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傈僳学史料丛刊:衣食住行揭秘

傈僳学史料丛刊:衣食住行揭秘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巢处山林,猎取禽兽以食。妇女裹白麻布衣。男女衣食相同,不履城市。……男囚首跣足,衣麻布衣,披毡衫,以毳为带束其腰。最贫苦,畜牛一二头,即称极富,饥亦远去劫掠。男以麻布为衣,包大头,俱饰以蚌壳。男以麻布为大领衣。刈获则多酿为酒,昼夜酖酣,数日尽之。获禽兽,或烹或炙,(山)[对]坐共食,虽猿猴亦炙食,烹俟水一沸即食,不尽无归。

傈僳学史料丛刊:衣食住行揭秘

巢处山林。有名栗些者,亦罗罗之别种也,居山林,无室屋,不事产业,常带药箭弓弩,猎取禽兽。其妇人则掘取草木之根,以给日食

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4《北胜州风俗》

有蛮栗些,亦罗罗种。巢处山林,猎取禽兽以食。

正德《云南志》卷12《风俗》北胜州

力些,惟云龙州有之。男囚[首]跣足,衣麻布直撒衣,披以毡衫,以毳为带束其腰。妇女白麻布衣

天启《滇志》卷30《羁縻志·种人》

力些,惟云龙州有之。男囚首跣足,衣麻布衣,被毡衫,以毳为带束其腰。妇女裹白麻布。

康熙《云南通志》卷27《土司·种人》

力些,迤西皆有之,在大理名栗粟,在姚安名傈。有生熟二种。男囚首跣足,衣麻布衣,披毡衫,以毳为带束其腰。妇女裹白麻布。

雍正《云南通志》卷24《土司·附种人》

《皇朝职贡图》:傈僳,相传楚庄蹻开滇时,便有此种。无部落,散居姚安、大理、永昌四府。其居六库山谷者,在诸夷中为最悍。其居赤石崖、金江边地,与永江连界者,依树木岩穴,迁徙无常。男人裹头,衣麻布,披毡衫,佩短刀,善用弩,发无虚矢。妇女短衣长裙,跣足,负竹筐出入。……

旧《云南通志》:迤西皆有之,在大理名栗粟,在姚安名傈,有生熟二种。男囚首跣足,衣麻布衣,披毡衫,以毳为带束其腰。妇女裹白麻布。

《武定府志》:潜居深山,板片为屋,种荞稗为食。

《永北府志》:性枭雄,能远视,崖居穴处。头束布帕,身佩刀弩,猎獐麂以为食,网鸟雀以资生。不通汉语。男女衣食相同,性情桀骜。……

《大理府志》:栗粟,于诸夷中最悍。依山负谷,射猎为生,长刀毒弩,日不离身。祭赛则张松棚然炬,剥獐鹿诸兽而巳。亦事耕种,饶黍稷荞稗。……

丽江府志》:崖居穴处,或架木为巢。囚首跣足,高鼻深眼。猎取禽兽为食,居无定所,食尽即迁。佩弩带刀,虽寝息不离。……

道光《云南通志稿》卷184《南蛮志三之三·种人三》

傈僳……其居赤石崖、金江边地与永江连界者,依树木岩穴,迁徙无常。男人裹头,衣麻布,披毡衫,佩短刀。……妇女短衣长裙,跣足,负竹筐。……性枭雄,能远视,猎獐麂、网鸟雀为食。不通汉语。男女衣食相同,不履城市。……《永北厅志》

光绪《续云南通志稿》卷160《南蛮志·种人一》

力些,惟云龙州有之。男囚首跣足,衣麻布衣,披毡衫,以毳为带束其腰。妇女裹白麻布。

[清]《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1519《云南土司部汇考五》

力些,惟云龙州有之,男囚首跣足直衫,披以毡衫,以毳为带束其腰。妇女裹白麻布。

[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云南备录》种人

栗粟,散入姚安、丽江、大理、永昌四府。……以劫杀为生,登山陟石,捷如猿猱。居处依岩树,迁徒无常。栗粟依山负谷,射猎为生,长刀毒弩日不离身。祭赛,则张松棚燃炬,剥獐鹿诸兽而食。亦事耕种,饶黍、稷、荞、稗。

