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社日活动与社神崇拜-鮀东村

社日活动与社神崇拜-鮀东村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神司一方管理,故为本社社众所拜祀,因而被称为里社的大老爷,或称地头老爷。每年年末酬神,社区耆老会专门选择吉日,把妈祖神像迎请到桥头老祠永思堂中崇祀,每家每户设案于道进行祭拜,成为东古村民间信仰的风景线。社日“营老爷”是东古村社神崇拜的一项重大习俗。游神活动的组织者是里社德高望重的耆老。东社日当天,还有社戏表演。可见在现代生活方式下,社日活动的花样也在与时俱进。

社日活动与社神崇拜-鮀东村

东古村有各类寺庙教堂共25座,除了少数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如长石古寺、天圣寺、及在建的华严寺和基督教浦堂外,大体都是民俗活动的神庙。而这些神庙又分为三种民俗信仰。

基督教浦教堂 陈琳藩/摄

长石古寺 陈琳藩/摄

其一,社神庙坛。自民国以降,东分为云露、大仙、西门、木坑、桥头、铁灶、夏趾7社,各社或独用神坛,或数社共用某一神庙为社坛。云露、大仙、西门三社共用云露古庙为社坛,其主神为“潮之福神”三山国王。木坑社的社坛原也在云露古庙,因为道途较远,遂将香火迎请到木坑古庙,故其社神也是三山国王。桥头社的社坛在晏公庙,其主神为水神平浪侯晏公。铁灶社的社坛在上帝古庙,其主神为元天上帝(北爷)。夏趾社的社坛较为特别,有两座:一为夏趾古庙的珍珠娘神坛,一为城隍古庙的城隍老爷。社神司一方管理,故为本社社众所拜祀,因而被称为里社的大老爷,或称地头老爷。

云露古庙 陈琳藩/摄

其二,土地神坛。土地神坛有两种,一为福德祠类,通常设在村中居民聚居地;一为感天大帝(伯公)庙类,通常设置在村郊山野。东古村的福德祠有4座,分别位于衙园、魏厝巷、云露口和木坑社(与夏趾共用)。感天大帝神庙有6座,其中有3座原在田野,现在渐渐为村居所包围,分别在青春园、关脚、犁头标;有3座在山林,分别在狗母涵、二窝和塔仔。

其三,各类保护神坛。东古村最为突出的保护神就是天后圣母即“妈祖”,全村共有神坛4座,其中3座独立成庙,分别为石磴妈、桥头妈和东巷妈,而夏趾古庙则兼有妈祖的神坛。旧时村外的长石古寺,及近年新筑的天圣寺,也均设有妈祖的神坛。桥头社对妈祖最为信仰,社区范围内有两座妈祖庙,即桥头妈、东巷妈。每年年末酬神,社区耆老会专门选择吉日,把妈祖神像迎请到桥头老祠永思堂中崇祀,每家每户设案于道进行祭拜,成为东古村民间信仰的风景线。这位海上保护神在东古村受到如此隆重的尊崇,缘于东旧时临海之故。其他的保护神,如元帅爷、关帝、龙尾圣王、龙头爷等,在东古村均有神坛。

石磴妈宫 陈琳藩/摄

除了神坛、神庙的祭拜之外,村民还有请这些神祇的香火镇宅的习俗。旧时通常做法是,建宅时在宅中正堂安置神龛,神龛分为左中右三栏,中栏为祖宗神主牌位,左边安放镇宅神祇的香火,右边系安放逝世未满三年者的灵炉。如果所建宅第恢宏并有后包建筑,往往会将镇宅香火设在后包厅堂正中。现今聚姓而居的习惯逐渐弱化,居民新屋多为钢筋混凝土楼房,因而便将神祇香火转置于大门前,习惯称之“门前老爷”。此外,村民宅居中还会安置灶神司命帝君和地主老爷神位,每月初一、十五和其他民俗节日进行祭拜。

社日“营老爷”是东古村社神崇拜的一项重大习俗。社日为春社,固定在农历二月十六、十七日。一般是十六日上午各家各户上山扫墓,主要祭品为三牲(鸡、鹅、鸭),家中又以三牲和甜粿,祭拜“门前老爷”。当天下午会把祭品分给外乡亲戚,妇女在分给娘家这些祭品的同时,还会给父母“煮豆粉蛋”。旧时,女子赡养父母受到多种限制,社日“煮豆粉蛋”就成为其孝敬父母的一种重要形式。因此,也延伸出一种笑谈,比如某家生女儿,便会调侃地说“生了一锅蛋”。在分派这些祭品时,也会给亲戚发出次日宴饮的邀请。

二月十七日是东古村“营老爷”的“正日”。各社的神祇都会在里社巡游,经过的路线按传统固定,村民将其称为“安路”,取意平安、安定。比如,旧时云露古庙三山国王出游的安路,从神庙经云露口林氏家庙前进入魏厝巷,转盐厂巷,至大巷祠驻跸,然后经市巷许厝,转回西门前,接着“走安”回庙。这种游神的方式称为“文营”,与澄海盐灶、卧石等地之拖神“武营”有别。“文营”在巡游队伍即将回庙时,有一段路程需要以跑步形式完成,称为“走安”,通过这种“走”来祈祷平安。

