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生物群体智能行为艺术-《奇点:颠覆性的生物艺术》

生物群体智能行为艺术-《奇点:颠覆性的生物艺术》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SWARM INTELLIGENT BEHAVIORAL ART EXPLORATION生物本能和群体智能行为的探讨在中国艺术家中得其重视和利用,如梁绍基(蚕)、任日(蜜蜂)等艺术家利用自然生物群居协作、原生性和可变性来创作艺术。他们能将小生物群体智能中的自组能力和高度适应调整能力加以利用、观察、诱导和控制,创作出具有惊人艺术感染力的作品。梁绍基,利用生物蚕的群体智能和自然吐丝来制作生物装置艺术的艺术家。

生物群体智能行为艺术-《奇点:颠覆性的生物艺术》

SWARM INTELLIGENT BEHAVIORAL ART EXPLORATION

生物本能和群体智能行为的探讨在中国艺术家中得其重视和利用,如梁绍基(蚕)、任日(蜜蜂)等艺术家利用自然生物群居协作、原生性和可变性来创作艺术。他们能将小生物群体智能中的自组能力和高度适应调整能力加以利用、观察、诱导和控制,创作出具有惊人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他们利用控制生物生命过程和生物自身来创作艺术,与目前生物艺术家利用前沿生物技术来创作艺术有较大区别。前者主要是观察生物体本身的自然规律,并利用和控制此规律让生物本身来制作艺术家想要的作品。后者的生物技术性很强,并旨在改变生命结构,重造地球生物。

除技术差别大之外,他们的思维方式与当代技术生物艺术家亦有很大区别。一个以未来技术为导向,一个以存在的自然核心为依据。然而思维的区别并不影响他们从不同方向抓住了“生物”,为此,特列入此章进行阐述。

梁绍基(1945—),利用生物蚕的群体智能和自然吐丝来制作生物装置艺术的艺术家。中国“非艺术空间网”称他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最为特立独行、难以捉摸甚至古怪的人物之一。他以非凡的热忱与痴迷,在“蚕”的艺术创作工作中已长达30年”。[4]

20世纪80年代末期,梁绍基开始把生物蚕的整个生命历程作为媒介来创作艺术,他认为自然造化与生物创造力可相通交融。他以吐蚕丝来隐喻智人生命的作茧自缚,同时也把吐蚕丝的转瞬即逝的时间历程作为悲情和奉献的生命象征[5]。30余年来,梁绍基研读养蚕书籍,理解生物蚕的群体智能和吐丝基因,了解蚕选优杂交之方式,掌握了让蚕在平面媒介上吐丝制茧的技术,同时能熟练利用音乐、声音以及亮光来引导小生物按照艺术家规定的方式吐丝。这一“活生物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使梁绍基的艺术想象创作空间不断扩展。

“世上的生灵都在荒唐的、无法平息的矛盾中寻觅着自己的生存空间。生命的不易不仅来源于自然,而且来源于人为。而象征生命的蚕丝——柔弱欲断,然而又似断非断,显示了顽强的生命意志、百折不挠的生存信念和以柔克刚的能耐及其绵绵延伸永无止境的生命关联。” ——梁绍基

作品《自然系列》是梁绍基作品的主体部分。他认为《自然系列》是富有时间、生命的自然雕塑,同时也记录了“第四维度空间”。他让活蚕直接在装置构件和行为表演中吐丝缠绕各种物品,如坚硬冷酷的塑料桶、玻璃、岩石木材、竹子和金属。诚然,在此“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生命过程之中和它们奉献的层层蚕丝之下,都包裹着一个个绵绵故事、一个个生物乾坤、一种种蠕动张力和一种种尽瘁精神。

梁绍基谈及《自然系列》中的作品《碑》时阐述道:“蚕吐丝绵绵不断,就像中国的历史,随着蚕丝增多变厚,光透不过去就变成‘无字碑’了,所以这件作品叫做‘碑’。蚕爬行时是有表情的,蚕吐丝的后期丝尽力竭,有时突然滑落,似泪滴落。”[6]

《链: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自然系列 No.79》是《自然系列》作品中的一部分,他以钢铁和蚕丝中硬与软、刚与柔、重与轻的最激进状态来平衡生物生命之创作,以及揭示弱者生物群体智能以柔克刚的生物生命体验。