圣纶按:栗粟凶悍,在宾川州赤石崖、永北金沙江边者为尤甚。余曾摄篆宾川赤石崖,栗粟杀人旧案累累……又以居处无常,捷同猿猱,极力设法捕缉,究难弋获。

[清·乾隆]谢圣纶:《滇黔志略》卷15《云南·种人》

力些,迤西皆有之,大理曰栗粟,姚安名傈,有生、熟二种。男囚首跣足,衣麻布,披毡衫,以毳为带束腰。妇女裹白麻布。

[清·乾隆]倪蜕:《滇小记·滇云夷种》

力些,即傈僳。衣麻披毡,岩居穴处。利刃毒矢,刻不离身。登山,捷若猿猱。以土和蜜充饥。得野兽,即生食。

[明]杨慎编辑,[清]胡蔚订正:《南诏野史》下卷《南诏各种蛮夷》

力些,一名傈苏,一名栗粟,一名傈,有生熟二种。囚首跣足,麻衣毡衫、毳带束腰。妇女裹白麻布。

[清·嘉庆]檀萃:《滇海虞衡志》第13《志蛮》

力些,惟云龙州有之。男囚首跣足,衣麻布直撒衣,披以毡衫,以毳为带束其腰。妇女裹白麻布衣。

[清·嘉庆]师范:《滇系》十之二《属夷系》

彝种有七:……迁徙无常居,在铁锁箐内外者为傈……铁锁箐之稍近白井者,渐知居处,多以树皮障风雨,刈收毕,便徙去。取鱼则垂藤,人附以入江。最贫苦,畜牛一二头,即称极富,饥亦远去劫掠。

[清]《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1498《姚安府土司考·种人》

云龙州……栗粟……射猎为生,长刀毒弩,日不离身。祭赛则张松棚然炬,剥獐鹿诸兽而巳。亦事耕种,饶黍稷荞稗。

浪宋,栗粟居多……架木为楼,人畜分处。

康熙《大理府志》卷12《风俗》

盘口箐,飞崖峭壁,人亦罕至。种人傈僳,蓬首黎面,春夏临江穴处,秋冬岩居,无尺地可耕,以野药充饥。近亦有愿入内为农矣。

雍正《宾川州志》卷4《疆域山川》

傈僳,于诸夷中最悍,不栉不沐,语亦与诸彝别。处兰州界,连云龙,依山负谷,射猎为生。利刀毒矢,日夜不离身。弋兽即生食。间事耕种,惟荞稗。

雍正《云龙州志》卷5《风俗·附种人》

傈僳……依山负谷,射猎为生……虽耕种,惟有荞麦高梁。男以麻布为衣,包大头,俱饰以蚌壳。

光绪《云龙州志》卷5《秩官志·附夷地风俗人情》老窝土司

傈僳……不烧香,不着履,不洗面……男以麻布为大领衣。女人剃发,戴海贝巴小帽,大耳环,着五色衣,每人头挂五色料珠十数串。……概系刀耕火种,射猎为生。

光绪《云龙州志》卷5《秩官志·附夷地风俗人情》六库土司

倮苏,潜居深山,板片为屋,种荞稗为食,又名倮罗。

康熙《元谋县志》卷2《风俗·种人附》

傈苏,潜居深山,板片为屋,种荞稗为食。

康熙《武定府志》卷1《风俗》

傈苏,潜居深山,板片为屋,种荞稗为食。

光绪《武定直隶州志》卷2《风俗》

力些,潜居深山,板片为屋,种荞麦为食。

[清·光绪]刘慰三:《滇南志略》卷6《武定直隶州》

栗粟,近城四山,康普、弓笼、奔子栏皆有之。男挽髻戴簪,编麦草为缨络缀于发间,黄铜勒束额,耳带铜环。优人衣旧,则改削而售其富者衣之;常衣杂以麻布、绵布、织皮,色尚黑,袴及膝,衣齐袴,臁裹白布。出入常佩利刃。妇挽髻束箍,耳带大环,盘领衣,系裙曳袴。男女常跣,喜居悬岩绝顶。垦山而种,地瘠则去之,迁徙不常。刈获则多酿为酒,昼夜酖酣,数日尽之。粒食罄,遂执劲弩药矢猎,登危峰石壁,疾走如狡兔,妇从之亦然。获禽兽,或烹或炙,(山)[对]坐共食,虽猿猴亦炙食,烹俟水一沸即食,不尽无归。餍,复采草根木皮食之。

[清·乾隆]余庆远:《维西见闻纪·夷人》

力些,近城四山,康普、弓笼、奔子栏皆有之。男挽髻戴簪,编麦草为缨络缀于发间,黄铜勒束带,耳带铜环。优人衣旧,则改售其富者。常衣杂以麻棉布及织皮。色尚黑,裤及膝,衣齐胯,出入佩利刀。妇挽髻束箍,耳带大环,盘领衣,系裙曳裤。居悬岩绝顶,垦山而种,迁徙不常。喜猎,登危峰石壁,疾走如飞;获禽兽,则烹灸共食。

