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优点、施工技术与应用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优点、施工技术与应用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砌体墙、柱作为建筑物主要受力构件的结构称为砌体结构。砌体结构的主要优点是:所有材料是地方材料,易于就地取材,并可利用工业废料,节省钢材、木材和水泥,造价较低;耐久性和耐火性好,并且有一定的隔热、隔音性能;施工技术和设备简单,易于普及。砌体结构的主要缺点是:自重大,砌筑工程量大,且很难实现机械化施工。砌体结构可以用来建造一般单层和多层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理论上,1m3砖砌体大约需用砖512块。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优点、施工技术与应用

砌体是由块材(砖、石材、砌块)和砂浆砌筑而成的整体材料,包括砖砌体、石砌体、砌块砌体等。砌体通常用来砌基础、内外墙和柱等。小型民用房屋与仓库还可以用砖拱、砖壳作为楼盖或屋盖。中小型工业厂房也可用砖墙作为承重结构(现在的轻型厂房主要采用轻钢结构),砌筑烟囱,建造小型储藏室和水塔等构筑物。

由砌体墙、柱作为建筑物主要受力构件的结构称为砌体结构。砌体结构的主要优点是:所有材料是地方材料,易于就地取材,并可利用工业废料,节省钢材、木材水泥,造价较低;耐久性和耐火性好,并且有一定的隔热、隔音性能;施工技术和设备简单,易于普及。砌体结构的主要缺点是:自重大,砌筑工程量大,且很难实现机械化施工。砌体结构可以用来建造一般单层和多层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材料主要是砖和砂浆,机具主要是手推车、垂直运输机械等。

一、砖

(一)烧结砖

以黏土、页岩、煤矸石粉煤灰等为主要原材料,经成型、焙烧而成的块状墙体材料,称为烧结砖。如图1-5所示,烧结砖按其孔洞率(砖面上孔洞总面积占砖面积的百分率)的大小,分为烧结普通砖(没有孔洞或孔洞率小于15%的砖)、烧结多孔砖(孔洞率大于或等于15%的砖,其中孔的尺寸小而数量多)和烧结空心砖(孔洞率大于或等于35%的砖,其中孔的尺寸大而数量少)。

1.烧结普通砖

烧结普通砖是指以黏土、粉煤灰、页岩、煤矸石为主要原材料,经过成型、干燥、入窑焙烧、冷却而成的实心砖。烧结普通砖的技术性质包括规格尺寸、强度等级、抗风化性能、泛霜和石灰爆裂、质量等级。

烧结普通砖的尺寸规格是240mm×115mm×53mm,其中,240mm×115mm面称为大面,240mm×53mm面称为条面,115mm×53mm面称为顶面,如图1-6所示。在砌筑时,4块砖长、8块砖宽、16块砖厚,再分别加上砌筑灰缝(每个灰缝宽度为8~12mm,平均取10mm),其长度均为1m。理论上,1m3砖砌体大约需用砖512块。

图1-5 烧结砖

1—烧结普通砖;2—烧结多孔砖;3—烧结空心砖

2.烧结多孔砖

烧结多孔砖是以黏土、页岩、煤矸石等为主要原料,经过焙烧而成的承重多孔砖,其规格有190mm×190mm×90mm和240mm×115mm×90mm两种;分为MU30、MU25、MU20、MU15、MU10五个强度等级。

3.烧结空心砖

烧结空心砖是以黏土、页岩、煤矸石等为主要材料,经焙烧而成的空心砖,长度有240mm、290mm,宽度有140mm、180mm、190mm,高度有90mm、115mm;强度等级分为MU5、MU3、MU2,因而一般用于非承重墙体。

(二)灰砂砖

蒸压灰砂砖是以砂和石灰为主要原料,允许掺入颜料和外加剂,经坯料制备、压制成型、经高压蒸气养护而成的普通灰砂砖。蒸压灰砂砖(以下简称灰砂砖)是一种技术成熟、性能优良又节能的新型建筑材料,它适用于多层混合结构建筑的承重墙体,其规格为240mm×115mm×53mm,强度等级可以分为MU30、MU25、MU20、MU15、MU10,如图1-6所示。蒸压灰砂砖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公用建筑和工业厂房的内、外墙以及房屋的基础,它是替代烧结黏土砖的产品。砖的规格尺寸与普通实心黏土砖完全一致,为240mm×115mm×53mm,所以用蒸压灰砂砖可以直接代替实心黏土砖,是国家大力发展、应用的新型墙体材料。

图1-6 灰砂砖

(三)煤渣砖

煤渣砖是以煤渣为主要原料,掺入适量石灰、石膏,经混合、压制成型、蒸养或蒸压而成的实心砖,规格为240mm×115mm×53mm(长×宽×高),分为MU20、MU15、MU10、MU7.5四个强度等级。

(四)页岩砖

页岩砖是利用页岩和煤矸石为原料进行高温烧制的砖块,规格为240mm×115mm× 53mm,页岩砖一般为灰色砖,也有其他颜色的,标准要求的强度等级为MU30、MU25、MU20、MU15、MU10;有烧结页岩多孔砖、页岩空心砖、页岩砖、高保温模数砖、清水墙砖等类别。页岩砖具有强度高、保温、隔热、隔音等特点,在以页岩砖作为主要建材的砖混建筑施工中,页岩砖最大的优势就是与传统的黏土砖施工方法完全一样,是传统黏土实心砖的最佳替代品,如图1-7所示。

图1-7 页岩砖

砌筑砖砌体时,砖应提前1~2d浇水湿润,以免砖过多吸收砂浆中的水分而影响其粘结力,同时也可除去砖面上的粉末。

烧结多孔砖的含水率应控制在10%~15%;施工现场具体判断标准如图1-8所示,润湿程度可在现场通过横断面润湿痕迹来判断。灰砂砖、煤渣砖的含水率应控制在5%~8%。含水率是指水重与干砖重的比值百分数。

图1-8 砖湿水程度示意图

二、砂浆

(一)原材料要求

1.水泥

水泥砂浆采用的水泥,其强度等级不宜大于32.5级;水泥混合砂浆采用的水泥,其强度等级不宜大于42.5级。

水泥进场使用前,应分批对其强度、安定性进行复验。

当在使用过程中对水泥质量有怀疑或水泥出厂超过三个月(快硬硅酸盐水泥超过一个月)时,应复验试验,并按其结果使用。不同品种的水泥不得混合使用。

2.砂

宜采用中砂,但毛石砌体宜用粗砂。

砂的含泥量:对水泥砂浆和强度等级不小于M5的水泥混合砂浆,不应超过5%;对强度等级小于M5的水泥混合砂浆,不应超过10%。

3.水

拌制砂浆必须采用不含有害物质的水,水质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JGJ63—2006)的规定。

4.外掺料

为改善砌筑砂浆的和易性、节约水泥用量,常加入外掺料,砂浆中的外掺料包括石灰膏、黏土膏、电石膏、微沫剂和粉煤灰等。

采用混合砂浆时,应将生石灰熟化成石灰膏,并用滤网过滤,使其充分熟化,熟化时间不得少于7d;磨细生石灰粉的熟化时间不得少于2d。配制水泥石灰砂浆时,不得采用脱水硬化的石灰膏。

(1)粉煤灰。粉煤灰的品质等级为Ⅲ级,其加入量应根据砂浆的设计强度和使用要求确定,但砂浆中粉煤灰取代水泥率最大不超过40%。

(2)微沫剂。微沫剂能提高砂浆的和易性和保水性,还能提高砂浆的强度和耐久性,其掺量由试验来确定,一般为水泥用量的0.5/10000~1.0/10000(100%纯度的微沫剂)。水泥石灰砂浆中加入微沫剂时,石灰用量最多可减少一半。

(3)外加剂。凡在砂浆中掺入早强剂、缓凝剂防冻剂等,应经检验和试配符合要求后,方可使用。

(二)砂浆的性能

砌筑砂浆分为三类:水泥砂浆、混合砂浆和非水泥砂浆。水泥砂浆通常仅在要求高强度砂浆与砌体处于潮湿环境下时使用,混合砂浆是一般砌体中最常使用的砂浆类型,非水泥砂浆通常仅用于强度要求不高的砌体,如临时设施、简易建筑等。

砂浆的强度是以边长为70.7mm的立方体试块,在标准养护(温度20±5℃、正常湿度条件、室内不通风处)下,经过28d龄期后的平均抗压强度值,强度等级划分为M15、M10、M7.5.M5、M2.5、M1和M0.4七个等级。

砂浆应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保水性。砂浆的流动性是以稠度表示的,一般来说,对于干燥及吸水性强的块体,砂浆稠度应采用较大值;对于潮湿、密实、吸水性差的块体,砂浆稠度宜采用较小值。保水性差的砂浆,在运输过程中容易产生泌水和离析现象,从而降低其流动性,影响砌筑;砂浆的保水性测定值是以分层度来表示的,分层度不宜大于20mm。

(三)砂浆的拌制

砌筑砂浆应采用机械搅拌,搅拌机械包括活门卸料式、倾翻卸料式或立式砂浆搅拌机,其出料容量一般为200L。

自投料完算起,搅拌时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水泥砂浆和水泥混合砂浆不得少于2min;

