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表
续表
续表
[专家点评]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支撑民族进步的脊梁。文化根脉养育了人的精神,给人以丰厚的享受和创造启迪,带来文化的自信自尊、感恩意识和爱国情怀,也塑造着一座城市文明的高度。海派文化是上海这座城市生机与活力的源泉。虹口作为“海派文化的发祥地”,有着深厚历史底蕴和丰
富文化内涵。20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等众多文化名人聚居于上海市四川北路一带,从事文学创作和进步活动。上海市建平中学姜涵章同学通过实地寻访鲁迅等文化名人的住所及相关历史文化遗址,探究当年鲁迅等文化名人集居于四川北路的原因,探寻鲁迅在四川北路的文化踪迹,阐述鲁迅对现代文学的贡献,进而追踪当年的左翼文学活动,对“海派文化的发祥地”,尤其是其中四川北路上的历史文化进行了详尽的追踪。
在论文中姜涵章同学通过对四川北路及其周边支马路的实地考察,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文化名人聚居上海四川北路的原因从“租界和越界筑路提供了相对安全的政治环境、独特的地理位置提供了相对适宜的生存环境、多元文化的交汇营造了相对自由的创作氛围”三个方面进行了丝丝入扣的分析,读来令人信服。
回溯人类的足迹,人们首先看到的总是那些在其各自背景和时点上标志着社会高度和进步里程的伟大人物,他们是历史的丰碑,是后世之鉴。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先生于1927年至1936年在上海度过了人生最后的时光。姜涵章同学通过寻访鲁迅先生在四川北路的住所、活动场所,对鲁迅先生在上海生活期间的文化成就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关注到以往被人忽略的鲁迅先生对中国新兴木刻艺术发展的推动作用。资料翔实,分析合理,体现了姜涵章同学敏锐的学术眼光。
多伦路是上海虹口区的一条小街,全长五百多米,路虽短却幽深,夹街小楼,栉比鳞次,是卧虎藏龙之地。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这条五百米的街道居住着众多的文化名人,中华艺术大学旧址曾经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的会场,这里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化界的大本营。姜涵章同学以“左翼文学活动”为个案,对“左翼文化运动的兴起、‘左联’作家的文学创作”进行了微型探究,让读者通过他的整理和叙述对当时左翼的文学活动有初步了解,并能激发读者进一步探寻的兴趣。
作者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献资料的查阅,在分析当时文化名人聚居上海四川北路原因的基础上,对主要代表人物鲁迅和“左翼文学活动”个案的呈现,用以点带面、以人带事的叙史方式让读者对“海派文化的发祥地”有了较为全面和印象深刻的了解。如果能对“左翼文学活动”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则论文就更为丰满。
恩格斯曾说过,文化植根于“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一个民族的生命基因,熔铸着文化的力量;一个民族前进的每一行足印,都闪耀着文化的光芒。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只能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一座城市,离开了文化就失去了灵魂。城市的文化根脉来自历史深处,它是城市的基因、灵魂和特质所在。我们只有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才能明白未来往何处去,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忘记初心、失去灵魂。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说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则是灵魂。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而文化正是道路、精神和力量之魂。因而姜涵章同学的选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发价值,值得广大的中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和思考。
——专家:李月琴(www.daowen.com)
【注释】
[1]姜涵章,上海市建平中学2018届学生。本文指导教师田颖城。本文获2017年博学杯历史人文素养展示活动论文三等奖。
[2]蔡继福:《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成因探原》,《上海大学学报》2003年第7期。
[3]王晓渔:《亭子间、咖啡馆和“野鸡大学”——“第四阶级文学家”的文化空间》,《都市文化史》2005年。
[4]斯静吉:《20世纪30年代上海多伦路的文学现象》,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斯静吉:《20世纪30年代上海多伦路的文学现象》,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凌月麟、王笃荣:《鲁迅在上海寓居的地方》,《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3期。
[7]刘小清:《鲁迅眼中的“四条汉子”》,《党史博览》2003年第11期。
[8]王晓渔:《亭子间、咖啡馆和“野鸡大学”——“第四阶级文学家”的文化空间》,《都市文化史》2005年。
[9]闵靖阳:《论鲁迅对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引导》,《美育学刊》2015年第4期。
[10]王锡荣:《“左联”与左翼文学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