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林则徐对提高新疆历史地位的正面作用

林则徐对提高新疆历史地位的正面作用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对于一位经世致用的士大夫来说,忠君报国是毕生所追求的,而他在流放新疆期间的各项举措无疑对发展这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提高边防的历史地位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这是不可否定的。以此来看《论林则徐暮年勘地戍边举措之历史影响》一文,大致能符合我对于中学生史学习作的期待。[4]周轩:《林则徐诗选注》,新疆出版社1996年版,第69页。[10]周轩:《林则徐诗选注》,新疆大

林则徐对提高新疆历史地位的正面作用

罢黜新疆开启了林则徐人生的最后十年,暮年的他遭遇暮年中仍沉睡的清王朝,整个官场、王朝一团混沌,他却揽救世之责于己身,锐身赴难,知难而进,明知这是一条注定无尽坎坷的不归路,仍义无反顾。

本文通过分析林则徐被贬新疆四年半的实干措施,希望能呈现一个真实的林则徐,尤其是对于一个封建士大夫,在仕途的高点,突然被流放边疆,此时的行为多少能反映出他的人格本性。林则徐从接到贬黜圣旨开始,就像大多被无辜流放的官吏一样失意,这从林则徐、邓廷桢和伊犁将军、参赞等11人在邓廷桢的双砚斋做东坡生日会上林则徐所作的《寅腊月十九日嶰筠前辈招诸同人集双砚斋做东坡生日诗以纪之》中可以看出,诗中林公以东坡的遭贬境遇相对比,引用东坡“谪所一生过也得”来自我宽慰、自我调适。终归在偶尔的对皇帝的幻想中,林则徐很快调试了颓废的情绪,作为“废臣”仍然关心禁烟成效,并将整理的军事思想发送到前方战线。把“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儒家士大夫情怀,倾注于边疆建设中,在暮年中将单纯的利民、裕民、养民、惠民举措升华到“兵农合一”的卫邦大战略中。

林则徐暮年以多病之躯,为边疆建设殚精竭虑,他的汗水随着他的足迹浸润了西北边陲的山山水水,作为废臣完成了大规模的勘查南疆垦地工作。虽然此举有些史料上认为是为了让皇帝再次启用他来增加砝码,确实,道光帝在林公完成修建齐乌苏大渠后,并未将其召回,而是命他继续勘查新疆南疆之荒地。作为曾经的官吏,林则徐自然对皇帝的命令言听计从,更觉得这是皇帝对自己的信任,如果能完成此项重托,他认为自己定能重启仕途。即使如此,笔者也认为无可厚非,毕竟作为一个处于如此历史境地中的朝廷废臣,还能以民生为重,认认真真地历时一年多才完成查勘荒地的任务,并为后世留下了非常详实的土地数据是不争的事实。

1850年11月5日,重病的林则徐奉旨奔赴广西,怎奈沉疴已重,出发后17天即病逝途中,可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此时任广州领事的英国人包令在看到群众自发吊唁林公,涕泪交加的真情时,也称赞林则徐“忠诚地、几乎不间断地为他的国家服务了36年”,“他太伟大了,不会被人遗忘”等等[28]。再回顾前文中林则徐流放途中,每到一处就有官员和百姓自发前往欢迎、送别,在疆实干时,官员的信任和百姓的认可,说明林公的一系列举措都是符合当时民众需要的。

蒋廷黻认为林公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世人奋斗,林文忠无疑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29]以现实政治价值观来评判历史人物,从“阶级局限”和“时代局限”角度考虑,这个评判是否客观值得商榷,这是我们立足于现实的阶级层面的认知。

笔者认为林则徐和近代许许多多知识分子一样,是在西方的“船坚炮利”的冲击中,缓慢地醒悟着,可当时天朝的大多数人还沉睡着,仅靠少数士大夫似懂非懂的觉醒,是不能阻挡天朝走向末路的,这是历史的宿命,也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宿命。让一个身处乱世的封建官吏能放眼几百年之后,跳出阶级和时代局限,未免理想化了。对于林则徐的评判,应该站在历史的客观立场,充分理解他当时的行为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安康,为了社会稳定,不是沽名钓誉,不是为了一己私利,矫情粉饰太平。如果他的行为符合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价值要求,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就不要苛求他的全面性了。林则徐并非完人、圣人,但也不能认为他是沽名钓誉、愚忠奉上的馋臣。因为对于一位经世致用的士大夫来说,忠君报国是毕生所追求的,而他在流放新疆期间的各项举措无疑对发展这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提高边防的历史地位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这是不可否定的。