[清·光绪]刘慰三:《滇南志略》卷3《维西厅》

彝种有七:……迁徙无常居,在铁锁箐内外者为傈僳,好强悍,斗则交刃,技善弩,经年以射猎为事,闲常出为盗……铁锁箐之稍近白井者,渐知居处,多以树皮障风雨,刈收毕,便徙去。取鱼则垂藤,人附以入江。最贫苦,畜牛一二头,即称极富,饥亦远去劫掠。

康熙《姚州志》卷1《风俗》

所属夷人六七种:……力些,迤西皆有之,在州者名傈僳,有生、熟二种,男囚首跣足,衣麻布衣,披毡衫,以毳为带束其腰。妇女裹白麻布。

[清·光绪]刘慰三:《滇南志略》卷2《楚雄府·姚州》

丽郡中甸、维西之把傈、傈僳、模僳剽悍……然各种多食生,且有啖生蛇者。

[清·乾隆]张泓:《滇南新语·夷异》

傈僳 有生熟二种,岩居穴处,或架木为巢。囚首跣足,高鼻深眼,身着麻布披毡,猎取禽兽为食,居无定所,食尽即迁。佩弩带刀,虽寝息不离。

乾隆《丽江府志略》上卷《官师略·种人》

傈僳,《南诏野史》作力些,金沙、澜沧两江之高山有之。男女皆衣麻披毡,岩居穴处,利刀毒矢,刻不离身。登山捷若猿猱,以土和蜜充饥,今则有种杂粮者。得野兽,即生食。

光绪《丽江府志》卷1《地理志·风俗·种人附》

傈僳性强悍,披羊皮褂,左插,持弩射猎。……多嗜酒,醉辄狂荡。

乾隆《白盐井志》卷1《户口·种人》

栗粟,维西、中甸、剑浪、云龙、腾越各边地皆有之。男挽髻戴簪,编麦草为缨络缀于发间,黄铜勒束额,耳带铜环。优人衣旧,则改削而售其富者衣之,常衣杂以麻布绵布织皮。色尚黑,裤及膝,衣齐裤,臁裹白布,出入常佩利刃。妇挽发束箍,耳戴大环,盘领,衣系裙曳裤。男女常跣。喜居悬岩绝顶。垦山而种,地瘠则去之,迁徙不常。刈获则多酿为酒,昼夜沈酣,数日尽之。粒食罄,遂执劲弩药矢猎,登危峰石壁,疾走如狡兔,妇从之亦然。获禽兽,或烹或炙,对坐共食,虽猿猴亦炙烹,俟水一沸即食,不尽无归。餍,复采草根木皮食之。

[清·光绪]杨琼:《滇中琐记·栗粟》

北胜州土州同 所属夷人种类:力些一种……居处山崖箐岭之中。男子赤足包头,持弓射猎。女人短衣桶裙,挖地种荞。

北胜州土司 所属夷人种类:力些一种,性枭雄,能远视。崖居穴处,头束布帕,身佩弓弩,猎獐麂以易食,网鸟雀以资生。不通汉语。男女衣食相同,

乾隆《永北府志》卷25《土司·种人附》

北胜州知州 所属夷人种类:力些一种,性枭雄,能远视。崖居穴处,头束布帕,身佩弓弩,猎獐麂以易食,网鸟雀以资生。不通汉语。男女衣食相同。

北胜州土州同 所属夷人种类:力些一种,无姓氏。居山崖箐岭之中。男子赤足包头,持弓射猎。女人短衣桶裙,挖地种麦。

羊坪土千总 所属夷人种类:力些一种,住居高山。刀耕火种,采樵营生。……身穿麻布衣。

光绪《永北直隶厅志》卷7《人物志下·土司·种人附》

有傈僳一种,为数无几,居处江山头,打牲为食。

光绪《新修中甸志书稿本》上卷《风俗志》

傈僳,居高山极冷之地,与崩龙稍异。……种火麻以为衣,猎野兽以为食。(www.daowen.com)

