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育人强国的政治抱负是一个“大教育”的理念,这是因为他深切认识到开设博物馆、图书馆及开办剧院等社会教育措施对于传承文化和普及教育的重要作用。1905年,张謇在向学部递交的《上学部请设博览馆议》中提出:东西方各个国家,开化大都晚于我国,但近代以来,“政举事理”,成为文明的先导。考察其中的缘故,可见国家振兴的根本原因是“教育之普及,学校之勃兴”。但是凭借少数“授学有秩序,毕业有程限”的学校,其所养成的人才,还不能成为“通儒”,不足以继“绝学”。而图书馆、博物院等设施,却可“以为学校之后盾”[30]。张謇认为办博览馆(博物、图书二馆合并而成),“上可以保存国学,下可以嘉惠士林。若荷施行,天下幸甚”[31]。然而提议未被采纳。无奈之余,张謇只得在通州师范学校率先设立博物苑。三年后,张謇上《请建图书馆呈》。这一次,呈书又被搁置。直至1912年,因战乱使南通城内神庙毁损时,张謇才改建南通城南岳庙旧址为图书馆。建成后,张謇为馆藏图书的收集大费心思,“博彩陈编,广弆旧集,捐购所得,近十万卷”[32]。因借抄《汉书地理补注》感动地方贤达,“将与二三同志各所藏,先著汇弆救虎阁,以永其传”[33]。除自建图书馆,张謇对推动国家博物馆、图书馆的建设也不遗余力。国民政府的成立使张謇看到了希望,于是上书国民政府,详细陈述建馆的迫切性以及地址、陈列品、布局和管理等各方面事宜。
民间艺术的传播也是文化的传播,自然也属于教育范畴,因而也成为张謇关注的对象。“教育以通俗为最普及,通俗教育以戏剧为易观感,他不具论。……夫教育既求及于普通社会,而普通社会之人,职务余闲求消遣娱乐之地,多以剧场为趋的。……今欲引普通社会之趋于高尚,因而发其劝惩之观感,则不当沿伪习陋,其作用须求合于通俗之教育……”[34]于是便有了1919年建造的更俗剧场。剧场极具现代化特征,无论是外形设计还是内部管理都有着全新的风貌。此外,张謇曾邀请许多名角来此表演,更使更俗剧场成为雅俗共赏广受欢迎的现代剧场,并使其与博物馆、图书馆等社会教育设施一并成为学校教育的后盾,为教化民众、开启民智作出了巨大贡献。(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