[专家点评]

对于中学生的史学习作,我所看重的首先是能否在中学历史课的基础上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而在该“问题”的引导下,如能结合相关的基础史料以及既有的研究成果阐述对此的看法,即值得充分肯定。以此来看《论林则徐暮年勘地戍边举措之历史影响》一文,大致能符合我对于中学生史学习作的期待。

林则徐在鸦片战争期间所扮演的角色,是中学历史课重点讲述的内容,该生能由此进一步追踪林则徐发配新疆期间所开展的勘地戍边,就问题的提出来说,无疑是具有一定价值、也是值得鼓励的。以此为切入点,该生致力于搜集与之相关的基本史料,并多方查阅既有的研究成果,以此作为对该“问题”的解答,也可以说大致遵循了史学研究的基本路数。尤其值得肯定的是,该文主要围绕下列几点展开:一、林则徐流放新疆期间的各项举措;二、林则徐在实施各项举措时的困境分析;三、林则徐实施各项举措的效果。这也构成了一篇学术论文应有的结构,表明作者大致能够基于较为完整的架构,揭示其所要分析的主题。

对于中学生的史学习作,自然不能有更高要求。经历这样的尝试,该生如能获得超出习作本身的收获,真切体会到“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当更有意义。史学训练需要长期的积累,本文所展现的一些不足,如对文献的把握不够完整,未能较好地做到通过史料的征引来阐述自己的看法,这些都需要长期的训练才能解决。不过,文字表达以及标点方面的问题,倒是现在就应该重视的。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章 清

【注释】

[1]陈馨玥,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18届学生。本文指导教师张敏霞、卫佳琪。本文获2016年博学杯历史人文素养展示活动论文二等奖。

[2]石培华主编:《从林则徐到孙中山》,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3]邵纯:《封疆大吏林则徐》,海峡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第234、235页。

[4]周轩:《林则徐诗选注》,新疆出版社1996年版,第69页。

[5]张惠民:《海国图志刍议》,《档案随笔》2008年版,第46—48页。

[6]周轩:《关于林则徐在新疆思想和实践的评价》,《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版)》2006年第6期。

[7]邵纯:《封疆大吏林则徐》,海峡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第170—171页。

[8]邵纯:《封疆大吏林则徐》,海峡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第177页。

[9]林则徐全集编辑委员会编著:《林则徐全集》,海峡出版社2002年版,第493页。(www.daowen.com)

[10]周轩:《林则徐诗选注》,新疆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2页。

[11]黄泽德:《林则徐信稿》,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16页。

[12]周轩:《林则徐诗选注》,新疆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57—259页。

[13]常青:《林则徐对提高新疆历史地位的作用》,《新疆社会科学》1985年第2期,第83—84页。沙俄1941—1946年以各种名义派科学家、民间友好组织进入新疆地区以“科学考察”之名,考察风土人情,其实却进行着地形测量和地图绘制等非法活动,窃取情报;派高级军官和参谋人员窜入科帕尔附近,选择据点,实际在为下一步加紧对新疆的侵略做准备。

[14]常青:《林则徐对提高新疆历史地位的作用》,《新疆社会科学》1985年第2期,第83—84页。

[15]周轩:《关于林则徐在新疆思想和实践的评价》,《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版)》2006年第11期,第72页。

[16]周轩:《关于林则徐在新疆思想和实践的评价》,《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版)》2006年第11期,第72页。

[17]周轩:《关于林则徐在新疆思想和实践的评价》,《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版)》2006年第11期,第72页。

[18]木合买提:《也论林则徐在新疆的水利建设思想及实践》,《伊犁师范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1期,第65页。

[19]周轩:《林则徐诗选注》,新疆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69页。

[20]肖忠生:《论林则徐在新疆的政绩》,《福州师专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4期,第11页。

[21]王银珊:《论林则徐遣戍新疆时期的筹边思想》,《伊犁教育学报》2006年第3期,第17页。

[22]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62页。

[23]周轩、刘长明:《林则徐在新疆资料全编》,新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0页。

[24]周轩、刘长明:《林则徐在新疆资料全编》,新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4页。

[25]木合买提:《也论林则徐在新疆的水利建设思想及实践》,《伊犁师范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1期,第63页。

[26]肖忠生:《论林则徐在新疆的政绩》,《福州师专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4期,第11页。

[27]周新国、高奋强:《林则徐与新疆史地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1期。

[28]刘存宽:《浅谈外国人对林则徐的认识》,《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29]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第3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