光绪《永昌府志》卷57《群蛮志·种人》

傈僳……其居赤石崖、金江边地,与永江连界者,依树木岩穴,迁徙无常。男人裹头,衣麻布,披毡衫,佩短刀。……妇女短衣长裙,跣足,负竹筐出入。种荞稗,随地输赋。

光绪《腾越厅志稿》卷十五《诸夷志·种人》

力些,迤西皆有之,在大理、维西名栗粟,在姚安名傈,有生熟二种。男囚首跣足,衣麻布衣,披毡衫,以毳为带束其腰。妇女裹白麻布。

光绪《清代滇黔民族图谱·云南种人图说》

傈僳有家野之分:家傈僳住澜沧江内,耕田住屋,各有村寨头人,能通汉语,服官管束,交纳钞粮,与民人无异。野傈僳住居江外,山硐密箐,并无村寨头人,不通汉语,亦不服官约束,惟种有青稞、苦荞,并无钞粮,每遇冬季江水浅涸之时,即过江在山后一带,打牲为食,与家傈僳认识。近年以来,野傈僳亦有潜入江内山硐密箐,搭盖草篷居住者。

嘉庆七年云贵总督觉罗琅玕奏摺[19]

至傈僳一种,向来不善耕作,惟以打牲糊口,间于山头土脉稍厚地方洒种青裸、苦荞,为数亦属无多,且因地瘠不能年年成熟,以致迁徙无常……

嘉庆八年十月二十三日觉罗琅玕奏摺:《查明傈僳逆党并无缘坐家属及叛产由》

其宗渡,在治东北二百里金沙江,雍正十年,通判孙光禄造渡船一只,置水手三五名。奔子栏渡,在治东北六里,旧设渡船。溜筒江渡,在治西北五百余里浪沧江,春冬设船,夏秋以篾索悬夹岸,用溜筒系人以渡。

[清·光绪]刘慰三:《滇南志略》卷3《维西厅》[20]

曲江,系从藏属擦瓦龙地流入,自色赖汪以上为上江,以下为下江,拉打阁以下为江尾,曲言呼为独龙汪洞。……江尾曲、傈杂处,居民较上、下江为稍密,每村有多至二三十户者。房屋系随结竹木,盖以茅草,房中烧火一塘,家人父子围炉歇宿,人多之户,有烧火二三塘者。家有粮食、布饰等件,则于附近山林密处,另结茅屋数处,分别储存,日需若干,临时始往取用。……

其装束,男女均系撒发,前垂齐眉,后披齐肩,左右盖耳,尖稍长则以刀截之;两耳均穿,或系双环,或系单环,或以竹筒贯之。男子下身着短裤,惟遮臀股前后,上身以布一方斜披背后,由左肩右掖,抄向胸前拴结,左佩利刃,右系篾箩。

上江女子,头面、鼻梁、两颧、上下唇均刺花纹,取青草汁和锅烟,揉擦入皮内成黑蓝色,洗之不去。以长布两方,自肩斜披至膝,左右包抄向前。其自左抄右者,腰际以绳紧系贴肉,遮其前后;自右抄左者,则披脱自如也。男子颈项,无不喜系车磲、烧料等珠为饰,有系至十数串者。下江一带妇女,则惟刺上下唇。江尾曲、傈杂处,妇女概不刺面,傈女且有着裙者。

……

一查脱落江自藏属松噶曲宗地流入,江头为阿独鲁,即与松噶地接壤。由该处翻山六站,即达松噶,由独鲁、日懒、松笼、党独、路堵、不喃底、母董,十四日至夹土截以下之脱落图,流入曲江,江面宽窄与曲江等。江头要隘,则为独鲁、海打。该村系古宗,共七户,前十数年由藏地迁来,村内住有喇嘛十数人,询系巴塘丁林寺僧,乙巳叛后,逃匿其地,现为村民供应。两岸地势较曲江为平。曲、傈杂处,人烟亦极稀少。……

装束,男女均著短布围裙,上身均披布幅,至佩刀、系箩、散发、穿耳、颈项挂珠,一如曲、狄。惟女子面纹,只刺下唇一二路。其砍种地土,与曲、狄各江无异。房屋仍系竹构,就地为楼以居,各自为家,不似狄人之阖族聚处。

民国《永昌府文征》纪载卷23《清十二》夏瑚:《怒俅边隘详情》

小江之茶山人,傈僳种也,妇女服饰颇有欧美遗风,未进化耳。两耳穿洞,缀大若手镯之环,环质有银有铜。蓄发长三四寸,上衣长及腹,袖长及肩,下体着裙甚长,在家时有及地者。无裤跣足,行路态度绝似欧女。官寨、上楼、派赖等地多白皙而美艳者。此次英之带兵官,对此数寨女子颇遗丑声,谁谓文明国人无奸淫之事耶?据余所闻,较野蛮人尤甚。男子特穿左耳,缀径寸许之竹筒。无论男女,均佩长刀一柄,寝息不卸。衣服与汉制之短衫同,多用麻。最畏汉人,汉兵差役尤甚。汉人至此无投宿处,赠以盐、线、糖、针等物,彼即煮酒杀鸡相款,以暖糯笋味最美。其食品以牛为贵,遇婚丧、祭祀或酬神、报赛,必杀牛,牛头悬之大门或中庭,愈多愈荣。……嗜芦子、撒飺、草烟,一日不离口。……房屋制式与内地土人不同,人尽楼居,牲畜宿其下。

