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论'牵挂'对主体生成的伦理价值

论'牵挂'对主体生成的伦理价值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它是对“目光转移”这一行为本身的审视及其引发的伦理痛楚,或许也是目前神经科学不足以解答的人类情感之谜。就这样,在屏幕间交替往复的目光不再缘于刺激性元素的驱使,而是被发自内心的牵挂之情引动,主体的伦理性存在也在这一刻生成。“牵挂”并不足以改变世界,但它至少可以使涣散已久的数字化自我,重获作为情感生灵的片刻尊严。

论'牵挂'对主体生成的伦理价值

《雀村往东》还涉及另一种叙事缺省,将问题推向伦理维度。它同样激发出心理表象,但其情感震动却并不是来自新引入的记忆信息,而来自叙事断裂后重新接续的时刻。它是对“目光转移”这一行为本身的审视及其引发的伦理痛楚,或许也是目前神经科学不足以解答的人类情感之谜。比如,观众原本正看着躺在床上的病人喝水、打针、吃药,这时某块屏幕传来剧烈的狗吠声,目光被这声音吸引,丢下病人循声去看狗群打架。等转回头时,却发现人去床空,被褥叠得整整齐齐,炉子上依旧冒着热气——就在你把目光移开的那个时间空当里,一个生命已然逝去。令人愕然的并非屏幕上的死亡事件,而是移开目光这一行为所携带的基本冷漠,以及油然而生的羞愧之心。继而,当你专注于人的生活时,又会忍不住想刚才那只狗怎么样了。它的腿好了吗?被同类欺负了吗?一种“不放心”的感觉会令观众忍不住转过头去“看望”它,过一会儿又对人的世界同样放心不下。就这样,在屏幕间交替往复的目光不再缘于刺激性元素的驱使,而是被发自内心的牵挂之情引动,主体的伦理性存在也在这一刻生成。

电影理论家马克·纳什(Mark Nash)曾说:“《雀村往东》是一部令人不安而又发人深省的作品,迫使观众去体验一种完全陌生的环境,去试想与其中居民的联系。”[36]是什么让这个陌生的村庄与走进展厅的观众产生情感关联?对于那些看看就走的人们,这种关联并不存在。而一旦牵挂开始引导目光转移,伦理上的刺痛感就会战胜猎奇心,成为切关己身的行为动力。那些陌生的人与狗开始进入观者的生命体验,本不存在于作品中的自我审视和情感意义也由此产生。“理查德·莱汉姆(Richard Lanham)曾经指出,在由无处不在的计算创造的信息富足的环境中,限制因子不是计算机的速度,也不是通过光纤电缆进行传播的速率,或者可以被生成和储存的数据总量。相反,稀缺商品是人类的关注。”[37]流媒体时代正是瞄准了这一稀缺资源,迅速将“关注”转化为商品流通中的硬通货。一切人与事的价值都以其获得关注度和点击率为折算标准,每个点赞、回帖、转发,无论是出于正义感或好奇心,还是操作时的偶然“手滑”,都被后台算法“平等”捕捉,转化为可激发更大关注度的数据化生产资源。今天真正稀缺的不是“关注”,而是“牵挂”。

《雀村往东》里的陌生人不是列维纳斯强调的“绝对他者”,他们不是相对于主体的全然陌异性,反而是以寻回生命间可通约、可共情的那个“一”。列维纳斯的深切焦虑在于“存在者如何能进入一种与他者的关系之中,却并不使得它自身被他者所压碎”[38]。他想把柏拉图以来“肩并肩”的“共通理想模式”,变为“面对面”的关系,“在他者的临近中”使“距离被完整地维持着”[39]。《雀村往东》的观影体验却让我们看到,他人可以既不是主体的地狱,也不是令主体俯首跪拜之物,甚至不以面对面的在场性发挥效力;反而是在目光不及处、面容消失后、彼此背对背的时间空隙里,他人才以自身的缺省成就了主体之生成。这就是本文所说的“一”,在无关联的共在中涵纳“多”的“一”。这个“一”是以肯定差异性为基本前提的存在法则,“视野之外”意味着他人相对于主体不可取消的外在位置,然后才有“转身”试图打通双方的行为——而需要打通之物必然不同一。当观众对屏幕上陌生的人与狗产生牵挂之情的瞬间,一种久违的、具有崇高感的同类-众生意识突然降临,对汇聚为一的渴望,恰恰印证了它在今天的不可获得。“牵挂”并不足以改变世界,但它至少可以使涣散已久的数字化自我,重获作为情感生灵的片刻尊严。

如果洛根展厅是一个大脑,那么“雀村”就是这个大脑虚构出来的心理表象。按照杨福东所说,他的出生地是河北省香河县一个被当地人称为“雀儿院”的地方,他将其简称为雀村。但在导航地图上,无论输入“雀村”还是“雀儿院”,都无法找到相应地点,只有一个类似的地名叫“雀林院村”。严格说来,世界上没有“雀村”这个地方,它是杨福东和观众共同创造出来的虚构世界。地图上的“雀林院村”有大片空白之地,这在遵循数学投影和坐标系传统的现代地图中意味着“这里什么也没有”“这是无关紧要之地”。而在被虚构出来的“雀村”里,那些被地图显示为空白的地方,却是广袤的农田、雄伟的砖窑、冰冻的湖面、擦不干净的玻璃窗、全家福上的笑脸,是生老病死、劳作收获、步履维艰、血肉相搏。“往东”也不再只是地图上一个冷漠的方向,往东是一条大路,是通往外界的唯一一条路。它为每一个卑微者召引未来、希望和无限的可能性。《雀村往东》激发出丰富的心理表象,为那些被数字抹平的生命赋予意义。它“向我们指出的是生活的价值,以及个体从他/她的存在中获得期望的权利”[40]。正是因为有了叙事,我们才能从这些断裂离散的影像中获得如此庄严的生命体悟,这个并不存在的“雀村”才能与观看它的陌生人产生情感连接。它为地图上的空白之地灌注了鲜活的经验,在引动目光的同时也唤醒观者对他人的牵挂之情,继而在追踪那些陌生人的过程中,慢慢看见自己的倒影。“雀村”因而具有了形而上的意义,抽象为所有人的故乡

【注释】

[1]GROVIER K.100 Works of Art That Will Define Our Age[M].London:Thames & Hudson,2013:300.

