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无官职的林则徐就此在新疆开启了新的“匡时济世”的征程。他把个人的不幸遭遇置之度外,以“天其以我为箕子,要使此意留要荒”[10]的胸怀,同布彦泰等地方封疆大吏密切合作,终于使“迢迢一片龙沙路”的边陲荒漠,变成“乡垄千顷”的塞外江南,为新疆经济建设与边防事业的欣欣向荣大发展作出了非常重要的历史贡献。
1.强边御俄,实行“兵农合一”
林则徐刚到新疆,因为气候干燥,经常流鼻血,常常彻夜难眠,衰颓重病中,他并没气馁,认定“虽毡庐雪窖,心安亦可为家”[11]。当时的伊犁将军布彦泰并未因林则徐是流放的“罪臣”,而对其置之不理,反而送医送药,安排食宿,无不尽力。布彦泰出于对林则徐的敬重和信任,让林则徐掌管粮饷这样重要的事务,并特许林则徐有查阅衙署档案的权力。
前文曾提到林则徐在遣戍途中,基于他主持翻译《四洲志》时对俄国历史的研究,以他曾有的海防经验敏锐地感受到新疆的边境并不是安定无忧之地。等林公踏上了新疆这片土地,经过对新疆边境、民情地理等大量档案资料的研究,再结合他早期在广东收集的有关沙俄的资料,这种忧沙俄之患的感觉更加强烈,也促成他抗英防俄国防思想的成熟。他认为俄罗斯“终为中国患者”,因为新疆与沙俄接壤,绝不可掉以轻心。林则徐感到加强新疆边防建设迫在眉睫,极力主张“强边御俄”,保卫边防,他明确向伊犁将军布彦泰提出改“屯兵”为“操防”,实行“兵农合一”[12],充实边陲经济、军事实力。他提醒新疆驻军不要为暂时的和平而放松警惕,而要正视国事危艰,必须重视边陲防务,有备无患,真正起到平时保卫内地、战时抗御外敌的作用。因为,从1840年开始,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沙俄侵华野心已不加掩饰,自彼得大帝开始的步步扩张领土之举并未停歇,反而愈演愈烈。还多次以“科学家”“考察团”“军事考察团”[13]的名义窜入中国,名为考察,实为打探地形,建立据点。1843年,沙俄入侵吉尔吉斯,侵略势力已扩展到新疆伊犁河畔[14],屡屡武力挑衅中国西北和东北边境。还游说政府开放边界,在这个背景下,道光皇帝发出了撤销已有百年之久的伊犁镇总兵建制的旨意:“将伊犁镇总兵裁撤,移置天津”[15]。鉴于此,布彦泰征求林则徐的意见,两人商讨后,都认为撤总兵就是向沙俄打开了大门,于是由林则徐执笔拟稿,布彦泰上奏,向道光帝历陈撤伊犁总兵建制之弊端,揭穿了沙俄侵略者的险恶用心,认为不仅不能撤,还应该加强伊犁总兵建制,最终保住了这里的防务力量,让沙俄的阴谋暂时没有得逞。同时林则徐还将他的军事思想传达给驻军首领,如,1843年2月,林则徐向赴任伊犁的开明阿(将任喀什噶尔领队大臣)赠诗中提醒道:不要认为“三载无边烽,华夷悉安堵”[16],中外就太平了,而要看到外国侵略者的本性,长怀警惕之心,“将士坚一心,诅不扬我威”。开明阿上任后,立即勘查边境,绘制了《卡外舆图》[17]呈送林则徐,同时他主动与有云游讲经经历的当地阿訇(宗教主持)沟通了解各国夷部地土风俗,从而巧妙地将林则徐提倡的“以夷制夷”策略加以运用。
2.兴修水利,勘查南疆恳地
垂暮之年的林则徐,顾不上疾病的折磨,拖着衰弱之躯,查阅大量的新疆屯田档案资料,不辞劳苦实地查勘。发现大片废弃垦地可以加以利用,如果种上农作物,既能自给自足,又能支援中央政府。虽无官名,无上奏权,但林则徐还是主动向布彦泰提出复垦阿奇乌苏废地,并提出结合自己多年的水利建设经验,只要解决水源,是可以复垦的,同时表示愿出资认捐承修阿齐乌苏渠和渠首龙口工程。于是布彦泰向道光帝上书称:“阿齐乌苏有废地一区……其所以废弃之故,系因当时未开水利,仅恃把燕岱灌田之水,暂行分灌,其势自难为继,今欲重行垦复,必将该地迤各屯原用之水,逐段开渠引而西下,递传转输,其极东须引哈什河水方可用之不竭。”[18](www.daowen.com)
