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即便这样,松江园林的名字还是与晚明抗清志士的名字伴随在一起,成为不朽的记忆。如果说陈继儒与东佘山居的例子更适合拿来说明中晚明文人造园的原因,那么几社文人与园林的例子则更好地凸显了园林对于文人群体的意义。晚明松江文人在园林中的结社活动体现了园林的什么意义呢?松江地区的园林俨然成了松江士子们共同发声的众议厅。
五年后,明朝宣告了他的灭亡,不久清军的铁蹄踏入了美丽的江南水乡。陈子龙等一般几社士子组织反清联军,奋起抵抗,不幸抵不住清军的铁蹄,陈子龙、夏允彝、徐孚远等人皆为国而捐躯。因此几社文人故事的终止也就是明代园林故事的终止。到了清代,前文所提到的这些园林大多荒废不存,少部分得到清代人的修缮或被改建。然而即便这样,松江园林的名字还是与晚明抗清志士的名字伴随在一起,成为不朽的记忆。文人与园林,好似同生同死。
如果说陈继儒与东佘山居的例子更适合拿来说明中晚明文人造园的原因,那么几社文人与园林的例子则更好地凸显了园林对于文人群体的意义。晚明松江文人在园林中的结社活动体现了园林的什么意义呢?笔者以为至少有两点。
一是园林给了文人们最后的“诗意的栖居”。之前提过,园林的建造一直是与文人们的心态相适应的。明末的文人们,不能振才于朝堂,就只能发挥于市野,园林给了他们心灵的慰藉。无论园林是否是自己长期居住的地方,它们对于文人们来说终归都是有亲切感的地方,让他们身居乱世犹能潜心研究学问。(www.daowen.com)
二是园林体现出了一种地方凝聚力。试想没有园林,有什么地方足以汇聚偌大一个松江府的这么多文人,又哪来众人优游文赏和共同讨论国家大事的机会?随着朝廷控制力的变弱,文人们自主地在地方上发挥影响力便是很自然的事,而园林作为文人自己的地盘与开展文娱活动的地方,显然是最好的地点。松江地区的园林俨然成了松江士子们共同发声的众议厅。就像文社的口号一样,园林好似地方文人势力与思想的一个符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