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奇点!生物DNA音乐惊艳两界,转换DNA为音符的公司蓬勃兴起

奇点!生物DNA音乐惊艳两界,转换DNA为音符的公司蓬勃兴起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DNA音乐问世后,整个生物学界和音乐界都轰动了。[23]此外,以个人DNA基因组编码的蛋白质序列转换为音符的公司也不断建立,如基因转音乐公司、您的DNA歌曲有限公司等等。在芬兰独立100周年的2017年,芬兰国家旅游局集结了遗传学家、科技人士、音乐人、创意人,组成了一个庞大豪华的阵容,将芬兰人的DNA转化成了一部音乐作品。第二步是转译DNA,让它同音乐发生神奇的关系。[3]DNA音乐又称为蛋白音乐或遗传音乐——作者注。

奇点!生物DNA音乐惊艳两界,转换DNA为音符的公司蓬勃兴起

DNA BIO-MUSIC

1986年,日本癌症研究中心的遗传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大野干(Susumu Ohno)和他的妻子大野绿(Midori Ohno),把人体白血病病毒的一种DNA的碱基排列顺序配成乐谱,并用电子乐器进行演奏 [22],目前普遍认为DNA音乐是由他们最先发现的。DNA音乐领域的另一个先驱是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化学生物化学教授大卫·迪默(David Deamer)。1988年,他与作曲家、音乐理论家苏珊·阿勒思贾德(Susan Alexjander)合作,收集DNA与分光光度计的基础频率。阿勒思贾德翻译此频率图案中的光为声音介质——“听觉”信息语言,然后数据被编程到一个雅马哈DX7 IID合成器,由此产生微音程式(microtones)的音乐。

DNA音乐问世后,整个生物学界和音乐界都轰动了。在欧美及日本学者和音乐工作者的努力下,DNA变奏曲、DNA组曲、DNA交响曲等应运而生,它们以迷人的旋律赢得了众多的观众。更有甚者,有位科学家把人体胰岛素DNA的碱基排列配成乐谱,结果发现它与肖邦《葬礼进行曲》第三乐章的中间部分十分相似。[23]此外,以个人DNA基因组编码的蛋白质序列转换为音符的公司也不断建立,如基因转音乐公司(Gene2music)、您的DNA歌曲有限公司(Your DNA Song Ltd)等等。

根据麻省理工学院的《技术评论》报道,在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医学研究的Gil Alterovitz博士[24]正利用数学方法,将DNA信息转换成音符,渴望这种DNA音乐可以被用来区分癌细胞与正常细胞。

在芬兰独立100周年的2017年,芬兰国家旅游局集结了遗传学家、科技人士、音乐人创意人,组成了一个庞大豪华的阵容,将芬兰人的DNA转化成了一部音乐作品。DNA提取来自在芬兰北部极端环境生活的普通人,赫尔辛基大学遗传学教授帕维·欧卡莫(Päivi Onkamo)博士联合芬兰分子医学研究所的雅娜·萨亚拉(Jaana Saarela)博士共同完成DNA提取工作。

第二步是转译DNA,让它同音乐发生神奇的关系。在坦佩雷大学(University of Tampere)担任客座教授的美国作曲家乔纳森·米德尔顿(Jonathan Middleton)擅长运用算法将自然元素转化为音乐,他以这“极端”DNA的碱基对为素材,对之进行图形化与数列化处理,演变成最基础的音符排列。获得基础音符后,基督启示录乐队的队员带着大提琴进入芬兰的大自然寻找灵感,将音符升华成了音乐。

【注释】

[1]玛塔·梅内塞斯(Marta de Menezes)个人网:https://martademenezes.com

[2]沈海军、时东陆:《纳米艺术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4页。

[3]DNA音乐又称为蛋白音乐(Protein Music)或遗传音乐(Genetic music)——作者注。

[4]保罗·罗斯蒙德:《折叠DNA创建纳米尺度的形状和模式》(Folding DNA to Create Nanoscale Shapes and Patterns),《自然》(Nature)V440,2006,第297—302页。

[5]玛伽·卡拉温斯基,德国海德堡大学研究生

[6]肖恩·戈南(Shane Gonen)、弗兰克·蒂迈欧(Frank DiMaio)、塔米尔·戈南(Tamir Gonen)、大卫·巴克(David Baker):《由非共价蛋白质 - 蛋白质界面介导的有序二维阵列设计》(Design of Ordered Two-dimensional Arrays Mediated by Noncovalent Protein-protein Interfaces),《科学》(Science),348,2015,第1365—1368页。

[7]美国生物学社团官方网站:https://www.biophysics.org

[8]梅根·甘比诺(Megan Gambino):《克劳斯·坎普纪录片:在肉眼看不见的古怪艺术形式中的唯一实践者》(A New Documentary Profiles Klaus Kemp,the Sole Practicioner of a Quirky Art Form That is Invisible to the Naked Eye),www.smithsonian.com,2014-09-18。

[9]安娜·杜米特里个人网:http://www.normalflora.co.uk(www.daowen.com)

[10]2013—2016年,作者曾在北京大学带着奇点艺术研究生进行仿生艺术研究,文中许多观念和阐述属于当年师生共同讨论和研究的结果。

[11]黄致杰,台湾新媒体艺术家,台湾科技大学建筑学博士,现任台湾中华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副教授和仿生式物件设计实验室主持人。

[12]新华网:http://www.news.cn,2009-03-23。

[13]英国《连线》杂志官方网站:https://www.wired.co.uk/news/archive/2013-05/7/artist-dna-portraits/viewgallery/303841

[14]英国《连线》杂志官方网站:www.wired.co.uk/news/archive/2013-05/7/artist-dna-portraits/viewgallery/ 303841

[15]今日3D打印网:www.printing3dtoday.com,2015-05-14。

[16]麻省理工学院官方网站:https://www.media.mit.edu/people/neri;内里·奥克斯曼个人网:https://materialecology.com/projects/details/anthozoa

[17]《奇点艺术》第二章人工智能艺术一节中,对此有详细阐述,在此不赘述——作者注。

[18]张宏梁:《论艺术与仿生学的结缘》,《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3.(1),2001.2。

[19]软银官方网站:https://www.softbankrobotics.com/emea/cool-robots/pepper/find-out-more-about-pepper

[20]麦克阿瑟基金会网:https://www.macfound.org/fellows/27

[21]彼得·芒罗(Peter Munro):《生动的想法:生物医学动画师德鲁·贝瑞把艺术、科学和一点比约克汇集在一起》(Vivid Ideas:Biomedical Animator Drew Berry Brings Together Art, Science and a Bit of Bjork),悉尼早晨使者报网(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2017-05-29。

[22]大野干(Susumu Ohno)和大野绿(Midori Ohno):《重复复发而无孔不入的原则不仅治理编码序列的结构,而且会影响音乐创作人的作为》(The All Pervasive Principle of Repetitious Recurrence Governs not Only Coding Sequence Construction but also Human Endeavor in Musical Composition),《免疫遗传学》(Immunogenetics),1986,V24(2),第71页。

[23]沈海军、时东陆:《纳米艺术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7页。

[24]麻省理工学院官方网站:http://www.mit.edu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