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现代社会与职业道德:成人之思与大学生的修养

现代社会与职业道德:成人之思与大学生的修养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社会分工繁密,各种各样的职业层出不穷地涌现,“正业”的范围亦随之扩大,像电子游戏等,以往被认为是不务正道,今天也成了许多青年趋之若鹜的正当职业。在我们看来,敬业、诚信和公道,应该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作为职业道德的理智之爱,有时候是以与兴趣对立、冲突的方式表现出来。再如诚信,也是每个职业所必需的道德。而在现代社会,对信的要求泛化了,内嵌于一般的职业行为、活动中。

现代社会分工繁密,各种各样的职业层出不穷地涌现,“正业”的范围亦随之扩大,像电子游戏等,以往被认为是不务正道,今天也成了许多青年趋之若鹜的正当职业。无论何种职业,只要是“正业”,都会对从业者提出道德要求。当然,不同职业对道德的关注点不一样。例如,医生这个职业,要求从业者富于同情心;教师这个职业,要求从业者宽和、仁爱和耐心;商人这个职业,要求从业者诚信;学者这个职业,要求从业者客观、严谨、求实。不同职业的道德倾向尽管存有差异,不过也带有共性。在我们看来,敬业、诚信和公道,应该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

像敬业,用过去的话来说,就是干一行,爱一行。任何职业,首先要求从业者必须有恭敬的态度,这个态度表现为“爱”。不过,这种“爱”,不是基于兴趣的、冲动的情绪,而是理智的爱。冲动的爱,多会随着兴奋点的转移而转移,难以持续;理智的爱,才能使从业者深入、扎根。作为职业道德的理智之爱,有时候是以与兴趣对立、冲突的方式表现出来。对工作不满意,不喜欢,但又不得不做时,一般人多会选择敷衍和应付,将就、厮混过去就算了,不把本职工作当作一回事;职业的态度是,先把个人喜好搁在一边,对于必须要做的事,全力以赴,不计其余。对岗位的“爱”,对职业的“敬”,于是乎就表现出来了。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好讲“敬”。《论语》中有言“执事敬”,这是孔子对学生樊迟问“仁”的回答,敬业,对待事情严肃、认真、专一,到任何地方都不背弃,到任何地方也就行得通,站得稳。这就是说,“敬”是无条件的,任何情况下“执事”都不能松懈、怠慢。冯友兰先生对此也有解释:“人于做某事时,提起全副精神,专一做某事。此是孔子所谓‘执事敬’……敬可以说是一个人的‘精神总动员’。由此方面说,敬对于人的做事的效率及成功,与现在普通所谓奋斗,努力等,有同样底功用。”[4]宋代的理学家对“敬”又有发展,非但“执事敬”,亦要“居敬”,就是在无事时亦要提起精神,有着做事的心理准备。

我们从职业道德的角度论“敬”,除了要人对职业有份敬意,还要求人“耐得烦”且“做到位”。缺乏敬的精神,遇到不尽如人意的事,遇到牵涉复杂的事,难免厌苦,视为畏途。一旦如此,就不耐烦了,自然能躲则躲,可以避就避。这不是职业的态度,也不是生活的态度。过去文人之所以屡屡遭做实事的人的轻视,就是他们身上大多缺乏唯经实际事务沉潜、历练而来的“耐烦”,因之浮躁轻率,难任艰巨。所以,耐得了烦,是处事的前提。明代理学家耿定向有《耐烦说》,说“是惟耐烦,始能积诚以相感也”[5]晚清名臣曾国藩也用这个道理来告诫其弟曾国荃:“昔耿恭简公谓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带勇亦然。”带兵打仗也不能逞一时之痛快,也要耐得住烦。

今天我们在全社会弘扬工匠精神,我们认为这一精神直接关系到中国工业制造水平的真正提升。工匠精神,简单来说,一是安于工匠类型的职业,热爱这个工作,不认为它价值不大;二是能在这个岗位上,能够“耐得烦”和“做到位”。“耐得烦”,是忍受工作的烦琐和机械;“做到位”,是精益求精,日甚一日,在这个狭小的方向中不断深入开掘,向卓越和伟大而挺进。所以,工匠精神实际上就是敬业。

再如诚信,也是每个职业所必需的道德。诚和信,细究起来可以分开。(www.daowen.com)

