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斯坦福大学教育理念:世界一流大学的启示

斯坦福大学教育理念:世界一流大学的启示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观斯坦福大学100多年发展历程,其教育理念不仅指导了办学实践,而且引领其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在斯坦福大学的发展过程中,斯坦福大学重视专业教育,但并没有使教育过度专业化。作为一所世界一流大学,斯坦福大学有着傲人的教育成果,不论是在学术大师的培养上还是在社会各行各业领袖人才的培养上,都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也指导实践。通观斯坦福大学100多年发展历程,其教育理念不仅指导了办学实践,而且引领其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斯坦福大学的办学历史并不长,比我国最早创办的现代大学仅早几年时间而已,但它能审时度势,不仅提出了与时代脉动相一致的教育理念,而且能够根据校情践行其教育理念。“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育理念的价值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期才能体现出来。只有100多年历史的斯坦福大学,以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教育实践,书写了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发展传奇,其教育理念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和学习。

1.大学教育不能过度专业化

斯坦福大学以培养有用的人作为教育宗旨,不仅培养学生谋生的技能,而且还相当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在斯坦福大学的发展过程中,斯坦福大学重视专业教育,但并没有使教育过度专业化。从斯坦福大学的课程设置来看,通识教育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的学分约占总学分的二分之一,而专业教育课程的学分只占一少半。与我国大学相较而言,我国大学教育太过专业化。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认识到教育过度专业化的弊端,并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但由于路径依赖的惯性,还没完全突破过分专业化的教育模式。大学是为明日社会培养人才,如果过度专业化,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适应面窄,而且还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发展很快,新技术装备和新的生产工艺不断淘汰旧的技术装备和旧的生产工艺,以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和水平,因此,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学会学习的人,而不再是以前那种只具备单一技能的专业人才。

我国大学应当解放思想,深入研究大学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深刻认识专业教育的意义及其社会局限性。尤其是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的大学,更应当大胆尝试,努力突破过度专业化的教育模式,建立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的教育模式;应当转变过度刚性的专业概念,改革专业设置方式,扩大专业的内涵和包容性,增加跨学科专业和多学科交叉专业,加强专业之间的沟通与融合,使专业教育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应当树立新的人才观,科学理解专业人才的内涵,准确把握社会对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新需要,以此为依据,调整专业培养目标,使人才培养工作具有更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培养创造力是大学教育的灵魂

教育具有传承与创新知识的双重任务。大学肩负着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使命。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斯坦福大学教育的一大特色,在其100多年发展历史中,不论是在历经艰难的时候还是在顺境中,斯坦福大学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都矢志不渝,坚定不移。除了在课堂上增强教学的研究性、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资助学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等各种措施外,还开办了“斯坦福研究入门”计划,对学生的创造兴趣、方法和精神给予系统的培养和训练,从而使创造力成为斯坦福大学毕业生的重要素质。近年来,我国大学越来越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采取了各种措施,以扭转大学生普遍缺乏创造力的局面,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大学对创造力培养的认识出现了偏差,将创造力培养与现行的教育割裂开来,很多大学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之外另起炉灶,试图为现行教育打上一个补丁,以为这样就能解决问题。还有的大学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看作一件小修小补的工作,因此只在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采取一些补救措施。这些认识和做法都是片面的,是不可能解决我国大学教育在创造力培养方面存在的根本问题的。

我国大学应当转变教育观念,将学生创造力培养上升到大学教育灵魂的高度来认识,使创造力培养成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应有之义,使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成为全部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为此,大学应当改革教学方式,推行探究性教学,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激发学生发现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应当拓展学生创造性活动领域,将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成为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两大有效途径。

3.学术自由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精神

从“让自由之风劲吹”被确立为校训之日起,斯坦福大学就将其奉为圭臬。 1974年斯坦福大学通过了“学术自由声明”,在前言中明确了学术自由的原则:“斯坦福大学的教学、学习、研究和学术这些中心职责的实施取决于一种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探究、思想、表达、出版及和平集会的自由得到充分的保护;最广泛的观点的表达受到鼓励,不受常规及内外势力的压制。此外,教师在受聘斯坦福大学之后,他所享有的受美国宪法保障的权利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受影响。”[46]第八任校长唐纳德·肯尼迪甚至宣称:大学就要“允许具有非同寻常创造性的人享有非同寻常创造性的生活[47]。斯坦福大学是这样主张的,也是这样做的,为师生的学术发展营造了一个自由的学术环境。我国大学的自由氛围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师生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自由度越来越大,校园的自由空气越来越浓厚。但应当承认,客观上我国大学在尊重学术自由、保护学术自由、坚守学术自由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大学的教育质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进一步改善学术自由的环境。

学术自由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精神。我国大学应当正视教育方面存在的学术自由不充分的问题,遵循高等教育的内在逻辑,尊重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将自由作为基本的教育理念,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再现历史的辉煌创造条件;应当改革教育教学制度,剔除限制教师教的自由和学生学的自由的各种羁绊,使教育教学能够得到生动活泼的开展,使教师能够尽情地展示学术才华,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张扬个性;应当改革相关管理制度,革除那些束缚学术生产力发展的陈规陋习,使管理制度具有更大的包容性、更深的人文关怀精神,以及更有效的激励作用。

