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故事的英雄中有很多人临终之际留下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遗言,其中排在首位的当属刘备。蜀国章武二年(222年),刘备为了给义弟关羽复仇,率兵进攻吴国,却惨遭失败,逃入白帝城。受到重创的刘备染病后卧床不起,身体日益衰弱,第二年死去。刘备临死时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5](见《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
刘备始终给人一种优柔寡断的印象,但他的遗言却流露出一种心胸豁达的感觉,让人觉得其不愧是乱世英雄。对于平庸的人来说,无论对方是多么令人信赖的人,在临终之际,都无法对其说出“如果我的继承人没有才能的话,你来掌管这个国家就好了”这样大度的言辞。
被刘备委以重托的诸葛亮,一方面呕心沥血、真心实意地辅佐不靠谱的继承人刘禅,另一方面继续顽强北伐,向魏国发起挑战。蜀国建兴十二年(234年),再次出击的诸葛亮,在与司马懿率领的魏军对峙中,病逝在五丈原。
临终之际,前来探望他的刘禅的使者李福,问诸葛亮应该让谁接任。诸葛亮首先提出蒋琬的名字,再被追问,就又提到让费祎作为蒋琬的继任。当李福想再次询问谁可以做费祎的接班人时,诸葛亮已经断气了(见《三国演义》第一百四回)。不知道应该说是沉默的遗言,还是不用赘言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的隐含表达。真是一个令人充满想象的临终场面。(www.daowen.com)
另一方面,建安五年(200年),英年早逝的吴国孙策的遗言提到了自己与弟弟的区别,充满了犀利感。临死之际,他对弟弟孙权说:“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6](见《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该遗言肯定了弟弟的个人独特能力,给予弟弟激励,后事托付后孙策即闭目逝去,可以说是干脆利落的临别遗言。
那么,刘备和孙策果敢决绝的遗言发挥了真正价值,曹操的情况又如何呢?曹操留下的遗言可谓是面面俱到。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临终之际留下的遗言里,从夫人们的前途到自己的坟墓的建造等各方面都有涉及。事实上,这个遗言和英雄并不相称,充满了对现世的留恋,所以一直以来的评价都很差。但是,在这个对自己死后事宜详细指示的遗言中,现实主义者曹操的面目跃然而出,又有着独特的味道。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见《论语·泰伯篇》),三国故事里的英雄留下的遗言中,也如实地表现了他们各自固有的心志,实在是各具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