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鮀东村:经济生活与变化

鮀东村:经济生活与变化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古村的耕地被国家全部征用之后,4个社区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厂房、铺面、农贸市场、鱼池、耕地、集体自留用地等出租,集体收入每年年终以分红的形式反馈村民。居民在此进行耕种和淡水养殖,经济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宗祠、庙宇、公厅和各家老屋,则成为慎终追远、祭祀神明和先祖、办理逝者亲人丧事的场所,逐渐成为村民的精神家园。旧埠栈店陈琳藩/摄新村为参差错落的各类居民楼房,拥挤但却有序。

鮀东村:经济生活与变化

东古村的耕地被国家全部征用之后,4个社区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厂房、铺面、农贸市场、鱼池、耕地、集体自留用地等出租,集体收入每年年终以分红的形式反馈村民。但是由于租赁物商业价值不大,故每年分红只是象征意义。居民经济收入主要以个体工商业、运输业、建筑业、手工业、务工、部分农产品种植、养殖业为主。近年来,村里年轻人基本选择创业和务工,越来越多的年轻村民把择业的视野扩大到北上广深等大都市。

面临生计和工作压力的是五六十岁的这个人群。他们的身体状况尚好,也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但是谋生技能相对落后,所以大多数只能从事一些体力劳动。村里还保留有极少数的旱园种植场地,于是便有数十户人家坚持从事果蔬种植。这样的家庭一般都是上一辈从事农业生产,下一辈出外务工。他们所产出的农副产品,通常自产自销,男人从事种植,女人从事零售营销。此外,还有少数人在山间工作,替人修造坟墓。他们的工作区域都在附近桑浦山中。民俗的需求,创造了他们的工作机会。殡葬改革的深入,使这部分人的工作游走于法律边缘。

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东村民主要聚居在老村区域,住在民国乃至更早时期遗留的传统民居内。房屋包括爬狮、下山虎、四点金、单背剑、双背剑等形式,且数户人家聚居在同一个大厝。20世纪70年代有少量新建的“竹竿厝”。

古宅古井 陈琳藩/摄

先时,位于大港河内外的沙田、围仔和村南的渡舟尾、村西长沟、下廊、老爷前后等处有2000多亩水田,大池洋、溪畔、伯爷前后、石龙头下、沙北、关脚等处有百余亩旱园,胡厝池、大沙池、百步池、长池、宫前池、铁灶池等大大小小40个左右池塘。居民在此进行耕种和淡水养殖,经济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20世纪80年代之后,沙田、水田被征用建设,旱园则基本上成为宅基地。居民在这些宅基地上建造房屋,先后形成盐地、溪畔、望顶、青春园片、三角池、渡船尾、沙北、溪东园、内外涂尾、何厝园、食鳖塭等新兴的居民聚居区。起初,居民营建宅基地采用传统民居的贝瓦材料,建成竹竿厝和下山虎格局。90年代之后,就采用钢筋混凝土楼房模式,而且大多做长远打算,动辄三五层高;为扩大宅内使用面积,均以飞板占用空间。这种做法与分派宅基地时路巷规划过狭窄(一般为4米路,2米巷)有关。由此这些新兴居民聚居区域内出现大量“握手楼”,既影响住居采光、通风,又带来诸多安全隐患和出行难题。(www.daowen.com)

20世纪末21世纪初,古村范围开始出现商品房。首先是村民集体投资兴建桃园商住小区,其次是本村部分用地划归浦镇中心区作为各类商品房建设,如浦工商综合楼等,使得村民解决住房问题多了一种渠道和选择。晚近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商业财团的介入和市政建设的需要,东古村原“四千亩沙田”区域,先后出现了安居工程、汕大花园、乐业园、教师公寓、廉租公房、和合居、江花园、大洋红树湾、龙光龙腾嘉园等商业楼盘。但只有极少数村民会选择购买这些商业楼盘居住。

当下的东古村,与潮汕地区的涉农村庄一样形成了新村包围旧村的格局。环绕旧村的新居民聚居点,成为了村民居住和生活的主要场所。老村旧宅如今只有少数家庭居住,有的家庭也对其村中老屋进行了改建。有些老人则因住得较习惯而坚持住于旧村。还有少量老屋租给外来打工人员使用。宗祠、庙宇、公厅和各家老屋,则成为慎终追远、祭祀神明和先祖、办理逝者亲人丧事的场所,逐渐成为村民的精神家园。建在老村或新、老村交界处的老人活动中心、居民广场等一些公共设施,有不少村民活动。故老村虽少人居住,却也不乏人气。每逢时年八节和神诞,旧村就一下子充满了热闹喜庆的气氛。通宵达旦地烧香祭拜和文艺演出,成为村民难得的狂欢节

旧埠栈店 陈琳藩/摄

新村为参差错落的各类居民楼房,拥挤但却有序。老村则基本是明、清及民国的瓦房老建筑。近年宗祠、庙宇和一些著名房屋也慢慢修缮起来。全村总共13座祠堂、25座寺庙教堂,都得到不同程度的修缮,其中基督教浦堂、余氏宗祠、庄氏宗祠属重建。一些私宅公厅,出于家族祭祀的需要,基本上得到有效的保养,也有不少重建重修。村民也重视旧宅居住和管理,房屋重修后,往往会说服一些人住进去从事管理工作,关心、关注旧屋管理使用的人群日渐年轻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