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清廉父子科甲:鮀东村的崇高榜样

清廉父子科甲:鮀东村的崇高榜样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江望族溪东(桥头)陈氏人口最多的一支,其灯号为“父子科甲”。这缘自其始祖陈莲斋六世孙陈世俊和七世孙陈思谦父子都曾经在科举场上获得功名之故。这对父子更值得纪念的,在于他们清廉的为官经历。及其去世,陈世俊为其料理后事,一如陈某前事。期间谢天经的侍妾一直防范着陈世俊,他并不介意,护送谢的灵柩及其遗物、其侍妾等踰岭过江,不远万里直送回家乡。一开始,下情未谙,他敛智若愚,暗中进行调查察访。

清廉父子科甲:鮀东村的崇高榜样

乡间士族的民俗活动,无论祭神,还是扫墓,都持灯笼。灯笼除书写姓氏之外,还标榜郡望或者功名,称为“灯号”,代表着一族的荣光。江望族溪东(桥头)陈氏人口最多的一支,其灯号为“父子科甲”。这缘自其始祖陈莲斋六世孙陈世俊和七世孙陈思谦父子都曾经在科举场上获得功名之故。这对父子更值得纪念的,在于他们清廉的为官经历。

汕头市文物保护单位陈思谦墓 陈琳藩/摄

《揭阳县志》《澄海县志》均为陈世俊立传,但古代方志多述德而少详事,故历来对于他的介绍也多语焉不详。直到数年前,发现翁万达的一篇佚文《东溪陈先生行状》(以下简称《行状》),因而学界得以比较全面地了解陈世俊的生平。

据《行状》介绍,陈世俊(1480—1534),字钟英,号东溪,揭阳江都溪东里人。幼有奇质,读《易》,善属文,被誉为雅士,在潮州士人中声名颇隆。既长,补郡弟子员,刚刚入庠时,诸弟子员都听说过他的名声,纷纷与之缔交。他淡泊自处,为举子十六年,非公事,从不涉足郡、县衙门。期间,乡里曾蒙受时疫,死者枕藉,亲戚朋友都不敢近前。他闻知,便从学舍赶回家中,把里里外外卫生环境进行一番洗涤,还煮了药汤,给乡人服用,使病者逐渐康复。而他自己却未染病,让乡人感到奇异。他平素尊敬老人、嘉掖善行,并能实事求是,不苛求他人。他待人以礼,虽疏远个别“卑贱”者,却从没示以傲态。遇有寻事生非者,他都以礼相待。即使遇到有狂妄举动者,他也能深自克抑,并说,只要能容忍,何必惹事呢。因而,乡里族事偶有纠纷,人们都会找他进行调解。他对待朋友也十分宽厚,不言他人过失。其生平好酒,每饮必尽醉,往往与朋友高宴欢招,“及时为乐不为纵”[1],即使身有微恙也会勉力前往。

明正德八年(1513)于广东乡试中举后,陈世俊便到南京国子监进修学习,备考进士。他熟习经世致用之道,“为学者所鉴观”。凡与他交游者,无不佩服他,称赞其忠厚不欺。有两件事,足见其具有高尚的德行,成为《揭阳县志》《澄海县志》为其立传时的重要素材。一曰,在南京国子监进修时,有陈某者,骤然客死,他便主动为其处治丧事,叫齐其妾及家仆,将其所带财物登记造册,并送他们回家。二曰,同乡揭阳(时陈世俊家乡江都属揭阳县)桃山都举人谢天经客寓燕京会试时,自知病不能起,因以身后事托付。及其去世,陈世俊为其料理后事,一如陈某前事。期间谢天经的侍妾一直防范着陈世俊,他并不介意,护送谢的灵柩及其遗物、其侍妾等踰岭过江,不远万里直送回家乡。翁万达书及此两事时,不无感叹地写道:“以余考昔所记载及所私志,虽古贤哲人不能过,亦可以概先生之大节矣!”[2]

陈世俊喜欢背诵钱公辅所撰、歌颂范仲淹设义田救济贫穷族人这一善举的《义田记》,但每每感叹自己力所不及,故寄望于儿子思谦、思讱。陈思谦为童子时,作文属对,“语多金马”,志在日后功名。陈世俊对他说:“此亦不恶,但非第一等事耳。”[3]意即谓学习范仲淹多行善举,才是最重要的,并命陈思谦多向古人学习。陈思谦笃志好古,专心学问,见贤思齐,显见是得益于陈世俊的影响。及后,陈思谦终于成为明代潮州理学贤儒。次子思讱,及多位孙辈,或为邑庠生(秀才)、或为邑乡宾,可谓桂馥兰馨。

