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麻省理工学院:世界一流大学教育理念

麻省理工学院:世界一流大学教育理念

时间:2023-10-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时至今日,麻省理工学院的教育主要致力于培养造就男女公民成为工业、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领导人才,增进工程专业的知识基础并对未来的工程教育和实践发挥引领作用。麻省理工学院关注现实,勇于开创的教育理念还体现在各学院的教育计划和教学实践项目上。工学院是麻省理工学院最大的教育单位,其学生占了全校本科生的60%和研究生的40%,甚至可能更多;其教师占了全校教师的三分之一以上。

麻省理工学院:世界一流大学教育理念

麻省理工学院是一所新式的大学,其新颖之处表现在它以技术与工程教育为发端,走出了一条与古典综合大学完全不同的世界一流大学发展之路,并为众多现代大学发展树立了一面耀眼的旗帜。就其发展历史而言,麻省理工学院不能与美国早期大学相比,更不能与欧洲古典大学相比,甚至在它之前,美国已经建立了一批类似的技术与工程教育院校,但它却在不太长的发展时期脱颖而出,成为同类院校的龙头,在世界一流大学阵营中占据独特的优势地位。究其成功的原因,是复杂的,也是多样的,但先进的教育理念却是任何关注麻省理工学院发展的人都不能忽视的。

1.关注现实,勇于开创

在1983—1984学年麻省理工学院校长报告中,前校长保罗·格雷写道:“麻省理工学院创办的思想在威廉·巴顿·罗杰斯头脑中产生了,并且在波士顿这块肥沃的土地上扎根。……这个建校思想伴随着一种冲动,一种精神,其革命性绝不亚于思想本身,这就是开创未来的精神。”[12]这种开创未来的精神作为麻省理工学院教育的遗传基因被一代接一代地传承。从建校至今,它从不拘泥于传统,大胆改进,敢于挑战,永远着眼未来。

麻省理工学院的建校思想本身就饱含创新。罗杰斯认为,美国高等学校不应该只满足于传授古典语言和贵族道德规范,完全置身于沸腾的社会变革之外。尽管当时不少老牌著名大学迫于商界的要求,也开设了一些工程技术课程,有的还建立了工学院,例如,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布朗大学、达特茅斯学院等都开设了土木、冶金机械、运输等方面的课程,但它们仍然囿于传统观念,导致技术课程的教学流于形式。而一些工程技术院校,如伦赛尔工学院等对技术和工程教育的认识又过于狭隘。鉴于此,罗杰斯决心在波士顿创建一所“超过国内任何一所大学”的学校,他希望,“在经过学习应用科学的过程之后,我们的机械师、化学师、工厂主或工程师便能对其所学和赖以工作的技术了如指掌,从而不至于盲目摸索,而是稳步前进;同时,对于工作胸有成竹,不仅成效卓著,并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13]他提出,这所学校不能仅仅教授某一技能,重要的是要为学生将来在工业部门工作打好科学理论基础,能与美国日益增长的工业化相适应,培养能投身工业革命的技术人才。他坚信,工业革命需要一种新的教育,这种教育要比古典教育更实用,比当时的技术教育更广博。

为了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1870至1878年间,麻省理工学院率先设立了电气工程化学工程、卫生工程、造船工程和地质学等专业,美国著名的工业家斯隆、斯沃普、杜邦都是其早期培养的毕业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麻省理工学院开始直接为国家服务,培养战争所需的陆海空三军所需要的航空工程师、无线电工程师等军事工程技术人才。康普顿提出将基础科学与工程教育结合起来,为麻省理工学院成为理工科大学指明了方向。第十任校长吉利安认识到学科交叉和人文社会科学对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特殊意义,积极发展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加强人文和社会科学教育,使麻省理工学院走上了综合性大学发展之路。

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科、专业和课程的设置、调整与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素质的需求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建校初期,“学院为建筑业和制造业的科学研究提供课程,为他们提供各种各样的通用和专门知识,而这些可以为学生以后从事商业打好基础,另外,也应给即将成为老师的人提供学习的课程”[14]。麻省理工学院最初开设的专业有机械制造、土木工程、建筑施工采矿冶炼、实用化学等。20世纪3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建立了理学院、工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到60年代,已经拥有工学院、理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斯隆管理学院,以及怀特克健康科技学院等6个学院,另外还有多个跨院系的交叉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位于莱克星顿的林肯实验室便是其中之一。

