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材料、不同类型的桩基础具有不同的构造特点和性能。为了保证桩的质量和充分发挥桩基础的工作能力,在桩基础设计计算时首先应满足其构造的基本要求。现就目前国内桥梁中最常用的桩的构造特点与要求简述如下。
一、各种桩基础的构造
1.就地灌注钢筋混凝土桩的构造
(1)桩的设计直径
桩的直径应根据受力大小、桩基形式和施工条件等综合因素确定。钻孔桩设计直径不宜小于0.8m,一般情况下,钻孔灌注桩的设计直径宜采用0.8~3.2m;挖孔桩直径或最小边宽度不宜小于1.2m。
(2)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和配筋
钻(挖)孔桩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钻(挖)孔桩应按桩身内力大小分段配筋,当内力计算表明不需配筋时,应在桩顶3.0~5.0m内设构造钢筋。
桩内主筋直径不应小于16mm,每根桩的主筋数量不应少于8根,其净距不应小于80mm且不应大于350mm。
如配筋较多,可采用束筋。组成束筋的单根钢筋直径不应大于36mm。组成束筋的单根钢筋根数,当其直径不大于28mm时不应多于3根;当其直径大于28mm时应为2根。束筋成束后等代直径为(n为单束钢筋根数,d为单根钢筋直径)。
受压主筋最小配筋率不小于0.5%;当混凝土强度C50及以上时不应小于0.6%。同时,一侧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0.2%。
为防止因骨架移动发生露筋现象,主筋保护层净距不应小于60mm。
闭合式箍筋或螺旋筋直径不应小于主筋直径的1/4,且不应小于8mm,其中距不应大于主筋直径的15倍且不应大于300mm。为增加吊装时的骨架刚度,一般沿钢筋笼骨架上每隔2.0~2.5m设置直径16~32mm的加劲箍一道(图5-19)。
钢筋笼四周应设置突出的定位钢筋、定位混凝土块,或采用其他定位措施。钢筋笼底部的主筋宜稍向内弯曲,作为导向。
2.钢筋混凝土预制桩
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有实心的圆桩和方桩(少数为矩形桩),有空心的管桩,另外还有管柱(用于管柱基础)。
(1)钢筋混凝土实心桩
①桩的截面、长度和接头。桩的截面常采用方形,因其生产、制作、运输和堆放均较为方便。普通实心方桩的截面边长一般为0.3~0.5m。就地预制桩的长度取决于沉桩设备,一般在25~30m以内;工厂预制桩的分节长度一般不超过12m,沉桩时在现场连接到所需长度。
现场接桩时,桩的接头的可靠性是很重要的,必须保证接头有足够的强度。钢筋混凝土桩一般采用焊接钢板接头,如图5-20所示。当预制桩采用静压桩方式沉桩时,有时可采用硫磺胶泥接头,将上节桩伸出的锚筋插入下节桩的锚孔,并灌入熔化的硫磺胶泥,冷却后即牢固粘结。这种接头结构简单,较经济,但其现场拌制质量受人为因素影响大,长期效果也待检验。对受力较大较重要的桥梁桩基宜用钢板接头。
图5-19 就地灌注钢筋混凝土桩
1—主筋 2—箍筋 3—加劲箍 4—护筒
图5-20 钢筋混凝土桩焊接钢板接头
1—预埋角钢 2—现焊角钢 3—顶板 4—现焊连系钢板
②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和配筋。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25。桩身应按起吊、运输、沉桩和使用各阶段的内力要求通长配筋,如图5-21和图5-22所示。
图5-21 钢筋混凝土方桩(单位:m)
受力主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净距不应小于50mm且不应大于350mm。最小配筋率不小于0.5%;当混凝土强度C50及以上时不应小于0.6%,同时,一侧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0.2%。
闭合式箍筋或螺旋筋直径不应小于主筋直径的1/4,且不应小于8mm。其中距不应大于主筋直径的15倍且不应大于300mm。
桩的两端和接桩区箍筋或螺旋筋的间距须加密,其值可取40~50mm。由于桩尖穿过土层时直接受到正面阻力,应在桩尖处把所有的主筋弯在一起并焊在一根蕊棒上,见图5-22a。桩头直接受到锤击,故在桩顶需设钢筋网加固,以增加桩头强度,见图5-22b。
图5-22 桩尖主筋和桩头钢筋网的布置
a)桩尖主筋 b)桩头钢筋网
桩内需预埋直径为20~25mm的钢筋吊环(见图5-21),吊点位置通过计算确定。
(2)钢筋混凝土管桩和管柱