[清·宣统]李根源著,[民国]李根沄录:《滇西兵要界务图注》卷2《乙线》

栗粟以滇省沧、潞两江上游为多,其居于未定界者,散住岔角江、拉打阁、恩梅开江上游沿岸,及尖高山北昌银沟、之非河一带。此类性质刚强好斗,并好渔猎。……

装束:男子衣裤,与华人差仿佛,头留发辫,以巾束之,潞江沿岸者多带小帽。妇女则御花布缀成之长衣,上身着短裤,贝巴贝、砗磲装饰满身。头以布一方,两端缀花线围绕之,称曰花栗粟。耳贯大银环一对。别有语言,多与华人来往,故晓汉语者较多。住房有如野人式,有长椽者,亦有加盖耳房如汉人屋式者,此则视其所住区域习染而定耳。

[民国]尹明德:《滇缅北段界务调查报告》

衣饰……栗些,男挽髻戴簪,编麦草为缨络缀于发间,黄铜勒束额,耳带铜环,常衣杂以麻绵布。出入常佩利刃。妇发束箍,耳带大环,盘衣长裙曳袴。男女常跣。……近来夷人礼熏乐陶,渐学汉妆者。

饮食……么些、古宗、傈些饮食简单,惟嗜酒。么些、傈些多食粥,古宗酥油茶、牛羊肉、糌粑外,无嗜者。

器用 汉人日用器皿,凡应用如桌椅碗盂之属,在在不可缺少。夷人则生活简单,用具简单,锅碗其他,可用可不用;即渡口也无舟,各以绳代之;陆行固山路崎岖无车,富以马,贫步行。

居处 汉人屋宇与内地相仿佛。夷人么些、栗些,覆板作屋。

习尚 汉人,一切习惯与中州不甚区别。土人则不然也,男妇老幼率喜佩刀为饰,不爱颒泽,衣至敝不浣,数日不沐,经年不浴,冬不重衣,雪亦跣足,严寒则富背以羊皮或白毛毡;卧大半无衾茵,夜则攒薪置火,各携席藁,袒裸环睡,反侧而烘其臀背。

民国《维西县志稿》卷2《第十七·礼俗》

傈僳种,系土著。……住山野,刀耕火种,迁徙靡常,以猎禽采药为生活。近城者醇朴,住山者犷悍。麻布为衣,木楞为屋。

民国《云南维西县地志全编》

力些族,衣服纯用麻布。男服不褐不衫,长仅及膝,科头跣足半剃辫发,麻布裹腿。妇女皆系麻布长裙,终身跣足,喜编连贝子为朋,缀于巾帼以为首饰

民国《中甸县志》下卷《社会状况·生活·衣》

力些族食粮,以包谷、荞麦、燕麦为主,喜食猪羊野兽之肉。食仍用箸,并用瓷器,惟不知烹饪,食物极粗疠。

民国《中甸县志》下卷《社会状况·生活·食》

力些族住宅,均以木楞为墙、板片为瓦,湫隘狭窄。席地坐卧,无桌凳床榻。饮食俱在火塘周围,不甚清洁。

民国《中甸县志》下卷《社会状况·生活·住》

中甸山岭高峻,道路崎岖,冬春则积雪隐人,地冻如铁;夏秋则遍地出水,泥塘没膝,无论桥梁,均属不易修治。是以汉、回,藏、摩些、倮罗各族男子多能骑马,女子多系步行。其力些、苗子两族,男女均系步行,泥泞跋涉,备极艰苦,所以每日行程最短,最捷者不及百里……

民国《中甸县志》下卷《社会状况·生活·行》

傈僳,以滇省沧、潞两江上游为多。……装束,男子衣裤与汉人差仿佛,头留发辫,以巾束之。潞江沿岸者,多带小帽。妇女则御花布缀成之长衣,下身着短裤,贝巴贝、砗磲装饰满身。头上以布一方,两端缀花线围绕之,称曰花傈僳。耳贯大银环一对。……住房有如山头人式,有长椽者,亦有加盖耳房如汉人屋式者,此则视其所住区域习染而定耳。

