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哈佛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发展历程

哈佛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发展历程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最大化地发挥其应有的职能,哈佛学院设立了尽快升级成大学的目标。这一机构的建立,为哈佛学院募集了部分办学资金,解决了哈佛学院发展的燃眉之急。1775年3月到9月期间,受战争影响,哈佛大学安全委员会被迫停止了学校正常的教学活动,之后战争对学院发展的恶劣影响不断扩大,直接表现就是1774—1780年,哈佛学院的注册学生数量明显下降。1823年,哈佛大学的学生运动促使学校将改革再次提上议事日程。

在其发展历史中,哈佛大学研习英国大学的传统,考究德国大学的办学模式,将英国大学的学院观念、德国大学的研究制度和美国的民主思想结合在了一起,虽然师承于欧洲,但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建校至今,已经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其中包括数十位国家元首、诺贝尔奖得主、普利策奖获得者以及众多的各行各业的领袖,对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透过其发展历程,我们能够了解哈佛大学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又是什么力量推动它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1.从哈佛学院到哈佛大学

17世纪初,北美大陆上的英国移民希望为他们的子孙后代提供像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一样的高等教育。1630年,波士顿建市;1636年,马萨诸塞湾殖民地议会尊重当地民众的意愿,决定在查尔斯河畔、波士顿对岸建立殖民地上第一所高等学府——剑桥学院(Cambridge College)。剑桥学院是哈佛学院的前身,从其命名可以看出,它与英国古典大学的不解之缘。建立不久的剑桥学院发展滞缓。1638年,牧师伊顿领导学院正式开展教育活动。1639年,为了纪念学院当时的主要捐献者约翰·哈佛(John Harvard),剑桥学院更名为哈佛学院。不幸的是,1639年因某些原因学院暂停了日常教学活动。到1640年,校长亨利·邓斯特才将哈佛学院引入正常运行轨道,他也因此被认为是哈佛学院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任校长。[2]之后,约翰·亚当斯将殖民地于1650年颁发给哈佛学院的“特许状”加以修改,出台了《哈佛校章》。在其最初10年的办学中,哈佛学院的学位获得者中没有一位是哈佛的毕业生,直到1665年,凯勒博·契莎提奥莫克(Caleb Cheeshahteaumauk)获得哈佛学院的学位才填补了这一空白。[3]作为一所学院,它初期的办学是艰难的。无论从师资还是社会声望来看,它同大学都存在较大差距。为了最大化地发挥其应有的职能,哈佛学院设立了尽快升级成大学的目标。但是,按照欧洲大学教育传统的要求,一所学院升格为大学的条件是建立了三个独立的二级学院,因此,作为本身还只是一所学院的哈佛,与升格为大学的标准还有很大的距离。

虽然升级大学之路漫漫,但哈佛学院并没有望而却步,而是一步步为之而奋斗。从第三任校长开始,哈佛学院首先致力于将自己打造成一所以研究为主要职能的机构。它的计划包括完善化学实验室,建立生物植物园、农业研究所和机械工厂等,但是,这一系列任务直到19世纪才基本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值得一提的是,1674年哈佛学院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毕业生年鉴。[4]在1680一1682年间,哈佛学院一直在困境中挣扎。由于办学经费不足,哈佛学院教学活动不能正常进行,虽然作为学生宿舍的马萨诸塞楼已经容纳了124名住校生(包括将要毕业的学生和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但1682年学院却没有如期送出这一届的毕业生。为了解决办学资金问题,哈佛学院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大学捐赠协会。这一机构的建立,为哈佛学院募集了部分办学资金,解决了哈佛学院发展的燃眉之急。除此之外,哈佛学院还在1719年建立了第一个学生俱乐部,为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创造了条件。[5]

