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寻找消失的城墙记忆与寻踪之博学杯

寻找消失的城墙记忆与寻踪之博学杯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于8月5日,笔者在奉贤区江海花园附近寻找出生于柘林镇的居民,共找到16人,对于柘林城墙仅有5人表示清楚记得当年的样子,3人表示有模糊的印象,见到过,但不太清楚。2017年7月23日,笔者前往奉城城墙,在北街随机询问了一些路人,共计30人。无论是共同的家园、共同的印象还是共同的寄托,这些都成就了古城墙在民众心中的特殊地位。2017年11月5日,笔者与目前就读于北京大学的徐同学对于家乡的记忆展开交流。

寻找消失的城墙记忆与寻踪之博学杯

奉贤区位于上海南郊临海,建有的三座古城墙多是用于抵御南方外敌入侵的,自古以来起着防御作用。

以柘林城堡为例,“历史上该城堡曾建有东、西、南三城门,唯独不建北门。在城墙顶建北圣宫一座,以示背水一战、保城护城之志。城中心还建有一座供瞭望海洋镇海楼,楼顶置大鼓一架,作报警之用,故又名鼓楼”[14]。2017年8月3日,笔者去寻找柘林古城墙的原址时,在柘林镇联业路(在温举珍的调查中这里是柘林城堡的原址)路遇一老人(看似八九十岁),得知:以前这里附近都是墙,后来日本人用炮就打掉了,剩下一点大的石头,但后来也被人搬掉了。

后于8月5日,笔者在奉贤区江海花园附近(老年人活动聚集区)寻找出生于柘林镇的居民,共找到16人(50岁以上),对于柘林城墙仅有5人表示清楚记得当年的样子,3人表示有模糊的印象,见到过,但不太清楚。后陈老伯伯(他是柘林人)提及他的父母曾经常念叨起当年打仗时有多可怕,城墙都被打烂了,日子过得很苦,全家人躲在屋里不敢出去,外面都是东洋人,也没有东西吃。因此笔者又重新向之前找到的柘林居民了解他们的父母辈(现在大约都已90岁以上)对于以前苦日子的回忆,发现城墙总是和抗日的惨烈联系在一起。

作为防御工程的城墙所起到的保护作用,使得城内居民产生一种安全感。进而在辗转之间,城墙便成了一个地区民众心理的慰藉。[15]也正是如此,即使如今已是断墙残垣,奉贤区柘林镇的古城墙曾经的高大形象仍然存在于奉贤当地一些年迈的老人心里,并且与抗日战争时期当地驻扎的士兵和民众共同浴血奋战的记忆联系在了一起。随着曾经的柘林古城墙的拆除和这些遗迹的见证者慢慢老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很少了解自己生长的地方的历史,不了解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战争或是变迁。

2017年7月23日,笔者前往奉城城墙,在北街(当地人称老街)随机询问了一些路人,共计30人。在被询问的30人中有24人都知道城墙建于明代朱元璋时期,叫做青村堡。但是相比之下,对于万佛阁的了解更多一些,比如组成部分、修建碑记上的故事等。并且通过被访者的回答,笔者发现18位长期居住于奉城老街附近并且超过60周岁的老人在不愿离开当地的原因中都提到了“家”,而南桥和柘林两地居民都没有类似的回答。奉城城墙在除去曾经的保护作用之后,逐渐成为当地标志性的景观,在民众之中形成一股凝聚力。无论是共同的家园、共同的印象还是共同的寄托,这些都成就了古城墙在民众心中的特殊地位。在奉城,高大的城墙和万佛阁是当地民众对于家乡最直接的印象,对于奉城当地的历史也因为对城墙的好奇而有或多或少的了解,进而对于奉贤区的历史有一个较为概要性的认识。