时至今日,麻省理工学院的教育主要致力于培养造就男女公民成为工业、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领导人才,增进工程专业的知识基础并对未来的工程教育和实践发挥引领作用。麻省理工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重视使学生了解基本原理,熟悉实验、计算和分析的方法,开发创造性处理工程问题的能力,比如,设计的技能,同时发展学生的自信心和应变力,使之为终身学习和专业成长做好准备。对本科生,一年级着重学习物理学、化学、数学、生物学,以及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等学科领域课程;通过本科生的研讨、研究活动和若干选修科目,为学生提供接触工程的大量机会。由于市场对工程人才的要求是不断变化的,麻省理工学院不断调整其人才培养方案,并设计和开发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教育计划,例如,为有志于工程的学生所开发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UROP)或“本科生研讨计划”(USP)等。

麻省理工学院关注现实,勇于开创的教育理念还体现在各学院的教育计划和教学实践项目上。工学院是麻省理工学院最大的教育单位,其学生占了全校本科生的60%和研究生的40%,甚至可能更多;其教师占了全校教师的三分之一以上。工学院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战略是:汇聚最广泛的知识、经验和专长,教师、研究人员和学生一起共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15]建筑与规划学院所提供的教育扎根于从古到今的人类文明,并在与理学院和工学院特定项目的协作中汲取有益的营养。由于信息环境日益增长的复杂性及其社会压力,媒介艺术与科学对大多数学生和研究人员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建筑与规划学院大力推行“媒介艺术与科学”计划,继续扩展它的本科课程范围,针对一、二年级开设相关的导论性课程。[16]斯隆管理学院除了继续加强现有高质量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与研究外,正在实施一项新的计划,具体举措包括:大规模系统设计方面的工程管理联合学位;新的教学技术;扩大国际合作;瞄准和发展高级管理人员计划;加强和扩大硕士学位计划,等等。[17]理学院则引进了工程和工程教育不可缺少的自然科学原理与方法,开展了科学方面的研究和教育,因为“学校就像一个强大的知识发电机,学生都需要学习化学、数学、物理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原理。理学院为当代科学的所有领域提供前沿的研究和教育计划”[18]。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已设有人类学、比较媒体研究、经济学、外国语言与文学、历史、语言学、文学、音乐哲学政治科学、科学-技术-社会、写作与人文研究等专业教育计划,以及多种辅修计划和跨学科教育计划,目的在于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受到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的各种解释方法与分析方法的训练,使他们能探索人类图景的创造性表达,理解人类的过去,考察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历史变化以及科学与技术植根其中的文化和制度背景。[19]

2.“手脑并重”

麻省理工学院的校训——“Mind and Hand”,即手脑并重,既学会动脑,又学会动手,反映了创建者罗杰斯所主张的“最真诚的合作,文化与智能工业的追求”[20]。这是一种在实践中学习的教育理念,强调手脑并重,在学会书本知识的同时,更要学会如何运用它们。麻省理工学院一贯重视实践教学,将其作为实现“手脑并重”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还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小到课堂上,大到参与大型实践项目,使学生不仅动脑,还要动手,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创新。手脑并重的教育理念与麻省理工学院最初的办学目标是紧密相关的,要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就不能脱离实践,不能通过课堂上单一的讲授方式进行教学。因此,实践原则是麻省理工学院重要的教育原则。直到今天,麻省理工学院的教育依然遵循着通过实践进行学习的原则。