游神所经过安路的各家各户,都会在自家门前摆设香案,神一到,即向游行队伍中的神炉上香祭拜,名为“接圣驾”。有些人家居于深巷之内,游神队伍不可能直达家门,通常会把香案摆放在巷口。这样,游神活动就达到了整个里社的所有人家都能参与的目的。

游神活动的组织者是里社德高望重的耆老。活动参与者,比如抬神轿、挑神器等工作,则规定由上年结婚的小伙和上年有男丁出世的壮丁来承担。其他人员如乐师鼓手,则由专业人士充当。

云露古庙照壁,上有万历年间的刻字 陈琳藩/摄(www.daowen.com)

诸神驻跸大仙社大巷祠时间,约在二月十七日的中午。这时,该社聚众在大巷祠进行本社的“丁桌”宴饮。大仙社即大巷陈氏与市肚许氏两姓合成的里社。据说两姓原为亲戚,同由福建移民本乡,两姓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共荣共辱。陈述经文章中有载:“大巷陈氏世称埠头主,与许姓素不通婚,据称是先人同来创祖,亲逾兄弟故,犹有陈元光、许天正遗风。”所谓“丁桌”,又叫“做丁头”,即当年里社中有男丁出生的家庭要负担一定的祭拜用品,在社神驻跸时进行祭拜后,合社共享这些丁桌祭品,进行聚饮活动。大仙社宴饮之后,游神队伍即告回程,大概在当天黄昏前回到云露古庙。

东社日当天,还有社戏表演。各社均邀请潮剧戏班,或者铁线木偶戏(俗称“纸影戏”)进行演出。如果里社资金允许,社戏可以连演数天。旧时乡村文娱活动普遍缺乏,社戏往往引来周边村庄的村民观看。在械斗频繁的时代,过乡看社戏往往还会引发摩擦,从而产生突发性的械斗。旧时,出嫁妇女要回娘家不像现在这么方便,故往往以娘家社日为由,回家省亲,有时还会住上几天,这已成为该村某种约定俗成的习俗。

如今,随着村民生活方式的变化,一些旧俗被改良而发生变化,如已出嫁女儿送娘家的“豆粉蛋”便被“利是封”所代替。戚友之间的宴饮邀约也会通过电话或手机微信来完成。游神活动则从20世纪中期之后基本消失。但是,以甜粿和三牲庆丰年的活动和扫墓习俗依然得到保留,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祭品越来越丰盛。人们也喜欢在这一天邀请亲戚朋友到家中聚饮,邀请的亲朋范围也越发扩大,为日渐被城市所包围的农村人提供了难得的与戚友交流的机会。当然,聚饮的食品也从原来的祭神用品换成海鲜火锅,有的人甚至到酒楼宾馆开包厢。可见在现代生活方式下,社日活动的花样也在与时俱进。

东村民对社神的崇拜,还有返灯、抱酒、和报地头的习俗。

返灯,应是结合元宵花灯节而产生的习俗。所谓“灯”,是写有持灯者的姓氏和灯号(一般为家族郡望,或者祖宗功名)的一种纸糊竹制筒形灯笼。如大巷陈氏一般写着“陈·桂林府义宁学”,桥头陈氏一般写着“陈·父子科甲”,云露林氏一般写着“林·青禄殿光禄大夫”,以此标榜祖宗的功名。一些会写“庄·锦绣世家”“林·西河旧家”“陈·颍川世家”之类,则是姓氏的郡望。这样的灯笼,通常会张挂于世家大院的门楼前,或者扫墓时挂于墓前,作为标识。返灯的时间各社虽然略有不同,但都是在元宵节前后的黄昏时刻。返灯活动由家长主持,返灯人手持写有灯号的灯笼,到社神庙把灯笼里的红烛点燃,依次为社神庙里各个香炉进香,然后从社神庙的香炉里领取点燃的清香(不能是自己所进的香支)回到家里,敬献于所供奉的神炉之中。这一活动一年一度,整个过程都持灯而行,故这一习俗被称为“返灯”。通过返灯换香火的形式,希望把社神的香火迎请到家,达到保佑家门平安的目的。返灯活动在黄昏进行,社神庙前人流络绎,灯火进进出出,并流向里社街道,进入人家,形成一道独特的民俗风景线。