民国《保山县志稿》卷13《土族》

傈僳,又作傈苏。……

男子辫发,包青巾或挽髻,而以草为缨络,或翻戴瓜皮小帽;麻衣短裤,胫以麻布尺许围之,膝间环漆箍为饰,持弩挂刀,以头负篮。妇人挽髻于首,以赭色或黄赤色布尺许掩之,方缀线赘,耳戴大银环,径三四寸;短衣对襟,胸缀银扣宽寸许,连络至脐;项带银环或料珠漆箍等物,腰束花围衾,后曳布如旗;裙短至骭,边缀银泡贝巴子,以谷铜片线赘为饰,行走之间,音锵锵然。

男女出行,不带篾帽,不穿草鞋,大雨时如落水鸡,淋漓不堪,其足荆棘泥石不惧。每日出作入息,起卧甚早。睡食住地,无桌椅床物。家居则男女共一火塘。嗜酒,醉后虽污泥中亦行睡卧。渔猎,故山巅水涯,均住居焉。其住居多以竹木构成,亦有倚山屋、就土穴以为居住者。男女好弓弩枪支,尤善射弩,箭渍有毒药,猛曾被箭,必跑回被箭处而死,谓之回堂药。食粮多用包谷、荞麦等杂粮,少米。又多食山禽野菜,以其人多居高地,适应环境然也。食肉皆用火烧,不知烹调之法。

……居处多茅屋,极简陋。

民国《腾冲县志稿》卷23《第十五·种人》

(己)险要

腊乌岩 居怒江东岸,北距帕署十里,为由罗属入境必经要道。此岩绝壁屹立,横插江际,怒、傈往来,则以竹木沿岩架桥,攀藤附葛而过,稍一不慎,则倾堕江心,身葬鱼腹。计年坠江而死者,不下数十人,尸骸无存,惨不忍闻。嗣经杨俊清委员于民国九年筹款兴修,行人始无堕江之患。然石工浩大,财力有限,未能辟为坦途,骡马往来亦难行。二十年春,保委员仲馨另行改修,加宽尺码,行人往还已称便矣。然究以岩石巨大,开凿维艰,尚须逐渐修筑,始能畅行无碍耳。

腊竹底岩 居怒江东岸,南距帕署十五里。原系通衢,行人来往,络绎不绝。顺江三十余丈,尽属危岩,峭壁屹立,横插江中,上有崇巅,无路可绕。本地怒、傈仍以竹木架桥,攀藤附葛而过,比之腊乌岩尤为陡峻,其危险因之更甚焉,每年堕江溺死者,不一而足。嗣经马宗龙委员于民国十一年募捐兴修,始化险为夷。然因石工浩大,汉人稀少,募捐匪易,必须逐渐筹款,随时开凿,斯能为平康坦途也。

民国《纂修云南上帕沿边志》(2)地势

上帕气候与内地迥别。沿江两岸为两雪山所阻,空气郁塞,蛮烟瘴雨、云雾迷朦、温度最高,潮湿尤重。每年春季,大雨滂沱,连绵数月,阴风暗霾,怵目惊心,蛟翻水泛,声闻数里。夏秋炎热,雨量减少,瘴疫传染,死伤甚众。冬季则逐日晴早,雨水全无,惟气候寒冷,霜雪早降,瘴疫减退,尚称安适。其温度以华氏表计,在六七月间最高至九十五度,在二三月间最低至四十五度,平均月份皆在六十度至七十度之间。在昔与内地不相往来,因之商贾裹足,行人稀少。每至十月,大雪即行封山,内外隔绝,消息不通。至次年五、六月间,雪始融化,可以通行。现时怒、傈渐次开化,商旅日多,行人来往,络绎不绝。每年至十二月,雪始封山,及次年三月,即可破雪出入。将来边地进化,商业发展,行旅相续于道,或可无雪封之患也欤。

民国《纂修云南上帕沿边志》(3)气候

上帕夷民,虽分三种,而性质则互相传变,习染成风。素性犷悍,桀骜不驯,身傍随时带有刀弩,无分稚老,专以抢劫为生。且极怠惰,不事生产,每年仅种杂粮少许,一家之计,尚不能足,青黄不接之际,尽皆乏食,概行以树皮草根充饥,形容枯槁,菜色憔悴,惨不忍观。在群相结伴,往沧江一带掠人勒赎,已成惯技。现在高官治理,严行查禁,始各迹敛销声,惟团结性最坚。各人均持大同主义,乐则同享,苦则同受;一家有粮,则任意煮酒,合村共饮,日夜欢笑,食尽则散,并无怨言。故全属虽尽赤贫,而向无乞丐依门求食,殊足钦羡。且赋性顽梗,全无欺诈。汉商来往,始则以利诱之,终则以奸计害之,尚服从信仰,而不知其诈也。近来逐渐进化,知识略开,社会变迁,直性稍减。将来交通便利,汉人繁多,风气一开,其浑朴之性,将随之而变也欤!