陈世俊五上春闱,虽无缘于进士功名,却因仁声颇著,而于嘉靖八年(1529)获委任福建漳平知县。他到任之后,把公事当成家事,凡事皆与百姓一起,自始至终地共同承担。任县令一年间,“冰蘖奋励,帑无私藏,节浮浪,省游宴”[4],偶尔官府有所支出,就累日啧啧叹息,认为这是民力所不能承担的;而民生的各类支出得不到增加,他就引以为咎。他“惠心煦物”,故“人安其政”,远近都称他为“长者”,然也被上司认为是个迂谨、脑筋陈旧之人。而他也不愿“贾从枉志”,便写了一篇言辞恳切的信函请求辞职。佥宪梁也骠一直赏识其清介恺悌,极力勉留。可惜诸监司拘泥于时格,既不让他离职,又不支持他开展工作。至此,他只能上疏朝廷请辞,终获许可,但又被任命为梧州府教授。上任之前,他曾回乡。期间,在孝养其父陈素庵时,感受到亲情的愉悦,因而厌倦功名,再无轩冕之意,遂不赴任。没有多久,其父素庵亡故,在处理这一丧事时,他办理得十分得体。翁万达在《行状》中说他:“以为差少悔恨。”[5]

陈素庵去世不久,陈世俊也病倒了。临终时,家人问及遗嘱,他说:“吾父素庵公未及厝,吾何以死耶?”[6]其孝心可彰。陈世俊去世后,陈思谦自京奔丧,便奉陈世俊的灵柩与素庵公一同葬于桑浦山南石城山下。从此,陈思谦也开始了为父守制三年的日子,服阕北上,辄还。随后,他也病逝于石城山,英年早逝,著作皆佚。潮汕一代理学名家,事迹几近湮灭。

思谦字益,号碧洋,生卒年无可考,以薛中离、翁万达与他往来的诗文书信来看,他的年龄当与翁万达相若。陈思谦和翁万达少年同窗。入郡学时,薛中离见而异之,语人曰:“是挺挺者!谁氏子?未可量也!”薛氏还赞他“慨然有远志”。思谦弱冠,随父游南京国子监。嘉靖四年(1525)中解元(广东乡试第一名),次年中丙戌科进士,与邻村翁万达同榜,成为江都“丙戌双星”。同年,思谦获委任为浦城知县。到任后,安善锄豪。一开始,下情未谙,他敛智若愚,暗中进行调查察访。越年,尽得知地方奸良之态,遂作出奖惩,阖邑竦然,令行政肃,人不敢干以私。浦城民俗尊尚浮屠斋坛之设,日夜不息。陈思谦毁其磬体,用以铸文庙祭器,并于嘉靖九年(1530),建启圣祠于学署之右。民谣歌颂他“清如水,明如神”,浦城县将之崇祀名宦祠。

陈思谦在浦城政绩斐然,却得罪当道,得不到上司赏识,因“廉宪(廉访使)竟为阻黜”而被罢官。他家食三载,萧然事外。后经推荐,复官送部,即拜会浙中理学名家龙溪先生王畿,与之研究阳明心学。

嘉靖十二年(1533),陈思谦任抚宁县令。他莅政稍宽,省费平狱,《抚宁县志》赞其履政“刑清讼简,吏畏民怀”。邑中无事,时与士大夫游山讲学。有人询及他在浦城和抚宁两地何以宽严不同时,他说:“抚宁非比浦城。浦城疲顽,非明断无以行其法;抚宁地瘠民艰,且民困于兵,有离心而无生气。不以宽厚,宁可治耶?”[7]翌年,他被擢升户部主事。得到公文之后,他“单童匹马,朝闻夕发”,夤夜赴京上任。当地士民叹曰:“往者迎送嚣然,今来去无有知者。”并有民谣歌颂他:“矫武矫武,民多其故。弗葺弗浣,民忘其官。”(www.daowen.com)

