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更新换代在总体上是城市演进中的正常情况,绝大部分旧建筑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永久不变”[17],但是一个城市的每个地区都会有一些属于它特有的历史遗留建筑。城市意象空间的改变会影响市民的感知。随着城市人口结构的丰富,外来人口的增加,现代生活中的“城”与传统文化中的“家乡”之间已不可避免地出现割裂。而上海作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对于土生土长在上海而后离开的人,他们对于家乡的归属感如何建立的问题以及城市本身的特异性降低的问题凸显。
由此,笔者认为在城市遗迹的保护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其一,对待这样并不美观但却具有独特意义的城市遗迹,它们不应该因为破旧而被弃之,相反,可以融入城市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能不拆的,尽量不拆,同时要赋予它在城市景观中的新功能。上海南市区的中华路和人民路的环城圆形路上保留下来的一小段城墙就十分融洽地与城市道路景观相结合,既不影响城市建设,又充分地展现其历史韵味。不仅如此,在城市建设中将一些历史遗迹融入城市绿地景观建设还有利于增强民众的历史遗迹保护意识。
第二,笔者通过对奉贤区古华园的实地考察发现,园内存在一处依据历史上“吴越争需”的史事所仿造的建筑“三女祠”。2017年8月12日,笔者向园内游览、参观的青少年(7—18岁)共计询问了60人,其中35人对吴王三女的故事能够较为完整地复述出来,21人能有个大概的印象,仅有4名年龄较小的游客虽不能讲清楚整个故事,但也知道了自己居住的这片土地上曾发生这么一些事,并且向笔者询问了关于吴越战争的历史故事。城市遗迹是比纪录片更加真实的历史,更为生动、真实,更容易被市民了解与接受。奉贤区地处上海市的南部沿海,而柘林城堡位处奉贤西南端,扼江浙沿海咽喉,该处历来属兵家必争之地,此处的残留城墙便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历史记忆,也是向后人展现鲜“活”历史的重要依托。因此笔者认为,在一些公园可以迁入或再造一些古城墙的遗址,不仅能够使公园展现出古朴、典雅的历史文化风采,而且对于城市居民了解历史、增强文化认同感也有极大的帮助。
再者,2017年8月6日,笔者前往奉贤区博物馆参观。通过参观,发现奉贤区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中以陶瓷、书画、造像、青铜、江南土布服饰等为主,但存有的建筑类文物较少。博物馆作为一个城市的公共机构,其目的是保存城市的记忆,并通过人类生存及其环境物证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人文价值等,塑造城市的公众素养和精神。[18]因此建议博物馆可以适当收藏一些古城墙中艺术价值较高的部分以及古城墙的模型、复原图等,使古城墙的存在留下依据,也为后人留下奉贤记忆里的城墙印像。
附录:
一、2017年7月5日和15日两日,笔者走访了南桥镇新建路(据家中祖父说建有二严寺的南桥土城墙曾在附近),并在街道上随机询问了一些路人,共计30人。
询问的问题包括:
1.您是奉贤本地人吗?
2.您在1998年之前是否居住在这片区域?(仅针对看上去年纪比较大的中老年人)
3.这里曾经有过城墙您是否对有此印象?(针对对象同上)
4.您知道奉贤哪里有城墙吗?
5.关于奉城城墙您有什么了解的吗?比如建造缘由。对于万佛阁呢?
6.您知道奉贤以前经历过的战争吗?
7.您知道奉贤本土有哪些遗迹吗?就是年代比较久的一些老建筑。
二、2017年7月23日,笔者前往奉城城墙,在北街(当地人称老街)随机询问了一些路人,共计30人。
问题包括:
1.您是奉贤本地人吗?
2.您是否长期居住在这片区域?(仅针对看上去年纪比较大的中老年人)
追问:您为什么会留在这里而不搬往南桥镇等较为繁华的地方?
您愿意告诉我您今年多大了吗?
3.您是否参观过万佛阁?