18世纪,北美大陆的产业革命兴起,新兴的工商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发展应用科学教育的需求,同时受欧洲启蒙运动和英国非教派学院推行职业、专业教育的影响,1734年哈佛学院理事会对1692年制定的《哈佛校章》进行了修改,为推进哈佛学院的一系列变革创造了条件。首先,1735年,哈佛学院监察委员会建立了学院第一个客座教授委员会。[6]客座教授委员会的成立,为哈佛学院引进人才,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平台。其次,哈佛学院为数学自然哲学的讲座置备了一批科学仪器和设备,实现了教授通过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习天文物理和化学知识的梦想。随着测量技术和航海技术等技术学科的设立和医学教授讲座的建立,哈佛学院所教授的学科领域和科学研究的范围得到了拓展,他们的研究成果也陆续被北美和英国的学术刊物发表,科学教育在哈佛学院建立起了牢固的阵地。1775年3月到9月期间,受战争影响,哈佛大学安全委员会被迫停止了学校正常的教学活动,之后战争对学院发展的恶劣影响不断扩大,直接表现就是1774—1780年,哈佛学院的注册学生数量明显下降。同时加上经济大萧条的影响,传统的毕业典礼活动也被暂时搁置。此时,校长兰登对邦克山战役的言行激怒了学生,导致1780年发生了学生向董事会请愿,要求解雇兰登校长的事件。这一事件最终以兰登于同年8月末主动辞去校长收场。[7]1781年,哈佛学院学生成立了斐陶斐荣誉学会(Honor Society Phi Beta Kappa)。这是一个优秀学生联谊会,它于1782年举办了第一次自由体操比赛。[8]为了满足教学和研究需要,在配备仪器设备之外,哈佛学院还在1720—1815年间建立了马萨诸塞楼(1720年)、沃兹沃斯楼(1726年)、霍顿礼堂(1744年)、霍利斯楼(1763年)、哈佛楼(1766年)等。

截止到1780年,哈佛学院已先后建立了神学、数学和自然哲学、医学等讲座。讲座制度的设立,虽然证明了哈佛学院教育的学科范围有了很大的扩张,却不能取代升格大学要拥有三个独立学院的条件。因此,哈佛学院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没能说服马萨诸塞州议会批准它由学院升格为大学。直到1782年哈佛学院建成了校园之外的第一所专业学院——医学院[9],马萨诸塞州议会才做出决定,批准拥有140多年历史的哈佛学院更名为哈佛大学。

2.发展初期的哈佛大学

经历了稚嫩的学院时期,哈佛大学迈入了青年时代。1782年医学院建立后,哈佛大学开始构建研究生课程体系。1816、1817年,哈佛大学分别设立了神学院和法学院。到19世纪中期,伴随图书馆(1841年)、天文台(1846年)、理学院(1847年)、化学实验室(1857年)、自然历史博物馆(1860年)等的建立,哈佛大学办学软硬件资源不断得到充实,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为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823年,哈佛大学的学生运动促使学校将改革再次提上议事日程。1825年,哈佛大学再次修改校章,修改后的校章为哈佛大学课程教学、教师布局以及教师队伍结构的改变指明了方向。同时,该校章还规定,校长要向哈佛大学监察委员会提交年度报告[10]这样不仅使哈佛大学的基本教学活动越来越规范,而且也促进了学院管理服务的不断完善。

1837年超验主义哲学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在哈佛大学所在地对全美大学生荣誉协会发表了题为“美国学者”的演说,被称为“美国思想的独立宣言”,点燃了美国文化史上的改革之火。在这篇演说中,他大声疾呼:“我们倾听欧洲优雅的艺术女神的声音,已经为时过久。人们已经怀疑美国人的自由精神是胆怯、模仿或温顺的代名词。”[11]“我们依赖旁人的日子,我们学习他国的长期学徒时代即将结束。在我们周围,数百万计的青年正冲向生活,他们不能总是依赖外国学识的残羹来获得营养”,“我们要用自己的脚走路,我们要用自己的手来工作,我们要发表自己的观点”。[12]这篇演说无疑为19世纪后期哈佛大学的改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

经过南北战争的洗礼,19世纪后期的美国走上了民主、平等、自由的发展道路。存在了两个多世纪的哈佛大学也迎来了第二个改革高峰。托马斯·希尔担任校长后,他提高了哈佛大学的招生标准,并且开始推行选修课程体系。1863年,哈佛大学成立了主要由校内学者参与的大学公共讲座。这一举措有效地促进了哈佛大学研究生院的发展和哈佛大学“推广计划”的实施。1862—1868年期间,哈佛大学发展中的其他重要事件有:哈佛大学毕业生首次当选哈佛大学监察委员会成员,建成了人种和考古学博物馆,创立了牙医学院等。[13] 1869年艾略特担任校长,这无疑是哈佛大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艾略特决意将哈佛大学建成一所规模宏大的现代化大学,它应是一所既不同于英国大学又不同于德国大学的美国式大学。于是,他保留了英国的学院式教育、德国大学的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开始推行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 自此,哈佛大学开设的课程数量不断增加,并且用演讲制的课堂授课代替了古老的背诵法,学生们也获得了自由选课的权利。艾略特还不惜重金,聘请有学问的专职教师,坚持开展研究生教育,建立奖学金制。1890年,哈佛大学文理学院成立,并设立研究生院。经过这些改革与建设,艾略特认为,哈佛大学“建立了真正完备的大学教育体系”。[14]他构建的教育模式很快为其他大学所效仿,也使哈佛大学进入了发展的辉煌时代。(www.daowen.com)