但这种概要性的认识在南桥镇居民中确实是比较缺乏的。2016年7月,笔者向就读于奉贤中学曙光中学、致远中学以及格致中学奉贤校区的一些朋友(居住于南桥镇)询问关于奉贤本土历史文化的问题,所有从小出生在奉贤的人中没有一人知道奉贤的历史。2017年7月,当我再次询问上述人员,15人中仅有3人知道关于孔子弟子言偃的传说,来自奉贤中学创新实验班的一个学生还知道奉贤早在吴越时期就已经存在,曾隶属于松江专区,后划归上海市。与奉城相比,南桥镇的居民对于当地的历史了解最为欠缺,所表现出来的家乡认同感也较弱。2017年7月5日和15日,我在对新建路行人的询问中发现,由于奉贤区东西跨度比较大,很多现在居住于南桥镇的居民来自奉贤东部如四团、钱桥,也有西部的庄行、柘林等地,对于曾经的南桥并不了解。但是被询问者虽然对3座古城墙并不了解,对于现存的位于现奉贤区中医医院(近人民路段)的一座古桥以及移建于古华园中的“南桥第一桥”却比较熟悉。在对于南桥历史的感受中,文物遗迹的实物形态往往给予人们以最直接的印象。(www.daowen.com)

2017年11月5日,笔者与目前就读于北京大学的徐同学对于家乡的记忆展开交流。徐说:“我的家乡在金汇,所以不管是西乡(青村以西)还是东乡(青村以东)都不算熟悉。要说家乡情怀有点虚。虽然在奉贤15年,而在杨浦区仅仅3年,国庆回上海之后还是更想先来杨浦区看母校。”而目前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的杨同学同样也认为:“比起想念奉贤区这个称之为家乡的地方,不如说我仅仅只是想念家人。但奉贤中学给我的印象很深,现在还是会在脑海中浮现校门的样子。”现在许多在外求学、工作的奉贤人已经渐渐没有了老一辈人对于家乡的情怀,对于这个地方的怀念更多的是因为家人,而极少有建筑物所带来的直接的视觉上的怀念。

建筑物是一个地区留下来的重要历史记忆,而这些历史记忆同时也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有着强烈的“家”的情结,但缺少对于家乡的共同记忆,缺少对于家乡的“乡愁”渐渐成为一种遗憾。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上海各地城镇建设中,许多优秀的历史建筑遗迹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或者拆除。在人民物质条件还不富足的情况下,大多数人欠缺对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为了适应发展需求,拆除旧有的建筑而重新规划城镇布局无可厚非,例如南桥土墙的拆除为解决老百姓的居住问题铺平了道路,也因其便利的地理位置成为当时奉贤县政府所在区域。但拆除之后对于古城墙遗迹的轻视,却对历史文化建筑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2000年之后,我国各地开始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政策的出台,对于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历史文化体现了这个城市的文化积淀。在上海,上世纪90年代末就在原老城厢的中心方浜中路上,拆去沿街旧房,建造了两排仿古街楼,开辟了一条“上海老街”。此外这一带的街口还建造了三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古式牌楼,又建有古式戏台一座,以增加这一地区的历史气息和历史情调。[16]虹口区的上海犹太人保护区,也同样大大增加了当地乃至上海市的历史厚重感。

通过实地走访,在与一些奉贤当地民众的交流中笔者发现,对于当地民众而言,由于缺少对历史遗迹的真切感受,家乡历史的厚重感变得虚无缥缈。缺少了实物在历史文化传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即使有着悠久的历史,奉贤区的历史文化也显得单薄。这种历史厚重感的削弱不禁让人备感遗憾。

不仅是在奉贤,上海的其他多座城墙都在上世纪50年代后均被陆续拆除。如果这些城墙在城镇化建设中能够巧妙地保存下来的话,像上海虹口区的犹太人保护区,它们将以古朴沧桑的形象,赋予今日高速发展、现代感极强的上海以清晰的历史印记;将大大增添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厚重感。在如今如此重视历史文化和大力打造城市文化之时,随着古城墙的消失而缺少的历史厚重感实在令人痛心和备感遗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