在建校之初,罗杰斯就详细论述了实践、科学与教育的关系。他说:“实践在前,科学在后,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科学来源于简单的工艺技术基础,而工艺技术却因为科学研究而得到延伸,继而朝相反的方向发展,直到人类知识体系的完成。由此,我们学校的科学必须与大量的实践工作和科学研究相结合……为了真正有益于实践,我们要懂得我们使用的材料、工具、机器的质量和它们的特性……我们保证可以在初级阶段上不仅从科学上,也从实践的角度培养学生,因为他们是属于科学的,所以,他们一定能更好地服务实践。”[21]重视从实践角度培养学生,使麻省理工学院在不断适应社会工业化的教育改革中少走了许多弯路,使其人才培养工作的社会适应性得到增强,提高了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在罗杰斯的大力支持下,麻省理工学院建立起了美国第一批物理学、化学和采矿选矿实验室。这些实验室的建立不仅仅对于麻省理工学院有着积极的作用,对于当时整个美国的工程教育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康普顿任校长期间,实验室更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现在,麻省理工学院拥有许多全美和世界一流的研究中心及实验室,如雷达研究中心和林肯实验室等。

麻省理工学院希望提供给学生在其他环境下不可能得到的实践经验,从而造就富于探索精神并渴望解决问题的人才。麻省理工学院要求本科生在大学教育前两年完成一门12学分的实验课程或两门6学分的实验课程,这样既可巩固本科生在中学学到的科学基础知识,又可给本科生提供亲自动手处理问题的机会,将自然科学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麻省理工学院实验室在学生刚入学时就提供给每位学生亲自参与的机会,以便学生通过实验,尽早享受与专业人员相同的实验条件。[22]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设计实验、选择测量方法和制定实验流程上发挥主体作用。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要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结果进行验证,然后比较和讨论实验结果,并完成过程报告和最终试验报告。除此之外,参与实验的学生被要求专注在一个或多个实验问题,强调尽可能多地参与实验工作,以此激励学生的科学思维。[23]麻省理工学院提供的实验室项目很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课程需要或者兴趣进行选择。例如,有土木工程入门设计实验、环境化学与生物学实验、电子机器人系统设计实验、材料实验、微电脑项目实验、大脑与行为科学实验、空间系统发展实验等等。[24]值得一提的是,麻省理工学院实验教学的特点在于实验室项目并不看重教授具体的实验方法,并且实验内容往往覆盖多个学科领域和范围。

此外,麻省理工学院鼓励学生在课程学习之余积极参与活动式的实践学习,以提高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为此,麻省理工学院设计和组织了大量旨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活动,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战空间。例如,1969年创立并延续至今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 UROP )。这项计划“旨在培养并且支持麻省理工学院大学生和教职员之间的研究合作。这是美国最早,也是最成功的本科生科研方案之一,UROP邀请本科生作为学院教职人员的小辈同事参加研究”。这项计划是受到立即成像技术的发明者、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埃德温·H.兰德(Edwin H.Land)的启发而设立的。兰德坚信,在实践中学习的强大力量。[25]该计划面向全体本科生,学生可以在任何一个系从事研究活动,并可获得一定补助。作为计划的参与者,本科生可以通过协作进行不同种类的科研行动,包括提交科学研究计划、撰写研究方案、管理研究计划、分析数据、口头和书面表述研究结果等。本科生利用参与该计划的机会可以向很多教师求教,学习潜在的专业知识,了解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从科研训练中获得他们毕业后工作所需要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再如,持续时间近40年的“独立活动期”计划(Independent Activities Period,简称IAP),是麻省理工学院每年从1月的第一周开始直到月末,为学生、教师、职员等提供的一个独特的研究实践机会。在此期间,学校主办和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包括如何应对会议、论坛、专题演讲、电影、游览、吟诵和比赛等。[26]学生可以在这四个星期里自由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从事自己感兴趣而在平日里却没时间顾及的研究项目,不仅可以独立做研究课题,更重要的是,作为本科生,还有机会在学校40多个跨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同老师一起做研究。在独立活动期项目中,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与协作者,鼓励并重视本科生主动参与。另外,还有“工程实习项目”(Engineering Internship Program,简称EIP) 、“媒体艺术与科学新生计划”(Media Arts and Sciences,简称MAS)、“实验性研究小组计划”(Experimental Study Group,简称ESG)等。

麻省理工学院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研究环节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综合实践和研究锻炼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和科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这些学习、研究计划和项目“寓教于实践研究”,它们所提供的不再是课程教学,而是将教学与实践研究融为一体,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动手能力并锻炼其坚毅品质。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教学体系中,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教书,不是简单地教授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与激励,鼓励并重视本科生在教学中的主动参与。在与本科生共同进行学术探讨和项目研究的过程中,不同思想和理念碰撞出新知识的火花,很多资深的教授和专家也受益匪浅。