①管桩。管桩由预制工厂以离心旋转机生产,有普通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两种,目前大直径管桩多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钢筋混凝土管桩直径一般采用0.4~0.8m,管壁最小厚度不宜小于80mm。国内生产的定型产品直径为400mm、550mm、600mm、800mm、1000mm,管壁厚度分为80mm、100mm、110mm、130mm。
钢筋混凝土管桩每节长度为4~15m,两端装有连接法兰盘以供现场用螺栓连接(也有采用焊接接头)。最下一节管桩底端一般设置桩尖,桩尖内部可预留圆孔,以便安装射水管辅助沉桩。
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C40,管桩填芯混凝土不应低于C15。配筋可参照钢筋混凝土实心桩进行,如图5-23所示。
图5-23 钢筋混凝土管桩
桩端嵌入非饱和状态强风化岩的预应力混凝土敞口管桩,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渗水软化桩端持力层的措施。
②管柱。管柱实质上是一种大直径、薄壁钢筋混凝土或预应力混凝土圆管节,在工厂分节制成,沉桩时逐节用螺栓接长。管柱的组成部分是法兰盘、主钢筋、螺旋箍筋、管壁(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C25、厚为100~140mm),最下端的管柱具有钢刃脚,用薄钢板制成。我国常用的管柱直径为1.50~5.80m,当入土深度较大时,一般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管柱。
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的分节长度应根据施工条件决定,并应尽量减少接头数量。接头强度不应低于桩身强度,接头法兰盘不应突出于桩身之外,在沉桩时和使用过程中接头不应松动或开裂。
3.钢桩
随着经济和施工技术的发展,钢桩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建筑工程。
(1)钢桩的特点
钢桩具有如下优点:
①强度高,能承受强大的冲击力和获得较高的承载力。
②壁厚、桩径选择范围大,便于割接,桩长容易调节,设计的灵活性大。
③轻便,易于搬运,沉桩时贯入能力强、速度较快,可缩短工期。
④施工时对土的排挤量小,对邻近建筑影响小,也便于小面积内密集的打桩施工。
钢桩的主要缺点是用钢量大,成本昂贵,在大气和水土中易腐蚀。由于工程所处环境、水质和气候等条件不同,钢材腐蚀的特点亦有所不同,设计时应综合考虑。耐腐蚀特种钢,因价格较贵,选用时应慎重。钢桩的选材在满足使用和安全的前提下,应注意经济合理。
(2)钢桩的形式 主要的有钢管型和H型钢桩,常用的是钢管桩。其材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规范、标准规定。
钢桩的端部形式应根据桩所穿越的土层、桩端持力层性质、桩的尺寸、挤土效应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www.daowen.com)
钢管桩的桩端形式可分为敞口、半闭口和闭口三类,如图5-24所示。开口钢管桩穿透土层的能力较强,但沉桩过程中桩底端的土将涌入钢管内腔形成土蕊。当土蕊的自重、惯性力及其与管内壁间的摩阻力之和超过底面土反力时,将阻止土进一步涌入而形成“土塞”,此时开口桩就像闭口桩一样贯入土中,土蕊长度也不再增长。开口桩进入砂层时的闭塞效应较明显,宜选择砂层作为开口桩的持力层,并使桩底端进入砂层一定深度。
H型钢桩的桩端形式有带端板和不带端板两类。
钢管桩出厂时,两端应有防护圈,以防坡口受损。对H型桩,因其刚度不大,若支点不合理,堆放层数过多,均会造成桩体弯曲,影响施工。
(3)钢桩的设计尺寸和接头
图5-24 钢管桩的端部构造形式
a)开口式 b)半闭口式 c)闭口式
钢管桩的分段长度按施工条件确定,不宜超过12~15m,常用直径为400~1000mm。
分节钢桩应采用焊接连接,选择焊条或焊丝的型号应与构件钢材的强度相适应,采用等强度连接。若要提高钢管桩承受桩锤冲击力、穿透力或进入坚硬地层的能力,可在桩顶和桩底端管壁设置加强箍。
钢管桩的设计厚度由有效厚度和腐蚀厚度两部分组成。
有效厚度为管壁在外力作用下所需要的厚度,可按使用阶段的应力计算确定。
腐蚀厚度为建筑物在使用年限内管壁腐蚀所需要的厚度,可通过钢桩的腐蚀情况实测和调查确定。年平均腐蚀速度可参见《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的规定。
钢桩防腐处理可采用外表涂防腐层、增加腐蚀余量及阴极保护等方法。当钢管桩内壁同外界隔绝时,可不考虑内壁防腐。
二、桩的布置和间距
1.桩的排列布置
桩的排列应根据受力大小和施工条件等确定。一般群桩的布置宜采用对称排列;若承台面积不大,桩数较多,则可采用梅花形或环形排列,如图5-25所示。
图5-25 桩的平面布置
a)单排式 b)对称式 c)梅花式
2.桩的间距
