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D CONTEMPORARY BIO-ARTISTS
综上所述,当代生物艺术涉及生物科技的发展、艺术形体的演变和观念的转变,这使任何一位生物探索者都很难合理分类和全面分析当代生物艺术。但有一点非常明确,其中涌现出大量国际著名的先锋生物艺术家,为此,精选了数位给大家介绍。
爱德华多·卡茨(Eduardo Kac,1962—)生于巴西,是国际公认的当代生物艺术家先驱之一,现为芝加哥艺术学院教授。卡茨利用生物技术和遗传学创作极具挑衅性的作品,并自我命名为“转基因艺术家”或“生物艺术家”。他是当代极少数用基因做作品的艺术家,用生物实验证明了人类对生物群体的改变,其惊人的艺术感染力和实证说服力,深深地影响和改变了世界艺术界。
卡茨创作早年进入数字媒体时代时得力于“全息诗歌创作”,在此之后,他因互动网络装置和“生物遗传艺术(genetic art)”而获得国际艺坛推崇。上个世纪末和这个世纪初,卡茨以“转基因艺术”(transgenic art)震惊世界,他开创性地创作了一个包括由他发明的“艺术家的基因”的基因突变装置作品——《创世纪》(Genesis)(1999),其目的是质疑人类对自然的制约权。
卡茨作品《创世纪》受1999年奥地利林兹电子艺术节委托并在现代艺术中心展出。作品探索了生物学、信念系统、信息技术、互动对话、道德和网络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此作品的重要元素是卡茨把《圣经》中一段关于“人类对自然的制约权”(Let man have dominion over the fish of the sea,and over the fowl of the air,and over every living thing that moves upon the earth.)的语句摘出,并译为摩斯密码和DNA中“A,C,T,G”四个字符所组成的语句,置于大理石墙板上,而“艺术家基因”则置于玻璃容器中。现场体验者对紫外线的调整可促进“艺术家基因”的突变,突变后的艺术家基因同样置于玻璃容器中,表层是黄金外壳裹着的蛋白质。在另一块大理石墙板上体验者同时可看到“艺术家基因”突变而转译过来的英文,已与《圣经》中的原语相差甚远。两块刻着人类发明的三种不同符号的加密石板,五张记录基因突变过程的图片,还有突变前后的“艺术家基因”,构成了《创世纪》作品的整个架构。
创世纪(1999),艺术家:爱德华多·卡茨
图源:https://www.ekac.org
接着卡茨又创造了一个荧光闪闪的转基因白色兔子(GFP Bunny)——《阿尔巴》(Alba)(2000)[1],此绿色荧光蛋白质兔项目以“阿尔巴”在法国的朱昂萨斯实验室诞生为第一阶段;第二阶段以2000年5月14日卡茨在旧金山的地球工作大会上宣布“阿尔巴”的诞生为开端,持续到多年的道德伦理和艺术技术之争论的时间段;第三阶段是小白兔来到芝加哥与卡茨生活在一起,成为卡茨家庭的一部分。
在2000年到2001年期间,卡茨还成功创作了另一件荧光基因作品《第八天》。在圣经故事中,神花七天创造了世界万物,所以卡茨的《第八天》是离开神而创造的。《第八天》中所有转基因生物都是按照绿色荧光蛋白质(GEP)的生成规律克隆出一个基因,他造出了荧光植物、荧光虫、荧光鱼和荧光鼠。他的作品鼓励了一种对话式的互动关系以及直接面对关于身份、作用、责任以及沟通的真正可能性等种种复杂的议题。
卡茨和他的“阿尔巴”(2000),摄影:克里斯特勒·方丹(Chrystelle Fontaine)
图源:https://www.ekac.org
第八天(The Eighth Day)(2000—2001),艺术家:爱德华多·卡茨
图源:https://www.ekac.org
第八天局部(The Eighth Day)(2000—2001),艺术家:爱德华多·卡茨