成为六品京官的陈思谦,承檄出掌钞关。余时,与同道朝夕相聚,学问益进。嘉靖十三年(1534)年末,闻父之讣,陈思谦一时“哀毁”,即南奔治丧。居丧守制三年间,他筑书斋于墓侧,延师聚徒讲学,孜孜不倦,一时学者都推崇他,称为“碧洋先生”。薛中离、翁万达、林大钦、吴继乔等都曾到石城山与陈思谦聚谈讲学。吴继乔还写有一诗《石城山访陈碧洋主事》,曰:“海国风涛壮,巍然见石城。苔痕侵地绿,岭气接天青。路锁朝霞霭,江横夜月明。悲风惊树杪,龙卧渴苍生。”[8]

陈思谦无论是履任还是居家,都没有放弃对王阳明心学的研究与追求。他生活的时代,阳明心学盛行于潮州。他与阳明学潮州、岭南主要传播者薛中离是忘年交,与翁万达是同窗。后来,又拜会浙中理学名家王畿,并与之朝夕相聚研讨。为父守孝期间,与薛中离、翁万达、林大钦等除聚会讲学外,还经常书信往来,讨论学问。林大钦曾在回复他的书信中说:“两承教,缘知学问端的,喜慰喜慰。所云此心不能惕励,复为气胜习夺,真切今日病源,亦验吾兄实用克己工夫。”[9]意思是说,通过两番讨论之后,陈思谦所提出的“今日病源”在于“此心不能惕励,复为气胜习夺”,林大钦认为其论见切中时弊,并称赞他的“克己工夫”。可见潮汕地区这位唯一的文状元、同为理学名家的林大钦对陈思谦理学成就的推许。

陈思谦在课子时,也述及王阳明心学。在薛中离撰写的传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思谦)以诲其子曰:‘吾叨居官,衣食宫室,无改于旧,寸土不增,幸闻良知之说,日觉有省。视昔支离,若脱罗网,以是遗子孙共朋友,足矣。’”[10]陈思谦终究是一介寒士,家无恒产。然而,在他看来,恒产不及得到真知重要,并告诫其子,要继续学问追求。翁万达《送陈碧洋尹浦城序》中说,陈思谦认为为政应“屈而伸,张而驰,严而爱,和而毅”,其在浦城、抚宁二县的宽严不同,正好实践了他的主张,也是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思想的体现,一如《澄海县志》对他的评介:“其所表见皆不负所学”。

陈思谦虽著作尽失,但是乡间仍然流传着其片言只字。如有断句曰:“剑短中原阔,鬓衰岁月流。”虽只十字,仍可读出陈思谦的自负和丰才吝遇。《潮州诗萃》录其五律一首《清平道上杂感》:“掩卷生怀抱,登楼复啸歌。旅情凭浊酒,乡思厌沧波。霜落梅花苦,天阴雀噪多。不堪白云处,亲发两皤皤。”诗情横溢,技法老到,将极复杂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可以推断诗歌创作是陈思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康雍年间《江桥头陈氏谱牒部分原始资料》手抄残本中,有陈思谦的一首七律和赠薛氏(薛侃家族)家庙联。七律题为《狮岩古松》,曰:

狮岩幽邃尽奇观,更有苍松耸汉间。干老凌霜千叶绿,根坚带雨一痕斑。岚烟不染长孤立,翠盖纷披独自闲。静植都人倚庇,蓬城砥柱似重关。

联曰:“担簦稽岭,见性明心,力以真学承家,燕翼鸿谟永裕;珥笔瑀头,披肝沥膈,誓以藐躬许国,凤山鳄渚增灵。”[11]

在这本手抄残本中,还有几个陈思谦诗文的题目,如《紫来朝晖》《题东莞李亚山小影——〈调寄酷相思〉》《祭东泓讳宗铠字子修文》,可惜内容皆佚。

乡人陈廓斋,在陈思谦庐墓期间与其过从甚密。陈思谦病至弥留时,廓斋执其手曰:“男子事未终,宁可去乎?”时陈思谦气已微,应曰:“凡身去,真身想存。”说完,瞑目从容而逝。揭阳、澄海两县将其崇祀于乡贤祠。林大钦铭曰:“矫矫陈子,维势不倚。亦既有位,不究其施。夭寿不贰,铭以永之。”陈思谦卒年,距离其中进士,只有十三年时间,大约是四十几岁。

陈氏父子相继出仕,合十数年,家贫如洗,并无增益寸产。到陈思谦去世时,环堵萧然,其廉吏形象可见。陈思谦去世后,葬于石城山其祖素庵、其父世俊墓侧。此三墓十数年前,已经修葺,并还原陈思谦的庐墓石城斋。该墓葬被市政府公布为汕头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盖可慰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