在作品《残山水》中,梁绍基将唐代水沉木与10米蚕丝壁挂并置展出,他把蚕放置于丝帛上吐丝、排泄、化蛹、产卵。穷尽蚕生命的丝帛上留下丰富的生命痕迹肌理,乃为中国禅画。艺术家称其为“残山水”,“残”取自“禅”的谐音。

自然系列——床(1993),艺术家:梁绍基
图源:艺术家提供

自然系列——烛(2011),艺术家:梁绍基
图源:艺术家提供

链: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自然系列 No.79局部(2011),艺术家:梁绍基
图源:艺术家提供

链: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自然系列 No.79(2011),艺术家:梁绍基
图源:艺术家提供

残山水装置(2008),艺术家:梁绍基
图源:艺术家提供(www.daowen.com)

月庭(2014—2016), 艺术家:梁绍基
图源:艺术家提供

《月庭》装置由一条S形走势的蚕丝亚克力板、一片砂和一些被蚕丝和蚕茧附着的“月亮刀”组合。蚕丝在弯刀上吐丝构成穿插和粘黏,以无数8字形顽强地附着在刀刃上。其实,这又是一组以柔克刚的能耐展现,寓意了蚕群体顽强生命的升华。

任日(1984—),中国年轻艺术家,以小生物“蜂”的生命过程作为媒介来创作艺术。任日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博士学位,2015年在德国获得凯撒林艺术大奖最具潜力的年轻艺术家大奖。任日2006年开始养蜂,他对蜂巢自然形态与架构、蜂群生存模式和群体智能产生浓厚兴趣,进而对蜜蜂进行深入研究和创作。

《元塑》系列是任日早期关于蜂巢的重要作品之一。“元”意味着生命自然的本源,而“塑”则是一系列的干扰、协商与塑造的过程。在早期的《元塑I》系列中,任日不干扰蜜蜂的筑巢过程,让其自主生成构建形态,遵守蜜蜂的生物学与其功能性的基本特征。他在平面内做了地形图的雏形,之后将其放入蜂箱,蜜蜂在这些地图平面上筑巢,形成一种类似浮雕的作品。

2012年,任日开始创作《元塑II》系列,他极力脱离社会学的符号,更多地从空间、时间、物种与自然的思考角度入手。他选择了一组由正多边形组合成的几何体,在几何空间内找到一个中心位置,将蜂王放置其间,蜜蜂便围绕其开始筑巢,每隔七天,任日会翻动一次蜂巢的方向,原则上与原先已形成的蜂巢的空间方向相垂直。蜂巢的重力方向发生改变,而蜜蜂蜂巢自然状态下生长的方向与重力的方向一致,于是筑造中的蜂巢会渐渐成一种“+”字形的构建,这是自然原始力与外来干预力共同作用下构成的新生态系统[7]

在《元塑III+2》作品中,蜂群在蜂王(重心)的引领下逐渐穿越艺术家横在地面的身体,此时地面的身体抽象为(竖线),蜂群的穿越则演绎着“—”(横线),与艺术家身体的交叉与跨越构成了另一种“”字形的架构状态。

元塑VII:蜜蜂手(2015),艺术家:任日
图源:艺术家提供

元塑II组合(2013—2015),艺术家:任日
图源:艺术家提供

元塑III+2(2014),艺术家:任日
图源:艺术家提供

《超级体》系列为任日近年创作的作品,他继续探索蜜蜂的群体生存方式和群体智能,并给自己提出很多需探索的问题:在蜜蜂与人类漫长共存的过程中,哪些是它们群体生存的天性与本能表现,哪些又为环境与外力干预的产物?如增加资源供给,能否改变它们的生存方式?

经反复努力尝试,任日构建了能让数只蜂王共存的新蜂群生存方式。为此,他还研发了使蜜蜂本身携带天然色素的筑巢方法,不同的颜色标记着不同蜂群的筑巢,创造出不同蜂群的融合交汇在一体的新的蜂群生态架构。

“如果一个蜂群是一个国家的话,那么《超级体》有点像缔造一个欧盟,它既有独立性,又是共同体。蜜蜂的‘社会’有某些权级的色彩,与人类发展的方向实际上是相反的,但是它的确可以让人观察到一种生物政治形态,由此反观人类社会的种种问题。”艺术家任日对此系列作品的阐述解说了他的创作理念。

超级体组合(2015—2017),艺术家:任日
图源:艺术家提供

超级体#B001(2015—2016),艺术家:任日
图源:艺术家提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