水泥粉煤灰砂浆和掺用外加剂的砂浆不得少于3min;

掺用有机塑化剂的砂浆,应为3~5min。

(四)砂浆的使用

砂浆应随拌随用。水泥砂浆和水泥混合砂浆应分别在拌成后3h和4h内使用完毕;当施工期间最高气温超过30℃时,必须分别在拌成后2h和3h内使用完毕;对掺用缓凝剂的砂浆,其使用时间可根据具体情况延长。

三、垂直运输设施

垂直运输设施为在建筑施工中担负垂直运(输)送材料设备和人员上下的机械设备和设施,它是施工技术措施中不可缺的重要环节。随着高层、超高层建筑、高耸工程以及超深地下工程的飞速发展,对垂直运输设施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垂直运输技术已成为建筑施工中的重要的技术领域之一。

(一)井架

井架是施工中最简便的垂直运输设施,它稳定性好,运输量大,可以采用型钢或钢管加工成定型产品,也可以采用脚手架部件搭设,如图1-9所示。井架起重量一般为1~3t,提升高度一般在60m以内。

(二)龙门架

龙门架是由两组格构式立杆和横梁(天轮梁)组合而成的门式起重设备,在龙门架上装设滑轮导轨、吊盘(上料平台)、安全装置、起重索以及缆风绳等,即构成一个完整的垂直运输体系,如图1-10所示。龙门架构造简单,制作容易,用材少,装拆方便,龙门架的起重高度一般为15~30m,起重量为0.6~1.2t。

图1-9 井架

—井架;2—钢丝绳;3—缆风绳;4—滑轮;5—垫梁;6—吊盘;7—辅助吊臂

井架和龙门架安装和使用时应该注意下列事项:井架、龙门架必须立于可靠的地基和基座上,选择排水通畅之处,如地基土质不好,要加碎砖或碎石夯实,并做150mm后混凝土垫层,立柱底部应设底座和50mm×200mm垫木;井架、龙门架高度在12~15m以下时,设一道缆风绳,在15m以上时,则每增加5~10m增设一道;井架每道不少于4根,龙门架每道不少于6根;缆风绳宜用7~9mm的钢丝绳,与地面成45°夹角;井架杆件安装要准确,连接要牢固,垂直度偏差不得超过总高度的1/600;导轨垂直度及间距尺寸的偏差不得大于±10mm;在雷雨季节,当高度超过30m时,应装设避雷装置,没有装设避雷装置时,在雷雨天应暂停使用。

高层扣件钢管井架的附墙拉结做法,如图1-11所示。

(三)建筑施工电梯

建筑施工电梯可附着在外墙或其他建筑物结构上,随着建筑物主体结构施工而接高,如图1-12所示。其高度可达100m,可载运货物1.0~1.2t,或载人12~15人;一般不用于砖混结构房屋,只用于高层以及超高层的框架、框架-剪力墙等结构。

四、脚手架

脚手架是指施工现场为工人操作并解决垂直和水平运输而搭设的各种支架,用于外墙、内部砌筑装修或层高较高、无法直接施工的地方,也用于施工人员上下干活或外围安全网维护及高空安装构件等工作。

图1-10 龙门架的构造形式

1—滑轮;2—缆风绳;3—立柱;4—横梁;5—导轨;6—吊盘;7—钢丝绳

图1-11 井架的附墙拉结做法

每次脚手架的搭设高度一般以1.2m较为合适,称为“一步架高”,也称为砖墙的可砌高度。

图1-12 施工电梯

(一)脚手架的基本要求

(1)脚手架所使用的材料与加工质量必须符合规定要求,不得使用不合格品;

(2)脚手架应坚固、稳定;

(3)搭拆简单,搬运方便,能多次周转使用;

(4)认真处理好地基,确保地基具有足够大的承载力

(5)严格控制使用荷载,保证有较大的安全储备;

(6)要有可靠的安全防护措施。

(二)脚手架的分类

按使用材料可分为:木质脚手架、竹质脚手架、金属脚手架。

按构造形式可分为:多立杆式、框组式、吊式、挂式、挑式、爬升式以及用于楼层间操作的工具式脚手架;

按搭设位置可分为:外脚手架、里脚手架。

脚手架搭设高度的限值见表1-1。

表1-1 脚手架搭设高度的限值

注:(1)在架高20m以下采用双立杆,在架高30m以上采用部分卸载措施。

(2)架高50m以上采用分段全部卸载措施。

(3)采用挑、挂、吊型式或附着升降脚手架。

(三)外脚手架

外脚手架是沿建筑物或构筑物外墙周边搭设的一种脚手架,它既可以用于外墙砌筑,又可用于外墙面装修施工。

1.按脚手架的设置形式分类

(1)单排脚手架:只有一排立杆的脚手架,其横向平杆的另一端搁置在墙体结构上。

(2)双排脚手架:具有两排立杆的脚手架,如图1-13所示。

(3)多排脚手架:具有3排以上立杆的脚手架。

(4)满堂脚手架:按施工作业范围满设的、两个方向各有3排以上立杆的脚手架。

(5)满高脚手架:按墙体或施工作业最大高度、由地面起满高度设置的脚手架。

(6)交圈(周边)脚手架:沿建筑物或作业范围周边设置并相互交圈连接的脚手架。

(7)特形脚手架:具有特殊平面和空间造型的脚手架,如用于烟囱、水塔、冷却塔以及其他平面为圆形、环形、外方内圆形、多边形和上扩、上缩等特殊形式的建筑施工脚手架。

2.钢管扣件式多立杆脚手架

钢管扣件式多立杆脚手架主要由立杆、大横杆、小横杆、扫地杆、斜撑、脚手板等组成。钢管扣件式多立杆脚手架由钢管(φ48×3.5或φ51×3.0)和扣件组成,如图1-14所示。

扣件的基本形式有三种,如图1-15所示,分为直角扣件、回转扣件和对接扣件,直角扣件用于两根垂直交叉钢管的连接,旋转扣件用于两根任意角度交叉钢管的连接,对接扣件用于两根钢管对接连接。扣件与钢管的贴合面严格整形,保证与钢管扣紧时接触良好,扣件夹紧钢管时,开口处的最小距离应不小于5mm,扣件的活动部位应使其转动灵活,旋转扣件的两旋转面间隙要小于1mm。

图1-13 钢管扣件脚手架(双排脚手架)

1—立杆;2—大横杆;3—剪刀撑;4—作业层(脚手板);5—栏杆;6—小横杆;7—连墙杆;8—小横杆;9—立杆

图1-14 双排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各杆件位置

1—外立杆;2—内立杆;3—横向水平杆;4—纵向水平杆;5—栏杆;6—挡脚板;7—直角扣件;8—旋转扣件;9—连墙杆;10—横向斜撑;11—主立杆;12—副立杆;13—抛撑;14—剪刀撑;15—垫板;16—纵向扫地杆;17—横向扫地杆

图1-15 扣件

多立杆式外脚手架的一般构造要求见表1-2。

表1-2 多立杆式外脚手架的一般构造要求

续表

脚手板有钢脚手板、钢框镶板的钢木脚手板、竹木脚手板等,质量不宜大于30kg,性能符合使用要求。木脚手板使用厚度不小于50mm,宽度不小于200mm,两端用10~14号镀锌铁丝捆紧。竹木脚手板使用宽度不小于60mm的竹片和直径8~10mm、间距不大于600mm的拼接螺栓制作,螺栓直径与竹片上的孔径应配合紧密,螺栓必须紧固可靠。

1)基本构造

扣件式钢管脚手架的基本构造主要有单排架和双排架两种形式,如图1-13所示。单排脚手架只有一排立杆,小横杆的另一端搁置在墙上,其搭设高度不超过20m,一般只用于6层以下的建筑物。当高度超过25m时,称为高层外脚手架,高层外脚手架必须按双排搭设,且搭设高度不宜超过50m,当超过时,必须根据设计计算,分层搭设或分段卸载。

无论是单排脚手架还是双排脚手架,其构造组成均包括立杆、大/小横杆、支撑及连墙杆等杆件。

(1)立杆。立杆也称立柱、站杆,是平行于建筑物外立面并垂直于地面的杆件,是传递脚手架结构自重、施工荷载和风荷载的主要受力杆件。立杆的横距(单排脚手架为立杆到墙面的距离)为0.9~1.5m(高层架子不大于1.2m),纵距为1.4~2.0m,单立杆双排脚手架的搭设限高为50m;当需要搭设50m以上的脚手架时,其35m以下应采用双立杆,或自35m起采用分段卸载措施,且上部单立杆的高度应小于30m。立杆采用上单下双的高层脚手架,单、双立杆的连接构造方式如图1-16所示。

每极立杆均应设置底座,由标准底座面向上200mm处,设置纵横向扫地杆,用直角扣件与立杆相连接。立杆接头除顶层可以采用搭接外,其余各接头必须采用对接扣件连接。立杆的搭接、对接应符合以下要求:

立杆的搭接长度不小于1m,用不少于两个旋转扣件固定,端部扣件盖板的边沿至杆端距离不应小于100mm;立杆上的对接扣件应交错布置,两相邻立杆接头应尽量错开一步,其错开的垂直距离不应小于500mm;各拉头中心距主节点(立杆、大横杆、小横杆三者的交点)的距离不应大于步距的1/3。立杆的垂直度偏差不大于架高的1/300,并同时控制其绝对偏差;当架高≤20m时,立杆垂直度偏差≤50mm;当20m<架高≤50m时,立杆垂直度偏差≤75mm;当架高>50m时,立杆垂直度偏差≤100mm。

(2)大横杆。大横杆是平行于建筑物在纵向连接各杆件的通长水平杆,是承受并传递施工荷载给立杆的主要受力杆件,步距为1.5~1.8m。

大横杆要水平设置,长度不应小于2跨,大横杆与立杆要用直角扣件扣紧,且不能隔步设置或遗漏。两大横杆的接头必须采用对接扣件连接,接头位置距立杆轴心线的距离不宜大于跨度的1/3,同一步架中内外两根纵向水平杆的对接接头应尽量错开一跨,上下相邻两极纵向水平杆的对接接头也应尽量错开一跨,错开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500mm。

图1-16 单、双立杆连接构造方式

1—上单立杆;2—对接扣件;3—直角扣件;4—大横杆;5—旋转扣件;6—下双立杆

(3)小横杆。小横杆是垂直于建筑物,在横向连接脚手架内、外排立杆的水平杆件,是承受并传递施工荷载给立杆的主要受力杆件。

小横杆设置在立杆与大横杆的相交处,用直角扣件与大横杆扣紧,且应贴近立杆布置,小横杆到立杆轴心线的距离不应大于150mm;当为单排脚手架时,小横杆的一端与大横杆连接,另一端插入墙内的长度不小于180mm。

(4)支撑。为了保证脚手架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提高脚手架的承载力,必须设置支撑。支撑有剪刀撑(又称十字撑)和横向支撑(又称横向斜拉杆、之字撑)。剪刀撑设置在脚手架外侧面,与外墙面平行的十字交叉斜杆,可增强脚手架的纵向刚度;横向支撑设置在脚手架内、外排立杆之间的“之”字形的斜杆,可增强脚手架的横向刚度。

剪刀撑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35m以下的脚手架除在两端设置外,中间每隔12~15m设置一道;35m以上的脚手架沿脚手架两端和转角处起,每7~9根立杆设置一道,且每片架子不少于3道。剪刀撑应沿架高连续设置;在相邻两剪刀撑之间,每隔10~15m高加设一组长剪刀撑。

每道剪刀撑跨越立杆的根数宜为3~4根,与地面的倾斜角为45°~60°。

剪刀撑的连接除顶层可以采用搭接外,其余各接头必须采用对接扣件连接。搭接长度不小于1m,用不少于两个旋转扣件连接。

剪刀撑的斜杆应用旋转扣件固定在与之相交的杆件上。

横向支撑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字形、开口形双排脚手架的两端均必须设置横向支撑,中间每隔6跨设置一道。横向支撑的每道斜杆应在1~2步内,由底至顶呈“之”字形连续布置,两端用旋转扣件固定在立杆或小横杆上。

24m以下的封闭型双排脚手架可不设置横向支撑;24m以上,除两端应设置横向支撑外,中间应每隔6跨设置一道。

(5)连墙杆。连墙杆是连接脚手架与建筑物的部件,是脚手架中既要承受传递风荷载,又要防止脚手架在横向失稳或倾覆的重要受力部件。连墙杆根据传力性能、构造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刚性连墙杆和柔性连墙杆。通常采用刚性连墙杆,使脚手架与建筑物连接可靠,但当脚手架高度在24m以下时,可用柔性连墙杆(如用φ4mm镀锌钢丝或φ6mm钢筋),这种连接必须配有顶撑,顶在混凝土圈梁、柱等结构部位,以防止向内倾倒。24m以上的双排脚手架必须采用刚性连墙杆与墙体连接,如图1-17所示,刚性连墙杆的布置间距与脚手架的搭设高度有很大关系,当脚手架为双排脚手架且脚手架高度小于等于50m时,其垂直及水平距离均小于等于6m;当脚手架高度大于50m时,垂直距离小于等于4m,水平距离小于等于6m。

图1-17 刚性连墙杆构造

1—扣件;2—短钢管

2)脚手架搭设流程

在牢固的地基弹线、立杆定位→摆放扫地杆→竖立杆,并与扫地杆扣紧→安扫地小横杆,并与立杆和扫地杆扣紧→安第一步大横杆,并与各立杆扣紧→安第一步小横杆→安第二步大横杆→安第二步小横杆→加设临时斜撑杆,上端与第二步大横杆扣紧(装设与柱连接杆后拆除)→安第三、四步大横杆和小横杆→安二层与柱拉杆→接立杆→加设剪力撑→铺设脚手板,绑扎防护及档脚板、立挂安全网。

单、双排脚手架必须配合施工进度搭设,一次搭设高度不应超过相邻连墙件以上两步;如果超过相邻连墙件以上两步,无法设置连墙件,则应采取撑拉固定措施与建筑结构拉结。每搭完一步脚手架后,应按表1-2的规定校正步距、纵距、横距及立杆的垂直度。

(1)底座安放应符合下列规定:

底座、垫板均应准确地放在定位线上;

垫板宜采用长度不少于2跨、厚度不小于50mm、宽度不小于200mm的木垫板。

(2)立杆搭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相邻立杆的对接连接应符合规范的规定;

脚手架开始搭设立杆时,应每隔6跨设置一根抛撑,连墙件安装稳定后方可根据情况拆除;

当架体搭设至有连墙件的主节点时,在搭设完该处的立杆、纵向水平杆、横向水平杆后,应立即设置连墙件。

(3)脚手架纵向水平杆搭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脚手架纵向水平杆应随立杆按步搭设,并应采用直角扣件与立杆固定;

纵向水平杆的搭设应符合规范有关的规定;

在封闭型脚手架的同一步中,纵向水平杆应四周交圈设置,并应用直角扣件与内外角部立杆固定。

(4)脚手架横向水平杆搭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搭设横向水平杆应符合规范的构造规定;

双排脚手架横向水平杆的靠墙一端至墙装饰面的距离不应大于100mm;

单排脚手架的横向水平杆不应设置在下列部位:

①设计上不允许留脚手眼的部位;

过梁上与过梁两端成60°角的三角形范围内及过梁净跨度1/2的高度范围内;

③宽度小于1m的窗间墙;

④梁或梁垫下及其两侧各500mm的范围内;

⑤砖砌体的门窗洞口两侧200mm和转角处450mm的范围内,其他砌体的门窗洞口两侧300mm和转角处600mm的范围内;

⑥墙体厚度小于或等于180mm;

⑦独立或附墙砖柱,空斗砖墙、加气块墙等轻质墙体;

⑧砌筑砂浆强度等级小于或M2.5的砖墙。

脚手架纵向、横向扫地杆搭设应符合规范有关的规定。

(5)脚手架连墙件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连墙件的安装应随脚手架搭设同步进行,不得滞后安装;

当单、双排脚手架施工操作层高出相邻连墙件以上两步时,应采取确保脚手架稳定的临时拉结措施,直到上一层连墙件安装完毕后再根据情况拆除。

脚手架剪刀撑与双排脚手架横向斜撑应随立杆、纵向和横向水平杆等同步搭设,不得滞后安装。

(6)扣件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扣件规格必须与钢管外径相同;

螺栓拧紧扭力矩不应小于40N·m,且不应大于65N·m;

在主节点处固定横向水平杆、纵向水平杆、剪刀撑、横向斜撑等用的直角扣件、旋转扣件的中心点的相互距离不应大于150mm;

对接扣件开口应朝上或朝内;

各杆件端头伸出扣件盖板边缘长度不应小于100mm。

(7)作业层、斜道的栏杆和挡脚板的搭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栏杆和挡脚板均应搭设在外立杆的内侧;

上栏杆上皮高度应为1.2m;

挡脚板高度不应小于180mm;

中栏杆应居中设置。

(8)脚手板的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脚手板应铺满、铺稳,离墙面的距离不应大于150mm;

采用对接或搭接时,均应符合规范有关的规定,脚手板探头应用直径3.2mm镀锌钢丝固定在支承杆件上;

在拐角、斜道平台口处的脚手板,应用镀锌钢丝固定在横向水平杆上,防止滑动。

3)纵向水平杆、横向水平杆、脚手板

(1)纵向水平杆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纵向水平杆应设置在立杆内侧,单根杆长度不应小于3跨。

纵向水平杆接长应采用对接扣件连接或搭接,并应符合下列规定:两根相邻纵向水平杆的接头不应设置在同步或同跨内,不同步或不同跨两个相邻接头在水平方向错开的距离不应小于500mm,各接头中心至最近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纵距的1/3,如图1-18所示。

图1-18 纵向水平杆对接接头布置

1—立杆;2—纵向水平杆;3—横向水平杆

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m,应等间距设置3个旋转扣件固定,端部扣件盖板边缘至搭接纵向水平杆杆端的距离不应小于100mm,如图1-19所示。

当使用冲压钢脚手板、木脚手板、竹串片脚手板时,纵向水平杆应作为横向水平杆的支座,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立杆上;当使用竹笆脚手板时,纵向水平杆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横向水平杆上,并应等间距设置,间距不应大于400mm,如图1-20所示。

