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对比,即无层次。结果是死板僵化,一片虚无。
对比关系所覆盖的范围大小,决定了空间表现的整体感染力。范围太小,则显琐碎,有失空间力量;范围过大,亦同样显得空洞,与人的体验感知相悖。
因此,基于常人对空间尺度的体验感知为基础,寻求更大层次的同一性范围,将使空间气场更加饱满有序、简洁有力。
如此更大范围的同一性层次合并,最后将面临打破“物”与“物”之间的思维禁锢,突破因概念限定之下所形成的种种认知习惯和形式边界。以室内设计为例,将“关联性”由小至大的不同程度,梳理如下:
(a)同一界面之间的层次对比,或同一空间物件之间的层次对比。
(b)界面与界面之间的层次对比,或一组空间之物与另一组空间之物的层次对比,则范围尺度的关联性较(a)递增一步。
(c)一组空间之物与界面同一范围,与另一界面构成层次对比,则范围尺度的关联性较(b)递增一步。
(d)所有界面保持同一性,与空间之物构成层次对比,则范围尺度的关联性较(c)递增一步。
(e)保持单域内的界面同一性,扩大至多域范围。将空间场域与场域;场域之中的物件与另一场域之中的物件;包括各场域之中的物件和物件与所在场域之间的层次对比,则范围尺度的关联性较(d)递增一步,空间更见大气有力。
(f)若进一步打破“场”“界”“物”的概念制约,继续扩大关联性范围,即开始进入到打破“物之概念”与“物之概念”的思维定式,从而建立起超越“物之概念”边界的空间新秩序,诸如:“它是什么”“功能分区”等惯性思考方式,将全然被另一套“形式逻辑”的分类思维所冲破。由此,空间即重叠各类概念的边界,保持最大限度“同一性”之间的多重构图逻辑并存,是一种“形”“色”分离的透叠式关联性。随着“物”与“物”之间概念的消解,“形”与“色”之间的概念也陷入模糊,如前所述:“形”即“色”;“色”即“形”……以此类推。至此,关联性范围尺度较(e)递增一步,场域从具象形的制约中获得自由解放。
(g)若追求最大化关联性,使“场”“界”“物”全部呈同一性、对比消失、层次与比例均不存在,抽象关系终结,关联性消失(见图10-2-1空间关联性)。
图10-2-1 空间关联性
如上这类打破习惯性边界制约的整合方式,是最彻底的层次归纳,即“合并同类项”的发展。在此所指的“项”,不单局限于客观存在的对象,而可以是设计师主观赋予的“项”,是设计师创造力的体现。
这样的方式,将空间中不同部位、不同界面、不同物件,以相同或相近的色调与肌理进行划分组合,追求层次最大化的同一性,使之趋于最大化的关联性。进而与其余并置的最大化关联性层次,共同形成最大化与最简化的整体对比关系,完成空间中具象边界与所扩大关联性层次之间的双重构图,使空间关系充满多意复杂的表现,最终建构出富有创造力量的空间抽象关系(见图10-2-2~图10-2-8)。
抽象关系的建构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又是从有形到无形的建设过程。见“表3 抽象关系建设过程”。
针对空间的解析,本书建立了一系列概念。设计中,概念的建立首先需要对概念产生认知,其次是将概念的完成一做到底,实现概念的“彻底性”“排他性”,即对概念的表现必须清晰了再清晰,强调了再强调。(www.daowen.com)
这便是建立概念的价值。再次拿“关联性”概念为例,认识“关联性”,进而又如何追求最大化、最简化,而不陷入完全虚无之关联,则需设计师对不同空间案例作出量身定制,并不断推进。其实,概念操作,就是将概念进行到底,推向极致。
图10-2-2 星空,梵高作。统一的蓝调,将大地上的山脉、田地、树丛、房屋等归结一体,与天空形成整体关联性
图10-2-3 阿姆斯特丹运河酒店Canal House Amsterdam。空间整体融于大片黑色调中,使家具、墙面、地坪归为统一的深色,与明亮顶部相对比,求得空间最大化的关联性
图10-2-4 左右两侧空间,分别形成两大层次的并置,营造空间对比最大化关联性
图10-2-5 通过黄色三角区,建立新的场域空间,打破原有物与物的边界,形色分离、双重构图,形成新的空间关联性
图10-2-6 巴黎拉维莱特公园,伯纳德·屈米设计。在一个开放的场地上,叠放35个构筑物,组成网格状布局,每个构筑物均采用红色钢材,以相近尺度与造形组成。使布局、色彩、材质、尺度、形态等因素,共同形成场地的关联性
图10-2-7 纽约艾迪逊酒店餐厅。以深木色墙裙与门套线为界,空间形成上下两大层次。下部将家具融于地板及墙裙之中,点缀草绿其中;上半部墙面与顶面呈乳白色调,构成上下两大关联性对峙
图10-2-8 通过质感与色调的相似性,求得空间气息的最大化关联性
表3 抽象关系建设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