图源:https://www.ekac.org
2010年5月,柏林数字艺术美术馆(Digital Art Museum)展出卡茨从2008年开始创作的作品《迷的自然历史》,其中《Edunia》[2]是卡茨将自己的DNA片段以生物工程的方式与植物花基因相结合,然后细心培植出融合了人的DNA的矮牵牛花新品种。新品矮牵牛花由卡茨和芝加哥的艺术家和明尼苏达大学的生物学家共同创造出来,从外表上看,这种转基因牵牛花与平常的牵牛花没有明显的差异。
坤·凡麦西尔林(Koen Vanmechelen, 1965—)[3]是比利时突出的当代跨学科的生物艺术家。他获得世界赞誉的《世界鸡繁殖计划》(CCP—Cosmopolitan Chicken Project)项目历时近20年,以杂交繁殖鸡为主题进行艺术创作和记录。他使用来自不同国家的鸡基因进行杂交繁殖,第17代杂交鸡“施蒂里亚”(Mechelse)于2013年4月出生在斯洛文尼亚首都卢布尔雅那,此鸡包括来自中国、比利时、法国、俄罗斯、巴西等17个国家的鸡种的基因。
凡麦西尔林的最终目的是培育出一个超级混血鸡,它将拥有星球上所有鸡品种的基因。这个超级混血鸡的原始基因也许取自于生活在喜马拉雅山脚下的红原鸡。他还提出一个土著品种,以其形状特征来反映其当地社会的典型文化。凡麦西尔林以多年杂交育种经验证明,每一代杂交种鸡都是“好”的,它们更有弹性并且寿命更长,不易感染疾病和表现出较少的攻击行为。因此,该项目的核心既不是鸡也不是它的蛋,而是杂交的过程。
人类基因牵牛花(2009),艺术家:爱德华多·卡茨,摄影:乔伊·伦吉尔(Joy Lengyel)
图源:https://www.ekac.org
人类基因牵牛花(2003-2008),艺术家:爱德华多·卡茨,摄影:里克·斯费拉(Rik Sferra)
图源:https://www.ekac.org
世界鸡繁殖计划(1999—),艺术家:坤·凡麦西尔林
图源:https://www.koenvanmechelen.be
凡麦西尔林以鸡这一普通的物种作为其艺术创作的载体,来探讨生物文化的多样性,并围绕“生命”这一主题讨论“生命是什么?”“生命是如何延续的?”“我们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身份究竟是什么?”“同一物种之间不同基因的关系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他的艺术项目融艺术实践与科学实验于一体,并结合绘画、摄影、装置及雕塑作品,力求以多媒体形式向观众展现其艺术项目的研究成果。2013年,他的《世界鸡繁殖计划》项目荣获奥地利电子艺术节金奖。
获取鸡血样品(2015),艺术家:坤·凡麦西尔林
图源:https://www.koenvanmechelen.be
鸡血样品(2009),艺术家:坤·凡麦西尔林
图源:https://www.koenvanmechelen.be
2016年,凡麦西尔林推出了《行星社区鸡繁殖计划》(PCC—Planetary Community Chicken),以此作为对《世界鸡繁殖计划》(CCP)研究成果的自然回应和延续。该项目将艺术和多样性调查结果带入社会,致力于为全球社区带来新的更健康的鸡,并强调多样性和当地小规模社区养殖对于长期可持续性的重要性。
该项目中每年最新的CCP杂交雄鸡将与世界某地方的母鸡配对。这只鸡会吸收CCP公鸡和当地母鸡的基因库,并产生一个重要的社区鸡,为所在的社区提供鸡蛋和肉类。该项目向当地群体引入了新的“世界性基因组”,结束了由当地近亲繁殖和工业高效单一文化生产导致的持续性的遗传侵蚀循环,并能承诺更大的弹性和适应性。
2013年,威尼斯的双年展以凡麦西尔林命名的一新物种“平虫”为 Trigonostomum Vanmechelen,此新物种是凡麦西尔林在威尼斯的双年展的个展上提出的。它从意大利威尼斯的渠道里采集的藻类,此物种很容易地通过探针和法氏囊附属物的细节形态与其同源物区分开来,只有T. lilliei物种群有一个具有相似形态的法氏囊附属物。[4]
