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青龙镇:吴淞江上的记忆与寻踪

青龙镇:吴淞江上的记忆与寻踪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宋时期的青龙镇,北临吴淞江,东濒大海,地处江海要冲,逐渐发展成为上海地区最早的贸易港口。在元代,青龙镇已完全失去港口的功能。在近代陆上交通工具尚未出现时,市镇的兴衰存废都与水道的畅通阻塞、流徙变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青龙镇的变迁真可谓:盛也吴淞江,衰也吴淞江![4]如今的“旧青浦”,离吴淞江已有一段距离。

青龙镇:吴淞江上的记忆与寻踪

上海,背靠长江,面向东海,自古以来便以渔猎作为主要经济形态。河姆渡文化、崧泽文化、吴越文化等都对上海有过重大影响。上海的渔村、码头、港汊很多,然而直到唐代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港口——青龙港。青龙港的出现填补了上海港口历史的空白,更带动了上海地区贸易的全方位升级。南宋末年吴淞江淤塞之后,青龙镇才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四百余年的繁荣,青龙港见证了上海城市精神的初步形成,也反映出上海城市精神在这一阶段发展中的不足之处。

“上海不是一两天变成一个国际港口的,在这里也能找到历史脉络和依据。”在我们的实地考察中一位相关负责人说道。青龙港便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个节点。青龙港古属青龙镇,位于今上海市青浦白鹤镇,相传建于唐天宝五年(746年),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上海大港。唐宋时期的青龙镇,北临吴淞江,东濒大海,地处江海要冲,逐渐发展成为上海地区最早的贸易港口。南宋时期,青龙镇还专设市舶务管理对外贸易,贸易发展促进了青龙镇的繁荣。

“因为当时江面很宽,很多到青龙镇停泊的商船找不到地方靠岸,所以提议在这里建一个灯塔。”另一位负责人如是说。在实地考察中,我们也成功地找到了隆平寺的遗址发掘处(见图1)。文献记载隆平寺塔兼具航标塔的功能,因此它也是青龙镇作为海上贸易港口的重要实证。

图1:隆平寺基址发掘处(小组成员现场拍摄)

南宋时期,青龙镇因海上贸易的兴盛,市镇规模越发可观,镇上有“二十二桥、三十六坊、三亭、七塔、十三寺,烟火万家”[2],时人誉之为“小杭州”。近年的考古发掘发现了唐宋时期的佛塔、铸造作坊、水井、灰坑、墓葬、炉灶等多种遗迹,体现出青龙镇的市镇布局已有相当大的规模,反映了当时青龙镇人口繁盛、贸易发达的情形。

我们习惯上将上海的文化称为“海派文化”。所谓“海派”,就是从别处汲取,逐渐发展,形成自己的风格。海派文化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和多元化。而今上海城市精神中的海纳百川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于青龙港的开放和贸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其面向海洋、通向海外、走向世界的特征,是青龙镇富有活力的源泉,更是上海海派文化发生、发展、繁荣的源头。[3](www.daowen.com)

南宋后期,因吴淞江下游逐渐淤浅,海舶难以继续上溯青龙镇,遂就近集泊于新崛起的上海镇(今黄浦区小东门一带)。在元代,青龙镇已完全失去港口的功能。在近代陆上交通工具尚未出现时,市镇的兴衰存废都与水道的畅通阻塞、流徙变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青龙镇的变迁真可谓:盛也吴淞江,衰也吴淞江!

青龙港的繁荣一度带动了上海地区对外贸易经济的蓬勃发展,但因其地理位置居于内陆,加之上海海岸线的持续外扩,青龙港终究展现出了其局限性。虽然背靠淀山湖和太湖水系,但由于交通的不发达和水路联运的不成熟,青龙港繁荣贸易的影响始终只能局限于上海范围内,甚至只是青浦地区。吴淞江的淤塞导致了其迅速没落,可见青龙港发展的不稳定性。在为上海城市精神奠基和增色的同时,也抑制了上海城市精神的进一步发展。也正是青龙港的没落给上海贸易带来的巨大冲击和影响,间接滋生了近代上海人普遍喜欢投机的思想。

在如今“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的历史与文化价值愈显突出。青龙镇遗址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相吻合,证明了它作为唐宋时期海上贸易港口的重要地位,为海上丝绸之路考古提供了新的材料。其以港兴市的特点,也为如今作为国际贸易中心的上海城市发展,寻找到了历史脉络和文化根基。[4]

如今的“旧青浦”,离吴淞江已有一段距离。近旁的吴淞江岔流青龙江,也早就淤成一条小河。临河远望,很难想象昔日江面樯桅如林的情景。现如今的世界第一大港发轫于此,而这段上海最早的对外贸易港口的历史却只能尘封于老旧的黄纸堆中吗?在保护性开发的基础上,更有必要大力弘扬这段上海的港口史,从而使人们能够了解上海城市精神的真正发端,以期从中获取港口发展的经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