抱酒,是上年里社中有新婚及生男丁人之家,于返灯当日向社神敬献祭品的一种民俗活动。其祭品中,必有一坛酒。旧时这坛酒通常由新婚男子或者出生男丁之父亲抱着进入神庙进行祭拜,故此习俗被称为“抱酒”。抱酒所用的酒瓮是一种量身定制、大约可以装5斤白酒的缶器。其中间鼓圆,上下收缩,瓶口朝天,有碗口般大,侧有短小半弧形出酒口。酒瓮装满酒之后,要用正方红纸和红绳把瓶口封住,然后在弧形出酒口之侧,斜贴一条红纸条,写着“沐恩治子某宅某某新婚者(或出生男丁)名字敬酒”的字样,还要在瓮口捆扎两对红烛和一对生柑(大吉),并在弧形出酒口插上石榴(红花)枝。有学者认为这种独特的酒器装扮形式,是上古性崇拜的历史遗留。除此之外,抱酒人家还会准备粿品(大米粿和红壳桃),以及三牲荤味祭拜社神,祈求保佑家宅添丁、阖家平安。旧时,抱酒活动的这坛酒在祭拜之后,由社神庙收取一半,而三牲荤味也会酌收。是日,社神庙管事的耆老聚餐,就是食用这些收取的祭品。而今,由于大家生活都不错,乡中管事耆老,再没有收取酒和祭品的习惯了。

报地头,是指里社中有人口死亡,在死者净身、着服并陈放完毕后,由其长子(如果长子已经过世,则由嫡孙)持有冥镪制成的庚帖,帖上书写死者姓名、生卒时间,到社神案前焚香禀告并焚化。旧时,禀告要读:“生从地头来,死从地头去,时辰念给老爷知”,然后再通读庚帖内容,敲击神庙前的皮鼓,依死者寿命,每一岁击鼓一下,所以又被称为“报鼓”。现在,东古村各社神庙,已经没有设置皮鼓,比较考究的家族,则用庙里的乩杯击打祭桌代替,而一般的家族只是焚化庚帖而已。报地头和抱酒之间,可以看成一个互为对应的活动。抱酒是里社男女丁口增加时的神前备案,而报地头则是人口减少的神前备案,以此来完成社神对里社人口的冥间管理。

完成报地头环节之后,丧主在家设灵堂祭奠,直至数七之日(一般是七七、五七、三七,而现在多简至第一个七天)举行超度法会(俗称做功德)。法会之前,长子(或嫡孙)便到社坛迎请社神香火镇坛。法会之后,意味着亡灵正式进入冥界生活,所以应由当方社神接管引领进入冥间。在法会上,眷属焚化纸镪衣箱等生活用品,都应向逝者和社神跪拜进献,象征这些物品要在社神处登记之后,才能确保安全地到达,为亡灵所使用。

通常情况下,里社的地头老爷只有一位,但是也有特殊者。古村夏趾社就出现双社神,抱酒在夏趾古庙的珍珠娘娘神前完成,而报地头则在城隍古庙完成。更有意思的是,作为夏趾社社坛的夏趾古庙,乡人习惯称为“娘宫”,因为珍珠娘娘是社神。但是,在夏趾古庙诸神的座位中,这位社神大老爷却没居于正位。该庙塑神像、题神名共供奉近30位神祇。正堂供奉木坑圣王和介母老夫人、护法爷,左侧为天后圣母,右侧为贞烈娘娘和阿舍爷、老夫人;左廊供奉花公花妈;右廊供奉上疏复界的清初两广总督周有德、广东巡抚王来任的神主;前座左侧供奉社神珍珠娘娘,右侧为元天上帝、太子爷、里爷等。

夏趾古庙正堂有两座木坑圣王神像,村民称为老王公和新王公。旧时,正堂只供奉一座木坑圣王的神像,后为虫所蛀,于是社众商议另塑一座木坑圣王的塑像代替。新像造就之后,曾议将老像焚化,但是杯乩未获神允,所以社众只得把新老塑像一同供奉。已故汕头大学教授隗芾曾到庙调查,不知是接待的村民没有说明白,还是隗芾教授没听明白,他将村民口中尊称的这位“王公”,误认为同样被乡人尊称为“王公”的三山国王,并曾撰文称为三山国王信仰的特例。

与夏趾古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木坑古庙。该古庙的得名原因有二:一为其系木坑社的社坛,二因该庙供奉有木坑圣王的神像和香火。乡民之所以习惯性地称之为“佛祖宫”,缘于庙中供奉有全乡七社共同供奉的大神弥勒佛祖。现在,该庙诸神的座次安排如下:主位供奉木坑社神三山国王夫人,左侧为社神配祀大使爷、花公花妈及木坑圣王介子推和介母老夫人;右侧则供奉弥勒佛祖。也就是说,这里将木坑社的社神供奉在神庙的主位,而全村共神佛祖和命名神庙的木坑圣王均被供奉在次位。很可能该庙原系供奉佛祖的庙宇,木坑社的社神香火系后来迎请进去,此后经过多次增建,形成现在所见的格局。

木坑古庙前的灯笼标榜着佛祖两字,道出其独有的信仰 陈琳藩/摄

夏趾古庙、木坑古庙所供奉的诸神格局,都是民俗崇拜研究的很好素材。可惜的是,由于年代久远,很多原始资料都已经消失在逝去的岁月中,至今无从得知。但有一点基本可以肯定,旧时乡村生活中,社神崇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