3.哈佛大学的现代化进程(20世纪之后的发展)

哈佛大学的现代化始于19世纪,发展于20世纪,伴随其迅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哈佛大学迅速步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哈佛大学大兴土木,不断增加校园建筑。一批现代化大楼,如塞耶楼(Thayer, 1870年)、马修斯楼(Matthews, 1872年)、维德楼(Weld, 1872年)、哈佛纪念堂(Memorial Hall, 1878年)、赛维大厅(Sever Hall, 1880年)、奥斯汀礼堂(Austin Hall,1883年)、休斯顿大门(Johnston Gate, 1890年)、哈佛大学体育馆(Harvard Stadium, 1903年)等,相继落成。1900年菲利普斯楼(Phillips Brooks)作为本科生学生社团活动中心向学生全面开放。[15]1906年、1907年、1926年哈佛大学分别建成了医学院楼、法学院楼和商学院楼,各专业学院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条件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继艾略特之后,洛厄尔校长在就职演说中呼吁重建“大学生活方式”。他重新制订了本科生课程计划,实行课程的集中与分配相结合的制度,以便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他推行导师制和住宿制度,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年住在哈佛校园内或附近的宿舍中,一年以后,学生们分住在学校的12幢宿舍楼内,还为少数走读生设置了第13幢宿舍楼。每幢宿舍楼内有一位住校教师和一个导师组,指导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在洛厄尔主校期间,哈佛大学又建成了4栋新生宿舍楼,建立了吉布斯化学实验室(1913年)、音乐楼(1914年)、魏德纳图书馆(1914年建成,1915年开始使用)、德国博物馆(1921年)、莱曼大厅(1924年)、施特劳斯大厅(1926年)、乔治亚风格的商学院和福格艺术博物馆(1927年)、马林克罗特实验大楼(1928年)、兰德尔大楼(1929年)、室内运动场馆(1930年)、狄龙室内田径场(1931年)、纪念教堂(1932年)。 1920年和1922年,哈佛新建了教育学院和公共卫生学院。[16]

哈佛大学的现代化不只表现在建筑的增加和新学院的开办上,还表现在人力资源的多样化、卓越化和包容性上。当科南特(J.B.Conant)接任哈佛大学校长的时候,洛厄尔对他说:“希望你能打拼出一条与前任不一样的道路。”[17]科南特继承了哈佛大学崇尚传统、灵活机动的管理体系,重视研究生教育和科学研究。《纽约时报》对科南特任职初期的工作的评价是:“他致力于建立一个‘新哈佛’,他在其中不是一名‘建设者’,而是一名‘经营者’。”[18]第二次世界大战打破了哈佛大学原有的生源构成和课程设置。1944年,哈佛大学本科生院只有大约650名普通学生,整个哈佛大学的在校学生人数也只有1500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引起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反思,哈佛大学出台了《自由社会中的民主教育》,开启了通识教育的大门。这一报告不但为哈佛大学,也为美国整个高等教育及时注入了一针良药,增进了不同背景的学生群体的互相理解和知识交流。有人认为:“基于这份计划在哈佛本科生院实践的结果做出的第一手报告,将会是确保哈佛在未来领导地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事实上我觉得这样的成果对于防止哈佛的落后和倒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9]

开放和包容是哈佛大学现代化进程的典型特征,具体表现包括放开性别和种族歧视,引进资深专业人才,以及扩大招生范围。1933年,哈佛大学文理学院研究生院、公共卫生学院和教育学院、布西澳洲细羊毛研究所及医学院的博士计划开始招收女生。1943年,拉德克利芙学院的女学生首次同哈佛学院的男生同堂上课。[20]1949年,哈佛大学的黑人教师威廉·星顿从讲师升任(临床)教授。伴随美国黑人研究系的成立,哈佛大学黑人学生和教师不断增多。60年代,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开始为本科生部提供财政支持,推进了哈佛大学的招生跨区域、跨国界、跨民族化发展。到科南特退休的时候,校务管理委员会秘书长贝利甚至说:“在哈佛,我们没有任何少数人种和宗教上的问题。”[21]同时,哈佛大学校园内其他肤色的学者也不断增多。1945—1946年,哈佛大学的外国访问学者数量比战前有了显著增加。哈佛大学在知识的交流与融合中获益良多。1946年,哈佛大学已经拥有了三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科南特认为“把一个平庸之辈留在大学是一种错误的善举”[22],教授的流动性能够使得最好的人升到最高的位置。为此,哈佛大学通过设立终身教授制度吸引优秀的学者。1954—1969年,哈佛大学设立的教授席位远多于它过去全部教授席位的总和。[23]这种终身教职制度后来成为美国各大学借鉴学习的榜样。

