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浦乡商民协会:助力社区发展,保障居民权益

浦乡商民协会:助力社区发展,保障居民权益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浦乡商民协会,名字见于嵌在桥头关脚、原渡船头雨亭(芷亭)墙上的《芷亭记》。浦乡商民协会之名见于林梁任所撰的《芷亭记》:是亭乃浦乡商民协会陈子传日与其同志江春、少闵、赞枢、忠全、论正、炳先、论江诸君,于修筑桥路之后,悯行路之难、成公众之益,继续劝募。于是,由商民协会主持,于村中各路口设置栅门,构筑村居防护设施。达到法定年龄的村民都有一票,可以选举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

浦乡商民协会:助力社区发展,保障居民权益

陈述经在《汕头市前身浦市旧墟考古》一文云:“大巷陈氏,沿称埠主。”[13]大巷陈氏聚居古村中心位置,埠主之说,说明旧时浦市埠的商业贸易也由村民实施自治,并通过宗族来管理市场。

浦乡商民协会,名字见于嵌在桥头关脚、原渡船头雨亭(芷亭)墙上的《芷亭记》。该商民协会,应该是民国时期浦埠市的自治(包括仲裁)机构。现可考者,该机构办过两件影响到东古村人们生活的实事。

其一,在村东修路、造桥、筑雨亭。村东芷亭内,现存有三碑,嵌于亭壁,由右至左依次是《浦乡修桥筑路建亭序言》(以下简称《序言》)《捐款纪念碑》《芷亭记》。三碑通高均为115厘米,中碑《捐款纪念碑》宽68厘米,左右两碑均宽35厘米。《序言》为董理是事的村人陈传日所撰并书(三碑字体皆同,应皆为陈传日所书写)。《芷亭记》为当时名士林梁任(仔肩)所撰。碑立于民国十八年,即公元1929年。

芷亭 陈琳藩/摄

《序言》的碑文,说明修桥筑路造亭的原因和过程:

我乡关脚地方,为出入汕头之孔道,熙来攘往踵相接也。年来,桥颓路坏,每当春潮雨后,泥涂没径,行人苦之。乡人目击心伤,乃与诸同志提倡筑灰路、造灰桥,增建雨亭,亭之前复筑渡头焉。甚得陈渊如翁与各方之赞助,先后共捐资叁千余元,工程遂次第告成。今行人往来,有憩息之利便,无蜀道之崎岖者,皆诸君子见义勇为,有以成之也。乡人等钦佩之余,因勒捐资芳名立碑于亭,藉垂不朽,后之人其毋忘诸君子之懿德也。

而今,当年所修的贝灰路已经为新铺设的水泥路面所覆盖,其时所造的贝灰桥也为石桥所取代,只有芷亭被保留下来,印证这一村史事件。

浦乡商民协会之名见于林梁任所撰的《芷亭记》:

是亭乃浦乡商民协会陈子传日与其同志江春、少闵、赞枢、忠全、论正、炳先、论江诸君,于修筑桥路之后,悯行路之难、成公众之益,继续劝募。

拓印芷亭碑记 陈琳藩/摄

商民协会究竟由什么身份的人组成,现在不得而知,但是起码可以确定的是,其主要成员与这次修桥筑路造亭的董事成员和赞成人应该大致重合。《捐款纪念碑》后留下此役董事会8人,赞成人24人,由此也可以推断出当时商民协会的主要理事结构。董事8人,除了吴炳先之外,其余7人均为大巷和桥头两陈氏的族人。而24位赞成人中,也有1 6位是陈氏族人。由此,基本可以确定的是,在清末民国期间,桥头、大巷两陈氏共同管理市埠的历史已开始。可以印证这一判断的是,市街商铺产权基本属于桥头、大巷两陈氏。此工程费资3000多银元,集结了全乡商民之力,其中两陈氏族人和商号的捐款就达到2000元以上,尤以继述堂陈芷青出资520银元最巨,因而以其名字题亭名。

