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鸦片战争之后,‘商战’一词开始被使用,欧洲人将一种新的战争模式引入中国:商人如同战士,而商业在国家之间的征战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6]洋务派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19世纪70年代,直隶总督李鸿章以“官督商办”为口号,促成了轮船招商局的成立。盛宣怀虽仅为一介秀才,却凭着机敏才智从70年代起当上轮船招商局的高层管理者,为其接下来在电报、铁路、煤矿等一系列实业上的成功奠定了经济基础与政治基础。他也正是官督商办企业催生出的一系列新式官员中的代表人物,亦官亦商。在盛宣怀发展实业的过程中,他深觉人才缺失,意识到要想实现其“实业救国”的理念与愿望,就必须培养一系列的实业人才,“矿业既属兴利之大端,而得人尤为办事之先务”[7]。出生于官宦之家的盛宣怀,其家族极重教育,他在青年时期就已协助父亲办学,这些经历使他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注重解决社会实质性问题,为其兴办教育奠定潜在基础。
盛宣怀的办学经历大概可以创办北洋大学堂和南洋公学为节点,分为两个时期。在兴办两所大学之前,他已兴办了一系列的技术实业学堂,如电报学堂、矿务学堂、铁路学堂等,但都以专科职业教育为主。还创立于南洋公学之前的北洋大学堂,这些学堂的创办都为南洋公学的创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在南洋公学创立之前,在李鸿章的支持下在上海出现了如江南制造总局、上海广方言馆等西学教育机构,具有了一定的西学教育经验;同时又出现了一系列如梅溪学堂[8]等新式学堂。而在开埠之后,上海更是集聚了一系列的人才,形成文化场域,资本活跃,亦是权力网的中心,士绅阶层拥有自己的活动舞台。这为南洋公学的创立提供了一系列的社会背景。(www.daowen.com)
1894年甲午海战失败,沉重打击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比之前的两次鸦片战争,给民众带来了更大的影响。在中国人的印象里,日本一直是一个蛮夷、番邦、朝贡国的存在,而让国人引以为豪的大清却是败在了这样的对手之下,甚至朝鲜在看到中国败北后,也存在了脱离“中央王国”的想法。这一切的外患加紧了盛宣怀这位极力拥护清王朝的官僚对于“实业兴国”的推进。
在这样一系列的背景之下,1896年后,盛宣怀的事业重心南移,他在天津创立了北洋大学堂后,也将办学重点南移,拟在汇集天时、地利、人和的上海创立南洋大学堂。[9]在陈奏《请设学堂片》《筹建南洋公学及达成馆舍片》后,获得奏准。经数月筹备,终于在1897年4月8日正式开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