4.您觉得平时生活中看到这段城墙,比较起现代化的楼房,会有什么感觉?
5.关于奉城城墙您有什么了解的吗?比如建造缘由。对于万佛阁呢?
您知道奉贤以前经历过的战争吗?
6.您知道奉贤本土有哪些遗迹吗?就是年代比较久的一些老建筑。
三、2017年8月12日,笔者前往古华园。关于园内“三女祠”的相关历史故事,在朋友的帮助下共调查、询问了60人。
问题包括:(www.daowen.com)
1.您有参观过古华园里的三女祠吗?
2.在此之前您知道这么一件事吗?
3.您能复述一下整个故事吗?
4.您还知道奉贤历史上的一些故事吗?
同时,由于“南桥第一桥”的位置过于显眼,几乎所有人都会关注到,因此并未调查。
[专家点评]
倪馨蔚同学的文章,综合运用文献检索、实地考察、寻访亲历者等历史研究方式,比对奉城、柘林城、南桥土城三座古城墙的建造历史及现状,旨在管中窥豹,反思以古城墙为代表的历史建筑遗产在上海郊区城市化发展建设中面临的困境,寻求在未来城镇建设中历史遗产合理利用的方法、路径,体现了一个高中学生的历史意识、社会责任和家国情怀,立意值得肯定。在具体的行文过程中,渐次提出古城墙对于研究一个地区的历史变迁有着重要意义,在城市建设中的拆除(会导致)对于家乡历史的认知缺失,作为城市遗迹保护可采取的措施”等观点。文本整体架构基本合理;对于获取口述材料的方式、方法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对于文献史料与口述材料的复合印证也有一定的思考,体现了作者运用史学思想方法的意识及水平。全文在论述环节,如能紧紧围绕古城墙而撇去不必要的枝节话题,更具体、清晰地指出古城墙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意义,更审慎、周到地设计及运用口述采访的素材,更细致、周密地勾连古城墙的拆除与人们乡土历史知识缺乏、乡土观念趋淡的逻辑关系,更现实、可行地提出保护古城墙的措施或方案,在文字表述的准确、流畅程度上细细打磨,全文的品质将会有更大的提升。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中学历史教研员 於以传
【注释】
[1]倪馨蔚,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18届学生。本文指导教师张敏霞。本文获2017年博学杯历史素养展示活动论文三等奖。
[2]马承源主编:《上海文物博物馆志》,上海社会科学院1997年版,第198页。
[3]《上海古城墙尚存10座半数古城墙成残垣断壁》,东方网2013年9月23日。
[4]奉贤县文化局《奉贤县文化志》编写组编著:《奉贤县文化志》,第171页。
[5]杨汉荣主编:《贤韵水乡——奉贤历史文化印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第18页。
[6]冯兰蔺:《上海古城墙尚存10座半数古城墙成残垣断壁》,东方网2013年9月23日。
[7]参考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网站资料。
[8]冯兰蔺:《上海古城墙尚存10座半数古城墙成残垣断壁》,东方网2013年9月23日。
[9]同上。
[10]参考奉城镇万佛阁景点介绍。
[11]冯兰蔺:《上海古城墙尚存10座半数古城墙成残垣断壁》,东方网2013年9月23日。
[12]杨汉荣主编:《贤韵水乡——奉贤历史文化印记》,第18页。
[13]冯兰蔺:《上海古城墙尚存10座半数古城墙成残垣断壁》,东方网2013年9月23日;奉贤县文化局《奉贤县文化志》编写组编著:《奉贤县文化志》。
[14]冯兰蔺:《上海古城墙尚存10座半数古城墙成残垣断壁》,东方网2013年9月23日。
[15]《古城墙“虚”与“实”之间的景观记忆》,《中国建筑报》2014年8月22日。
[16]郑祖安:《上海城市建设发展的历史遗憾》,《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
[17]郑祖安:《上海城市建设发展的历史遗憾》,《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