市乡商民协会倡建的浦市门楼陈琳藩/摄

陈芷青,名渊如,字芷青,为其时在新加坡经营番线生意的两“顺利号”掌门人之一。其家族在乡里横过城巷建屋,号为继述堂,书斋名为敬业居。据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网站资料显示,1906年,陈芷青在新加坡与当地侨领合力创办潮州端蒙学校。1928年,他又与林义顺等四十人筹建新加坡潮州会馆,并任筹备委员。1929年农历元月,新加坡潮侨八邑公产维护会成立,他被推选为成员。同年,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成立,他被推为董事。可见,陈芷青无论在侨居地,还是祖居地,均热心于公益。其参与此役,成为华侨反哺乡里的一个实证。

此外,在赞成人名单中,有个“陈琼之”。陈琼之已在立碑前两年的1927年去世,由此可见这一工程经历的时间之久。

其二,主持市乡各路口的栅门的构筑。笔者从事主陈炳泉之子陈敬书(1924年生,尚健在)处,了解到事情的基本概貌。民国初年,村人陈炳泉兄弟等在南洋发家,便寄回侨批600元大洋,作为构筑家宅之用。此批一收到,以其数量之巨,惊动邻乡窃贼,于是结伙前来行窃。事先前来探路的窃贼弄错门路,当晚行窃者误进村人吴炳先之宅。炳先之父是当地三山国王的乩身,当晚正好出乩,吴宅之中聚集不少信徒,因而集体出动捉贼。窃贼急逃,其中有一人在逃跑过程于现在云露口栅门处摔死,引发一场不小的风波。于是,由商民协会主持,于村中各路口设置栅门,构筑村居防护设施。现存主干道的两座栅门,分别位于东直街天后宫之前和横街武德第之前,均为水泥浇筑。其他次干道的栅门,如大巷祠堂前、华园前、厂巷陈炳泉宅前等均为贝灰栅门。

据云,当年云露口栅门在窃贼摔死之后,经常出现不安宁的现象,于是便有人在栅门之上安放一个香炉,时节祭拜以祈安宁。云露口栅门于20世纪中期,因妨碍交通被拆除,但门上的香火一直存在,逐渐演变成为福德祠。这座福德祠现今被云露社区和东社区的居民所崇信,因而也成为浦地区香火最盛的福德神祠。(www.daowen.com)

时代在前进,而今,全国均实行新的村民自治形式,那就是直选村官。达到法定年龄的村民都有一票,可以选举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东紧跟时代的步伐,所分拆的4个社区居委会的领导成员,均由这种直选形式产生,于此就不必赘述了。

【注释】

[1]翁万达著,翁辉东辑:《稽愆集》,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9页。

[2]陈作宏:《桥头陈氏和悦堂家谱》,陈氏和悦堂编印,2011年7月,第4页。

[3]金廷烈纂修:乾隆澄海县志》第5册,手抄影印本,第85页。

[4]金廷烈纂修:乾隆《澄海县志》第5册,手抄影印本,第85页。

[5]李书吉纂修:《澄海县志》,澄海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印,1986年12月,第67页。

[6]金廷烈纂修:乾隆《澄海县志》第5册,手抄影印本,第85页。

[7]刘志伟、陈春声:《明末潮州地方动乱与“民”、“盗”界限之模糊》,《潮学研究》第7期,花城出版社1998年版,第119页。

[8]刘志伟、陈春声:《明末潮州地方动乱与“民”、“盗”界限之模糊》,《潮学研究》第7期,花城出版社1998年版,第119页。

[9]刘志伟、陈春声:《明末潮州地方动乱与“民”、“盗”界限之模糊》,《潮学研究》第7期,花城出版社1998年版,第119页。

[10]刘志伟、陈春声:《明末潮州地方动乱与“民”、“盗”界限之模糊》,《潮学研究》第7期,花城出版社1998年版,第119页。

[11]金廷烈纂修:乾隆《澄海县志》第5册,手抄影印本,第87页。

[12]汕头东村《夏祉乡捐置上帝老爷香火并御盗贼碑记》,1840年。

[13]陈述经:《汕头市前身浦市旧墟考古》,《广东文献》,台北:台湾广东同乡会编,1973年9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