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湟惠渠特种乡史料研究:让荒滩变良田

湟惠渠特种乡史料研究:让荒滩变良田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管理湟惠渠,并便于进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试验,甘肃省政府特地设立“湟惠渠特种乡公所”(县级),直隶于省。这是全国唯一一个“特种乡”,专门管理湟惠渠灌区。湟惠渠修通之前,引水灌溉一直就是当地人民长久以来的愿望。于1939年3月8日正式开工修建。可见,当时人们对湟惠渠的修建是非常重视。

湟惠渠特种乡史料研究:让荒滩变良田

在湟惠渠修通之前,红古平安、西固达川这一带靠近黄河边的地,基本上是荒草滩和老砂地,只有靠近黄河的地方才有最上等的地(水车浇灌地)。人们只能靠天吃饭,看着黄河水哗哗地流淌,而无法利用。可是,当湟惠渠修通后,人们却争抢耕种。至今,在河嘴、平安、达川等乡镇还流传“瘦田无人耕,耕开万人争”的俗语。

这条湟惠渠,为何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呢?湟惠渠于1939年3月开工,起初计划两年半完工,然而由于当时物价飞涨,施工条件复杂,因此直到1942年5月才正式建成。这条水渠全长31.5公里,从红古区花庄镇河嘴村引入湟水河之水,经花庄、张家寺、河湾、岔路、河嘴、吊庄入黄河。为管理湟惠渠,并便于进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试验,甘肃省政府特地设立“湟惠渠特种乡公所”(县级),直隶于省。这是全国唯一一个“特种乡”,专门管理湟惠渠灌区。

湟惠渠修通之前,引水灌溉一直就是当地人民长久以来的愿望。湟水是黄河上游的一条重要支流,流经西宁、海石湾后和大通河汇合,最后在西固区达川乡流入黄河。大通河和湟水的水量非常充沛,引大入秦工程就是引的大通河河水。可是,在解放前,要开通这样一条渠道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一些引水洞,更是人们修渠的拦路虎。

抗战爆发后,东南沿海地区逐渐沦陷。为建设抗战大后方,发展西部经济,为抗战提供物资支持,开发大西北再次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在这个大背景下,国民政府对甘肃开发给予了大力支持。1937年4月至1940年11月,朱绍良第二次在甘肃主政,极力提倡兴修水利。湟惠渠的建设,就这样被提上了议事日程。1938年5月,甘肃省政府电请国民政府中央经济部拨款兴修湟惠渠。(www.daowen.com)

当时,先拨款建筑工程费60万元(法币),而土石方工程款30万元,则由甘肃省政府筹措。很快人们就组建了湟惠渠设计测量队,王立仁任队长并兼主任工程师。于1939年3月8日正式开工修建。

在当时的施工条件下,不仅要攻克一个个施工难题,而且要对工程施工遇到的问题建立模型进行模拟实验。当时的中央水工试验所西迁重庆后,为适应战时需要,职能逐步扩大,并于1938年划归经济部领导。1939年3月到5月,进行了甘肃湟惠渠进水闸及陡坡模型试验。可见,当时人们对湟惠渠的修建是非常重视。

事实上,湟惠渠的施工很快就遇到了困难,其中既有施工方面的,也有经济方面的。经济困难尤为严重,因资金没有按期到位,加之物价飞涨,资金短缺。困难时,连工区食粮都出现了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工程的进展。同时,湟惠渠要打通九段隧洞,修建一大批涵洞、闸门。这在当时,都是比较大的技术难题。以至于有段时间,工程处于时修时停的状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