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职业生涯与人生
有一对兄弟,家住在80层楼上。有一天他们一起外出登山,回来时发现大楼停电了!于是他们背着大包的行李开始爬楼,到了第20层时已经累得气喘吁吁。弟弟提议说:“不如我们把行李放在这,等来电了再拿上去。”哥哥觉得这个提议很好,于是他们俩丢下行李继续往上爬。没有了行李的负担,顿觉轻松多了,他们俩有说有笑往上爬。到了第40层,俩人都觉得很累了,想到还有一半的楼层需要爬,不禁互相埋怨起来,指责对方没有注意停电公告才会落到如此下场。到了60楼,他们累得连吵架的力气也没有了。他们默默地继续爬楼,终于80楼到了!哥哥长吁一口气,摆个很酷的姿势说:“弟弟,拿钥匙吧!”弟弟说:“钥匙不是在你那吗!”原来他们把钥匙丢在20楼的登山包里了。
这个故事犹如我们的人生。20岁之前,我们活在家人、老师的期望之下,背负着很多的压力、包袱,走得很辛苦。20岁之后,离开了众人的压力,卸下了包袱,开始自己想要的生活,就这样愉快地过了20年。可是到了40岁,发现青春已逝,人生却因前期的荒废而出现种种的不如意,于是开始抱怨这个、惋惜那个,埋怨这个、嫉恨那个⋯⋯就这样在遗憾和怨恨中又度过了20年。到了60岁,才发现人生已所剩不多,于是告诉自己不要再抱怨了,珍惜剩下的光阴吧。到了生命的尽头,才想起自己好像有什么事情没有完成。原来,我们人生的钥匙——理想、抱负都丢在了20岁而没有完成。
比利时的《老人》杂志曾在全国范围内,对60岁以上的老人开展了一次题为“你最后悔什么”的专题调查,结果是67%的老人后悔年轻时选择错了职业。职业是把握生命中的关键因素之一,它不仅能培养人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自立自强的精神,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更能实现个人与职业及社会的和谐发展。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生是一次不可逆的单程旅程,我们不能等到40岁去抱怨,等到60岁时去追悔。因此,我们需要将职业的选择与职业生涯的发展当做生命中的一件大事来对待。
(一)职业生涯的含义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走进大学之前,我们生活的全部就是学习,我们奋斗的唯一主目标就是考上大学。进入大学校园,我们不仅要努力学习,更要学会思考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而重要的名词。
何为职业生涯呢?职业是指相对稳定的、有收入的、专门类别的社会劳动。生涯(caree),是指人生的发展道路和发展过程,指人的一生所扮演的系列角色和职位的总和。
美国学者罗斯威尔认为:职业生涯是人的一生中与工作相关联的活动、行为、态度、价值观、愿望的有机整体。
我国学者吴国存将职业生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职业生涯是指从职业能力的获得、职业兴趣的培养、选择职业、就职,直至最后完全退出职业劳动这样一个完整的职业发展过程;狭义的职业生涯是从踏入社会、从工作之前的职业训练或职业学习开始,直至职业劳动结束离开工作岗位为止。
【测试】
我们的职业人生
假设:一个人的一生可以活到70 岁,24 岁左右大学毕业参加工作,60 岁退休。
求解:1.这个人一生的时间是:70×365×24=613 200(小时);
2.这个人一生中花在职业上的时间是:(60-24)×365×24=315 360(小时)。
结论:从24岁到60岁,正是我们人生中的黄金时期。职业生涯占据我们生命最重要的1/2时期,人的一生与职业活动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工作到退休,职业活动无论从时间的跨度上还是从活动的内容上,都是人生命的主体,占有重要的位置。可以说选择职业就是选择未来,选择自己的人生。
总之,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中的所有与工作职业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的连续性经历的过程。它有以下四方面的含义:第一,职业生涯只是表示一个人一生中在各种职业岗位上所度过的整个经历,并不包含着成功与失败的含义,也没有进步快慢的含义。第二,职业生涯由“外在职业生涯”和“内在职业生涯”两方面组成。“外在职业生涯”指一个人在工作时期进行的各种活动和举止行为的连续体,“内在职业生涯”则表示职业生涯的主观特征,涉及一个人的价值观、态度、需要、动机、气质、能力、发展取向等。第三,职业生涯是一种过程,是一生中所有的与工作相关的连续经历,而不仅仅是指一个工作阶段。第四,职业生涯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职业生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多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有关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理论
1.萨柏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
美国学者萨柏把职业发展理论扩大到整个人生,围绕不同时期的职业生涯来进行分析,他将人的职业发展划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成长阶段(0~14岁),这一阶段经历从对职业好奇、幻想到兴趣,到有意识培养职业能力的逐步成长过程。萨柏将这一阶段分为三个成长期:一是幻想期(4~10岁),儿童从外界感知到许多职业,对自己觉得好玩和喜爱的职业充满幻想并进行模仿;二是兴趣期(11~12岁),以兴趣为中心,理解、评价职业,开始进行职业选择;三是能力期(13~14岁),开始考虑自身条件与喜爱的职业相符与否,有意识地进行能力培养。