(2)横向水平杆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作业层上非主节点处的横向不平杆,宜根据支承脚手板的需要等间距设置,最大间距不应大于纵距的1/2。

当使用冲压钢脚手板、木脚手板、竹串片脚手板时,双排脚手架的横向水平杆两端均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纵向水平杆上;单排脚手架的横向水平杆的一端应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纵向水平杆上,另一端应插入墙内,插入长度不应小于180mm。

图1-19 杆件的搭接

图1-20 铺竹串片脚手板时纵向水平杆的构造

1—立杆;2—纵向水平杆;3—横向水平杆;4—竹笆脚手板;5—其他脚手板

当使用竹笆脚手板时,双排脚手架的横向水平杆两端,应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立杆上;单排脚手架的横向水平杆的一端,应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立杆上,另一端应插入墙内,插入长度亦不应小于180mm。

主节点处必须设置一根横向水平杆,用直角扣件扣接且严禁拆除。

(3)脚手板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作业层脚手板应铺满、铺稳、铺实。

冲压钢脚手板、木脚手板、竹串片脚手板等应设置在3根横向水平杆上。当脚手板长度小于2m时,可采用两根横向水平杆支承,但应将脚手板两端与其可靠固定,严防倾翻。脚手板的铺设应采用对接平铺或搭接铺设。脚手板对接平铺时,接头处必须设两根横向水平杆,脚手板外伸长应取130~150mm,两块脚手板外伸长度的和不应大于300mm (图1-21(a));脚手板搭接铺设时,接头必须支在横向水平杆上,搭接长度不应小于200mm,其伸出横向水平杆的长度不应小于100mm(图1-21(b))。

图1-21 脚手板对接、搭接构造

竹木脚手板应按其主竹筋垂直于纵向水平杆方向铺设,且采用对接平铺,四个角应用直径不小于1.2mm的镀锌钢丝固定在纵向水平杆上。

作业层端部脚手板探头长度应取150mm,其板的两端均应固定于支承杆件上。

4)立杆

(1)每根立杆底部应设置底座或垫板。

(2)脚手架必须设置纵、横向扫地杆。纵向扫地杆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距底座上皮不大于200mm处的立杆上,横向扫地杆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紧靠纵向扫地杆下方的立杆上。

(3)脚手架立杆基础不在同一高度上时,必须将高处的纵向扫地杆向低处延长两跨与立杆固定,高低差不应大于1m。靠边坡上方的立杆轴线到边坡的距离不应小于500mm,如图1-22所示。

图1-22 纵、横向扫地杆构造

1—横向扫地杆;2—纵向扫地杆

(4)单、双排脚手架底层步距均不应大于2m。

(5)单排、双排与满堂脚手架立杆接长除顶层顶步外,其余各层各步接头必须采用对接扣件连接。

(6)脚手架立杆对接、搭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当立杆采用对接接长时,立杆的对接扣件应交错布置,两根相邻立杆的接头不应设置在同步内,同步内隔一根立杆的2个相隔接头在高度方向错开的距离不宜小于500mm;各接头中心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步距的1/3。

当立杆采用搭接接长时,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m,并应采用不少于2个旋转和扣件固定。端部扣件盖板的边缘至杆端距离不应小于100mm。

(7)脚手架立杆顶端栏杆宜高出女儿墙上端1m,宜高出檐口上端1.5m。

5)连墙件

(1)连墙件设置的位置、数量应按专项施工方案确定。

(2)脚手架连墙件数量的设置除应满足规范的计算要求外,还应符合相关的规定。

(3)连墙件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应靠近主节点设置,偏离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300mm;

应从底层第一步纵向水平杆处开始设置,当该处设置有困难时,应采用其他可靠措施固定;

应优先采用菱形布置,或采用方形、矩形布置。

(4)开口型脚手架的两端必须设置连墙件,连墙件的垂直间距不应大于建筑物的层高,并不应大于4m。

(5)连墙件中的连墙杆应呈水平设置,当不能水平设置时,应向脚手架一端下斜连接。

(6)连墙件必须采用可承受拉力和压力的构造。对高度24m以上的双排脚手架,应采用刚性连墙件与建筑物连接。

(7)当脚手架下部暂不能设连墙件时,应采取防倾覆措施。当搭设抛撑时,抛撑应采用通长杆件,并用旋转扣件固定在脚手架上,与地面的倾角应在45°到60°之间;连接点中心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300mm。抛撑应在连墙件搭设后方可拆除。

(8)架高超过40m且有风涡流作用时,应采取抗上升翻流作用的连墙措施。

6)剪刀撑与横向斜撑

(1)双排脚手架应设剪刀撑与横向斜撑,单排脚手架应设剪刀撑。

(2)单、双排脚手架剪刀撑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每道剪刀撑跨越立杆的根数宜按相关的规定确定,每道剪刀撑宽度不应小于4跨,且不应小于6m,斜杆与地面的倾角宜在45°至60°之间;

剪刀撑斜杆的接长应采用搭接或对接,搭接应符合规范相关的规定;

剪刀撑斜杆应用旋转扣件固定在与之相交的横向水平杆的伸出端或立杆上,旋转扣件中心线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150mm。

(3)高度在24m及以上的双排脚手架应在外侧立面连续设置剪刀撑;高度在24m以下的单、双排脚手架,均必须在外侧立面两端、转角及中间间隔不超过15m的立面上各设置一道剪刀撑,并应由底至顶连续设置,如图1-23所示。

(4)双排脚手架横向斜撑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横向斜撑应在同一节间,由底至顶层呈“之”字形连续布置,斜撑的固定应符合规范的相关规定;

图1-23 高度24m以下剪刀撑布置

高度在24m以下的封闭型双排脚手架可不设横向斜撑;高度在24m以上的封闭型脚手架,除拐角应设置横向斜撑外,中间应每隔6跨设置一道。

(5)开口型双排脚手架的两端均必须设置横向斜撑。

7)安全网挂设要求

安全网应挂设严密,用塑料蔑绑扎牢固,不得漏眼绑扎,两网连接处应绑在同一杆件上。安全网要挂设在棚架内侧。

脚手架与施工层之间要按验收标准设置封闭平网,防止杂物下跌。

8)脚手架检查与验收

脚手架及其地基基础应在下列阶段进行检查与验收:

(1)基础完工后及脚手架搭设前;

(2)作业层上施加荷载前;

(3)每搭设完6~8m高度后;

(4)达到设计高度后;

(5)遇有六级强风及以上风或大雨后,冻结地区解冻后;

(6)停用超过一个月。

脚手架使用中,应定期检查下列要求内容:

杆件的设置和连接,连墙件、支撑、门洞桁架等的构造应符合规范和专项施工方案的要求;

地基应无积水,底座应无松动,立杆应无悬空;

件螺栓应无松动;

高度在24m以上的双排、满堂脚手架,其立杆的沉降与垂直度的偏差应符合规范的规定;

高度在20m以上的满堂支撑架,其立杆的沉降与垂直度的偏差应符合规范的规定,安全防护措施应符合规范要求;

应无超载使用。

9)脚手架的拆除

脚手架拆除应按专项方案施工,拆除前应做好下列准备工作:

应全面检查脚手架的扣件连接、连墙件、支撑体系等是否符合构造要求。

应根据检查结果补充完善脚手架专项方案中的拆除顺序和措施,经审批后方可实施。

拆除前应对施工人员进行交底。

应清除脚手架上杂物及地面障碍物。

单、双排脚手架拆除作业必须由上而下逐层进行,严禁上下同时作业;连墙件必须随脚手架逐层拆除,严禁先将连墙件整层或数层拆除后再拆脚手架;分段拆除高差大于两步时,应增设连墙件加固。

当脚手架拆至下部最后一根长立杆的高度(约6.5m)时,应先在适当位置搭设临时抛撑加固后,再拆除连墙件。当单、双排脚手架采取分段、分立面拆除时,对不拆除的脚手架两端,应先按规范的有关规定设置连墙件和横向斜撑加固。

架体拆除作业应设专人指挥,当有多人同时操作时,应明确分工、统一行动,且应具有足够的操作面。

卸料时,各构配件严禁抛掷至地面。

运至地面的构配件应按规范的规定及时检查、整修与保养,并应按品种、规格分别存放。

3.钢管碗扣式多立杆脚手架

钢管碗扣式多立杆脚手架立杆与水平杆靠特制的碗扣接头连接,碗扣分上碗扣和下碗扣,下碗扣焊在钢管上,上碗扣对应地套在钢管上,其销槽对准焊在钢管上的限位销即能上下滑动,如图1-24所示。

图1-24 碗扣接头构造

1—立杆;2—上碗扣;3—限位销;4—横杆接头;5—横杆;6—下碗扣

承力结构:作业层、横向构架和纵向构架三部分。

支撑体系:纵向支撑、横向支撑、水平支撑、抛杆和连墙杆等。

搭设要求:

(1)脚手架地基应平整夯实;脚手架的钢立柱不能直接立于土地面上,应加设底座和垫板(或垫木),垫板(或垫木)厚度不小于50mm;应有可靠的排水措施,防止积水浸泡地基。

