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垦、戍边是建设和保卫我国西北边疆非常实际可行的做法。林则徐发配之时,当时新疆还是处在一个相对平静期。清廷就下旨命令新疆各地要以垦荒种田为开发第一要务,于是军队在天山南北各路陆续开垦了一些荒地,掀起了屯垦的高潮,而边防实行固定的屯兵制,少部分兵力执行单纯的驻守任务,派大部分兵力去垦荒,使得实际战斗力大大削弱,没有起到军备应有的作用,长此以往,一旦外敌入侵,战斗力堪忧。林则徐“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士大夫情怀使他敏锐意识到这平静中的威胁,他向道光提出:“请改屯兵为操防”,这是对新疆军事边防政策的一项重大改变。主要做法就是第一个阶段先把当地驻军分批,轮流开展操练边防战术和开展垦荒耕作的农职,形散神不散,练兵和屯田相结合,即提高了军事战斗力,也很好地解决了军队的供给。第二个阶段让司农的屯兵逐渐退出开垦事务,达到让所有屯兵回营专事操练防守目的。把兵屯逐步过渡到由屯民管理,屯民的组成主要是屯兵的家属,也可以是迁移过来的内地民众,屯民供应军粮。通过这项改革,驻新疆的清军从繁重的农垦事务中脱离出来得以专事军事训练。后来的事实表明,此举极大地提高了清军在新疆的战斗力,为巩固北疆、防范沙俄的入侵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兵农合一”,如遇战事立即为兵,平时亦可以助垦地之农,使军队和当地民众能和谐相处,尤其是在多民族的新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项措施终于得到了清政府的认可,并成为以后边防军队主要的戍边战略。
1849年10月,林则徐陪伴夫人灵柩回归家乡。在过长沙时,林则徐召见了左宗棠,这对年龄相差30岁的忘年交一见如故,林公的戍边思想深深影响了左宗棠,“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夫”的结论是林则徐结合研究外情资料和新疆三年实地考察得出的结论,历史也证明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通过若干不平等条约,短短几十年,沙俄就侵占了中国150余万平方千米的土地。[27]1847年,浩罕(今俄塔吉克、乌兹别克加盟共和国)指使七和卓作乱南疆,攻占喀什葛尔、英吉沙、叶尔羌。被清边防军迅速平定。1865年浩罕反动军官阿古柏侵略南疆,并建国,严重践踏我国主权,左宗棠谨记林公策略,在各族人民的支持下,将其一举剿灭,收复南疆大片国土。再次证明了林则徐的高瞻远瞩。(www.daowen.com)
林则徐如此兵农思想及其实践,其实是近代激烈的民族矛盾在激起了民众爱国情怀后的有的放矢。在外敌侵略者面前只有大胆地利用民资、民力,兵农合一,才能增强军力、增强国力。打击外敌入侵,有效延续了屯垦戍边的实践意义,在军事装备落后的封建王朝实在难能可贵,更为近代国防史开了先河。新中国组建延续至今的新疆建设兵团就是“兵农合一”制度基础上的再继承、再升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