4.一流大学要有追求卓越的气概

卓越是一流大学教育的品质。它不仅表现在大学教育的结果上,而且表现在大学教育的过程中。作为一所世界一流大学,斯坦福大学有着傲人的教育成果,不论是在学术大师的培养上还是在社会各行各业领袖人才的培养上,都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不仅如此,斯坦福大学还建立了卓越教育过程,将卓越融入其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使卓越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重要品质。比如,不管是创办初期,还是在经费最困难的时候,斯坦福大学都一直重视引进和招聘优秀师资。[48]不管是在规模较小的时期还是在规模较大的时期,斯坦福大学始终维持在较低的生师比。坚持开展小班教学、开设“斯坦福研究入门”计划等,都使斯坦福大学的教育直接指向“卓越的塔尖”。因此,我们不能不承认,追求卓越是斯坦福大学之所以取得成功的精神动力之所在。

不能说我国大学缺乏追求卓越的志向,但缺乏应有的气概却是不可否认的。有的大学将追求卓越作为一种口号,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或高水平大学喊得震天响,但却少见踏踏实实、真抓实干的行动。从专业设置、课程教学、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学生指导、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看,我国大学在追求卓越的进程中,实的少,虚的多。这是缺乏信心的表现,也是动力不足的表现。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我国大学应当抛弃各种杂念,学习历史短暂的斯坦福大学的成功经验,卧薪尝胆韬光养晦,树立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气概,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扎扎实实推进教育水平和质量的稳步提高。应当研究教育模式,将卓越的品质融入到教育过程各环节各要素中去,建立具有追求卓越的内在动力的人才培养体系。应当改革教育体制机制,建立注重品质和内涵的教育标准,一切为了高质量教育,为了高水平人才,使体制机制为卓越教育教学服务,为教师和学生高品位的学术生活服务

【注释】

[1]History of Stanford[EB/OL].[2009-09-20].http://www.stanford.edu/about/history/.

[2]History of Stanford[EB/OL].[2009-09-20].http://www.stanford.edu/about/history/.

[3]王英杰,刘宝存.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与发展[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70.

[4]周少南.斯坦福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19.

[5]Peter C.Allen.Stanford from the Foothills to the Bay[M].Stanford Alumni Association and Stanford Historical Society, 1980:38.

[6]Jane Stanford: The Woman behind Stanford University[EB/OL].[2009-09-20].http: //janestanford.stanford.edu/biography.html.

[7]王英杰,刘宝存.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与发展[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78.

[8]History of Stanford[EB/OL].[2009-09-20].http://www.stanford.edu/about/history/.

[9]Peter C.Allen.Stanford from the Foothills to the Bay[M].Stanford Alumni Association and Stanford Historical Society,1980:50.

[10]Peter C.Allen.Stanford from the Foothills to the Bay[M].Stanford Alumni Association and Stanford Historical Society, 1980:187.

[11]丽贝卡·S.洛温.创建冷战大学:斯坦福大学的转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5.

[12]丽贝卡·S.洛温.创建冷战大学:斯坦福大学的转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7.

[13]王英杰,刘宝存.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与发展[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73.

[14]Stanford Facts at a Glance[EB/OL].[2009-09-20].http://facts.stanford.edu/.

[15]Stanford Facts at a Glance[EB/OL].[2009-09-20].http://facts.stanford.edu/.

[16]周少南.斯坦福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34.

[17]The Founding of the University[EB/OL].[2009-09-20].http://facts.stanford.edu/about/.(www.daowen.com)

[18]The Founding of the University[EB/OL].[2009-09-20].http://facts.stanford.edu/about/.

[19]The Founding of the University[ EB/OL].[2009-09-20].http://facts.stanford.edu/about/.

[20]Gerhard Casper.The University as Public Service[J].Stanford Magazine, 1999(3/4).

[21]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M].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95:160-176.

[22]周少南.斯坦福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101-102.

[23]赵婷婷,买楠楠.基于大工程观的美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设置特点分析——麻省理工学院与斯坦福大学工学院的比较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4(11):94-101.

[24]周继武.比金矿更能带来荣誉和福祉[J].海内与海外,1999(9):15-18.

[25]朱清时.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63-369.

[26]Peter C.Allen.Stanford from the Foothills to the Bay[ M].Stanford Alumni Association and Stanford Historical Society, 1980: 106.

[27]朱清时.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99.

[28]赵乐静.视界的融合:科学、技术和社会导论[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5.

[29]舸昕.从哈佛到斯坦福:美国著名大学今昔纵横谈[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427.

[30]About Stanford[ EB/OL].[2009-09-20].http: //facts.stanford.edu/about/.

[31]周少南.斯坦福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101.

[32]朱清时.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59.

[33]周少南.斯坦福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124.

[34]周少南.斯坦福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103.

[35]魏新.21世纪的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03.

[36]周少南.斯坦福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101.

[37]唐纳德·肯尼迪.学术责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11-12.

[38]About Stanford[EB/OL].[2009-09-20].http://www.stanford.edu/about/.

[39]Roger L.Geiger. Research and Relevant Knowledge [M]. New Brunswick:Transactions Publishers, 2004:123.

[40]周少南.斯坦福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110.

[41]John Hennessy.The First Great American University [ J ].Stanford Magazine,2002(9/10).

[42]张虎生,李联明,王运来.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本科教学与启示[J].江苏高教,2004(5) :115-117.

[43]周少南.斯坦福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106.

[44]Roger L.Geiger.To Advance Knowledge: The Growth of American Research U-niversities,1900—1940[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270-272.

[45]周少南.斯坦福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49.

[46]Peter C.Allen.Stanford from the Foothills to the Bay[M].Stanford Alumni Association and Stanford Historical Society, 1980:181.

[47]唐纳德·肯尼迪.学术责任[M].田玲,李文利,阎风桥,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3.

[48]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M].徐辉,陈晓菲,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