第二阶段为探索阶段(15~24岁),这一阶段为择业、初就业阶段,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试验期(15~17岁),综合认识和考虑自己的兴趣、能力与职业社会价值、就业机会,开始进行择业尝试。二是过渡期(18~21岁),进入劳动力市场或者进行专门的职业培训。三是尝试期(22~24岁),选定工作领域,开始从事某种职业。
第三阶段为建立阶段(25~44岁),这个阶段为建立稳定职业阶段,经过早期的探索和尝试后,最终确定稳定职业并谋求发展。本阶段是大多数人职业生涯的核心部分,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尝试期(25~30岁),对最初就业选定的职业不满意,再选择、变换职业。变换次数各人不等,也可能满意初选职业而无变换。二是稳定期(31~44岁),最终职业确定,开始致力于稳定的工作。
第四阶段为维持阶段(45~64岁),在45~64岁这一长时间内,劳动者一般达到“功成名就”状态,已不再考虑变换职业,只力求维持已取得的成就和社会地位。重点是维持家庭和工作间的和谐关系,传承工作经验,寻求接替人选。
第五阶段为衰退阶段(65岁以上),个体达到65岁以上,其健康状况和工作能力逐步衰退,即将退出工作,结束职业生涯。这一阶段会出现权力和责任的相对减少,因而个体要学习接受一种新的角色,适应退休后的生活,以减少身心的衰退。
2.施恩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
美国的施恩教授立足于人生不同年龄段面临的问题和职业工作主要任务,将职业生涯分为九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成长、幻想、探索阶段,一般0~21岁处于这一职业发展阶段。主要任务是:
(1)发展和发现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发展和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干,为进行实际的职业选择打好基础;
(2)学习职业方面的知识,寻找现实的角色模式,获取丰富信息,发展和发现自己的价值观、动机和抱负,做出合理的受教育决策,将幼年的职业幻想变为可操作的现实;
(3)接受教育和培训,开发工作世界中所需要的基本习惯和技能。在这一阶段所充当的角色是学生、职业工作的候选人、申请者。
第二阶段为察看工作世界,16~25岁的人步入该阶段。首先,察看劳动力市场,谋取可能成为一种职业基础的第一项工作;其次,个人和雇主之间达成正式可行的契约,个人成为一个组织或一种职业的成员,充当的角色是应聘者、新学员。
第三阶段为基础培训,处于该阶段的年龄段16~25岁。与上一正在察看职业工作或组织阶段不同,要担当实习生、新手的角色。也就是说,已经迈进职业或组织的大门。此时主要任务已是了解、熟悉组织,接受组织文化,融入工作群体,尽快取得组织成员资格,成为一名有效的成员;二是适应日常的操作程序,应付工作。
第四阶段为早期职业的正式成员资格,此阶段的年龄为17~30岁,取得组织新的正式成员资格。面临的主要任务是:
(1)承担责任,成功地履行与第一次工作分配有关的任务;
(2)发展和展示自己的技能和专长,为提升或察看其他领域的横向职业成长打基础;
(3)根据自身才干和价值观,根据组织中的机会和约束,重估当初追求的职业,决定是否留在这个组织或职业中,或者在自己的需要、组织约束和机会之间寻找一种更好的配合。
第五阶段为职业中期,处于职业中期的正式成员,年龄一般在25岁以上。主要任务是:
(1)选定一项专业或查看管理部门;
(2)保持技术竞争力,在自己选择的专业或管理领域内继续学习,力争成为一名专家或职业能手;
(3)承担较大责任,确立自己的地位;
(4)开发个人的长期职业计划。
第六阶段为职业中期危险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是35~45岁者。主要任务为:
(1)现实地估价自己的进步、职业抱负及个人前途;(www.daowen.com)
(2)就接受现状或者争取看得见的前途做出具体选择;
(3)建立与他人的良师关系。
第七阶段为职业后期,从40岁以后直到退休,可说是处于职业后期阶段,此时的职业状况或任务是:
(1)成为一名良师,学会发挥影响,指导、指挥别人,对他人承担责任;
(2)扩大、发展、深化技能,或者提高才干,以担负更大范围、更重大的责任;
(3)如果求安稳,就此停滞,则要接受和正视自己影响力和挑战能力的下降。
第八阶段为衰退和离职阶段,一般在40岁之后到退休期间,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年龄会衰退或离职。此间主要的职业任务一是学会接受权力、责任、地位的下降;二是基于竞争力和进取心下降,要学会接受和发展新的角色;三是评估自己的职业生涯,着手退休。
第九阶段为离开组织或职业——退休,在失去工作或组织角色之后,面临两大问题或任务:
(1)保持一种认同感,适应角色、生活方式和生活标准的急剧变化;
(2)保持一种自我价值观,运用自己积累的经验和智慧,以各种资源角色,对他人进行“传帮带”。
二、职业生涯规划
哈佛大学曾进行过这样一项跟踪调查,对象是一群在智力、学历和环境等方面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发现:
27%的人没有目标;
60%的人目标模糊;
10%的人有着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
3%的人有着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25年后,占3%的,25年来几乎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朝着同一方向不懈地努力。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占10%的,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短期目标不断被达成,生活状态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等。
