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贺绿汀创作的《牧童短笛》获得1934年俄裔音乐家齐尔品举办的中国风味钢琴作品比赛一等奖,这个奖项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书写了重要的一笔。这一时期还产生了许多带有鲜明中国风格的钢琴曲。[13]为普及钢琴艺术,提升钢琴文化的品质,1919年,在丰子恺倡议下,上海成立了大部分由中小学音乐教师参加的中华美育会,利用暑假举办各种形式的艺术宣讲和普及活动,并在《美育》杂志上发表许多音乐体裁的文章,希望通过音乐改造人的气质。
教授钢琴的教师队伍一开始都是由外国人担任,主要是传教士。这与钢琴最早出现在宫廷、教堂和教会学校里有关。但随着新式学堂举办数量的增加,钢琴教师的人数也开始增加,而且从外籍传教士逐步转变为留学归来的音乐家和土生土长的钢琴专家。沈心工、李叔同、萧友梅、高寿田一批有志之士回国后在新式学堂任教,不断推广钢琴课,并培养钢琴人才,这壮大了专业化的钢琴人才队伍,反过来进一步推动了钢琴文化的传播。会弹钢琴的人成为风雅、有气质的代名词,也培养了一些音乐达人。贺绿汀创作的《牧童短笛》获得1934年俄裔音乐家齐尔品举办的中国风味钢琴作品比赛一等奖,这个奖项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书写了重要的一笔。这一时期还产生了许多带有鲜明中国风格的钢琴曲。如江文也的《台湾舞曲》、黄桢茂的《中国舞》、刘雪庵的《中国组曲》、陈泗治的《幻想曲——淡水》、丁善德的钢琴组曲《春之旅》、瞿维的《花鼓》等。[12]
除了专业教授钢琴的教师外,还有一些民间私人教授钢琴的专家,如在1920年《新妇女》杂志上曾刊登一则教授钢琴的广告:“音乐教师傅彦长授课规则:男女兼收不限年龄。每星期授课两次(每次只教一人),以半小时为度。时间由教师与学生自行商订。纳费(为)每月费五元,预缴三月者得减去三元,皆须于授第二课前付清。”[13]为普及钢琴艺术,提升钢琴文化的品质,1919年,在丰子恺倡议下,上海成立了大部分由中小学音乐教师参加的中华美育会,利用暑假举办各种形式的艺术宣讲和普及活动,并在《美育》杂志上发表许多音乐体裁的文章,希望通过音乐改造人的气质。(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