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昳雯[1]
[摘要] 南洋公学的创立是盛宣怀为中国近代教育发展作出的杰出的贡献之一。它的创办与鸦片战争的失败、商战的出现、盛宣怀本人过去的办学经历、上海现代化教育的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三变校名是盛宣怀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对公学的主导权与正规性的争取。公学的教育思想几经争论,始终重视“中体”。师范院的创设培养了新式教育人才,译书院的设立为西方书籍的翻译、传入国内立下汗马功劳,“特班”在蔡元培的带领下培养了一批高端政法人才。
[关键词] 盛宣怀;南洋公学;现代教育(www.daowen.com)
盛宣怀(1844—1916),字杏荪,号愚斋,晚号止叟,祖籍江苏江阴,出生于江苏常州,是洋务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在如今的上海图书馆东侧,淮海中路1517号,有一座美丽、豪华的花园别墅,上海人习称“盛公馆”,这正是盛宣怀家族在上海的故居,而上海图书馆亦是由盛宣怀创办的。
在洋务运动初期,李鸿章就曾评价盛宣怀:“欲办大事,兼作高官。”[2]这句话是对其一生所作所为的高度概括。在科举之途上无所建树的情况下,盛宣怀通过杨宗濂的介绍,以微寒秀才的身份进入李鸿章幕僚从事洋务运动,并由此发家。在致力于洋务运动的过程中,他在发展实业的同时创办了一系列的新式学堂,为中国新式教育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福开森曾说:“使后世不忘公者,当为设立南洋公学一事。”[3]足见盛宣怀在近代教育上的事功以及南洋公学(旧址在现上海交通大学徐家汇校区)在其教育事业上的重要的代表性意义。“人类社会既是人们意志和活动的产物,因此,历史研究者除研究历史事件之外,就必须研究人物。”[4]研究南洋公学,亦是研究盛宣怀这一人物的切入口。“盛宣怀档案”的整理也经历了几个阶段,而史学家们对盛宣怀的研究也存在不少争论。1949年之前,对于盛宣怀的研究主要停留在他的档案的整理方面,编辑有《愚斋存稿》。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近代史学界是在洋务运动的评价意义上涉及盛宣怀研究的”[5]。国内学者多将其定义为“洋人买办”,多持贬低态度,对其研究也较少。改革开放后国内学者又对其进行了重新评价,以夏元东的《论盛宣怀》为代表,后又出版《盛宣怀传》,盛宣怀在近代企业、教育事业的作为持肯定态度。而对于为何是盛宣怀,他又怎么创办近代中国第一所公学,他的教育思想在当时有何前瞻性,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南洋公学作为公学的先驱,为清末政府与洋务运动提供人才与技术,同时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本文以南洋公学为切口,探析盛宣怀对上海文化及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