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GNSS定位测量技术设计书编写指南

GNSS定位测量技术设计书编写指南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测区外业踏勘和资料收集完成后,根据测量任务或合同的要求,按照GNSS测量的设计原则和方法进行GNSS控制网设计,并编写相应的技术设计书,用于指导GNSS的外业测量和数据处理。技术设计书是保证GNSS测量工程任务圆满完成的一项重要的技术文件。

GNSS定位测量技术设计书编写指南

测区外业踏勘和资料收集完成后,根据测量任务或合同的要求,按照GNSS测量的设计原则和方法进行GNSS控制网设计,并编写相应的技术设计书,用于指导GNSS的外业测量和数据处理。技术设计书是保证GNSS测量工程任务圆满完成的一项重要的技术文件。其主要内容包括:

(1)项目来源及工作量:包括GNSS项目的来源、性质、用途及意义;项目的总体概况,如工作量。

(2)测区概况:测区隶属的行政管辖;测区范围的地理坐标、控制面积;测区的交通状况和人文地理测区的地形及气候状况;测区控制点的分布以及对控制点的分析、利用和评价。

(3)作业依据:完成该项目所需的所有的测量规范、工程规范、行业标准。

(4)技术要求:根据任务书或合同的要求或网的用途提出具体的精度指标要求、提交成果的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等。

(5)测区已有资料的收集和利用情况:所收集到的测区资料,特别是测区已有的控制点的成果资料,包括控制点的数量、点名、坐标、高程、等级以及所属的系统,点位的保存状况,可利用的情况介绍。

(6)布网方案:在适当比例尺地形图上进行GNSS网的设计,包括GNSS网点的图形、网点数、连接形式,GNSS网结构特征的测算、精度估算和点位图的绘制。

(7)选点与埋标:GNSS的点位基本要求、点位标志的选用及埋设方法、点位的编号等。

(8)GNSS网的外业实施:采用的仪器与测量模式、观测的基本程序与基本要求、观测计划的制订。对数据采集提出应注意的事项,包括外业观测时的具体操作规程、对中整平的精度、天线高的量测方法及精度要求、气象元素测量等。

(9)数据处理: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及使用的软件,起算点坐标选择;闭合环和重复基线的检验及点位精度的评定指标。

(10)质量保证措施:要求措施具体,方法可靠,能在实际中贯彻执行。

(11)人员配备情况。

(12)设备配备情况。

(13)验收与上交成果资料。

例:××经济技术开发区GNSS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

一、任务概述

1.任务情况

本次GNSS控制测量任务和作业内容是位于环京津、环渤海经济圈核心的××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配合开发区的城市总体规划,需要在××经济技术开发区测绘大比例尺地形图。需要在××经济技术开发区约20 km2的测区范围内建立D级GNSS网。

2.测区概况

测区位于××省××市,西距××35 km,东距××144 km、距××260 km,南距××120 km,北距××25 km,是北京、天津、唐山“金三角”经济区域的腹地,市场广阔,腹地深远。

测区面积约为42 km2,以平原为主,平均海拔18.7 m。××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海河下游,属暖温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积温较高,雨量充沛,无霜期200 d左右,年平均气温11.5~11.7 °C,年平均降水量650.9 mm,历年平均无霜期183 d,最大冻土深度77 cm,最大降雪厚度26 cm。

3.测区范围

测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61°51′,北纬39°53′~39°57′。

测区位置及面积为X:718.0 km~724.0 km;Y:58.9 km~62.5 km。

施测范围呈不规则形状,范围面积约22.0 km2

4.测量技术设计依据

(1)CH 2001—92《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2)CJJ 73—97《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

(3)CH 1002—9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

(4)CH 1003—95《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

(5)CJJ 8—85《城市测量规范》

5.测区已有资料成果情况

测区有1996年12月1∶43 500××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图1幅,该资料采用1954北京坐标系,采用克拉索夫斯基参数。该测区的中央子午线经度117°。图中包括地形、地物点。由于该图测绘时间久,同时图中无控制点、导线点,因此该图仅供参考。

测区有国家三角点数个,其数据如下表:

本数据采用中央子午线经度117°,1954大地北京坐标系,采用克拉索夫斯基椭球。

二、GNSS控制网设计方案

1.技术要求与布网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行业标准《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具体情况,确定该测区可建立D级GNSS网。GNSS网中相邻点之间的距离满足下表要求:

表4 GNSS网中相邻点之间的平均距离 单位:km

根据规程规范,D级GNSS网的精度要求如下表:

在实际布网设计时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GNSS网一般应采用独立观测边构成闭合图形,如三角形、多边形或附合线路,以增加检核条件,提高网的可靠性

(2)GNSS网作为测量控制网,其相邻点间基线向量的精度,应分布均匀。

(3)GNSS网点应尽量与原有地面控制点相重合。重合点一般不少于3个(不足时应联测),且在网中分布均匀,以可靠地确定GNSS网与地面之间的转换参数。

(4)GNSS网点应考虑与水准点重合,而非重合点一般应根据要求以水准测量(或相当精度的测量方法)进行联测或在网中布设一定密度的水准联测点。

(5)为了便于GNSS的测量观测和水准联测,减少多路径影响,GNSS网点一般应设在视野开阔和交通便利的地方。

(6)为了便于用经典方法联测或扩展,可在GNSS网点附近布设一通视良好的方位点以建立联测方向,方向点与观测站距离一般应大于300 m。

(7)GNSS网必须由非同步独立观测边构成若干个闭合环或附合线路。各级GNSS网中每个闭合环或附合线路中的边数应符合的规定如下表:

2.GNSS网型方案设计

GNSS网的图形布设通常有点连式、边连式、网连式及边点混合连接、三角锁连接、导线网连接、星形连接等几种基本方式。本次主要采用边点混合连接式,每次至少用3台接收机,组成GNSS网,以保证网的几何强度,提高网的可靠指标。

GNSS网的图形布设如下图,布设点YJ01、YJ02、YJ03、YJ04、YJ06、YJ07,采用边点混合连接式。

3.选点与埋标

(1)选点。

由于GNSS测量观测站之间不一定要求相互通视,而且网的图形结构也比较灵活,所以选点工作比常规控制测量的选点要简便。但由于点位的选择对于保证观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和保证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选点工作还应遵守以下原则:

①应设在易于安装接收设备、视野开阔的较高点上。

②目标要明显,视场周围15°以上不应有障碍物,以减小GNSS信号被遮挡或被障碍物吸收的可能。

③应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台、微波站等),其距离不小于200 m;远离高压输电线和无线电信号传送通道,其距离不得小于50 m,以避免电磁场对GNSS信号的干扰。

④附近不应有大面积水域或不应有强烈干扰卫星信号接收的物体,以减弱多路径效应的影响。

⑤应选在交通方便,有利于其他观测手段扩展与联测的地方。

⑥基础稳定,易于点的保存。

⑦人员应按技术设计进行踏勘;在实地按要求选定点位。当利用旧点时,应对旧点的稳定性、完好性以及觇标是否安全、可用进行检查,符合要求方可利用。

(2)标志埋设。

GNSS点处应埋设具有中心标志的标石,以精确确定点位。点的标石和标志必须稳定、坚固,以利长久保存和利用。本测区采用下图所示的埋石方式。

(www.daowen.com)

每个点位标石埋设结束后,应按下表填写点的记录,并提交以下资料:

①点的记录。

②GNSS网的选点网图。

③土地占用批准文件与测量标志委托保管书。

④选点与埋石工作技术总结。

GNSS点之记

三、GNSS作业

1.仪器类型选择

根据观测级别的不同选用不同类型的仪器,仪器的选择要符合下表要求:

本测区的GNSS网的级别为D级,并且采用边点混合连接式,所以可以选用单频L1载波相位的接收机至少2台。

2.作业原则与要求

GNSS外业工作,一方面,要有较多的多余观测,以提高观测成果的精度和可靠性;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各待测点的点位精度的均匀性和各观测时段的独立性。因此,GNSS外业工作的原则如下:

(1)GNSS网中各待测点的设站次数应相同。

(2)优先测量点间距离较近的点,同时沿最短距离迁站。

(3)应该联测相距较远的高等级已知点。

(4)GNSS网中各待测点每次重复设站都使用不同的接收机。

确定观测时段时,需要分析最新的星历预报并根据实地结合的原理选定,选择合适的PDOP值以保证观测精度,确保工作顺利进行,减少作业返工量。

各级GNSS外业测量均有技术要求,本次控制测量采用D级GNSS网,按照规程规范,其基本技术要求按下表中相应规定执行:

四等GNSS相对定位测量的主要技术规定

3.GNSS观测及数据记录

天线安置完成后,在离天线适当位置的地面上安放GNSS接收机,接通接收机与电源、天线、控制器的连接电缆,即可启动接收机进行观测。

接收机锁定卫星并开始记录数据后,观测员可按照仪器随机提供的操作手册进行输入和查询操作。

通常来说,在外业观测工作中,仪器操作人员应注意以下事项:

(1)当确认外接电源电缆及天线等各项连接完全无误后,方可接通电源,启动接收机。

(2)开机后接收机有关指示显示正常并通过自检后,方能输入有关测站和时段控制信息。

(3)接收机在开始记录数据后,应注意查看有关观测卫星数量、卫星号、相位测量残差、实时定位结果及其变化、存储介质记录等情况。

(4)一个时段观测过程中,不允许进行以下操作:关闭又重新启动接收机;进行自测试(发现故障除外);改变卫星高度角;改变天线位置;改变数据采样间隔;按动关闭文件和删除文件等功能键。

(5)每一观测时段中,气象元素一般应在始、中、末各观测记录一次,当时段较长时可适当增加观测次数。

(6)在观测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供电情况,除在出测前认真检查电池容量是否充足外,作业中观测人员不要远离接收机,听到仪器的低电压报警要及时予以处理,否则可能会造成仪器内部数据的破坏或丢失。对观测时段较长的观测工作,建议尽量采用太阳能电池板或汽车电瓶进行供电。

(7)仪器高一定要按规定始、末各量测一次,并及时输入仪器及记入测量手簿之中。

(8)在观测过程中,不要靠近接收机使用对讲机雷雨季节架设天线要防止雷击,雷雨过境时应关机停测,并卸下天线。

(9)观测站的全部预定作业项目,经检查均已按规定完成,且记录与资料完整无误后方可迁站。

(10)观测过程中要随时查看仪器内存或硬盘容量,每日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将数据转存至计算机硬、软盘上,确保观测数据不丢失。

观测所需填写的记录手簿表格如下:

GNSS作业调度表

GNSS测量外业观测通知单

C、D、E级测量手簿记录格式

四、数据处理方案

GNSS测量数据处理需要经过如下图所示的基本步骤:

1.数据预处理

为了获得GNSS观测基线向量并对观测成果进行质量检核,首先要进行GNSS数据的预处理,根据预处理结果对观测数据的质量进行分析并做出评价,以确保观测成果和定位结果的预期精度。GNSS网数据处理分基线向量解算和网平差两个阶段。各阶段数据处理软件均采用随机所带软件。处理的主要内容有:GNSS卫星轨道方程的标准化、时钟多项式的拟合和标准化。

2.基线解算及GNSS网平差

(1)基线解算。

基线数据解算采用随机软件包GPPS(Ver 5.2)或Solution(Ver 2.1)软件求解,基线解算采用消电离层的双差浮点解或加电离层改正的双差整数解(固定解)。其主要技术参数如下:

卫星截止高度角:≥15°

电离层模型为:Standard模型

对流层模型:Hopfiled或Computed模型

星历:广播星历或精密星历

采用L1频率或L1L2两个频率

(2)GNSS网平差。

GNSS网的平差计算采用Solution2.6软件在WGS-84空间直角坐标系下进行三维无约束平差,以检查本次GNSS网的内符合精度。同时为将WGS-84坐标系下的GNSS基线观测值投影到高斯平面上,并转换到1980西安坐标系或1954北京坐标系中(或地方独立坐标系),采用GNSSADJ(Ver 2.0)软件包或Solution(Ver 2.1)软件包进行二维约束平差。

五、提交的成果资料

GNSS测量任务完成后,上交如下资料:

(1)测量任务书与专业设计书。

(2)点之记、环视图和测量标志委托保管书。

(3)外业观测记录(包括原始记录的存储介质及其备份)、测量手簿及其他记录(包括偏心观测)。

(4)接收设备、气象及其他仪器的检验资料。

(5)外业观测数据质量分析及野外检核计算资料。

(6)数据加工处理中生成的文件(含磁盘文件)、资料和成果表。

(7)GNSS网展点图。

(8)技术总结和成果检查报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