行星社区鸡繁殖计划(2016),艺术家:坤·凡麦西尔林
图源:https://www.koenvanmechelen.be
鸡的呼吁(The Appeal of the Chicken)(2003),艺术家:坤·凡麦西尔林
图源:https://www.koenvanmechelen.be
鸡(2003),艺术家:坤·凡麦西尔林
图源:https://www.koenvanmechelen.be
斯迪拉克(Stelarc, 1946—)[5],塞浦路斯和澳大利亚人体表演艺术家。因30年来一直尝试行为艺术和生物医学研究的融合,斯迪拉克又被人们称为生物艺术家,也因此荣获2010年奥地利电子艺术大赛(Prix Ars Electronica)大奖。
新物种“平虫”(2013)
图源:https://www.researchgate.net
臂耳(2003),艺术家:斯迪拉克
图源:https://stelarc.org
1976年至1988年间,他采用自虐似的方式先后25次用钩子钩起自己皮肤,悬挂演出,令胆小的观众目瞪口呆。他曾使用医疗器械、假肢、机器人、虚拟现实系统、互联网和生物技术来探索身体接口的互动、亲密和非自愿性。斯迪拉克最有名的作品是其《臂耳》(也叫《第三只耳朵》),外科医生将一只通过细胞培养方式培植成的耳朵移植到他的前臂上,能用手臂“听”声音,并连接互联网功能,使其成为一个具有远程功能的听觉器官。
他的艺术哲理为:假体不是对身体的缺陷的补偿和替换,而是增强身体的更多实际能力。斯迪拉克改善和扩大了第三只耳朵的生存形式,并开发仪器来帮助其身体增强功能。在20世纪90年代初,斯迪拉克一直不断进行研究和提高耳朵的功能效率,并把自己的身体作为人机界面的实验场地。他目前是英国Uxbridge布鲁内尔大学表演艺术系主任,同时兼任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MARCS实验室资深研究员和客座艺术家。
菲尔·罗斯(Phil Ross, 1962—)是美国著名生物艺术家,旧金山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他的生物艺术以探索人类、技术和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主,通过对野生蘑菇和蘑菇真菌的研究来了解生命保障技术和环境控制,并增加他本人对分类学、森林生态学和饲养的兴趣。
早期他从中国传统医学的专家那里领教蘑菇自愈能力,并认为中国人称呼的“不朽蘑菇”(灵芝“Reichi”,Mushroom of Immortality)是用于人体免疫系统的最古老的蘑菇之一。20世纪90年代初,他开始使用生物菌作为雕塑艺术品的一种艺术材料。这些作品是由活真菌细胞的培养基创建的,真菌组织生长可采取任何成型容器来固定其外形,一旦生长完成并干燥固型后就变成了一种轻巧坚固的材料。罗斯利用这种技术,创作了一系列震撼世界艺术界的蘑菇真菌培栽再生资源砖石建筑和有机艺术家具。[6]
为此,罗斯也申请了一项关于真菌建筑材料的国际专利,这一专利为世界提供了一种真空基材,易于处理成为精确方块体形。单一的真菌生物体可包含数英里森林表面之下的扇形纤维束,因为罗斯将它们集中在一个密集的承重真菌几何方块中。
2013年,罗斯的再生资源砖石建筑作品《Mycotecture》被奥地利电子艺术节授予杰出奖。2009年,他在杜塞尔多夫艺术馆的“可食艺术”(Eat Art)展览中,使蘑菇真菌长出了一个两立方米的“茶馆”,并切其小部分蘑菇真菌片泡茶给观众喝,直到整个“茶馆”被喝完。他的系列作品也陈列于侏罗纪科技博物馆、莫斯科双年展和米卡内基·梅隆大学画廊中。
Mycotecture(2014),艺术家:菲尔·罗斯
