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傈僳学史料丛刊中帕地教育历史概述

傈僳学史料丛刊中帕地教育历史概述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经召集各绅首会议,每户捐洋贰角以作教育经费,其不敷者,仍由行政公费项下补助。有此两大原因,故帕地教育民国《纂修云南上帕沿边志》教育学制菖属在未设治以前,并无学制。以致办学十余载,教育毫未发展。除委员应昌到任后,集绅议决整顿教育办法两项:(一)成立教育局,委刘朝忠兼充教育局长,月给津由五元,专司指导督促及计筹备之事;重资外聘教员四员,每员每年薪水一

傈僳学史料丛刊中帕地教育历史概述

地近西域……种类不一,曰么些,曰傈僳,曰古宗,语言各异。……傈僳最为枭悍,出入佩刀悬弓,辄相仇杀。……今虽设学校,而彝民顽梗,骤难教化。

[清]《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1505《丽江府风俗考》

丽江府分驻阿墩子弹压委员兼办怒江事宜夏瑚,为遵饬履勘边隘,绘图贴说,并陈管见,详请衡核事。

光绪三十四年五月初四日,奉丽江府转行营洋务处局宪,四月巧电内开:白汉洛孤悬江外,去察瓦龙较近,现雪融路通,应令夏委员前往该处巡查,将应办各事,妥为料理等因。委员以去秋奉饬赴怒查看,布置事竣回墩,曾以设官、招垦、开矿、通商、练兵、兴学六事,并同布置情形,及拟查勘曲江、招抚吉匪、撤退土司、平治道途、改募防营、变通权限各节,通禀在案。

……委员身历地土,目睹情形,愚见所及,尚有十端,谨再分别为我宪台详陈之:

……

五、宜筹费设学,以广教育也。怒江兴学设教一层,前已两次禀陈在案。此次赴怒,因洋务局、藩宪、营务处六月支电内,有或就该处充公庙宇寺租,先设一二学堂,以资化导等因。查怒江地方,自幽喇干以上蛮、怒杂处,以下则傈、怒杂处,欲设学堂,上江必通蛮、怒语言,下江必通僳、怒语言之士,始可充其教员。委员此次先于到怒时,亦即托人招致,逮勘曲踅怒,选得剑川童生尹佐汤、张自铭二人,晓畅国文,兼通傈语,字迹亦端楷。窃以此时兴学,只在文字语言,因即延定,遵饬设学二堂,一于慈开地方,在怒江之西,以该村有客籍汉民三户,较易开通。暂借民房设立,以尹佐汤充当教习;一于菖蒲桶充公寺庙设立,以张自铭充其教习。先以认字说话为主,示期今年正月二十二日开学,传谕沿江伙甲僧俗百姓,届期务送子弟入堂读书,只须自备伙食,一切应用书籍笔墨纸张,概由官处发给。教习每员每年,备送薪水银五十金、粮食八石,以资口食。至于学生多寡,应俟雪融路通,赴怒查考,方能具报。

惟查充公寺租,年只二十二石五斗,除管事二人口食每年二石四斗。及赏佃民酒饭外,每年两次,约需粮食五石之谱。及全数栽种纳租,所存不过十五石有零。两年间时有抛荒之户,虽饬管事随时招佃承种,不准抛荒,仍未能一律佃种。至于水田,寺僧向系与佃平分,并无一定租石,充公后,定以六成归佃、四成归官,以示体恤。年来沟水干涸,荒芜较多,所分之谷不满十石,现饬防哨督同官厅管事经理,去冬在怒清厘,据称三十三、四两年分租石,除抛荒外,均已收楚。惟修整房屋,及各项开支,已去大半,现已实存无几,容饬开具细数,再行分别造报。怒江人民所种土地,惟期自给无论何项粮食,每石定价一金,乡规如是,百姓自古遵守,委员未便加增,致贻穷民之累。故此充公寺租,每年除各项开支及岁修寺宇外,所值不过二三十金,欲以兴学,势所不能;且该处自开辟以来,不知读书识字为何物,非如内地之有他项积习,难于改移。今一创办,似须将体操及一切儿童教育同时并举,俾易开通;更须为之筹备书籍、纸张、笔墨、膏火、奖赏等项,以餍其心而坚其志,庶几向学日多,普通可及。至曲、狄各江,人民聪颖,苦无教育,地土肥沃,苦少经营,即稼穑纺织之事,均须为之提创,是则农业、工艺各学堂应先于怒江兴设,以立基础,渐及他江,以广教育。此怒江设学,必筹费方能成立之情形也。仰维宪台察核施行。