[2]GROOM S.The Real Thing:Contemporary Art from China[M].Liverpool:Tate Liverpool,2007:143.

[3]WU H,YANG F D.Yang Fudong:East of Que Village[M].Chicago:Logan Center Exhibitions,2014:40.

[4]该展览也展出了少数几件杨福东早期的录像短片,但与《雀村往东》不处于同一空间。

[5]笔者曾在洛根中心的展厅连续一周调研,亲身实践了逐屏观看,并观察每位观众的反应,随机采访。

[6]笔者曾就此问题询问过巫鸿教授,他给予了确认。

[7]WU H,YANG F D.Yang Fudong:East of Que Village[M].Chicago:Logan Center Exhibitions,2014:20.

[8]李振华.杨福东:似水留影[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1.

[9]李振华.杨福东:似水留影[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7-22.

[10]董冰峰.从电影看:当代艺术的电影痕迹与自我建构[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12.

[11]李振华.杨福东:似水留影[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92.

[12]2020年12月20日,青年实验影像计划“未来未来”在上海外滩博悦汇影城举办放映会。

[13]NASH M,ARDALAN Z.Yang Fudong:One half of August[M].London:Parasol unit,2010:134.

[14]这一点在上海2015年的“南辕北辙”展览中得到了验证。《雀村往东》与其他杨福东的作品一起被展出,笔者特意留心观察了参观者在这件作品的展厅中停留的时间,明显短于洛根版。

[15]余雅琴.徐冰《蜻蜓之眼》:监控摄像头下的中国现实叙事[N].新京报,2019-08-22.

[16]周哲浩.一部素材全部来自监控视频的电影,想要探讨真实的意义[EB/OL].(2017-09-03).http://www.qdaily.com/articles/44756.html.

[17]魏娜.从“伪文字”到蜻蜓眼,徐冰作品中的矛盾与张力、智性与机锋[EB/OL].(2017-11-24).http://news.99ys.com/news/2017/1124/9_ 210567_1.shtm.

[18]董冰峰.从电影看:当代艺术的电影痕迹与自我建构[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70-71.(www.daowen.com)

[19]海勒.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文学信息科学控制论中的虚拟身体[M].刘宇清,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179.

[20]海勒.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文学、信息科学和控制论中的虚拟身体[M].刘宇清,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14.

[21]泽基.大脑的辉煌与悲怆:对于爱情、创造力以及人类幸福的求索[M].孟凡君,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6.

[22]萨基.脑内艺术馆[M].潘恩典,译.台北:商周出版社,2001:139.

[23]查特吉.审美的脑:从演化角度阐释人类对美与艺术的追求[M].林旭文,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129.

[24]PISTERS P.The Neuro-Image:A Deleuzian Film-Philosophy of Digital Screen Culture[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2.

[25]PISTERS P.The Neuro-Image:A Deleuzian Film-Philosophy of Digital Screen Culture[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30.

[26]DELEUZE G.Negotiations,1972-1990[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5:176; PISTERS P.The Neuro-Image:A Deleuzian Film-Philosophy of Digital Screen Culture[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27.

[27]REIMANN M W,NOLTE M.Cliques of Neurons Bound into Cavities Provide a Missing Link between Structure and Function[J].Frontiers in Computational Neuroscience,2017(11):1-26.

[28]Brain processes operate on 11 dimensions[EB/OL].(2017-06-21).http://geometrymatters.com/brain-processes-operate-on-11-dimensions/.

[29]BILIBILI.《搏击俱乐部》幕后花絮[EB/OL].(2020-05-02).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2g4y1z7AF?from=search&seid=8820234481296901958.

[30]BILIBILI.《搏击俱乐部》幕后花絮[EB/OL].(2020-05-02).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2g4y1z7AF?from=search&seid=8820 234481296901958.

[31]PISTERS P.The Neuro-Image:A Deleuzian Film-Philosophy of Digital Screen Culture[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14.

[32]葛詹尼加.认知神经科学:关于心智的生物学[M].周晓林,高定国,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427.

[33]巴斯,盖奇.认知、大脑和意识:认知神经科学引论[M].王兆新,库逸轩,李春霞,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545.

[34]巴斯,盖奇.认知、大脑和意识:认知神经科学引论[M].王兆新,库逸轩,李春霞,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555.

[35]安德森.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M].秦裕林,程瑶,周海燕,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100.

[36]NASH M,ARDALAN Z.Yang Fudong:One half of August[M].London:Parasol unit,2010:134.

[37]海勒.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文学、信息科学和控制论中的虚拟身体[M].刘宇清,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389.

[38]列维纳斯.时间与他者[M].王嘉军,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20:66.

[39]列维纳斯.时间与他者[M].王嘉军,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20:90-91.

[40]GROOM S.The Real Thing:Contemporary Art from China[M].London:Tate,2007:14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