(1)摩擦桩 摩擦桩的群桩中距,从受力考虑,最好是使各桩端平面处压力分布范围不相重叠,以充分发挥其承载能力。根据这一要求,经试验测定,中距定为6d(d为直径或边长,下同)。但桩距如采用6d就需要很大面积的承台,故一般采用的群桩中距均小于6d。为了使桩端平面处相邻桩作用于土的压力重叠不致太多,以致因土体挤密而使桩打不下去,故根据经验规定如下:
锤击、静压沉桩,在桩端平面处的中距不小于3d;振动下沉桩,因土的挤压更为显著,所以规定在桩端平面处中距不小于4d;桩在承台底面处的中距均不应小于1.5d。
钻孔桩不存在沉桩过程中相互影响或打不下去的现象,为减小承台面积,其中距可以适当减小,但中距过小会使桩间土体与桩侧间的摩擦支承作用降低,故规定钻孔桩的中距不小于2.5d。
挖孔桩可参照钻孔桩采用。
(2)端承桩 端承桩因桩尖处不发生压力重叠现象,只要施工许可,其中距可比摩擦桩适当减小。
支承或嵌固在基岩中的钻(挖)孔桩的中距,不应小于2d。钻(挖)孔扩底灌注桩的中距不应小于1.5倍的扩底直径或扩底直径加1.0m,取较大者。
边桩(或角桩)外侧至承台边缘的距离,应保证桩顶主筋弯成喇叭形后还有足够的保护层,同时在桩顶弯矩及横向力的作用下承台边缘圬工不致破裂。所以规定,边桩(或角桩)外侧与承台边缘的距离,对于直径(或边长)小于或等于1.0m的桩,不应小于0.5d,并不应小于250mm;对于直径大于1.0m的桩,不应小于0.3d,并不应小于500mm。
三、承台的构造
1.承台的平面形状和尺寸
承台的平面形状和尺寸,应根据上部结构(墩、台身)底部尺寸和形状,以及基桩的平面布置而定,一般采用矩形、圆形和圆端形。排架桩式墩台盖梁的平面形状一般为矩形,平面尺寸应根据支座尺寸及布置情况而定。
2.承台厚度、配筋和混凝土强度等级
承台厚度、配筋和混凝土强度等级一般应按受力确定。但承台受力情况比较复杂,目前还没有较成熟的计算方法,按现有的设计经验,承台的厚度宜为桩直径的1.0倍及以上,且不宜小于1.5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
承台计算可按照现行《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的有关章节进行。
四、桩与承台及横系梁的连接
1.桩与承台的连接
桩与承台的连接方式有两种,即:桩顶主筋伸入承台连接和桩顶直接埋入承台连接。
(1)桩顶主筋伸入承台连接 钻、挖孔灌注桩现都采取桩顶主筋伸入承台连接的方式,如图5-26所示。桩身嵌入承台内的深度可采用100mm,伸入承台内的桩顶主筋可做成喇叭形(与竖直线夹角大约为15°)。伸入承台内的主筋长度,光圆钢筋不应小于30倍钢筋直径(设弯钩);带肋钢筋不应小于35倍钢筋直径(不设弯钩)。若受构造限制,主筋也可不做成喇叭形。
图5-26 桩顶主筋伸入承台的连接
管桩与承台连接时,伸入承台内的纵向钢筋如采用插筋,插筋数量不应少于4根,直径不应小于16mm,锚入承台长度不宜少于35倍钢筋直径,插入管桩顶填芯混凝土长度不宜小于1.0m。
(2)桩顶直接埋入承台连接 对于不受轴向拉力的沉桩,可不破桩头,将桩直接埋入承台内,如图5-27所示。当桩径(或边长)小于0.6m时,埋入长度不应小于2倍桩径(或边长);当桩径(或边长)为0.6~1.2m时,埋入长度不应小于1.2m;当桩径(或边长)大于1.2m时,埋入长度不应小于桩径(或边长)。
2.承台钢筋网的布置
承台的受力情况比较复杂,为了使承台受力较均匀,并防止承台因桩顶荷载作用发生破裂,应在承台内桩顶平面上设置一层或两层钢筋网。
当桩顶主筋伸入承台时,钢筋网须在桩顶整个承台平面内布设(图5-28a),每米内(按每一方向)设钢筋网1200~1500mm2,钢筋直径采用12~16mm,此项钢筋网须全长通过桩顶且不应截断,并与桩的主筋绑扎在一起,以防止承台受拉区裂缝开展。
当桩顶不破头直接埋入承台内时,钢筋网应局部按带状布设(图5-28b)。钢筋直径不小于12mm,钢筋网每边长度不小于桩径的2.5倍,网孔为100mm×100mm~150mm×150mm。
图5-27 桩顶直接埋入承台连接
图5-28 承台内桩顶钢筋网的布置
a)整个承台平面内布设 b)桩顶局部布设
承台的顶面和侧面应设置表层钢筋网,每个面在两个方向的截面面积均不宜小于400mm2/m,钢筋间距不应大于400mm。
3.桩和横系梁的连接
对于大直径灌注桩,当采用一柱一桩时,为了加强横向联系与稳定,可设置横系梁连接。横系梁的主钢筋应伸入桩内,其长度不小于35倍主筋直径。
横系梁的高度可取为0.8~1.0倍桩的直径,宽度可取为0.6~1.0倍桩的直径。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纵向钢筋不应少于横系梁截面面积的0.15%。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其间距不应大于400mm。横系梁的构造钢筋按不小于其横截面面积的0.15%设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