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家庭纺织工业的新旧转型与晚清刺绣业的变化

中国传统家庭纺织工业的新旧转型与晚清刺绣业的变化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仿真绣”是中国传统艺术活跃于世界、具有时代特征的一个榜样,鼓舞国民发扬“匠人精神”,同时善于融合文明,使之鲜活存在。本文研究的时段,正是中国传统家庭纺织工业受到欧洲传来的机器化生产的冲击,几无利可图,仅余刺绣一业勉力支撑的时代,如果作者能够在这一背景之下分析中国的民间文化与技艺的新旧转型,恐怕能够更好地明白“晚清刺绣”的业态与变化。

中国传统家庭纺织工业的新旧转型与晚清刺绣业的变化

沈寿作为清末民初杰出的刺绣大师,她的苏绣风格的作品获得以慈禧为首的清皇室的赞誉;并且,随着她与日本的交流,逐渐自己摸索,开创了仿真绣的艺术蓝本,同时在国际上享有相当高的声誉。刺绣开始不仅仅是为生活所迫的技能,而是成为观赏性的艺术;从较为呆板公式化的“闺阁之技”,开始焕发出全新的面貌。更为重要的是,中西文化在她所创立的“仿真绣”中开始有了明显的交流碰撞,而这是中国人主动尝试的碰撞,可以说是非常具有时代意义。通过仿真绣既颠覆了西方人对中国传统刺绣艺术的理解;同时,由于刺绣艺术本身的生活性、观赏性比较容易深入人心,影响也更大。“仿真绣”是中国传统艺术活跃于世界、具有时代特征的一个榜样,鼓舞国民发扬“匠人精神”,同时善于融合文明,使之鲜活存在。

刺绣技艺随着时代发展面临挑战,但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中西技艺的融合,从沈寿开始,刺绣一步步逐渐走向繁荣,今天,中国刺绣艺术馆、苏州刺绣博物馆、南通刺绣博物馆、中国刺绣艺术馆等种类繁多的博物馆的建立标志着,刺绣这一传统文化在当今现代世界依然未失去它的价值。

[专家点评]

沈昕逸同学在本文开篇就表示,希望通过考察一代刺绣大家沈寿的成长历程、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转变,以此为切入点探析刺绣这一民间传统文化和技艺在晚清社会中西文化交杂冲击大背景下的发展出路,并且力求有所突破。无论是论文选题还是研究抱负都是值得肯定的。但通观全文,作者可能还是主要集中在对“沈寿的刺绣”的研究。刺绣是传统女红之一,也是历代中国女性参与经济生产、创造物质财富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研究的时段,正是中国传统家庭纺织工业受到欧洲传来的机器化生产的冲击,几无利可图,仅余刺绣一业勉力支撑的时代,如果作者能够在这一背景之下分析中国的民间文化与技艺的新旧转型,恐怕能够更好地明白“晚清刺绣”的业态与变化。

因此,本文的选题仍嫌过大,刺绣历史悠久,变化亦多,即使晚清时期,因地域不同,也有诸多流派,从沈寿一人来看晚清刺绣之进退短长,可能还是有点太过“野心勃勃”了。这是一篇有关物质文化的论文,可惜文章还只是停留在对文字纪录的梳理与分析之上,如果能够将”女红“的物质性在论文中有所关照与展示,文章将会更有新意。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陈 雁

【注释】

[1]沈昕逸,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18届学生。本文指导教师张敏霞、卫佳琪。本文获2016年博学杯历史人文素养展示活动论文三等奖。

[2]沈寿口述,张謇整理,王逸君译著:《雪宦绣谱图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3]王秀娟:《苏州绣娘与苏州社会》,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4]朱培初:《中国的刺绣》,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5]陈佐:《沈寿:一代刺绣艺术大师》,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肖东发、袁凤东:《特色之乡、文化之乡与文化内涵》,北京现代出版社2015年版,第15页。

[7]张仲实、葛桂林、吴泽林、原庆余:《绣花技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7页。

[8]成向阳:《历史圈我是达人》,山东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278页。

[9]耿纪朋、郑小红:《沈寿与余觉关系考略》,《艺术时尚》2014年第3期。

[10]余觉:《余觉沈寿夫妇痛史》,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石印本,页数不详。

[11]耿纪朋、郑小红:《沈寿与余觉关系考略》,《艺术时尚》2014年第3期。(www.daowen.com)

[12]同上。

[13]同上。

[14]江苏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苏州市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合编:《江苏文史资料》第128辑之《苏州文史资料》、第27辑《苏州艺苑名师》,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34页。

[15]潘文龙:《苏州名人故踪》,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20页。

[16]王秀娟:《苏州绣娘与苏州社会》,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7]引自https://m.doc88.com/p—6621991384228.html,2018年2月14日。

[18]孙佩兰:《吴地刺绣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4页。

[19]1914年任工商部次长的刘厚生之兄。

[20]江苏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苏州市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合编:《江苏文史资料》第128辑之《苏州文史资料》、第27辑《苏州艺苑名师》,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35页。

[21]陈佐:《沈寿:一代刺绣艺术大师》,江海文化丛书,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04页。

[22]潘文龙:《苏州名人故踪》,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21页。

[23]夏维中、张铁宝、王刚等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南京通史》清代卷,南京出版社2014年版,第513页。

[24]陈佐:《沈寿:一代刺绣艺术大师》,第34页。

[25]陈佐:《沈寿:一代刺绣艺术大师》,第32页。

[26]潘文龙:《苏州名人故踪》,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21页。

[27]陈佐:《沈寿:一代刺绣艺术大师》,第3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