诚,北宋理学家程颐说:“无妄之谓诚,不欺其次矣。”无妄,是没有虚妄,不欺是没有虚假。过去做买卖的,特别要强调“童叟无欺”,这是经商上的诚;做医生的,要以诚对待病人,不能利用医学知识的不对等以及病人急于求治的心态来欺蒙病人以获取利益。网上有个段子描摹江湖骗子医生的惯常伎俩,一共就三句话:“你的病情很严重,但有得治,不过费用比较高。”会计也要诚,起码不能做假账,有一次朱镕基总理视察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后,题词“不做假账”,这是说对于会计这个职业来讲,“诚”是第一位的。现在是数据的时代,数据上附着了很多利益,像影视剧的收视率、票房,网络文章的阅读量、点击量以及国家GDP与经济增长率等,都由数据来说话,数据的发言权最大;玩转数据,如挥舞魔法棒,将引导和调动社会资源的流向。数据造假,做起来很轻易,但后果极严重。在数据的统计、使用上也要求着诚,不得造假。所以《中庸》说:“不诚无物。”不诚,就做不成事。

“诚”关联着“信”,由此有“诚信”一说。传统社会中,“信”是对人的基本道德要求,过去有“仁义礼智信”五常德一说。常,是经久不变的意思。包括信在内的五种基本道德,是任何时候都不能背弃的,否则失其为人。孔子就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还打过比方:就好像车前的横木没有活键、关扣行驶不起来,人要是不守信用,在社会上寸步难行。“信”,作为人应具备的基本德性,首先是对统治者、对政府的要求。《论语·颜渊》中子贡向孔子询问为政之道,孔子回答:足食,足兵以及民信。即食物充足免除饥饿,兵力强盛保障安全,用现代的语言来讲,政府要充分满足民众的生存权和生命权;这两者固然重要,但孔子认为,更重要的一个乃“信”——“民无信不立”。政府要有信用,一旦失去了公信力,也就失去了权威。而在现代社会,对信的要求泛化了,内嵌于一般的职业行为、活动中。现代社会在经济领域多半施行的是以市场为主导的模式,市场经济就是一种信用经济,市场的参与各方信用越好,则市场的运行成本越低,相应效率越高。从利害的角度来讲,守信对人有利,失信有损人的利益。尤其是在现代化的资讯传播条件下,一个人、一个企业,甚至一个行业的失信被公之于众,他的坍塌是即时的。前些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爆发,国产奶粉信誉顿时崩溃,普遍受到国人的质疑,整个行业受到波及,元气大伤。

至于公道,简言之,是秉承公心,待人无差别。作为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因成绩好的照顾有加,将成绩不好的打入另类;作为商家,平等对待顾客,不因有钱或者要买就热情,因没钱或者不想买就冷淡;作为政府办事人员,照章办事,不因是熟人就大开方便之门,是素不相识的平头老百姓就有意怠慢,爱理不理;作为掌握权力、制定政策的官员,不存先入之见,不把企业所有制性质、规模实力等因素当成资源分配的考虑前提。至于俗话所说的,对事不对人,一碗水端平,来的都是客等;文雅一点的,如“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尚书》中的“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老子》中的“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等,都叫作公道。

公道,体现的是对人的尊重。有时候,把某些人作为特殊的一类单独列出来,反而是对其人的不尊重。如现代社会一般会考虑优先照顾残疾人士,这是社会的善意和文明。如果处处把残疾人和普通人并列、对立起来,即使给予了过多的关注和倾斜,无形中似乎刻意突出、强调其人的残疾,这在一定程度上触碰了他的自尊,反而显得不尊重人。所以,在某些情境中有意忽视人的特殊性,从一般性的角度来看待,“泯然如众人”,更能尊重人。一个教练,在训练中罔顾运动员的具体差异,用同一个标准不打折扣地要求所有人,看似不近人情,不体恤人,实际上往往造就了运动员的坚强、刻苦和自律的性格,这是对运动员真正的尊重。公道和人情,在一定情况下是对立的,难以两全,如古人说:“公道人情两是非,人情公道最难为;若依公道人情失,顺了人情公道亏。”而在一定情况下则是统一的,如上面所举的教练的例子,公道本身便意味着人情。

总之,敬、诚和公,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意识,无论何种职业,都需要这三个因素的内在支撑。敬,是要人安于其业;诚,是要人倾其所有;公,是要人一视同仁。假如人们既能安于其业,又能倾其所有,还能做到一视同仁,不但发挥和实现各种职业的功用,而且从整体上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合理化,进而保障了社会的高效运转。所以,职业道德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