3.“科学与文学混合”

麻省理工学院拥有世界上最优越的理工科教育资源,包括装备精良的实验室、顶尖的专家和最富创新的科学思维,这些都保证了它能够提供一流的科学与工程教育。与此同时,麻省理工学院鼓励学生开阔视野,在钻研专业学问的同时接触更广泛的人文知识,以丰富和完善自身。早在1865年,罗杰斯校长就为学校制订了“科学与文学混合课程计划”,以保证学生在专业学习之外,可以选修大量有关历史、经济、语言和文学等课程。[27] 1996年,时任校长查尔斯·维斯特在麻省理工学院艺术委员会的年会上发表演说指出:“在麻省理工学院,科学教育与艺术熏陶并重,因为科学与艺术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28]

为社会培养实用的工程技术人才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立校之基,但这并不表示麻省理工学院进行的是狭隘的技术教育。在罗杰斯校长的影响下,历届校长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都予以高度重视。比如,在第三任校长弗朗西斯·阿麦沙·沃克(Francis Amasa Walker)的倡导下,学校拓宽了普通教育课程,将普通教育的重点确定为经济学政治学、工业史、公法和商法、英语和其他现代语言,开设了包括政治经济学在内的大量人文学科讲座。[29]康普顿校长任职期间,尽管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加强了基础学科,把基础学科提高到与工程学科同等的地位,并强化应用学科与基础学科的联系,使应用科学的发展建立在基础科学的基础之上,但在加强人文教育方面也做出了贡献。在他的影响下,学校设立了人文学研究室,制订了系统的人文学科选修计划。[30](www.daowen.com)

刘易斯报告》对麻省理工学院的教育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报告指出,大学教育不仅仅是要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教育应该为生活做准备,应该为学生提供能够适应生活的完整的教育。对科学家、工程师和建筑师进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且与日俱增,如果没有足够的文化背景,任何一名专业人员都不能在其所研究的领域内保持领先。因此,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麻省理工学院必须要做好的工作,更是麻省理工学院的责任所在。然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在本科教育中所做的贡献显然并不令人满意,这已经严重制约了麻省理工学院教育目标的实现。鉴于此,报告建议,“麻省理工学院应该不仅能够创造新的科学和革新技术,而且还应该能够把它们与人的价值观念和人类的希望联系起来。学院有责任预见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学会如何以人道的方式处理新的技术问题”[31]。“要拓宽课程设置,同时设立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加强语言、历史、人文等学科的教育。”[32]经过多年的努力,《刘易斯报告》的建议取得了积极的效果。麻省理工学院的人文学科及人文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人文教育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的潜力得到了充分发掘,人文教育与工程技术教育相融合成为其教育特色之所在。

20世纪80年代以来,麻省理工学院适应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以及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不断充实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模式。麻省理工学院不仅重视定量研究的严谨性,继续坚持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教学,而且推行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实行文理结合的课程设置,要求理科学生必须修完科学、数学、人文和社会科学同等比例的通识课程,不断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领导才能的培养。以课程设置为例,麻省理工学院的本科生课程分为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general institute requirements,简称GIR),本科生要获得学士学位,必须完成17门通识课程和各专业规定的180~193个学分的专业课程。另外,还有8个学分的体育课也是必不可少的,并且每个学生都必须完成游泳课程。[33]通识课程包括自然科学课程、科学技术限选课程、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课程、实验课课程、交流能力课程等,并要求结合专业教育进行比较专深的通识教育。其中,学生要求选修6门自然科学课程,包括1门生物学课程、2门数学课程、2门物理学课程和1门化学课程,它们是本科生学习和探索一切科学领域的前提。在学习自然科学课程的同时,麻省理工学院还为学生开设了科学技术限选课(Restricted Electiv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REST),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可以从44门课程中选择2门作为科学技术限选课程,但不能全部选择自己专业的课程。科学技术限选课程是对自然科学课的有益补充,意在使本科生能够涉猎到科技领域更多新的知识。8门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课程,涵盖了历史学、文化与社会知识、语言学、哲学和艺术学等学科,每个本科生在校期间必须拿到32个学分。8门课中的3门必须选自5大类课程,且这3门中的1门必须选自1类、2类或3类,另1门必须选自4类或5类,第3门可以从前两门课以外的3类中挑选。5大类分别是:(1)文学与原著研究类,包括欧洲和拉丁美洲小说、法国文学基础、德国文学基础、莎士比亚文学、喜剧等方面的13门课程;(2)语言、思想与社会准则类,包括欧洲思想范式、科学哲学、西方文化基础、亚洲的宗教、哲学难题等方面的15门课程;(3)视觉艺术与表演艺术类,包括视觉艺术导论、艺术史、现代艺术和大众文化、西方音乐、和声与对位、爵士乐等方面的20门课程; (4)文化与社会研究类,包括心理学概论、黑人研究、美国国际政策、资本主义及其危机、人类学导论、美国政治等方面的19门课程; (5)历史类,包括美洲的征服、古希腊史、古罗马史、现代日本的崛起、现代科学兴起等方面的19门课程。[34]要求8门课中的3~4门集中于某一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领域。8门课中的另外几门课属于任意选修课,可在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的15个系所开设的360门课程中选择。这些领域有美国研究、人类学、种族研究、外国语言和文学、艺术史与建筑史、哲学、心理学、电影和传播媒介、音乐、舞台艺术等。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的课程有助于本科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认识人类社会,使他们对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使其树立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更好地服务国家和社会做好准备。