民国《永昌府文征》纪载卷23《清十二》夏瑚《怒俅边隘详情》

近么些子弟渐读书入学堂,与汉人子弟不甚悬殊。栗些、古宗、怒人,其习尚还在太古,非强迫兴学,恐无开化之时。(www.daowen.com)

民国《维西县志稿》卷2《第十七·礼俗》

查上帕怒、傈,犷悍成性,言语不通,文字不识。自民国纪元,经任提调宗熙征服后,于上帕、禄马登二处各设汉语学堂一校,各聘教员一员,专授汉语,经费则由公费项下开支。无如各怒傈知识未开,视读书为畏途,尽遣奴仆子弟送校肄业。设治后,仍照旧办理,虽经历任委员随时化导,其疑忌仍不稍改。至十一年,马委员宗龙任内,添设利沙底汉语一校,并委劝学员长一员,以资劝导。因无学款,劝学员长系署内职员兼充,不支薪水。嗣至十三年,复添设姑打汉语一校,三月,始将劝学所成立。亦因款项支出,所长一职由公署科长兼任,仍不支薪。所内并无开支,学校经费照旧由公费项下支给,劝学所则仅有其名而已。至十八年,章委员佩龙任内,又设立贝汉语一校,将劝学所另行组织,所长则免去兼差,专办教育,并添设书记、杂役等人。是年因学校陆续推广,更加劝学所一切开支,款项不敷甚巨。当经召集各绅首会议,每户捐洋贰角以作教育经费,其不敷者,仍由行政公费项下补助。至二十年,保委员仲馨严行整顿,增加教育经费,复添设老马底一校,共六校,一律改为初级小学。并于上帕成立高级小学一校,每校学生额定十五名。本年学款陡然增加,仍召集地方绅首会议,别无款项可筹,照原有户捐每户再加洋叁角,共收伍角。不敷之款,仍由行政公费及临时筹补。考帕地教育不振有两大原因:一因怒民顽梗,知识闭塞,不知向学;一因怒民赤贫,无法筹款,而入校学生,一切衣服伙食书籍笔墨,均须由公供给。有此两大原因,故帕地教育

民国《纂修云南上帕沿边志》(20)教育

学制 菖属在未设治以前,并无学制。

学官 在未设治前,并无学官,亦无庙祀乐舞。

……

菖属尽系古宗、怒子、傈僳、曲子,顽梗成性。语言隔阂,不识文字。在土司管辖时代,并无一人读书。清宣统元年,夏委员瑚兼辖怒俅两江,提倡义学,于一二三四区各设小学一校,委教员,强迫汉夷子弟入校肆业,夷童专授汉语、体操,兼授浅近文字,其一切衣服、伙食、书籍、笔墨,均由公家供给。原有教费经由喇嘛寺每年补助银十两,不足之数,由汉童及因案罚金弥补。无如各种夷人知识浅陋,视读书为畏途,尽选奴仆及孤贫子弟来应门户。设治后,历经官吏极力开导,并于每区分委一劝学员,以资督促劝勉,终未引起其向学之心。推原其权,一由于夷民顽梗,知识闭塞,不知读书之益;一由于民赤贫,生计艰窘,虽有子弟,无款供给读书;兼之地方公款支出,各校筹设并未完备,历年聘用师资,亦因限于经费,希图廉薪就地取材,迄无良好教员。以致办学十余载,教育毫未发展。除委员应昌到任后,集绅议决整顿教育办法两项:(一)成立教育局,委刘朝忠兼充教育局长,月给津由五元,专司指导督促及计筹备之事;重资外聘教员四员,每员每年薪水一百元;增设各区小学名额,每校汉夷学生为三十名,可增不可减。夷童书籍、伙食、衣服、笔墨照旧由教育局供给,汉童学费一项豁免。年约需经费七百余元,现由各区门户项下分捐,每户每年收银三角,年共收银四百元,加以原有教育费七十元,共四百七十元。尚不敷银三百元,已连同后项教育费呈请拨补,于二十一年一月一律实行。(二)……

民国《征集菖蒲桶沿边志》第九《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