在征得朝廷同意后,林则徐亲自带着兵民,在塞外的荒凉之地,挑沙子挖石头,用时四个多月,用工十万,终于修出一段6里多长、10余米宽、两三米深不等的渠首,解决了大湟渠的瓶颈问题,与旧湟渠终成一体。10余万亩土地安置了大量民户,使“民屯”推行获重大进展。其间通过林则徐倡导的各界人士“捐资出力”“分段承修”的方法,整个大湟渠渠体得以整修,终于筑成了从喀什河引水流经阿齐乌苏贯通至惠远城西北的乌合哩里克河(今霍城县水定镇东南),至此整个湟渠走向基本定型,东西横贯伊犁河北岸的农田灌区初具规模,使乾嘉两代的未竟之业得成,这也是清代伊犁开屯以来最大的水利工程,成为造福伊犁人民的不枯竭的源泉。这条阿齐乌苏大渠全长430余里,是清代新疆各县垦区最长的灌渠,该大渠灌溉面积达20余万亩。在170多年后的今天,这条大渠(现更名为人民渠)载着滚滚的哈什河(今称喀什河)水,从东向西穿越伊宁县、伊宁市到达霍城县,灌溉面积已达80多万亩,如今仍是伊犁地区重要的农田灌溉方式之一。当地各族人民感念林则徐造福之举,仍亲切地称此大渠为“林公渠”。
当时的伊犁将军布彦泰非常赞赏他的实干精神,并上奏道光皇帝林则徐的功绩,认为人才难得,希望清廷能“弃瑕录用”,但是道光帝置之不理,只是命令林则徐立即前往南疆勘测可耕之地,不仅要查清可垦之地数量和灌溉情况,还要结合南疆地理情况、社情民意,拟定出实际可行的垦荒方案。当时新疆全境160多万平方千米,25 000千米的天山山脉东西走向跨越整个大疆南北。林则徐对于如此艰巨的任务,调整心态,以“但期肃陇成千倾”和“敢惮锋车历八城”[19]的决心,1845年1月,从伊犁出发,由大路经乌鲁木齐,折赴南疆查勘。在近十个月的南疆勘田行程中,他和全庆(后半程全庆因病退出,林公独自完成)一起遍历库车、乌什、阿克苏、叶儿羌、和阗、喀什噶尔、巴尔楚克、喀喇沙尔、吐鲁番、哈密等地,对主要的八城土地情况一一丈量,提出灌溉规划、土地分配方案,并亲自书写奏稿,奏明伊犁将军,再由布彦泰上奏道光帝廷议。
3.体恤民情,构建民族和谐
林则徐在疆期间,尤其是在近一年的跨越南疆勘查之行中,认识到搞好民族团结才是边疆稳定的前提。他在充分考虑民俗民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分配土地以利各民族生活安定、友好相处,共同开发、建设自己的边疆家园的建议。此举措在《御斋杂录》中的《哈密厅卷宗》有所记录。[20]
新疆是个以维吾尔、回族为主,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矛盾也是客观存在的。林则徐在1845年3、4月间勘查垦地至叶尔羌到和阗途中,劝谕平息了两个回民山庄为争夺灌溉水源而发生的冲突。还及时帮助布彦泰,妥善解决了和阗数千人控告千户长不公案,有效维护了一方平安。林则徐在办完塔尔纳勘地后,准备回哈密的途中,数百军民拦车喊冤,状告伯锡尔君王欺压民众,林则徐还是有所顾虑的,毕竟他是戴罪之身,而且伯锡尔君王曾立下汗马功劳,为朝廷重臣,但正义之心使他站了出来,通过和伯锡尔君王的对质和询问,晓以大义,“无论南北疆各路,寸土皆属天朝”,掷地有声地迫使伯锡尔将霸占的东新庄万亩土地充公,分给百姓耕种。林则徐要求伯锡尔约束好下属,如再发生勒索和欺压百姓之事一律严办,大煞了不可一世的哈密王伯锡尔的威风,为民出了恶气。回民诵林则徐“林公活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