与其他大学的通识教育不同,麻省理工学院将通识教育贯穿于本科生整个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在麻省理工学院看来,通识教育是人生的重要内容,而不应该仅仅集中在大一和大二,整个本科阶段都是接受通识教育的重要时期。不仅如此,为了促进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融合,麻省理工学院在一年级就为学生开设专业课程,其目的不在于让学生掌握某一学科的系统知识,而在于掌握一些基础的入门知识,使学生尽早接触工程,这样,不但能够满足学生对专业的好奇心,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专业方向。

4.“培养社会的领袖人才,肩负国家责任”

国家的兴旺、社会的繁荣与工业发展息息相关,而工业的发达取决于技术的进步,技术的进步有赖于科学革命。19世纪后期,美国进入了工业化的关键时期,有上万英里的铁路需要铺设,还要开凿隧道、修筑桥梁、兴建公共设施以及建设强大的工业,需要大批训练有素的工程技术人员。但是,当时的美国大学就像“一块块无声无息的土地,既不对外部世界产生多少直接影响,也不与那些正把美国带入现代工业化国家的公司、银行和其他机构产生多少交往”[35]。当时在佐治亚州的一份报纸上,有人撰文呼吁:“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不同的时代,一个需要使用知识的时代……这个时代需要有实际技能的人,需要工程师去建公路、铁路和矿山,此外还要进行科学种田。”[36]麻省理工学院响应了这种需要,开办了机械工程和土木工程专业,担负起了培养能适应工业发展需要的技术人才和正在兴起的工业经济所需要的有创造性而又务实的领导人的责任。正如曾任哈佛大学校长的博克所评论的:“在一个工业社会,科学和技术是更高知识的重要基础,学生应该从努力获得有用知识的激励中受益……(麻省理工学院)为建筑业和制造业的科学研究提供课程,为他们提供各种各样的通用和专门知识,而这些可以为学生以后从事商业打好基础,另外,也应给即将成为老师的人提供学习的课程。”[37]