(2)节点的连接可靠。其中扣件的拧紧程度应控制在扭力矩达到40~60N·m;碗扣应盖扣牢固(将上碗扣拧紧),如图1-25所示;8号钢丝十字交叉扎点应拧1.5~2圈后箍紧,不得有明显扭伤,且钢丝在扎点外露的长度应大于等于80mm。

图1-25 碗扣接头

(3)脚手架处于顶层连墙点之上的自由高度不得大于6m。当作业层高出其下连墙件2步或4m以上且其上尚无连墙件时,应采取适当的临时撑拉措施。(www.daowen.com)

脚手板或其他作业层铺板的铺设应符合以下规定:

(1)脚手板或其他铺板应铺平铺稳,必要时应予绑扎固定。

(2)脚手板采用对接平铺时,在对接处,与其下两侧支承横杆的距离应控制在100~200mm;采用挂扣式定型脚手板时,其两端挂扣必须可靠地接触支承横杆,并与其扣紧。

(3)脚手板采用搭设铺放时,其搭接长度不得小于200mm,且应在搭接段的中部设有支承横杆。铺板严禁出现端头超出支承横杆250mm以上未做固定的探头板。

4.门式钢管脚手架

门式钢管脚手架由门架及配件组成。门式钢管脚手架结构设计合理,受力性能好,承载能力高,施工拆装方便,安全可靠,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脚手架。

1)材料要求

门架及配件除有特殊要求外,门架的立杆、横杆和水平杆的钢管规格为φ42mm× 2.5mm,其他杆件的钢管规格为φ(22~26)mm×(1.5~2.6)mm,门架宽度为1219mm,高度为1900mm和1700mm两种,可调底座、可调托座的螺杆采用圆钢。

2)基本组合单元(图1-26)

门式钢管脚手架由门架、交叉支撑、连接棒、挂扣式脚手板或水平架、锁臂等构成基本组合单元,将基本组合单元互相连接起来并增设梯形架、栏杆等部件,即构成整体脚手架,如图1-27所示。门式脚手架的搭设高度要求:当施工荷载标准值在3.0~5.0k N/m2时,应小于等于45m;当施工荷载标准值小于等于3.0k N/m2时,应小于等于60m。

图1-26 门式脚手架的组合单元

1—门架;2—平板;3—螺旋基座;4—剪刀撑;5—连墙杆;6—水平梁架;7—锁臂

图1-27 门式外脚手架

1—梯子;2—脚手板;3—栏杆

3)搭设与拆除

(1)搭设。搭设门式脚手架的场地应平整、坚实、排水良好。不同规格的门架由于尺寸高度不同,不得混用。其搭设顺序为:在牢固的地基弹线、立杆定位→铺放垫木(垫板)→拉线、放底座→装立门架→装剪刀撑→装水平横梁(或脚手板)→装梯子→装连墙杆→重复以上步骤,逐层向上安装→装加强整体强度的长剪刀撑→装设顶部栏杆。

门式脚手架较其他脚手架的搭设要求高,其首层架的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2mm,水平度偏差不应大于5mm,上下门架立杆应在同一轴线上,以使门架传力均匀、明确,如果产生偏差,偏差不大于2mm。门架底部用扫地杆直接固定,顶部要用水平拉杆连接,门架之间必须设置剪刀撑和水平梁架(或脚手板),其间连接应可靠,以确保脚手架整体刚度。

(2)拆除。拆除脚手架时,应自上而下进行,部件拆除的顺序与安装相反,不允许将拆除的部件从高空抛下,而应将拆下的部件收集分类后,用垂直吊运机具运至地面,集中堆放保管。

(四)里脚手架

里脚手架是搭设在建筑物内部,用于砌墙、抹灰以及市内装饰工程等用的脚手架,这类脚手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随楼层升高上移,装拆频繁,因此要求其轻便灵活,便于拆装。

1.折叠式里脚手架(图1-28)

图1-28 角钢折叠式里脚手架

1—支柱;2—横楞;3—拉钩;4—铰链

折叠式里脚手架是室内砌筑和装饰最常用的一种脚手架。根据制作材料不同,可分为角钢折叠式、钢管折叠式和钢筋折叠式三种。这类脚手架的架设间距为:砌筑时不超过1.8m,粉刷时不超过2.2m。架设步距为:角钢折叠式可搭设两步(其余两种只可搭设一步),第一步为1m,第二步为1.65m。

2.支柱式里脚手架

支柱式里脚手架由若干个支柱及横杆组成,上铺脚手板,适用于砌筑墙体和室内粉刷。其搭设间距为:砌筑时不超过2.0m,粉刷时不超过2.5m。按其构造形式不同,有套管式、承插式、伞脚折叠式,如图1-29所示。

五、砖砌体施工

(一)砖基础

砖基础的下部为大放脚,上部为基础墙。

大放脚有等高式和间隔式两种。等高式大放脚是每砌两皮砖,两边各收进1/4砖长(60mm);间隔式大放脚是每砌两皮砖及一皮砖,轮流两边各收进1/4砖长(60mm),最下面应为两皮砖,如图1-30所示。

砖基础大放脚一般采用“一顺一丁”砌筑形式,即一皮顺砖与一皮丁砖相间,上下皮垂直灰缝相互错开60mm。砖基础应用水泥砂浆砌筑。

图1-29 套管式支柱

1—支脚;2—立管;3—套管;4—销孔

图1-30 砖基础大放脚形式

在砖基础的转角处、交接处,为了错缝,需要加砌配砖(3/4砖、半砖或1/4砖)。

砖基础的水平灰缝厚度和垂直灰缝宽度宜为10mm。水平灰缝的砂浆饱满度不得小于80%。

砖基础底标高不同时,应从低处砌起,并应由高处向低处搭砌;当设计无要求时,搭砌长度不应小于砖基础大放脚的高度。

砖基础的转角处和交接处应同时砌筑;当不能同时砌筑时,应留置斜槎。

基础墙的防潮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宜用1∶2水泥砂浆加适量防水剂铺设,其厚度宜为20mm。防潮层位置宜在室内地面标高以下一皮砖处,即通常在-0.06m标高处设置,且至少高于室外地坪150mm,以防雨水溅湿墙身。

图1-31所示是底宽为2砖半等高式砖基础大放脚转角处分皮砌法。

砖基础施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基础防潮层的施工;

图1-31 大放脚转角处分皮砌法

1—第一皮;2—第二皮;3—第三皮;4—第四皮;5—第五皮;6—第六皮;7—第七皮;8—第八皮

(2)砖基础大放脚一般采用一顺一丁的砌筑形式;

(3)为保证基础砌好后能在同一水平面上,必须在垫层转角处及高低踏步处预先设置基础皮数杆;

(4)砌砖时,应按皮数杆先砌几皮转角与交接处的砖,并在其间拉准线,再砌中间部分;穿过基础的管道上部应预留沉降空隙;

(5)在砖基础的转角处、交接处,为了错缝,应加砌配砖(3/4砖、半砖或1/4砖);