占60%的目标模糊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面,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
剩下27%的是那些25年来都没有目标的人群,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生活过得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世界。
一个人,看不清自己的远景是很可怕的,有了远景便有了人生追求的高度。人一旦有了追求并付出了努力,那么远景将不再遥远。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你就找到了奋斗的方向,人生的道路上,你就知道什么事情对你是最重要的,值得你花费时间和精力;而什么事情又是无关紧要,你无须理睬的。将有效的时间、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最重要的事情中,还有什么能阻止你实现自己的目标呢?
人生的旅行中,选定一个目的地很重要,选择了什么样的路线,决定了将会看到什么样的风景。如果想让人生旅行看到更美的风景,想人生的旅行更加精彩,就应该好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职业生涯规划,也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结合自身条件和现实环境,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制订相应的教育、培训和工作计划,并按照生涯发展的阶段实施具体的行动以达到目标的过程。简言之,就是知己知彼,择优选择职业目标和路径,并用高效行动实现职业目标。
按照规划时间来分,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分为短期规划、中期规划、长期规划和人生规划四种类型:
1.短期规划。一般指2年以内的规划,主要是确定近期目标,规划近期应完成的任务。
2.中期规划。一般指2~5年内的规划,是最常用的一种职业规划。
3.长期规划。指5~10年的规划,主要是设定较长远的职业目标和任务。
4.人生规划。是整个职业生涯的规划,时间长达40年左右,设定整个人生的发展目标和阶梯。
在实际操作中,跨时间太长的规划由于环境、个人的变化而难以把握,而时间跨度太短的规划缺乏持续发展的意义,所以,一般我们提倡个人的职业规划掌握在2~5年内比较好。这样既便于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可行目标,又便于随时根据现实的反馈进行修正和调整。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
1.可行性。规划要有事实依据,并非是美好幻想或不着边的梦想,否则将会延误生涯良机。
2.适时性。规划是预测未来的行动,确定将来的目标,因此各项主要活动,何时实施、何时完成,都应有时间和时序上的妥善安排,以作为检查行动的依据。
3.适应性。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目标,牵涉到多种可变因素,因此规划应有弹性,以增加其适应性。
4.连续性。人生每个发展阶段应能持续连贯性衔接。
(三)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1.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
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会:①引导我们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我们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②引导我们对自己的优势、劣势进行分析;③引导我们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④引导我们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把握机遇,克服困难;⑤引导我们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自己的职业竞争力,实现职业目标与理想。
2.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成功的机会。
生涯发展要有计划、有目的,不可盲目地“撞大运”。好的计划是成功的开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职业生涯规划能帮助我们解决“我想干什么”和“我能干什么”的问题,通过对内外环境的分析,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性格、能力、兴趣,了解想从事行业的特性、所需要的能力、工作的内容、发展的前景、薪资待遇等,由此可以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并为此努力。
3.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保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明确的职业目标、踏实的前期准备,能够帮助我们在竞争中取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