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业态物业管理单位“各司其职”的同时,还有26万平方米的公共区域,需要统一管理。
清晨,商场尚未开放,由轨道交通带来的人流已经活跃起来,通过明亮宽敞的地下广场分散至苏州中心及周边区域;白天,工作、访友、游玩的人流,在商场、写字楼穿梭;夜幕降临,酒店的潮人们陆续登场……365天,24小时,酒店、公寓、办公、商场,不同业态按照各自的“作息时间”有条不紊地运转着。
在顺利运转的背后,苏州中心的物业管理却面临着非常复杂的情况。
从外部联系来看,苏州中心在金鸡湖西约9平方公里大交通区域内具有最大的吸发量,直接对接2条轨交线,拥有21个与市政道路相通的出入口和联络道,并纳入在市政、城管、交通、公安等城市级、区域级及项目内部多重管理体系之中。
同时,苏州中心商业面积达到35万平方米,日均人流量15万~25万,高峰流量达到50余万。与之连接的湖滨喷泉、东方之门、世纪广场,以及待建的2栋超高层,也为区域带来日常及高峰期超高人流。此上种种,疏散、反恐等安全因素势必成为考虑重点。(www.daowen.com)
从区域内部看,除了要面对地上4栋办公楼、1栋有400余套客房和服务式公寓的W酒店,35万平方米的2座商场、1200多户的2栋公寓,共计69万平方米超大体量的物业管理,还有26万平方米的公共区域需要统一管理。公共区域包含1万平方米的世纪广场及地面市政道路;3万平方米的市政绿地;2条总长约1.6公里,面积共4.3万平方米的地下环道;可以容纳4433辆机动车,设置了29个出入口、58套闸机的巨型车库;1座2万冷吨的DHC集中能源中心及17个功能机房和接收机房;长度800米、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共同管沟;一体化设计的消防系统……
管理单位既要把地面地下各区域的场所和设备系统理顺明确归属,合理纳入各业态的管控范围,同时又要避免多运营主体、多管理系统带来的信息反馈迟缓、责任不明、管理界限不清、应对不充分不及时的问题。
为此,苏州中心采用了大物业管理模式,由业主承担起“大家长”的角色。早在开发建设期,大物业团队即从运营管理角度深度参与确定设备系统配置、设计方案优化,及施工现场质量检查。进入运营期,采用“统分模式”,负责区域内7家单位的协调和监管,并负责消防、治安、信息化、停车场、能源中心、公共区域等共享区域与设施的统一管理。同时,对外协调公安、城管、市政物业等政府及公用配套部门,通过高效有序的管理机制,实现共管共治。
空中花园的人流动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