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南洋公学留名史册锦上添花的一大办学特色,是其两“院”一“班”的设立。两“院”是指师范院和译书院,“班”是指特班。
张焕纶“1878年创办梅溪学堂,因成就突出,在1897年被聘为南洋公学的首任中文总教习即教务长,并首创师范班,开启了中国师范教育之门”[22]。在推广新式教育的初期,教育人才缺乏,示范班的设立为外院、中院、上院培养了一定的教师资源。师范生待遇丰厚,再加上不拘一格的教学内容,吸引了社会上许多人才,经过“五层格”的培养,至第五层者可充当教习。师范院对近代师范教育总体来说,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奠定了我国师范教育的雏形。值得一提的是张焕纶撰写、经盛宣怀批准的师范院院歌《警醒歌》,它是西式学堂以院歌凝聚校园文化的一个先例。
在南洋公学建立后,西学教材一度缺少,同时盛宣怀开展洋务派的活动需要大量的国外信息,就牵头创办了译书院,经李鸿章介绍,任用张元济为译书院主任。译书院聘请了大量的外籍人士、留学回国的知识分子,并向院外人士约稿,翻译出一大批国外著作,以军务为主,兼有政务、经济等领域,其中最为著名的当为严复翻译的亚当·斯密《原富》。译书院开办的起因是为南洋公学提供教材,但随后它亦给当时中国的学术界与民主思想的传播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译书院开办期间,译印图书近60种,为当时上海繁荣的出版行业锦上添花,并推动社会商务、对外事务的发展,促进海派文化的形成。后由于资金匮乏,译书院停办,张元济将其与由沈瑞芳主办的商务印书馆合并,成立了商务印书馆。(www.daowen.com)
盛宣怀在《奏陈南洋公学历年办理情形请旨遵行折》中曾陈述设置特班的用意:“变通原奏速成之意,专教中西政治、文学、法律、道德诸学,以为有志应经济特科者预备之地。”他期望培养的是一批能服务于朝廷的高端政法人才,同时他本人也能因此受朝廷器重。特班课程涉及政治学、法学、理财学、外交学、哲学等[23],经挚友张元济推荐,蔡元培[24]在经盛宣怀多次面试后,担任总教习。蔡元培在特班任职期间,通过任译书院主任张元济的渠道,阅读了大量的西学书籍,形成了早期“兼容并包”思想,并向学生传授爱国主义与民主思想,提倡民权、女权,间接地为后来的“墨水瓶事件”埋下伏笔。蔡元培因为同情学生,向校方争取合理解决方法未果后,同大量学生一起离校。特班中还是出现了一批人才,如邵力子、李叔同、黄炎培等皆为此班学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