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创办由村人主持的东教育基金会,受到众多捐款者的支持

创办由村人主持的东教育基金会,受到众多捐款者的支持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桥头社称为七保,其校址在省祖祠,由村人陈传泽主持,会同几位族人共施教职。新校建成后,由当时的东居委会倡议成立“东教育基金会”。该会“本奖掖先进,扶持贫困,振兴教育之宗旨。甫一成立,即深得人心,慷慨解囊者众”,收到“单位”“各级领导及嘉宾”“海内外乡亲”的捐款;并以“捐资兴学,仁者善举,利在乡邦,功在后代”为由,遂将“乐捐芳名录”在学校内“勒石隽芒,以垂永久”,成为东古村教育盛事的见证。

创办由村人主持的东教育基金会,受到众多捐款者的支持

东村办学始于何时,现已无可稽考。但是有几个历史细节,却可印证其悠久的历史。

其一,乾隆澄海县志》载:“江文昌祠,祀文昌,附祀本县文学赖淑琼,原在蓬洲所城南,现移所城内东面。”[4]所谓“蓬洲所城南”,就是东古村的云露口。这里旧有地名曰文昌祠,且有残垣宏基。该则记载又云:“康熙二十五年丙寅,乡人赖光明倡议修理”[5],可见位于东的古文昌祠旧址,起码在明代就存在。旧时文昌祠通常是地方公学所在,因此东古村办学历史之悠久,可想而知。

村中旧书斋树玉山房 陈琳藩/摄

其二,村中各族,多倾力办私塾教育子弟,各族宗祠往往成为课读的场所,并在祭田中专门辟置学田作为办学奖学之用。如桥头陈氏二世祖陈碧潭就专门办学田,这种家风为其十七世孙陈孝义所继承。他专门公留一池,以为奖学之用,后人称之为“秀才池”。陈孝义之孙陈业衡,清末就在位于桥头陈氏老祠堂永思堂的私塾学堂任教。而名门望族,也通过私宅筑书斋的形式来办私塾。现在可知者,如大巷书斋内的怀德居、两顺利的敬业居都曾办过私塾。著名诗人陈龙庆就曾到敬业居任教,其为桥头省祖祠所作的《绎思堂重光谨赋六章题壁》中第四首有“我宾敬业居”之句,“宾”即西宾,塾师的别称。在其系列诗作的第三首中,又写出了省祖祠办学的经历:“无何开家塾,假座施教授。弦诵声琅琅,文章呈锦绣。敬祖兼育才,不负此堂构。西席延逋仙,梅鹤伴清瘦。”[6]

其三,清末废科举、举新学,乡中诸族纷纷创办新式学堂,如大巷陈氏家庙诒燕堂(西门祠)办训初小学堂,由族人陈亮澄任校长;桥头陈氏宗祠昌本堂(外祠堂)办培英小学堂,由族人陈业衡倡议创办,族人陈英科(开泉)等先后任校长,也曾聘揭阳名士王家光任校长。王家光任校长期间,昌本堂重修,由其题诗两首刻于门楼壁间;夏趾林厝祠办赞国小学堂,澄海名士林伟侯、林梁任、江名宿林先昭均曾参与其事。

其四,抗战胜利后,乡中各保均办有初级小学。如桥头社称为七保,其校址在省祖祠,由村人陈传泽主持,会同几位族人共施教职。其他各保校址基本都在保内祠堂。同时,还在大巷陈氏宗祠思成堂(大巷祠)办起了中心学校

东办学历史悠久,然而真正在村民中普及教育,则要到20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时一方面全民扫盲运动基本扫除了本区域内的文盲;另一方面是东小学的创办,使学龄儿童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东小学自1950年在桥头培英小学的基础上创办后,一直利用乡里的各祠堂进行教学,其校本部就设在桥头外祠堂。1958年创办的民办小学,则游走于村间祠堂及其他场地办学,直至1968年,全部合并于东小学。其时,学校本部仍在桥头外祠堂,各年级则分散于其他祠堂进行教学。这种分散式教学大大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所以又以桥头外祠为中心,周围辟地,建筑教室,连同宗祠房间均加以利用,可以满足6个年级近30个教学班的教读之用。

东学校 陈琳藩/摄(www.daowen.com)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东小学已远远适应不了时代的要求和办学需要。1991年秋,主管汕头教育工作的副市长李练深到校视察,力倡另建新校,乡里随之付诸行动。《新建东学校碑记》中记述了建新校一事:

乡党政领导诸君,深感振兴中华教育为本,筹资建校,为造福子孙后代之善举,顺乎乡里民心,合乎人群需要。遂询诸各界,终获赞同。乃划地四十亩,斥资人民币千五百万元,定今址兴工建校,并延全国政协副主席选平先生题书校名,汕头市建筑设计院精心设计。中共汕头市委黄常务委员赞发君、市教育当局暨升平区、浦镇有关领导,亦咸表支持。

当年11月,新校奠基,次年3月动工。建筑工程用了一年多时间,终于在1993年年底落成。碑记描述新校的概貌:

余观夫吾乡新校,地处桑浦之麓,座落济河滨,北与汕头大学相望,西与中学为邻,山川钟秀,地灵人杰,美矣壮哉!至若校中环境,幽静雅致,校舍楼宇,功能齐全,可纳教师逾百,能容学童近二千;其规模条件,与旧校比,面貌焕然一新,诚为可喜可贺!

该校拥有两座教学楼、一个200米环形跑道的操场、篮球架4个,还拥有乒乓球桌、足球场等活动项目场地。教学设备和教学设施更配置齐全,有多媒体网络计算机室、多功能厅、综合档案室、卫生室、藏书室、阅览室。

新校建成后,由当时的东居委会倡议成立“东教育基金会”。该会“本奖掖先进,扶持贫困,振兴教育之宗旨。甫一成立,即深得人心,慷慨解囊者众”,收到“单位”“各级领导及嘉宾”“海内外乡亲”的捐款;并以“捐资兴学,仁者善举,利在乡邦,功在后代”为由,遂将“乐捐芳名录”在学校内“勒石隽芒,以垂永久”,成为东古村教育盛事的见证。

改革开放之后,在东古村的征地项目中,有不少用于教育建设。村中旧属土地上,已经建成或者正在加急建设的学校,就有济中学、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汕头大学校区总面积1375亩,另征用东、沙浦大队土地400亩,由有关部门一次性补偿东大队人民币27万多元,并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安排东劳动力80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