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视角裂缝与艺术创作:世纪影像的探索

视角裂缝与艺术创作:世纪影像的探索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或许有研究者认为视角的裂缝不能指导艺术创作的实践。其次,视角的裂缝不仅可以存在于影像作品内部的角色之间,还可以存在于艺术创作的主体和客体之间。这里视角的裂缝存在于导演和拍摄对象之间,说明作为影像意义生成机制的视角裂缝并不要求拥有“摄影笔”的拍摄者全面控制所有的视角,为艺术创作的自由留下了充分的空间。最后,视角的裂缝不局限于影像的意义生成。

或许有研究者认为视角的裂缝不能指导艺术创作的实践。视角的裂缝似乎仅能解释部分复杂概念的意义生成,但是在大部分创作实践中,视角的裂缝对于创作的指导意义不大。

对于这个观点,笔者回应如下。首先,此项研究的宗旨是探索影像意义生成的一种机制,并非为影像的创作实践提供建议或者指南。不过,如果在艺术实践中创造性地调动视角的裂缝,也许可以收获不错的效果。陈凯歌、徐克、林超贤联合执导的电影《长津湖》在创作视角的选择上摒弃了“仰视我方、俯视敌方”的惯性模式,以“平视的视角”呈现战争双方,在两个视角的并置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张力,从而表现出中方“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50]虽然不能认为这部电影的创作团队有意识地把视角的裂缝作为创作策略运用,但是视角的裂缝在这部电影中的反映可以说明本文论点和艺术实践有相互借鉴的可能。其次,视角的裂缝不仅可以存在于影像作品内部的角色之间,还可以存在于艺术创作的主体和客体之间。让·鲁什(Jean Rouch)拍摄的《疯狂的法师》(Les maîtres fous,2004)、《夏日纪事》(Chronique d’un été,1961)、《原始鼓手》(Tourou et Bitti,1971)等纪录片对创作者的视角赋予了建构性的地位。摄像机作为导演的视角成为意义探索的触角,与拍摄对象的视角主动寻求碰撞,以坦率诚恳的姿态呈现异域文化中导演无法理解的部分,在拍摄者和被拍摄者的视角裂缝中“摆脱了殖民主义定点观察方式和全知视角”[51],生成了电影人类学的意义。这里视角的裂缝存在于导演和拍摄对象之间,说明作为影像意义生成机制的视角裂缝并不要求拥有“摄影笔”的拍摄者全面控制所有的视角,为艺术创作的自由留下了充分的空间。(www.daowen.com)

最后,视角的裂缝不局限于影像的意义生成。只要涉及思想意义的生成,视角的裂缝都可以有参考价值。如果我们能在绘画、文学和歌剧里发现视角的裂缝生成的思想意义,这是影像的研究带给我们的启迪,可以让我们更加接近一般性的艺术规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