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沈寿的刺绣教学:期望与困局

沈寿的刺绣教学:期望与困局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沈寿夫妇在慌乱中随逃亡人群逃至天津避风头,然而等来的却是清朝的灭亡。[26]到了南通后,沈寿发现南通早有发展刺绣事业的计划,女子师范内附设手工传习所多年,有编织、刺绣等班级,目前正在扩建。沈寿若来南通担当所长职务,可以带一帮有经验的刺绣教师和画师协助工作[27],于是在这里扎根下来。而从刺绣技艺中的“苏绣”、沈寿独创的“仿真绣”来看,不至于落得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中国传统中这样一个不传统的文化得以鲜艳存活至今。

沈寿的刺绣教学:期望与困局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绣工科的学员都系皇亲国戚女子,纷纷出逃,导致皇家主办的绣工科不复存在。沈寿夫妇在慌乱中随逃亡人群逃至天津避风头,然而等来的却是清朝的灭亡。由于所带银两不够生活,夫妇二人决定靠刺绣特长谋生。于是,余觉设法向当地的张都督求助,借得天津市郊经纬路种植园内一处房屋,于次年筹办自立女工传习所,对外张榜招收学徒,自己也在天津各处寻求刺绣加工业务,以增加收入解决一干人员的生活费用。可是沈寿虽名声在外,但前来报名学绣的生源不多,开始只有十多名。后来虽有增加,但仍然不足,收的学费又有限,维持生活依旧艰难。而另一方面,余觉连日对外奔波刺绣业务却收效甚微,由于天津遗老遗少较多,做着总想复辟的“美梦”,生活方式仍比较传统,加上人心惶惶[24],带给传教所的就是工艺要求不高的加工业务而已,最多偶尔碰到外国传教士订做欣赏品刺绣。[25]

在这种情况下,沈寿将希望寄托于以绣养学、以学促绣,开办“自立女工传习所”,却仍以失败告终。她认识到在这样一个非和平年代,没有政府的支持,单凭刺绣手艺也仅能交付房租而已,并不足以维持生计。使她得以支持办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友人张謇的关心。张謇一直坚定实业救国的理念,对刺绣事业的发展也十分重视和肯定。比如在他获悉美国国际博览会的消息后,还让女工传习所的刺绣作为参展项目之一,发动全所师生为参赛做准备。

最终,由于沈寿与张謇的南洋劝业会的机缘,夫妇二人放弃了待遇更好而且路途相对更远的四川而选择向张謇求助,来到南通继续自己的刺绣生涯。[26]到了南通后,沈寿发现南通早有发展刺绣事业的计划,女子师范内附设手工传习所多年,有编织、刺绣等班级,目前正在扩建。沈寿若来南通担当所长职务,可以带一帮有经验的刺绣教师和画师协助工作[27],于是在这里扎根下来。

南通女工传习所建立于1914年。据女工传习所第14期学员庄锦云先生回忆:刺绣为当时学员的必修专业课程。有只学刺绣的速成班,也有学习其他科目的班级。设有语文数学体育音乐书法、绘画等课程供学生学习,按照不同的年级进行分科,比如以绘画为例,就分成国画、水粉、绘画。除了音乐、数学以及家政每周一节课外,其余科目均为每周两节。而学员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习刺绣,张謇不定时邀请了名家来教授刺绣。学员入学首先要到速成班,学习实用品刺绣,掌握基础绣技,然后才能正式进入相应班级。当时传习所学制从低到高分为普通班、中级班和高级班,高级班专攻油画肖像绣,也就是仿真绣技术,由沈寿亲自教授。学校半工半读体现出这不是完全的学校教学,而是实业与教学相结合;另外教学产物成为商品,使绣工们的技艺对于提高物质生活有所帮助,人们也就愿意从事这一职业,刺绣于是走向兴盛,更多的刺绣学校也就发展起来了。(www.daowen.com)

但同时要注意到,该绣校似乎又不仅限于是职业学校,它也安排少量文化课的学习。不仅如此,从南通女工传习所对于刺绣技艺循序渐进的学习可以看出它首先给南通绣娘这个人群提供了维持生计且较有优势的技能——从这一点来看,刺绣首先仍是作为一种民间工艺来看待。但随着学员们刺绣水平的提高,对于文化课科目的学习既使学员们感受到了基础的“通识教育”,而且知识水平的提高对刺绣这一职业、技能的理解的提高也有一定帮助,而且更重要的是,它通过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提供职业突破了社会对于传统女性地位的限制,使学员们能够有内在的信心去变得独立、自信。而从刺绣技艺中的“苏绣”、沈寿独创的“仿真绣”来看,不至于落得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中国传统中这样一个不传统的文化得以鲜艳存活至今。刺绣,从沈寿开始,因为有了艺人之间彼此交流、借鉴、提高、融合、创新的机会,发展速度也逐渐变快,开始向艺术欣赏的领域发展。

但是,在当时的大背景下,必然也有自己的不足。兴办南通绣校之后,南通的刺绣行业的地位得到提高,但从大局上看刺绣行业地位改变不大。另外可以推得伴随着军事入侵后,西方的经济文化也逐渐侵入中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手工业,包括原本自成一脉的纺织、刺绣等手工业体系,也给国民的审美意识带来了冲击。当时西方文化的盛行导致西方审美逐渐成为人们追求的主流价值。在这种社会氛围下,晚清以来尤其民国初期的刺绣行业受到了巨大冲击,除了刺绣图案等开始呈现出中西交杂风格,国民对待传统工艺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