(6)砌完基础后,两侧应同时回填土,并分层夯实,以防止不对称回填导致基础侧移,发生质量事故。

(二)砖墙

1.组砌方式

砖墙根据其厚度不同,可采用全顺、两平一侧、全丁、一顺一丁、梅花丁或三顺一丁的砌筑形式,如图1-32所示。

图1-32 砖墙砌筑形式

全顺:各皮砖均顺砌,上下皮垂直灰缝相互错开半砖长(120mm),适合砌半砖厚(115mm)墙,俗称12墙。

两平一侧:两皮顺砖与一皮侧砖相间,上下皮垂直灰缝相互错开1/4砖长(60mm)以上,适合砌3/4砖厚(178mm)墙,俗称18墙。

全丁:各皮砖均丁砌,上下皮垂直灰缝相互错开1/4砖长,适合砌一砖厚(240mm)墙,俗称24墙或者一砖墙。

一顺一丁:一皮顺砖与一皮丁砖相间,上下皮垂直灰缝相互错开1/4砖长,适合砌一砖及一砖以上厚墙。

梅花丁:同皮中顺砖与丁砖相间,丁砖的上下均为顺砖,并位于顺砖中间,上下皮垂直灰缝相互错开1/4砖长,适合砌一砖厚墙。

正顺一丁:三皮顺砖与一皮丁砖相间,顺砖与顺砖上下皮垂直灰缝相互错开1/2砖长,顺砖与丁砖上下皮垂直灰缝相互错开1/4砖长,适合砌一砖及一砖以上厚墙。

2.构造要求

一砖厚承重墙的每层墙的最上一皮砖、砖墙的阶台水平面及挑出层,应整砖丁砌。在砖墙的转角处、交接处,为了错缝,需要加砌配砖。

图1-33所示是一砖厚墙一顺一丁转角处分皮砌法,配砖为3/4砖,位于墙外角。

图1-33 一砖厚墙一顺一丁转角处分皮砌法

图1-34所示是一砖厚墙一顺一丁交接处分皮砌法,配砖为3/4砖,位于墙交接处外面,仅在丁砌层设置。

砖墙的水平灰缝厚度和垂直灰缝宽度宜为10mm,但不应小于8mm,也不应大于12mm。

砖墙的水平灰缝砂浆饱满度不得小于80%;垂直灰缝宜采用挤浆或加浆方法,不得出现透明缝、瞎缝和假缝。

在墙上留置临时施工洞口,其侧边离交接处墙面不应小于500mm,洞口净宽度不应超过1m。临时施工洞口应做好补砌。

施工脚手眼补砌时,灰缝应填满砂浆,不得用干砖填塞。

设计要求的洞口、管道、沟槽应于砌筑时正确留出或预埋,未经设计同意,不得打凿墙体和在墙体上开凿水平沟槽;宽度超过300mm的洞口上部,应设置过梁。

砖墙每日砌筑高度不得超过1.8m,如图1-35所示。

图1-34 一砖厚墙一顺一丁交接处分皮砌法

图1-35 施工现场

砖墙工作段的分段位置宜设在变形缝、构造柱或门窗洞口处;相邻工作段的砌筑高度不得超过一个楼层高度,也不宜大于4m。

3.砖柱

砖柱应选用整砖砌筑。

砖柱断面宜为方形或矩形,最小断面尺寸为240mm×365mm。

砖柱砌筑应保证砖柱外表面上下皮垂直灰缝相互错开1/4砖长,砖柱内部少通缝,为了错缝,需要加砌配砖,不得采用包心砌法。

图1-36所示是几种断面的砖柱分皮砌法。

砖柱的水平灰缝厚度和垂直灰缝宽度宜为10mm,但不应小于8mm,也不应大于12mm。

砖柱水平灰缝的砂浆饱满度不得小于80%。

对成排同断面砖柱,宜先砌成那两端的砖柱,以此为准,拉准线砌中间部分砖柱,这样可保证各砖柱皮数相同,水平灰缝厚度相同。

砖柱中不得留脚手眼。

砖柱每日砌筑高度不得超过1.8m。

4.砖垛

砖垛应与所附砖墙同时砌起。

图1-36 不同断面砖柱分皮砌法

1—第一皮砖;2—第二皮砖;3—第三皮砖;4—第四皮砖

砖垛最小断面尺寸为120mm×240mm。

砖垛应隔皮与砖墙搭砌,搭砌长度应不小于1/4砖长。砖垛外表面上下皮垂直灰缝应相互错开1/2砖长,砖垛内部应尽量少通缝,为了错缝,需要加砌配砖。

图1-37所示是一砖半厚墙附120mm×490mm砖垛和附240mm×365mm砖垛的分皮砌法。

图1-37 砖垛分皮砌法

5.多孔砖墙

砌筑清水墙的多孔砖,应边角整齐、色泽均匀。

在常温状态下,多孔砖应提前1~2d浇水湿润,砌筑时,砖的含水率宜控制在10%~15%。

对抗震设防地区的多孔砖墙,应采用“三一”砌砖法砌筑;对非抗震设防地区的多孔砖墙,可采用铺浆法砌筑,铺浆长度不得超过750mm;当施工期间最高气温高于30℃时,铺浆长度不得超过500mm。

方形多孔砖一般采用全顺砌法,多孔砖中,手抓孔应平行于墙面,上下皮垂直灰缝相互错开半砖长。

矩形多孔砖宜采用一顺一丁或梅花丁的砌筑形式,上下皮垂直灰缝相互错开1/4砖长,如图1-38所示。

图1-38 多孔砖墙砌筑形式

在方形多孔砖墙的转角处,应加砌配砖(半砖),配砖位于砖墙外角,如图1-39所示。

图1-39 方形多孔砖墙转角砌法

1—半砖

在方形多孔砖的交接处,应隔皮加砌配砖(半砖),配砖位于砖墙交接处外侧,如图1-40所示。

图1-40 方形多孔砖墙交接处砌法

1—半砖

矩形多孔砖墙的转角处和交接处砌法同烧结普通砖墙转角处和交接处的相应砌法。

多孔砖墙的灰缝应横平竖直,水平灰缝厚度和垂直灰缝宽度宜为10mm,但不应小于8mm,也不应大于12mm。

多孔砖墙灰缝砂浆应饱满,水平灰缝的砂浆饱满度不得低于80%,垂直灰缝宜采用加浆填灌方法,使其砂浆饱满。

除设置构造柱的部位外,多孔砖墙的转角处和交接处应同时砌筑,对不能同时砌筑又必须留置的临时间断处,应砌成斜槎,如图1-41所示。

图1-41 多孔砖墙留置斜槎

施工中,需在多孔砖墙中留设临时洞口,其侧边离交接处的墙面不应小于0.5m;洞口顶部宜设置钢筋砖过梁或钢筋混凝土过梁。

多孔砖墙中留设脚手眼的规定同烧结普通砖墙中留设脚手眼的规定相同。

多孔砖墙每日砌筑高度不得超过1.8m,雨天施工时不宜超过1.2m。

6.空心砖墙

砌筑空心砖墙时,砖应提前1~2d浇水湿润。砌筑时,砖的含水率宜为10%~15%。

空心砖墙应侧砌,其孔洞呈水平方向,上下皮垂直灰缝相互错开1/2砖长。空心砖墙底部宜砌3皮烧结普通砖,如图1-42所示。

在空心砖墙与烧结普通砖交接处,应以普通砖墙引出不小于240mm长与空心砖墙相接,并与隔2皮空心砖高在交接处的水平灰缝中设置2φ6钢筋作为拉结筋,拉结钢筋在空心砖墙中的长度不小于空心砖长加240mm,如图1-43所示。

在空心砖墙的转角处,应用烧结普通砖砌筑,砌筑长度角边不小于240mm。

空心砖墙砌筑不得留置斜槎或直槎,中途停歇时,应将墙顶砌平。在转角处、交接处,空心砖与普通砖应同时砌起。

空心砖墙中不得留置脚手眼,不得对空心砖进行砍凿。

(三)硅砌体主体的施工

1.硅墙砌筑

砖墙的砌筑一般有抄平、放线、摆砖、立皮数杆、盘角、挂线、砌筑、勾缝、清理等工序。

图1-42 空心砖墙

1—空心砖;2—普通砖

图1-43 空心砖墙与普通砖墙交接

抄平、放线:砌墙前,先在基础防潮层或楼面上定出各层标高,并用水泥砂浆或C10细石混凝土找平,然后根据龙门板上标志的轴线弹出墙身轴线、边线及门窗洞口位置。二楼以上墙的轴线可以用经纬仪或垂球将轴线引测上去。

摆砖:又称摆脚,如图1-44所示,是指在放线的基面上按选定的组砌方式用干砖试摆,目的是为了校对所放出的墨线在门窗洞口、附墙垛等处是否符合砖的模数,以尽可能减少砍砖,并使砌体灰缝均匀、组砌得当。一般在房屋外纵墙方向摆顺砖,在山墙方向摆丁砖,摆砖由一个大角摆到另一个大角,砖与砖留10mm缝隙。

图1-44 洞口摆砖计算

立皮数杆:皮数杆是指在其上画有每皮砖和灰缝厚度以及门窗洞口、过梁、楼板等高度位置的一种木制标杆,如图1-45所示。砌筑时,用来控制墙体竖向尺寸及各部位构件的竖向标高,并保证灰缝厚度的均匀性。

图1-45 皮数杆示意图

皮数杆一般设置在房屋地四大角以及纵横墙的交接处,当墙面过长时,应每隔10~15m立一根。皮数杆需用水平仪统一竖立,使皮数杆上的±0.000吻合,以后就可以向上接皮数杆。

盘角、挂线:墙角是控制墙面横平竖直的主要依据,所以,一般砌筑时应先砌墙角,墙角砖层高度必须与皮数杆相符合,如图1-46、图1-47所示,做到“三皮一吊,五皮一靠”。墙角必须双向垂直。

墙角砌好后,即可挂小线,作为砌筑中间墙体的依据,以保证墙平整,一般一砖墙、一砖半墙可用单面挂线,一砖半墙以上则应用双面挂线。

砌筑、勾缝:砌筑操作方法各地不一,但应保证砌筑质量要求。通常采用“三一”砌砖法,即一块砖、一铲灰、一揉压,并随手将挤出的砂浆刮去的砌筑方法。这种砌法的优点是灰缝容易饱满、粘结力好、墙面整洁。当采用铺浆法砌筑时,铺浆长度不得超过750mm;当施工期间气温超过30℃时,铺浆长度不得超过500mm。

图1-46 立皮数、盘角、挂线杆示意图

图1-47 盘角

勾缝是砌清水墙的最后一道工序,可以用砂浆随砌随勾缝,叫做原浆勾缝;也可砌完墙后再用1∶1.5水泥砂浆或加色砂浆勾缝,称为加浆勾缝。勾缝具有保护墙面和增加墙面美观的作用,为了确保勾缝质量,勾缝前应清除墙面粘结的砂浆和杂物,并洒水润湿,在砌完墙后,应画出1cm的灰槽,灰缝可勾成凹、平、斜或凸等形状。勾缝完后,应清扫墙面。

清理:清除砌筑部位处所残存的砂浆、杂物等。

2.楼层标高的控制

多层建筑物施工中,要由下层梯板向上层传递标高,以便使楼板、门窗口、室内装修等工程的标高符合设计要求。标高传递一般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

