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电影符号学:洛特曼的历史路径与马诺维奇的拓展

电影符号学:洛特曼的历史路径与马诺维奇的拓展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遗憾的是,以洛特曼为代表的苏俄电影符号学在我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几乎成为一段被忽略的历史。本文将在细读洛特曼的电影符号学理论整理其研究遗产的基础上,探求马诺维奇对洛特曼的理论实践性继承关系,对马诺维奇对俄国电影符号学的现代性发展做出阐释,并进一步反思以洛特曼为代表的苏俄电影符号学所蕴含的文化遗产与当代价值,解析其中对当下数字电影时代重构电影理论的借鉴意义。

电影符号学:洛特曼的历史路径与马诺维奇的拓展

崔久成 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电影符号学的诞生成为经典电影理论向现代电影理论转型的标志。1976年,美国学者在总结15年电影符号学贡献的时候,认为最重要的两位电影符号学家是克里斯蒂安·麦茨(Christian Metz)和尤里·洛特曼(Yuri Lotman)[1]。半个世纪过去,历经麦茨、洛特曼、艾柯等电影符号学巨匠的推动发展,电影符号学已经融入运动影像研究的多个细分学,并处于不断创新演进的过程之中。回首电影符号学研究,麦茨作为一代电影符号学宗师的地位自然不可撼动,而洛特曼尽管介绍极为平静,却在国际上影响深远。遗憾的是,以洛特曼为代表的苏俄电影符号学在我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几乎成为一段被忽略的历史

1996年,俄裔美籍学者列夫·马诺维奇(Lev Manovich)最早提出电影进入数字时代[2],数字的“动态影像”成为主导新媒体的语言。2001年随着他的成名作《新媒体的语言》出版[3],书中提出的“软件符号学”(semiotics of soft)、“数据库电影”(basedata film)、“文化交互界面”(cultural interfaces)、“导航空间”(navigable space)等概念一度成为电影学、艺术学、新媒体领域探讨的热点。而比概念更让人信服的是马诺维奇糅合语言学、计算机技术、软件发展史、人文艺术等领域的知识,从传统的艺术符号学、电影符号学理论基础上发展出一整套让人叹服而坚实的分析框架。在步步为营的逻辑里,图像、交互艺术、影像、游戏的过去与未来,相互之间的符号原理逻辑清晰明快,一种崭新的导航思路立于眼前。20年来,沿着数字电影路径重构电影理论的呼声日高,马诺维奇的研究日渐重要起来。(www.daowen.com)

那么,马诺维奇如此具有解释力的理论框架是否横空出世?在中文版自序里,马诺维奇道出了数十年来塑造他智识之路的人物——洛特曼。[4]

不可否认,马诺维奇方法多元、理论多门,但洛特曼的文艺符号学思想却是他著作的基础。蓦然回首,以洛特曼为代表的苏俄电影符号学从形式主义出发,立足文化符号学,为今日多媒介交互的电影研究留足了阐释空间。本文将在细读洛特曼的电影符号学理论整理其研究遗产的基础上,探求马诺维奇对洛特曼的理论实践性继承关系,对马诺维奇对俄国电影符号学的现代性发展做出阐释,并进一步反思以洛特曼为代表的苏俄电影符号学所蕴含的文化遗产与当代价值,解析其中对当下数字电影时代重构电影理论的借鉴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