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家欧文·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是图像学理论的集大成者,他建构了系统的图像学解释理论,为艺术史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值得注意的是,这位传统艺术史家对当时的新生事物——电影,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潘诺夫斯基研究电影的论文《电影中的风格和媒介》(“Style and Medium in the Motion Pictures”),虽不像《图像学研究》(“Studies in Iconology”)那样使他声名大噪,但该论文被多次刊印,潘诺夫斯基本人也颇为重视并多次修订这篇文章。这篇研究电影的论文最初是1936年他发表的《论电影》(“On Movies”),于1937年修订为《电影中的风格和媒介》(“Style and Medium in the Moving Pictures”),1947年最终修订版的《电影中的风格和媒介》是在1937年的基础上,将题目中的moving修改为motion。[1]与当时传统研究者对电影的批判态度不同,该文他认为电影是一种必需。这篇论文在电影研究领域有深远影响,后收录在潘诺夫斯基的论文集《风格三论》(Three Essays on Style)中,该书的编者欧文·拉文(Irving Lavin)称:“此文至少重印了22次,它是潘诺夫斯基最受欢迎的作品,也可能是现代艺术史上最流行的一篇论文。”[2](www.daowen.com)
但是,这篇论文的价值并未得到充分的挖掘,还有学者对潘诺夫斯基的电影理论持有误解,认为“潘诺夫斯基几乎没有涉及电影是否是一门艺术的问题”[3]。潘诺夫斯基的电影理论与其艺术史观,特别是图像学有没有联系?因此,本文试图还原潘诺夫斯基电影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分析其电影理论与图像学之间的关系。文章主要分析潘诺夫斯基电影理论的图像学基础,并试图将其电影理论定义为“电影图像学”(movie iconology)。目前,国内外使用图像学方法研究潘诺夫斯基的电影理论并不多,其中代表作是托马斯·Y.列文(Thomas Y.Levin)所写的《电影中的图像学:潘诺夫斯基的电影理论》(“Iconology at the Movies:Panofsky’s Film Theory”)[4],该文注意到其电影研究与图像学研究的关系,但并未深入探究二者的内在联系。《电影中的风格和媒介》一文在20世纪80年代就被译介到中国,但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电影研究本身,没有追溯其电影理论的图像学基础,也未有提出“电影图像学”的尝试。因此,本文主要从“电影图像学”的角度展开,文章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首先,回归潘诺夫斯基“电影图像学”产生的社会知识背景,分析新的技术条件对新艺术的催生作用,具体分析早期电影从图像元素到运动画面的发展,以及新媒介将电影从民间艺术转变为“第七艺术”的可能。其次,具体分析其“电影图像学”与图像学的内在联系,从风格到类型再到图像解释对图像学方法的借鉴,以及电影作为一种新媒介,对传统图像学解释方法的借鉴形成的“电影图像志”模式。再次,具体分析其“电影图像学”中的媒介特性,探讨与传统图像学的不同,电影作为一种新媒介带来的“空间的动态化”和“时间的空间化”,以及时空转变下电影的“共同表现性原则”。最后,文章将基于潘诺夫斯基“电影图像学”,对电影理论家如克拉考尔的影响,评价其电影理论的价值与局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