(1)利用皮数杆传递高程。在皮数杆上自±0起,门窗口、过梁、楼板等构件的标高都已标明。一层楼砌好后,则从一层皮数杆起,一层一层往上接,如图1-48所示。

(2)利用钢尺直接丈量。当标高精度要求较高时,可用钢尺沿某一墙角自±0或某一整数高度起,如+500mm,即50线(图1-49)向上直接丈量,把标高传递上去,然后根据由下面传递上来的高程立皮数杆,作为该层墙身砌筑和安装门窗、过梁及室内装修、地坪抹灰时掌握标高的依据。

图1-48 皮数杆传递高程示意图

利用吊钢尺法。在楼梯间吊上钢尺,用水准仪读数,把下层标高传到上层。

图1-49 弹标高控制线(50线)示意图

3.施工洞口的留设

在墙上留置临时施工洞口,洞口侧边距丁字相交的墙面不小于500mm,洞口净宽度不应超过1m,而且洞顶宜设置过梁。对设计规定的设备管道、沟槽、脚手眼和预埋件,应在砌筑墙体时预留和预埋,不得事后随意打凿墙体。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的地区建筑物的临时施工洞口位置,应会同设计单位确定。临时施工洞口应做好补砌。

4.减少不均匀的沉降

房屋相邻高差较大时,应先建高层部分;分段施工时,砌体相邻施工段的高差,不得超过一个楼层,也不得大于4m;现场施工时,砖墙每天砌筑的高度不宜超过1.8m;雨天施工时,每天砌筑高度不宜超过1.2m。

5.构造柱施工

墙体与构造柱连接初应砌成马牙槎,马牙槎的高度不宜超过300mm,沿墙高每500mm设置2φ6水平拉结钢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m,如图1-50、图1-51所示。构造柱和砖组合墙的施工程序应为先砌墙,后浇混凝土构造柱。构造柱施工程序为:绑扎钢筋,砌砖墙,支模板,浇混凝土,拆模。

图1-50 构造柱拉结筋布置及马牙槎施工

图1-51 构造柱施工

表1-3 构造柱尺寸允许偏差

注:来源于《民用多层砖房抗震构造》(03ZG002)。

构造柱模板安装时,砖砌体结构构造柱一般采用与墙厚的尺寸,这里以墙厚240mm为例,介绍构造柱模板的施工。一般情况下,砖混结构房屋构造柱主要有(图1-52):L形、T字形、十字形、一字形等,由于构造柱是先砌墙,后浇混凝土,因此砌墙部位就不需要安装模板(马牙槎部位需要)。

图1-52 构造柱形式

6.圈梁施工

砌体结构房屋中,在砌体内沿水平方向设置封闭的钢筋混凝土梁,可以提高房屋空间刚度,增加建筑物的整体性,提高砖石砌体的抗剪、抗拉强度,防止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地震或其他较大振动荷载对房屋造成的破坏。在房屋的基础上部的连续的钢筋混凝土梁叫做基础圈梁,也叫做地圈梁(DQL);而在墙体上部的紧挨楼板的钢筋混凝土梁叫做上圈梁。

构造柱和圈梁是砖混结构房屋主要的构造措施。

在构造柱与圈梁连接处,构造柱纵筋应穿过圈梁,并置于圈梁纵筋以内,当构造柱与圈梁边缘对齐时,应将圈梁纵向钢筋放置在最外侧,构造柱纵筋从圈梁最外侧纵向钢筋内侧通过,以保证构造柱上下贯通。

圈梁模板安装的流程是:弹线、找平→安装梁底托木→安装侧楞侧模→安装搭头木。根据工地施工的实际,可以加装对拉螺栓,如图1-53所示。

(四)楼板施工

砖混结构房屋的楼板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预应力空心楼板施工,这种楼板是采用在预制场预制的先张法生产的预应力空心板,在圈梁施工完毕并经检查合格后进行安装的一种楼板,这种形式的楼板整体性较差,但施工速度较快。为了提高这种楼板的整体性,可以在板与板之间加钢筋板带,有一定的效果。另一种是现浇的钢筋混凝土楼板,这种楼板整体性好、刚度大,特别是汶川地震以后,砖混结构的楼板多采用这种形式,是当前应用得最广的一种楼板形式。

图1-53 圈梁模板图

1—横楞(搭头木);2—圈梁侧楞;3—对拉螺栓;4—PVC套管;5—侧模板;6—螺栓垫片

1.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施工

这里主要介绍现浇混凝土楼板的模板、钢筋、混凝土施工。

1)楼板模板施工

楼板模板的支设方法有以下几种:

(1)采用脚手钢管搭设排架铺设楼板模板。常采用的支模方法是:用φ48×3.5脚手钢管搭设排架,在排架上铺放50×100方木,间距为400mm左右,作为面板的搁栅(楞木),在其上铺设胶合板面板,如图1-54所示。

(2)采用木顶撑支设楼板模板。楼板模板铺设在搁栅上。搁栅两头搁置在托木上,搁栅一般用断面50mm×100mm的方木,间距为400~500mm。当搁栅跨度较大时,应在搁栅下面再铺设通长的牵杠,以减小搁栅的跨度。牵杠撑的断面要求与顶撑立柱一样,下面需垫木楔及垫板。一般用(50~75)mm×150mm的方木。楼板模板应垂直于搁栅方向铺钉。

楼板模板安装时,先在次梁模板的两侧板外侧弹水平线,水平线的标高应为楼板底标高减去楼板模板厚度及搁栅高度,然后按水平线钉上托木,托木上口与水平线相齐,再把靠梁模旁的搁栅先摆上,等分搁栅间距,摆中间部分的搁栅。最后在搁栅上铺钉楼板模板。为了便于拆模,只在模板端部或接头处钉牢,中间尽量少钉。如中间设有牵杠撑及牵杠,则应在搁栅摆放前先将牵杠撑立起,将牵杠铺平。

图1-54 钢管排架模板支撑

1—立杆;2—扫地杆;3—横杆(纵横方向);4—夹板模板;5—横楞(木方50mm×100mm或60mm×90mm)

2)梁板模板安装要点

(1)支模前,应先在柱或墙上找好梁中心线和标高。

(2)在柱模板的槽口下面钉上托板木,对准中心线,铺设梁底模板。

(3)梁模板必须侧板包底板,板边弹线刨直。主梁与次梁的接合处,在主梁侧板上正确锯好次梁的槽口,画好中心线。

(4)梁底支柱的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如设计无要求,一般当梁高在500mm以内时,间距为1.2m,梁高为500~1000mm时,间距为1.0m,梁高在1000mm以上时,间距为0.7~0.8m。支柱之间应设拉杆,离地0.5m设一道,以上每隔2m设一道。支柱下均垫楔子(校正高低后钉固)和通长垫板((0.5~0.75)mm×200mm)。若用工具式钢管支柱,也要设水平杆及斜拉杆。梁模支柱的设置应按计算确定,一般采用双支柱时,间距以0.6~1.0m为宜。

(5)梁侧板吊直拉平后,在柱模预留梁槽口的两侧钉上夹口木条,在侧模上口钉上控制梁宽的小木条,在支柱帽上钉斜撑固定侧板,斜撑角度为45°,当梁高超过800mm时,在侧板中加钉通长横木带,两侧横木带应用铅丝或螺栓拉紧加固。

(6)梁较高时,可先安装一面侧板,等钢筋绑扎好后再装另一面侧板。

(7)根据设计标高,在梁侧板上固定水平大横楞,再在上面搁置平台栏栅,一般可以50mm×100mm方木立放,间距0.5m,下面用支柱支撑,拉结条牵牢。板跨超过2m时,下面加设大横楞和支柱。

(8)平台栏栅找平后,在上面铺钉木板,铺木板时,只将两端及接头钉牢,中间少钉或不钉,以利拆模。如采用定型模板,则需按其规格距离铺设栏栅,当一块定型模板不够时,可用木板镶满。

3)模板安装注意事项

(1)合理地选择模板安装顺序。一般情况下,模板是自下而上安装的,在安装时应注意模板的稳定。

(2)上下层模板的立柱应当在一条竖向中心线上,以利荷载传递。

(3)底层支柱必须坐落在坚实的基土上,并有足够的支承面积,以保证浇筑混凝土时不致下沉。

(4)承受底层立柱的地基上必须有排水措施。对湿陷性黄土,必须有防止沉陷的措施;对冻胀性土,还必须有防冻融措施。

(5)浇筑混凝土时,要注意观察模板变化,发现位移、鼓胀、下沉、漏浆、支撑松动、地基下沉等现象时,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6)当跨度等于或大于4m时,模板应起拱;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起拱高度宜为全跨长度的1/1000~3/1000。

4)模板拆除

(1)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除模板而受损坏后,方可拆除侧模。

(2)在混凝土强度符合表1-4规定后,方可拆除底模。强度检验方法:检查同条件养护试件强度试验报告。

(3)对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侧模宜在预应力张拉前拆除;底模支架的拆除应按施工技术方案执行,当无具体要求时,不应在结构构件建立预应力前拆除。