图源:https://designandviolence.moma.org
Mycotecture(2014),艺术家:菲尔·罗斯
图源:https://designandviolence.moma.org
罗斯用真菌蘑菇所创作的有机家具用途非常宽广。他在旧金山一工业区拥有工作空间,与独立的建筑商和设计师一起进行创作。罗斯也称这种真菌蘑菇架构的家具为“Mycotecture”,意指“完全不受约束的领域”。其实蘑菇家具是一种令人惊叹的有机和自然现代风格的结合,坐上去非常舒服。蘑菇家具和真菌包装材料只是罗斯创作中的冰山一角,他决心将此技术应用于家庭保温、汽车保险杠、建筑结构基础、冲浪板、乙烯基等,开发出蘑菇替代品。蘑菇砖和家具都具有非同凡响的减震能力,其密集的纤维网络形成独特的抵抗力而足够坚韧,可挡住子弹。[7]
真菌蘑菇椅子(2012),艺术家:菲尔·罗斯
图源:https://designandviolence.moma.org
奥龙·卡峙(Oron Catts, 1967—)[8]和埃那特·祖尔(Ionat Zurr, 1970—)[9]博士,澳大利亚著名生物艺术家。他们于1996年开展的“生物组织文化和艺术项目”(the Tissue Culture & Art Project),被认为是世上领先的生物艺术项目之一。2000年,他们共同创立SymbioticA,2008年,他们又共同建立西澳大利亚大学卓越艺术研究中心,并与学校的解剖学家、生理学家和人类生物学家进行紧密合作。在卡峙和祖尔领导下,SymbioticA于2007年赢得奥地利电子艺术大赛金奖,2008年获得西澳总理科学奖。(www.daowen.com)
无害皮革——在科技瓶“身体”中生长的无缝皮夹克原型(2004),艺术家:奥龙·卡峙、埃那特·祖尔
图源:https://www.tcaproject.net
《无害皮革——在科技瓶“身体”中生长的无缝皮夹克原型》(Victimless Leather ——A Prototype of Stitch-less Jacket Grown in a Technoscientific“Body”)是西澳大学人类科学学院SymbioticA生物艺术中心的卓越代表作,它由奥龙·卡峙和埃那特·祖尔博士合作完成,在科技瓶中生长一个缝合式的皮夹克原型。艺术家们的皮夹克不是从动物身上取得细胞,而是通过细胞培养来获得。使用生物组织成长的皮革制成艺术服装,是艺术家对使用动物皮革者的一种沉默抗议,从人类道德的高度来抵抗对生物生命系统的残酷操纵。从2004年到2013年,此作品一直在世界各地展出,引起极大反响。
奥龙·卡峙称他们的细胞实物为“半活物”雕塑。为培养“半活物”对象,他们在生物反应器中培养人工支架的细胞,然后经长时间培养和维持变化无穷的大小组织构建体。由于活细胞的艺术创造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他们的目标是创建一个关注未来生命竞争的平台。事实上,这些生物雕塑已经模糊了出生与制造、半生命与无生命之间的界限,进一步鼓励人类思考生物构造等问题。
《猪翅项目》(The Pig Wings Project)是奥龙·卡峙、埃那特·祖尔和葛·本阿里(Guy Ben-Ary)于2000年至2001年,在哈佛医学院马萨诸塞州总医院组织工程和器官制造实验室开发的。这项工作使用组织工程和干细胞技术来生长成这三组翅膀形状的猪骨组织,即为猪间充质细胞(骨髓干细胞)制成的三组翼,生长在可生物降解和生物可吸收的聚合物(PGA,P4HB)上,翅膀大小为4cm×2cm×0.5cm。
《猪翅项目》展示了使用活猪组织生长的第一批翅形物体。这种荒谬的作品也同时提出了有关近期和未来的严肃伦理问题:半活体物体能否与生物器官移植同时存在?当动物器官被移植到人类身上时,人类将与这些物体形成什么样的关系?人类将如何利用自己的DNA对待动物?这些技术若用于其他目的而不是用于挽救生命时将会发生什么?