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了美国高等教育的正常发展,但战后的哈佛大学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不断从资金筹措、教师聘用、学生资助等方面充实完善自己,一步步走向世界学术的最高殿堂。1957—1959年期间,哈佛大学实施了本科生院计划,实现了8250万美元的集资目标。[24] 1960—1961年和1964—1965年间,哈佛大学又再接再厉,总共募集到2.07亿美元。利用这些资金,哈佛大学分别建立了昆西楼(Quincy House, 1959年)、莱夫里特楼(Leverett Towers, 1960年)、马瑟楼(Mather House, 1970年)、大学植物标本楼(University Herbaria building,1954年),罗卜音乐图书馆(Loeb Music Library,1956年),科南特化学实验室(Conant Chemistry La-boratory, 1959年),罗卜戏剧中心和世界宗教研究中心(Loeb Drama Center,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World Religions,1960年),卡朋特视觉艺术中心(Carpenter Center for the Visual Arts, 1963年),皮博迪阶梯大厅(Peabody Terrace, 1964年),詹姆斯楼和拉森楼(William James Hall,Larsen Hall,1965年),霍利奥克中心(Holyoke Center, 1966年)等,充实和改善了教学、科研设施条件。[25]

哈佛大学不仅对硬件设施进行了改善,而且重视精英主义的师资队伍建设。1953—1957年间,在哈佛大学的68项高级职务任命中,外校人员已经超过了半数,只有6位是本校本科、研究生毕业生或初中级教研人员,全体教学、研究人员中本校本科毕业生的比例已经由科南特时代的25%~30%下降到昆西时代的5%~10%。这使得哈佛大学保持了良好的学缘结构。种族歧视的淡化开阔了选人用人渠道,哈佛大学的精英主义导向日益鲜明。1963年哈佛大学的教授人数从1953年的132人扩大到212人,研究员职位从1939—1940年的107个提高到了1958—1959年的815个,访问学者的规模扩大了7~8倍。与此同时,哈佛大学的文理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商学院等四大学院摆脱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资金不足和学生减少的困境,公共卫生学院、牙医学院、教育学院、神学院和设计学院等专业学院也迎来了发展的好时代。充实和改造后的哈佛大学,无论在设施条件、师资配备、教育规模还是科学研究水平方面,都已达到了世界一流大学水平。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高等教育发展陷入了困难时期,哈佛大学亦未能幸免。20世纪后几十年,哈佛大学教职员工的功利主义倾向迅速膨胀,这无疑对哈佛大学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影响。博克担任校长以后,带领哈佛大学成功地应对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萎靡困境。他尤为关心哈佛大学的国际化进程,希望哈佛大学的学生能够去国外留学,也希望哈佛大学能为国外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从而使哈佛大学服务全世界。在博克任职期间,哈佛大学有超过60%的本科生参加了各种形式的社会公共服务。博克校长还主张增加女性学生的数量,支持1975年在招生中所采用的机会平等、无性别歧视和奖学金资助的措施。[26]哈佛大学各专业学院加快了全球化发展的进程,到20世纪90年代末,哈佛大学拥有的来自外国的访问学者比任何一所大学都多。

进入新世纪,哈佛大学进一步加强了本科精英教育,对不同经济地位的学生保持同等开放,在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以及多样化的校园生活中进一步推进言论自由。哈佛大学还提高了对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资助额度,为新研究项目的实施增添先进设备,为吸引卓越的师资提供强有力的经费保障。[27] 目前,哈佛大学拥有13个学院和拉德克利夫研究院、46个本科教育专业、134个研究生专业;约有本科生6700人,研究生14500人。在哈佛大学工作的教职员工超过12800人。[28]如今的哈佛大学,以其优质的学生、教师、图书馆、实验室和校园以及源源不断的财政收入,在学术、财政和国内外声望等方面,令其他大学难以匹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