可以说,麻省理工学院的创建就是基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它对学生的要求是:“在国家陷入危机时,要拿出你们的所学去奉献、去报答国家,勇于承担起维护国家的重任。”[38]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7年2月,美国与德国断绝外交关系,时任麻省理工学院校长麦克洛林致电美国国防部,表示乐于报效祖国,并将全力以赴支持打赢这场战争。麻省理工学院随即办起了培训军事飞行员、航空工程师、无线电工程师和其他专业人员的专业。麦克洛林校长亲自出任在麻省理工学院成立的军官训练团教导主任,在大学生中培训军官。与此同时,麻省理工学院大力开展与战争有关的科研工作。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麻省理工学院有“近5000名学生和校友在军队中供职或服役,其中半数是军官。此外,至少有2300人在政府部门任文职官员”[39]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麻省理工学院承担了雷达和其他实用军事设备研发任务,比其他任何一所美国大学承担的军工研发任务都多。1940年6月14日,德军占领巴黎。第二天,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命令成立国防科研委员会,由麻省理工学院时任校长康普顿任委员会主任,负责解决“监测”问题,完善雷达设施。委员会决定把雷达实验室建在麻省理工学院。在全盛时期,实验室占地15英亩,工作人员达4000人之多,其中包括全国五分之一的一流物理学家(其中4名后来获诺贝尔奖)。在雷达实验室建成之后,麻省理工学院还建立了多个为战争服务的其他军工实验室。战争期间,麻省理工学院与联邦科研和开发办公室签订了75项科研合同,总值达11700亿美元,远远超过美国其他大学。当时,在麻省理工学院,其他专业注册学生人数锐减,而雷达学校和其他几所军事学校的人数却激增。据麻省理工学院统计,“在军队中服役的校友人数为8776人,占当时在世校友人数的近四分之一,其中包括98位陆军将军和52位海军上将。其中,牺牲的校友就有148人”[40]。由此,麻省理工学院还获得了“战争学院”称号。这不是说麻省理工学院热衷于战争,而是说一旦国家有需要,它就义不容辞地冲在第一线,为国家利益和国家荣誉而战斗。这种积极参与国家事业,重视国家责任,造就社会领袖人才的教育理念,影响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发展和教育改革。

冷战期间,美国国务院就苏联干扰“美国之音”一事,委托麻省理工学院在1950年年内完成一项“特洛伊”研究计划。这项研究促使麻省理工学院于1951年组建了国际研究中心,并于1965年成立了政治学系,这个系的不少研究工作与美国国家重大的决策密切相关。1972年,为寻求解决震撼世界的能源危机的新途径,麻省理工学院建立了能源实验室,65位教授和许多研究生参与了研究工作。冷战结束后,在人们渐渐淡忘它作为“战争学院”的和平年代,麻省理工学院仍在继续履行它的国家使命。仅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与美国政府在国防和能源方面的合作项目就有20多个。近年来,麻省理工学院建立了大量的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如21世纪能源中心、燃料电池实验室、航空系统实验室、空气压缩设计实验室等,担负起服务于新时期国家发展的重任。

5.与世界分享

在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前后,美国大学教育的国际化在性质上是不同的:之前,主要是美国大学向欧洲大学,包括向英国古典大学、法国大学和德国现代大学学习;之后,主要是美国大学向世界各国进行教育的输出。这一点在美国《国际教育法》中表露无遗。196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际教育法》,声称:“在促进国家间的相互理解与合作中,有关其他国家的知识是最为重要的;雄厚的美国教育资源是加强我们与其他国家关系的必要基础;应当确保这一代和未来几代的美国人有充足的机会在有关其他国家、人民和文化的所有知识领域、在最大可能的程度上发展他们的智力;因此,支持在学术上和专业领域资源和训练有素人员的开发,协调在国际教育方面联邦政府现有的和未来的各种计划,以满足充当世界领导责任的要求,对于联邦政府既是必需的也是适当的。”[41]

麻省理工学院一贯奉行国家利益至上的教育原则,当教育国际化成为美国国家利益一个组成部分的时候,也当仁不让地扮演了重要角色。一方面,麻省理工学院为学生提供涉及全世界各种文化和知识的课程,不分种族和国籍聘请世界顶尖的学者,接收大量的国外留学生来校学习;另一方面,麻省理工学院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积极地与全世界分享知识,将知识辐射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实现知识的全球化。

打开麻省理工学院官网主页,在最显眼的位置,可以看到“世界的麻省理工学院”(Global MIT)的链接。它是麻省理工学院实现与世界分享知识的重要窗口。麻省理工学院认为,学校拥有大量解决跨学科问题的专家和独特的装备,因此,有义务实施这样的计划,以推动全世界的经济发展和培养现实需要的领袖人才。[42]他们将这一创意归因于一种建校时的雄心和激情,“现在但凡是全球化的东西就被认为是好的东西,然而我们的这种投入始于一个150年前的承诺——服务世界”[43]。 2001年4月,麻省理工学院启动开放式课程计划,将学校几乎所有的课程开始逐步有计划地上网,无保留地向全世界开放。截止到目前,已有2000多门课程在线与全球共享,此项计划已经成为“世界的麻省理工学院”项目的一部分。