苏珊娜·安克(Suzanne Anker)是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教授和系主任,艺术与生物科学交叉领域的先驱、视觉艺术家和理论家。她从事数字雕塑和装置、大型摄影、LED灯生长的各种媒体工作。她的作品曾在国内外展出,包括ZKM、卡尔斯鲁厄、德国沃克艺术中心、史密森学会、菲利普斯收藏、PS1博物馆、JP Getty博物馆、柏林医学博物馆、柏林文化调查中心、伊斯坦布尔佩拉博物馆、日本现代艺术博物馆以及哥伦比亚卡塔赫纳当代艺术双年展。
猪翅项目(2000—2001),艺术家:奥龙·卡峙、埃那特·祖尔、葛·本阿里
图源:https://lab.anhb.uwa.edu.au
安克的作品一直是《纽约时报》《艺术论坛》《美国艺术》《闪光艺术》和《自然》的评论和文章的主题。她已经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合作,主办了20集生物秀节目,这是一个最初在WPS1艺术电台上播放的互联网广播节目,现在已经存在于Alana Heiss的“艺术直播”中。
她于2014年在上海举办过两次名为“彩虹幻像”(Rainbow Loom)的个人展览,分别位于莫干山路视界艺术中心(V Art Center)和四川中路的SNAP。作品探索自然生物产品与科学工业生产的交叉关联,来自大自然的标本伴随着合成来源的标本,根据色轮及其色度的变化,安装后显示出生活多样性的奇迹。西红柿、香料、草药、鸡蛋和昆虫等标本与各种工业产品中的钢丝绒、珠子和纸并列生产,形成小静物结构,每种排列都显示在实验室的玻璃培养皿中。这个装置由400个元素组成,展现了当代世界固有的丰富和明亮的色度。
安克的生物艺术探讨从她早期的静态生物方向向活体生物方向发展。2016年的《薄暮》(Twilight)和《遥感》(Remote Sensing)系列是她活体生物艺术创作的代表作。
薄暮(2016),艺术家:苏珊娜·安克
图源:http://suzanneanker.com
遥感(2013),艺术家:苏珊娜·安克
图源:http://suzanneanker.com
遥感(2016),艺术家:苏珊娜·安克
图源:http://suzanneanker.com
遥感(2016),艺术家:苏珊娜·安克
图源:http://suzanneanker.com
Vanitas[10]在一个培养皿(Vanitas in a Petri Dish)(2013),艺术家:苏珊娜·安克
图源:http://suzanneanker.com
她曾演讲于哈佛大学、伦敦皇家学会、剑桥大学、耶鲁大学、伦敦经济学院、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莱顿大学、柏林汉堡铁路博物馆、伦敦考特奥尔德艺术学院、班夫艺术中心等。安克在美国视觉艺术学院的新数字计划项目和SVA生物艺术实验室中,交织融合传统和实验媒体,特别是新生生命艺术。
她与社会学家多萝西·内尔金(Dorothy Nelkin)合著《分子凝视:遗传时代的艺术》(The Molecular Gaze:Art in the Genetic Age),由马里兰大学美国国家科学院和冷泉港实验室出版社(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于2004年共同出版。
保罗·瓦努瓦兹(Paul Vanouse)[11]是美国著名生物艺术家,纽约州布法罗(水牛)大学艺术教授。从1990年起他以新兴媒体不断进行跨学科艺术的挑战,其影像、生物实验、互动装置已在20多个国家展出。他曾获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杰出奖和西班牙马德里“艺术与人工生命”竞赛大奖。2006年,他还曾到中国四川美术学院任短期外国艺术专家[12]。
数十年来,瓦努瓦兹一直特别关注把科学的神秘代码转换为广泛的文化语言和符号。他的代表作有1998年为沃克艺术中心(Walker Art Center)制作的《在线合意幻想引擎》(Consensual Fantasy Engine Online)和2002年为西雅图亨利美术馆(Henry Art Gallery)制作的《相对速度碑文》装置(The Relative Velocity Inscription Device—RVID)。而他近年作品有《潜伏图协议》(Latent Figure Protocol)、《眼目修整》(Ocular Revision)和《可疑反演中心》(Suspect Inversion Center)等,这些作品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挑战“基因组炒作”(Genome-Hype)和面临大面积DNA指纹问题。
