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几个例子,证明东古村的道路交通建设很早就开始了。其一,从长石路寺和五里亭实物的存在,足以证明宋代时已经有驿道从这儿通过。其二,乾隆《澄海县志·津梁》载:
溪东桥,也名放生桥,距县城西南三十里浦市尾,石砌,有三洞。宋善女翁真姑建。成化县志云为宋主簿翁舆权造,舆权,真姑弟。[1]
见证驿路经过的五里亭陈琳藩/摄
后溪桥 陈琳藩/摄
这也是一个宋代的交通建设例子,可惜这座桥已经连遗址也无从指认。同书还记载另一座桥:“后溪桥,在县城西南三十里沙浦村,石砌,有三洞。”[2]这座桥至今尚依稀可索,或为村西的龟桥头,或为石龙头下的牛屎桥,虽难以明断,但却可见证东古村交通建设的悠久历史。特别是龟桥头,数次重修,还增设水闸,成为济河用水调制站,至今仍然在使用。
虽有历史悠久的交通设施,但直到民国期间,村民出行依然不便。《浦乡修桥筑路建亭序言》说:“我乡关脚地方为出入汕头之孔道。”[3]但从民国时期至20世纪80年代初之前,通往汕头市区还得靠水路,交通工具长期为木船,80年代初才开始木船和电船舶并用。据时任浦木船队负责人的庄树忠回忆,其时木船队在西港河设有4个渡口:从犁头标到牛田洋蓬中塭,每次过渡收费5分钱;从牛田洋到光华石离尾,每次过渡收费4分钱;从犁头标过西港和现在西港三桥的两个渡口,每次均收费2分钱。同时,从村东的大港河还有电船经玉井至光华埠停泊,电船的经营一直到21世纪初才停业。这条水路,也系揭阳内地人通往汕头市区的通道。(www.daowen.com)
浦木船队船票
20世纪中期之前,村民出行基本要靠步行,到汕头市区则基本依靠船只。此后,出现了单车和公车,但却非居民出行首选。当时单车还起到运输的作用,乡里成立有“脚车队”,用于运载沙石、农副产品。改革开放之后,摩托车、小汽车渐渐进入家庭,这得益于村周边的交通设施日益完善。东西向的国道G206线大学路穿村而过,南北向的县道济路穿过东村,中路也即将全线贯通东村,而本村道路长荣路、长兰路、浦直街、木坑路、桥升街等则构成村中的路网。20世纪90年代初,全村实现水泥硬底路面的铺设,为高效交通提供了可能。
大学路的历史,可谓是汕头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20世纪30年代末,在日寇的飞机轰炸下,在“四千亩沙田”为市民修筑起向浦疏散的狭小“避难路”,此为大学路的前身。1959年,在避难路的路基上加宽至30米,称“跃进路”,旋改名为“社会主义大道”。1976年再扩路基的“社会主义大道”改名“五七”公路,于1977年5月7日建成,正式通车。1984年铺设12米宽的沥青路面,改名“浦路”,1986改名为“大学路”。近40年来,大学路一直在不断的扩建增修。近年,为配合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中以合作区的建设,大学路全面重修,使之成为潮汕三市重要的交通干道。如今,该路的公共交通也相当活跃,本市6、17、21、22B、27、52路等公交车都通行于大学路,成为村民出行的重要选择。村民从大学路出发可以直接进入汕头市区,往西至揭阳市和潮汕国际机场;通过庵揭公路进入潮州,还可至月浦进入高速公路到潮汕机场或潮汕高铁站。如此坦途,也奠定了东村在潮汕三市间交界连接的位置。
济南路沿济河后溪东侧而行,北接大学路,从东连接玉井、大井、大场、天港各村直到牛田洋。规划之中,后溪西侧将建成济北路,现在已经有部分成路。中路则贯穿浦各村的主干道,其北始自山兜、港尾各村,通过蓬洲、东、玉井、大井、天港,现在只有东尚有几座古旧建筑未能拆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