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扶植自耕农前地权分配和地价波动-湟惠渠特种乡史料研究

扶植自耕农前地权分配和地价波动-湟惠渠特种乡史料研究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湟惠渠的开凿,有利于土地的灌溉,将以前的荒芜之地变成了良田,但也导致了湟惠渠区域地权分配的畸形变化和地价的剧烈波动。湟惠渠开工引起地权分配的变化,导致了地价的波动。湟惠渠放水灌溉农田以后,农地价格变动更为激烈。可见,1939年、1942年湟惠渠地区土地价格大大上涨。为了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效应,使广大农户充分受益,时任甘肃省主席谷正伦决心在湟惠渠实施土地改革。

扶植自耕农前地权分配和地价波动-湟惠渠特种乡史料研究

甘肃湟惠渠始建于朱绍良主政甘肃期间,他极力提倡兴修水利。1938年5月电请国民政府批准,拨款90万元(法币),于1939年3月8日正式开工修建。后来谷正伦接任甘肃省主席,继续修建湟惠渠,1942年5月24日湟惠渠建成并首次放水。湟惠渠首位于红古区河咀村,在湟水和大山交汇处的倒水沟口,依次经过上花庄、下花庄、湟渠坝、盐庄子、马回子、界碑川、张家寺、窑洞、大河岗子、河湾、达家川的上车、岔路、河咀、吊庄等,经盐沟口泄入黄河,整个湟惠渠长31.5公里,灌溉田地3.3万余亩。湟惠渠的开凿,有利于土地的灌溉,将以前的荒芜之地变成了良田,但也导致了湟惠渠区域地权分配的畸形变化和地价的剧烈波动。

湟惠渠开凿前,所经之处,多为荒地,从经济角度而言无多大价值。因此,巨富土豪并不以土地为积财的对象,因而湟区农民尚能保有一部分土地,不致完全沦为佃农,租佃问题亦不如其他地方严重。但在湟惠渠修建过程中,土地投机者以为有利可图,竞相购置。据调查显示:“1939年时,永登县尚无不在地主,皋兰县属的不在地主也近7户,其势力比较小。”但自湟惠渠开凿以来,“宦贾者流,鉴于该地水利之兴修,土地生产力之增加,于是荒芜之地,专为其投机谋利之场,或高价收买,或恃势占有,土地集中比比皆是。”另据调查所得,“达家川一带已有40%的土地转移到不在地主手里,张家河湾、六沟岗子、夹滩堡子等地的土地,虽然距兰州市较远,但亦有20%落于不在地主手里。”这些不在地主,多为官宦士绅、富商大贾以及其他大发国难财者。

土地投机的现状势必会影响到灌溉渠的农村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鉴于此,甘肃省政府1940年9月颁布了禁止湟惠渠土地移转的命令,但是土地集中的趋势未能得到遏制,灌溉区约有一半的农地为9%的地主所占有,而27%的农户仅占有4%的农地。土地的集中,使湟惠渠内很多农民没有土地,“本区内全无地贫农,尚有数百户”。无土地的农户只好租佃地主的土地,于是,“租佃剥削制度逐渐形成”。

湟惠渠开工引起地权分配的变化,导致了地价的波动。湟惠渠开工前该地区的每亩地价仅为1元左右而已,湟惠渠开工以后,地价逐渐上涨。1939年湟惠渠土地登记处调查本地区地价情形,将已丈量的土地分为每亩地价5—14.99、15—29.99、30—49.99、50—79.99、80元以上5等,据统计,上述5等田中,价格在15—29.99之间所占土地亩数最多,为14356市亩;价格在5—14.99之间的次之,为8510市亩;两个价位的土地共22846亩,占总亩数的89%。(www.daowen.com)

湟惠渠放水灌溉农田以后,农地价格变动更为激烈。据调查,1942年3月至6月,各类土地中,“以老砂地及荒地之地价波动幅度最大,砂地次之,水地更次之。与此相比,1939年,地价超过80元的只有70市亩,但到了1942年3月,每亩土地价格超过80元的有26700亩,到了6月,全部土地价格都超过了80元。”可见,1939年、1942年湟惠渠地区土地价格大大上涨。其原因何在呢?主要是在于湟惠渠的兴修,使该地区的农田得到了灌溉,荒地变良田,农业生产力增加,于是,荒芜之地转为投机牟利的场所,造成地权的不断集中。虽甘肃省政府禁止湟惠渠土地移转命令,“然土地买卖之黑市愈演愈烈”。

因土地集中现象严重,反而“予不劳而获之地主即土地投机者之凶焰,已使今日农民深受盘剥之资本”。为了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效应,使广大农户充分受益,时任甘肃省主席谷正伦决心在湟惠渠实施土地改革。“以土地金融力量之辅助,过去凄象绝不使之重现于今日之湟惠渠,且因土地政策之实施,光明灿烂之花,将首先开放于甘肃省湟惠渠,使湟惠渠灌溉之区可为耕者有其田实施之楷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