“RVID”是一个遗传基因竞赛装置,使用了牙买加后裔四个家族成员的DNA来进行现场生物实验和象征性地跑步比赛。艺术家首先从家族成员身上取样DNA,然后由计算机调节分离胶缓慢行驶透过其家族成员的DNA样品,同时大屏幕上以人跑步动画来呈现穿透速度。观众通过装置中一个早期优生出版物和触摸屏互动,来得知特定实验的结果和详细信息,同时观看这一历史概念家族成员“DNA比赛”。该作品旨在探索20世纪优生学和20世纪后期人类基因组学之间的关系,“比赛”作为双关语来凸显家族成员在人生努力中的“基因健身”。[13]
《犯罪嫌疑人反演中心》(SIC)项目,是建立在瓦努瓦兹前期DNA图像所涉及的审美观念和技术基础之上,并将焦点移到DNA怎样被提取、扩增、碎片化的方式成像和照相上。SIC解决了术语“DNA指纹”的用词不当所形容的DNA成像过程,后者误导了普通民众认为DNA的图像是基本不变的、可识别的、像人类手指纹一样的图像。其实在现实中,DNA图像成像决定于实验员怎样使用数百生物探针和酶放于碎片式DNA条带中。
SIC作为一个开放的工作实验室,在那里,半圆形实验台上的科研设备、活动书架、历史资料让瓦努瓦兹和合作者实验顺利进行。瓦努瓦兹和合作者创造了1995年辛普森谋杀案审判案中具有历史性的DNA法庭影像主副本。当原本DNA图像相当精确地再现后,“反向工程”的副本和原本DNA图像会并排显示。SIC也邀请观众观察实验过程的每一步,并与实验者进行交流。
RVID安装图(2002),艺术家:保罗·瓦努瓦兹,©华盛顿州西雅图亨利美术馆
图源:https://www.paulvanouse.com
犯罪嫌疑人反演中心(2011),艺术家:保罗·瓦努瓦兹、克里·希恩(Kerry Sheehan),摄影:阿克塞尔·海泽(Axel Heise)
图源:艺术家提供
SIC重新创建的原始DNA图像(2011),艺术家:保罗·瓦努瓦兹、克里·希恩(Kerry Sheehan),摄影:阿克塞尔·海泽(Axel Heise)
图源:艺术家提供
【注释】
[1]爱德华多·卡茨个人网:https://www.ekac.org
[2]以爱德华多·卡茨(Eduardo Kac)名字命名的。
[3]英文维基百科关于“坤·凡麦西尔林”的条文。
[4]“Trigonostomum vanmecheleni sp. nov. 一种来自威尼斯(意大利)渠道的新物种Trigonostomidae(Rhabdocoela:Dalytyphloplanida),并以此对T. lilliei物种群进行了讨论。”(Trigonostomum vanmecheleni sp. nov. a new species of Trigonostomidae(Rhabdocoela:Dalytyphloplanida)from the channels of Venice(Italy),with a discussion on the T. lilliei species group),意大利动物学杂志(ITAL J ZOOL),出版商:泰勒和弗朗西斯(Taylor & Francis),80(1),2013-03。
[5]英文维基百科关于“斯迪拉克”的条文:斯特拉克(Stelarc)原名泰利奥斯·卡迪乌(Stelios Arcadiou),1972年正式更名Stelarc为其艺名。
[6]作者本人多次在国际会议中与罗斯见面深谈,他每次都会带一个真菌“砖头”给我和观众用手感受其重量,品尝切片真菌茶的香味。砖头重量轻得难以置信,感觉就像几张纸。
[7]格雷戈里·托马斯(Gregory Thomas):《菲尔·罗斯用真菌制造家具》(Phil Ross Makes Furniture out of Fungus),VICE网:www.vice.com,2012-12-5。
[8]奥龙·卡峙出生于芬兰,居住在以色列和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大学 SymbioticA主任,也任职于马萨诸塞州总医院和哈佛医学院研究员。所涉及的领域包括创造性思维和生态设计,现专注于未来设计和生物衍生技术的互动。
[9]埃那特·祖尔,出生于英国,居住在澳大利亚珀斯,西澳大利亚大学生物组织文化艺术项目的创始人之一。2000—2001年,她曾任哈佛医学院研究员。
[10]《Vanitas》是一幅17世纪荷兰风格的静物画,其中包含了死亡和变化的象征物体,以此提醒生物发展的必然性。
[11]保罗·瓦努瓦兹个人网:https://www.paulvanouse.com/rvid.html
[12]瓦努瓦兹每次见到作者都会提到中国这段经历,因他外表像亚洲人,经常有人问他是否有亚洲血统——作者注。
[13]保罗·瓦努瓦兹个人网:https://www.paulvanouse.com/rvid.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