民国《纂修云南上帕沿边志》(7)性质

(甲)习惯——上帕夷民,最嗜烟酒,无论男女老幼,均用竹杆、竹根制为烟具,随身携带,吸食草烟,习以为常,莫之非笑。酒则各户自造,分烧酒、杵酒两种。烧酒系依内地普通方法,煮熬而成。杵酒煮后,即置瓶中,随时取入锅内,用水搅热澄清取水饮之。无论何家有酒,均合村同饮。醉后不择人家,任意酣眠;即道旁村畔,亦有醉卧者,醒后始归。沿江一带,相习成风,不以为异。现经官署禁酒,然数百年习惯,急时难以转移。将来严行查禁,纵不能全数尽绝,亦可望渐次减少,风俗当能改良也。

民国《纂修云南上帕沿边志》(8)风俗

(甲)服饰

怒、傈衣服,概用麻布。不居平原,咸于半山岩畔倾斜之地,择险而居。男子则穿衣裤,蓬头跣足,间有戴布小帽、穿一耳坠以珊瑚者;项上常挂料珠及草圈,坠于胸前;手上多带铜镯一二支,或竹草编成者,并用槿棕树叶之筋以漆染为圆圈数十圈箍于腿上。所穿之衣,长短不一,无领无扣,上下宽阔均等,腰间常以带束之。女子装束,上身用衣,下身用裙,衣最短,裙无缝,长仅及膝,两耳皆坠银环,大如手镯;头上则用骨片料珠等,制为一圈,束之如勒;两手亦带铜镯或竹草镯,赤足如男子。现在逐渐进化,汉商来往,中等人家,衣服有用棉布为之者;亦有购自汉商,由内地缝来者。将来汉夷同化,服饰自能陆续改良耳。

(乙)饮食

怒、傈生活最低,每年多种杂粮,仅江边一带稍产稻谷,亦掺杂而食。高山之地,概系杂粮,无论何种粮食,均煮为粥,其能造为饭者甚鲜。菜蔬,仅有青菜、莱服、瓜豆等菜,别无他种。油则概系漆油,间有食胡桃油者,皆中等之家。不饮茶,惟嗜酒。每当收获之季,即任煮酒,阖村共饮,不知节省,不知储蓄,一至次年二三月间,即行借粮,否则忍饥布[21]饿,遍寻树皮草根或果实为食。故怒傈生活,半年充足,半年饥饿。现在保委员仲馨设法增加生产,劝种春苗,提倡垦殖,严禁煮酒,各种善政,积极进行,将来怒傈生计,或可逐渐丰富也耶。

(丙)住居

怒、傈房屋,构造十分简单。建筑房屋,不用工匠,自行削木为柱,编竹为壁,柱栽地尺许,长短不一。高处用短木,低处用长木,就斜地铺平,不用榫口,概用篾缚。中则编竹篱为楼,人住其上,牲畜关于下。一房之柱,用至二三百根,距离仅四五寸而已。谚云“千柱落脚”者,此之谓也。上无砖瓦,盖以茅草或木板,门不开檐前,尽开侧面。且住居零散,不相接壤,每户房址,相距数丈数十丈不等。汉人则择平原而居。现在汉夷渐次融洽,怒傈间亦有住平地者,然为数无多也。

民国《纂修云南上帕沿边志》(9)生活

查上帕户口,因村落零散,人户稀少,且怒、傈不居平原,喜住半山悬陡,人不常到,险要非常。其次,即由于怒、傈最喜仇杀,是以择险而居,则道路陡峻,调查困难,易于防范也。

民国《纂修云南上帕沿边志》(18)人口

津渡 怒江面上,并无桥梁,夏秋水涨以溜索,冬春水涸渡以小船筏。近村江边即有溜索,溜索渡口共有十五处。溜索以篾纽成,索之两端系于江之两岸,复以木制为梆,如瓦形,人缚梆上,以梆架索上而过。篾以大[22]扎成。木舟以大枝挖空,形如猪槽,名为猪槽船,全县有十三处。俅江面上并无船锋姻藤条溜索以渡,危险异常,全江面上共有二三处,已令改良。