实施“世界的麻省理工学院”项目的目的是:“利用交流融合的思想,创造新的跨学科中心、计划和实验室与全球参与者共同努力,以解决世界性问题。”[44]该项目现在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麻省理工学院的全球参与发生在几乎每一个大陆和许多层面上,从个别教师到大型合作机构的伙伴关系,并且在以多种形式实现从教学到研究,从实习到实际工作,以及公共服务和推广工作,等等”[45]。例如,麻省理工学院在新加坡率先利用先进技术开展同步远程教育,实现远程授课覆盖面横跨不间断的12个时区;麻省理工学院国际科学与技术倡议计划(MISTI)为学生提供世界范围内参加密集的专业实习的机会等等。

“世界的麻省理工学院”有三大组成部分,包括国际伙伴关系(global partnerships)、大型的科学合作(great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s)和全球化教育(educating the world)。其中,全球化教育主要就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式课程(open course ware)。 2002年第一次向全球开放50门课程。这是麻省理工学院提供的基于网络的免费教学资源。它为学习者提供讲义、作业和实验等相关资料,提供部分课堂视频和示例,以及各学科教学资源。它以网站为架构,将教授的教学内容大规模地进行开放分享,让全球各国教师、学生和自学者使用。在网站上,使用者可以自由观看、下载各课程的教学大纲、上课笔记和讲稿等,其中,还有许多课程包含了影音档案、习题与解答,另有延伸阅读清单等附加部分。这些资料涵盖了人类学、建筑学、大脑与认知科学、化学及化学工程、环境工程、媒体研究、地球、大气及行星研究、电子工程与计算机工程、外国文学、核物理、海洋工程以及材料科学等领域。到2007年11月,完成了上传33个学科的1800多门课程,课程内容已被翻译成中文、泰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和波斯文等。[46]

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式课程与一般的网络课程、远程教育课程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只要不是商业用途,使用开放式课程材料是免费的。一般的网络课程则需要付费并履行注册手续,才有可能获得相应的内容,而且学多少课程,就要付多少费用。开放式课程则不同,只要遵守一些简单的条款,阅读、下载、复制、打印、翻译课程内容并不涉及知识产权问题,无须注册,完全免费利用,用户只需自己支付上网的费用。其次,该计划开放的课程材料非常全面。各种课程的相关文本材料十分详细,与实际课程教学相比,只是缺少教师的讲解。考虑到全球各地的网络带宽不同,不一定适合较大数据流量的音频与视频传送,加上音频与视频材料的制作成本比较高,所以,音频与视频教学材料比较少。开放式课程所倡导的是一种开放教育观,它不仅意味着对教育对象的开放,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教育资源和教育过程的开放。

麻省理工学院前校长查尔斯·M.韦斯特(Charles M.Vest)表示:“开放式课程看起来是与我们这个市场主导的世界相违背的。但它确实是我认为的符合麻省理工学院的最好的表现。它具有创新性,它表达了我们的信念,先进的教育方式,它可以通过不断扩大信息的获得和激励其他人参与从而得到发展。”[47]开放式课程有助于实现教育的大众化。麻省理工学院希望借由自身分享教材的概念,以及推广开放式课程的经验,启发其他机构开放、分享它们的课程,建立一个造福全人类的知识网络。这个知识网络可以提升学习的品质,更借此进一步提升全世界的生活品质。[48]不可否认,在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当代,开放式课程所传递出来的与世界分享的精神,不仅影响着每一位麻省理工学院的教师和学生,而且影响着世界高等教育变革,“提升全球每一个角落的高等教育质量”[49]。前校长苏珊·霍克菲尔德(Susan Hockfield)期望:“开放式课程以一种迅速快捷、影响广泛的方式在世界范围传播麻省理工学院的教育理念。通过麻省理工学院开放式课程,世界各地的教育者和学者都能从我们教师的学术活动中受益,同时也加入到一个世界性的学习性群体中,大家一同公开、自由地分享知识与交流思想,从中获益。”[5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