签,注明网区名、点名、点号、观测单元号、时段号、文件名、采集日期、测量手簿编号等。两份存储介质应分别保存在专人保管的防水、防静电的资料箱内。

(5)接收机内存数据文件在转录到外存介质上时,不得进行任何剔除、删改、编辑。测量手簿应事先连续编印页码并装订成册,不得缺损。其他记录,也应分别装订成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