民国《征集菖蒲桶沿边志》第十《交通》

衣饰 菖属各种夷人衣服,男子尽穿麻布衣裤,蓬头赤足,间有戴布小帽者,亦有以草圈挂于项上者,又有用董棕树叶之筋,以漆沾为圆圈数十圈箍于腿上者。所穿之衣,长短不一,头领无扣,上下宽阔均等,腰间常束以带。女子装束,上身麻布衣,下用麻布裙或用布裙,衣短裙长,无缝;两耳坠银环,大如手镯,头上用骨片料珠等制为一圈,束之如勒;两手带铜镯或竹镯,亦有带银戒指者。赤足男子。现在逐渐进化,中等人家,有改穿土布衣服者。将来汉夷同化,不难陆续改良。

饮食 菖属夷人生活最低,饮食粗粝,每年只有杂粮。江边一带略产稻爷,亦掺杂而食。高山及偏坡地,概产杂粮。无论何种杂粮均煮为粥,其能以杂粮造饭者,仅汉人耳。夷人不食菜蔬,亦无栽种之人。油则食漆油、胡桃油,食猪油者甚鲜。盐则有即食,无则不食。尽皆嗜酒,每至收获后,任意煮酒,阖村聚饮,不知节省储蓄。一至五六月,即闹饥荒,概系忍饥耐饿,或食树皮草根、山肴野味。夷人生活,饱半年,饥半年。制造饮食,不用厨灶,于室中火塘上置铁三脚一盘,架锅于上,或制粥,或造饼;熟时群聚火塘边,以手抓食者有之,用木碗竹筷盛食者有之,食后不洗碗筷。纵遇婚丧宴会,仅用肉酒,不用菜蔬,亦不用桌凳,尽皆席地而坐,殊觉太不卫生。

器用 夷人居家用器,极为简单。木器系木桶、木碗、木勺、木瓢。铁器系怒锄(即条锄)、铁刀、铁斧。竹器系竹筛、竹簸、竹箕、竹篮、竹筐。

船筏 怒江面上,渡以船筏。船系猪槽船,以大树一株,挖空其中,长一丈余,面窄底圆,不能载重,仅能载三四人。筏系大竹扎成,长在丈余尺,宽四五尺,亦不能载重。

居处屋宇 古宗、怒子房屋,构造十分简单,尽系住在偏坡。所建之房,系用蛮木匠,技艺极劣。剥木为柱,不用榫口。四围筑墙,尽皆面山。上盖石板或木板,中隔木板,人居于上,牛羊猪畜关于下,臭秽异常。傈僳房屋,构造尤为简单,尽住山岩倾斜之地。建筑不用工匠,自行削木为柱;柱栽地中尺许,长短不一,高处用短木,低处用长木,不用榫口,概用篾缚。上盖茅草,四面围以竹编篾笆,中亦铺以篾笆。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臭秽之气,较甚古、怒之房。每建一房,用料二三百根,俗谓千柱落脚。门不开于檐前,尽开在侧面。住户零散,不相接连,距离数丈、数十丈不等。

习惯 菖属各夷民,均嗜烟酒。无论男女老幼,均用竹根竹杆制成烟具,长约数寸一尺,随身携带,吸食草烟。其烟种于住屋之前后空地上,随时摘绿叶烘干吸食,习以为常。酒则各户自造,分烧酒、水酒两种。烧酒照内地普通方法,煮熬而成。水酒煮后,置于瓶中,随时取出,拌水而食饮之。无论何家有酒,概系阖村同饮,醉后到处酣眠,即路旁村畔亦有醉卧者,相习成风,不以为异。现经官署严禁,此风渐次减少。

集会傈僳、曲子,并无集会之事。惟古宗、怒子,于每一村中建一公众房,每月十日,在公众房办会。

民国《征集菖蒲桶沿边志》第十七《礼俗》

力些,亦曰离苏,形癯而性狡,居深山中,怠于种树,逐兽捕鱼。男女皆獧捷,物多生啖,有茹毛饮血之风。

光绪《盐源县志》卷11《风俗志·夷俗》

二、住地俐苏所住,不仅威龙州,凡德昌所属东西南诸山,或三五户,或十余户,山腰山麓,随地有俐苏耕牧焉。

……

六、衣食住 自制毛布,虽粗而暖。男子短服,赤足,光头,有时或缠青帕。妇女头帕,折为寸余宽,缠至尺余大,整齐紧圆,有若笠然;短衣,拖裙,赤足。暖时衣布,寒则衣自制毛布。毛布外兼纫麻为布,纫火草叶之纤维质为布。织无机,故其为布也窄。食则玉蜀黍为正粮,稍裕者或搀用米。荞子、洋芋、萝卜等品,皆自种而食,常以其余售与汉人。喜饮酒。屋皆覆茅,间有盖以板者。屋中置火塘,而炊则另有灶。用具率多粗恶。

民国《西昌县志》卷12《夷族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