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与大学生谈人的修养-散文时代的气息

与大学生谈人的修养-散文时代的气息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美学讲演录》中的定性,我们这个时代近似于“散文时代”——有别于讲究个人独立自足、自由自决的英雄时代。“散文时代”,有以下三个特点。“成功”既然是占主流位置的价值观,相应地,“成功学”则成为“散文时代”的“显学”。在“散文时代”中,普遍无个性,所以只有追随和模仿;都想赢,所以把丰富多样的生命数值化;重娱乐,所以很自然地规避崇高、严肃、庄重的物事。

与大学生谈人的修养-散文时代的气息

我们当今的时代理想色彩已经消褪,不再需要燃烧激情,灌注热情,而变得相当世故、圆熟、精明、老到、实际和功利。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美学讲演录》中的定性,我们这个时代近似于“散文时代”——有别于讲究个人独立自足、自由自决的英雄时代。

“散文时代”,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无个性。尽管我们总在提倡和标榜特色,可现实是特色在逐渐消失。特色,就是个性。散文时代,千篇一律,没有个性,或者说个性被抹平了。如我们的城市、地域不再有区别度极强的特色风貌。县城向大城市看齐,大城市向国际大都市看齐,都是直插云霄的楼、宽阔笔直的路、四通八达的地铁轻轨、鳞次栉比的商业街以及广场公园、艺术馆、体育场,等等。以往我们去异地,会有惊奇感,因为触目皆新;今天这种感觉逐渐淡漠了。中国古代的正史一般都有《地理志》之类的体裁,这个地理讲的是人文地理,多会涉及各地的人情风俗、文化性格。如《汉书·地理志》说魏地“故俗刚强,多豪桀侵夺,薄恩礼,好生分”,说陇西天水民俗质木,不耻寇盗”。可见在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传统农业社会中,不同地域的人情风貌差异还是比较大的。在不那么严格的意义上,我们也习惯说北方人粗犷,南方人细腻,北京人好调侃,上海人精明等诸如此类的话。但随着区域流动和联系的频繁,各地的文化性格也在渐同。大概除掉方言外,我们现在已经很难从行事作风、用词谈吐、价值好尚上把人的地域属性辨识出来。

文化失去了个性。尤其是流行文化,变成了一种附加值极高的产业,按照工业流水线的方式批量生产文化产品,把国与国、族与族的界限轻而易举地跨越了。好莱坞电影语言风靡全球。韩国在这个方面做得也很是出色,其文化产业高度繁荣,前两年鸟叔的骑马舞,无论是黄种人还是白种人,无论是欧洲人还是非洲人,全世界跟着他跳。审美亦有如此趋势。在媒体的强大裹挟下,审美居然也有了可物化的统一标准。近些年,在女性群体中流行过A4腰、蛇精脸,男性则朝着小鲜肉、娘炮的方向变化。城市里全是无生气、无个性的精致,再配合整容技术,这样的精致还可大规模地“复制”。人自身的表现也一个样,尽量抹平自己的特性而向社会主流评价标准看齐。上海某大学博士生为了纠正社会大众对博士生群体的刻板印象,特意组织起来大跳街舞,他们以为凭借这样的行动,就能向社会大众宣示:博士生并非躲进书斋和实验室里不沾染人间烟火的“另类”,其实他们也很潮,很时尚。

简言之,人的个性丧失,就变成高度趋同、各方面情况大致都一样的“常人”。德国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对“常人”的本质有过揭示:“这个谁不是这个人,不是那个人,不是人本身,不是一些人,不是一切人的总数。这个‘谁’是个中性的东西:常人。”[2]“常人”一旦成为社会的常态,人们就不敢把笼罩在自己身上的庸俗的格调打破,不得不与他人一个样。因为“不一样”就意味着“不对”,所以就有跟风、随大流、保持同步、踩准节奏等相应的观念。这种观念一经成形,变成主流,人们便把“看齐”和“一致”视作理所当然,而把别具一格、殊异的表现认定为不正确。也就是说,“求同”才是对的,“存异”则不对。(www.daowen.com)

第二,都想赢。“常人”也不是浑浑噩噩,没有目标和追求,只不过他们的目标和追求从本质上来讲也都是一个样,即成为“人生赢家”。不管是想做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还是企业家,也不论是务工、经商、治学还是从艺,不同职业的人几乎有着同样目的:当成功人士,做人生赢家。而赢家的标志,就是可量化的财富。所以,财富排行榜就是人之价值的不言自明的尺度。

我们这个时代最励志的故事是人生的“逆袭”,最激动人心的楷模是平平无奇、毫无背景的小人物的“上位”——通过奋斗改变了个人的命运。2018年夏天,有个寒门女高中生以总分707分考上北大,她写了一篇《感谢贫穷》的文章,点燃了社会舆论的爆点,许多人为之唏嘘不已。“成功”既然是占主流位置的价值观,相应地,“成功学”则成为“散文时代”的“显学”。在城市人流量最大的高铁站、机场、商业广场的书店中,重点推介的书籍绝大部分是告诉人们如何“成功”,像《我的成功可以复制》等比比皆是。宣讲成功学的人,像教主一样被虔诚的信徒们环绕和膜拜,仿佛从成功学大师的只言片语中就找到了打开成功之门的密钥。

第三,重娱乐。市场经济逐步走向深入,物质财富不断创造和积累,以及功利价值的确认、消费能力的增强,娱乐精神也顺势而出。娱乐精神,一言以蔽之,就是人们普遍把娱乐作为最重要的生活追求。显而易见,如今各类传播平台上,比较严肃的节目越来越小众化了,而专事引领、制造欢乐的综艺类节目独占媒体之鳌头,不断变化花样,创新玩法,最大限度地刺激受众的娱乐神经。乃至政治人物为吸引支持者,也选择在合适的场合有意仿效娱乐明星,改变他们刻板沉重、高高在上的职业形象,以显示出亲民的作风,迎合大众的娱乐需要。在过去的时代中,政治人物往往有意神化自己,让自己与神性接近,且保持一定程度的神秘感,以此凸显他神奇的个人魅力,作为建构权威、赢得拥戴的屡试不爽的法术。而在今天,政治人物必须改弦易辙,尽量消解自己超凡脱俗的一面,不断降低身段,拉近与大众的距离,最好打成一片,用大众接受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达自己。当他们像娱乐明星一样,越是能令大众兴奋,获得选票的机率就越大。我们再看大学校园,受欢迎的教师往往是幽默、诙谐,语言生动、活泼,最好是用喜闻乐见的流俗词汇,令学生听起来倍觉轻松、有趣。这就叫“接地气”,否则就是不合时宜。即使是以思想教育为己任的大学课程,为吸引学生,也有教师不惮创新,积极引入快板、说书以及cosplay等诸多形式,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把学生的心思留住。总之,娱乐不是生活的添加剂,不是生活的直接后果,它成了生活的前提。无娱乐,则无生活。

在“散文时代”中,普遍无个性,所以只有追随和模仿;都想赢,所以把丰富多样的生命数值化;重娱乐,所以很自然地规避崇高、严肃、庄重的物事。三者齐凑,造成社会与人的脱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