(4)模板拆除时,不应对楼层形成冲击荷载。拆除的模板和支架宜分散堆放并及时清运。

拆除程序一般是后支先拆,先支后拆。先拆除非承重部分,后拆除承重部分,重大复杂模板的拆除,事先应制定拆除方案。

表1-4 底模拆除时的混凝土强度要求

2.钢筋的安装与验收

1)钢筋现场绑扎的准备工作

核对成品钢筋的钢号、直径、形状、尺寸和数量等是否与料单料牌相符,如有错漏,应纠正增补。

准备绑扎用的铁丝、绑扎工具(如钢筋钩、带扳口的小撬棍)、绑扎架等。

钢筋绑扎用的铁丝可采用20~22号铁丝,其中22号铁丝只用于绑扎直径12mm以下的钢筋。因铁丝是成盘供应的,习惯上是按每盘铁丝周长的几分之一来切断。

准备控制混凝土保护层用的水泥砂浆垫块或塑料卡。

水泥砂浆垫块的厚度应等于保护层厚度。垫块的平面尺寸:当保护层厚度等于或小于20mm时为30mm×30mm,大于20mm时为50mm×50mm。当在垂直方向使用垫块时,可在垫块中埋入20号铁丝。

塑料卡的形状有两种:塑料垫块和塑料环圈,如图1-55所示。塑料垫块用于水平构件(如梁、板),在两个方向均有凹槽,以便适应两种保护层厚度。塑料环圈用于垂直构件(如柱、墙),使用时,钢筋从卡嘴进入卡腔;由于塑料环圈有弹性,可使卡腔的大小能适应钢筋直径的变化。

图1-55 控制混凝土保护层用的塑料卡

1—卡腔;2—卡嘴;3—环孔;4—环壁;5—内环;6—外环;7—卡喉;8—卡栅

画出钢筋位置线。平板或墙板的钢筋,在模板上画线;柱的箍筋,在两根对角线主筋上画点;梁的箍筋,则在架立筋上画点;基础的钢筋,在两向各取一根钢筋画点或在垫层上画线。钢筋接头的位置,应根据来料规格,结合有关接头位置、数量的规定,使其错开,在模板上画线。

绑扎形式复杂的结构部位时,应先研究逐根钢筋穿插就位的顺序,并与模板工联系讨论支模和绑扎钢筋的先后次序,以减少绑扎困难。

2)梁板钢筋绑扎

纵向受力钢筋采用双层排列时,两排钢筋之间应垫以直径≥25mm的短钢筋,以保持其设计距离。

箍筋的接头(弯钩叠合处)应交错布置在两根架立钢筋上,其余同柱。

板的钢筋网绑扎与基础相同,但应注意板上部的负筋,要防止被踩下;特别是雨篷、挑檐、阳台等悬臂板,要严格控制负筋位置,以免拆模后断裂。

板、次梁与主梁交叉处,板的钢筋在上,次梁的钢筋居中,主梁的钢筋在下;当有圈梁或垫梁时,主梁的钢筋在上。

框架节点处钢筋穿插十分稠密时,应特别注意梁顶面主筋间的净距要有30mm,以利于浇筑混凝土。

梁钢筋的绑扎与模板安装之间的配合关系:梁的高度较小时,梁的钢筋架空在梁顶上绑扎,然后再落位;梁的高度较大(≥1.0m)时,梁的钢筋宜在梁底模上绑扎,其两侧模或一侧模后装。

梁板钢筋绑扎时,应防止水电管线将钢筋抬起或压下。

3)混凝土浇筑前的准备工作

对模板及其支架、钢筋、预埋件和预埋管线必须进行检查,并做好隐蔽工程的验收,符合设计要求后方能浇筑混凝土。

在地基或基土上浇筑混凝土时,应清除淤泥和杂物,并应有排水和防水措施。对干燥的非黏性土,应用水湿润;对未风化的岩石,应用水清洗,但其表面不得有积水。

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将模板内的杂物和钢筋上的油污等应清理干净;对模板的缝隙及孔洞,应予堵严;对木模板,应浇水湿润,但不得有积水。

4)浇筑混凝土的一般规定

(1)混凝土自高处自由倾落的高度不应超过2m,在浇筑竖向结构混凝土时,倾落高度不应超过3m,否则应采用串筒、溜管、斜槽或振动溜管等下料,如图1-56所示,以防粗骨料下落动能大,积聚在结构底部,造成混凝土分层离析。

图1-56 溜槽与串筒

1—溜槽;2—挡板;3—串筒;4—漏斗;5—节管;6—振动器

(2)在降雨雪时,不宜露天浇筑混凝土,当需浇筑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以确保混凝土质量。

(3)混凝土必须分层浇筑,浇筑层的厚度应符合表1-5的要求。

表1-5 混凝土浇筑层厚度(mm)

续表

(4)浇筑混凝土应连续进行,当必须间歇时,其间歇时间宜短,并应在前层混凝土凝结之前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混凝土运输、浇筑及间歇的全部时间不得超过规定(表1-6)当超过时,应留置施工缝。

(5)由于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上的原因,不能连续将结构整体浇筑完成,并且间歇的时间预计将超出规定的时间时而预先选定的适当部位所设置的混凝土浇筑间隔点称为施工缝。施工缝的位置应在混凝土浇筑之前确定,并宜留置在结构受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施工缝的留置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表1-6 混凝土运输、浇筑和间歇的时间(min)

①柱,宜留置在基础的顶面、梁或吊车梁牛腿的下面、吊车梁的上面、无梁楼板柱帽的下面,如图1-57所示。

图1-57 柱子施工缝的位置

1—施工缝;2—梁;3—柱帽;4—漏斗;5—吊车梁;6—屋架

②与板连成整体的大截面梁,留置在板底面以下20~30mm处。当板下有梁托时,留置在梁托下部。

③单向板,留置在平行于短边的任何位置。

④有主次梁的楼板,宜顺着次梁方向浇筑,施工缝应留置在次梁跨度中间1/3范围内,如图1-58所示。

⑤墙,留置在门洞口过梁跨中1/3范围内,也可留在纵横墙的交接处。

图1-58 有梁板的施工缝位置

1—柱;2—主梁;3—次梁;4—板

5)施工缝的处理

在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已浇筑的混凝土抗压强度不应小于1.2N/mm2。混凝土达到1.2N/mm2的时间可通过试验决定,同时,必须对施工缝进行必要的处理。

(1)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上继续浇筑混凝土前,应清除垃圾、水泥薄膜、表面上松动砂石和软弱混凝土层,同时还应加以凿毛,用水冲洗干净并充分湿润,一般不宜少于24h,残留在混凝土表面的积水应予以清除。

(2)注意施工缝位置附近回弯钢筋时,要做到钢筋周围的混凝土不受松动和损坏。钢筋上的油污、水泥砂浆及浮锈等杂物也应清除。

(3)在浇筑前,水平施工缝宜先铺上10~15mm厚的一层水泥砂浆,其配合比与混凝土内的砂浆成分相同。

(4)从施工缝处开始继续浇筑时,要注意避免直接靠近缝边下料。机械振捣前,宜向施工缝处逐渐推进,并距80~100cm处停止振捣,但应加强对施工缝接缝的捣实工作,使其紧密结合。

(5)承受动力作用的设备基础的施工缝处理,应遵守下列规定:

①标高不同的两个水平施工缝,其高低接合处应留成台阶形,台阶的高度比不得大于1;

②在水平施工缝上继续浇筑混凝土前,应对地脚螺栓进行一次观测校正;

③垂直施工缝处应加插钢筋,其直径为12~16mm,长度为50~60cm,间距为50cm。在台阶式施工缝的垂直面上亦应补插钢筋。

(6)在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已浇筑的混凝土,其抗压强度不应小于1.2N/mm2

②在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上,应清除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以及软弱混凝土层,并加以充分湿润和冲洗干净,且不得有积水;

③在浇筑混凝土前,宜先在施工缝处铺一层水泥浆或与混凝土内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

④混凝土应细致捣实,使新旧混凝土紧密结合。

(7)混凝土浇筑后,当强度达到1.2N/mm2后,方可上人施工。

3.预应力空心楼板施工

预应力空心板是砖混结构中主要的形式之一,如图1-59所示,如果设计采用预应力空心楼板,那么在圈梁施工完毕达到拆除模板的强度要求后,可以根据施工现场的情况进行预应力空心楼板的安装,安装程序主要为坐浆、吊装、就位、板带施工、灌缝等工序。

图1-59 预应力空心板

预制钢筋混凝土板的支承长度,在墙上时,不宜小于100mm;在钢筋混凝土圈梁上时,不宜小于80mm。当利用板端伸出钢筋拉结和混凝土灌缝时,其支承长度可为40mm,但板端缝宽不应小于80mm,灌缝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20。

空心板板孔应在构件出厂前用50mm厚 M2.5砂浆块堵孔,砂浆快凹进孔内50~80mm。

(五)砖砌体的质量要求

1.砖砌体的质量要求(表1-7)

表1-7 砖砌体的位置及垂直度允许偏差

(1)横平竖直。水平灰缝的厚度应该不小于8mm,也不大于12mm,适宜厚度为10mm。

(2)砂浆饱满。砌体水平灰缝的砂浆饱满度不得小于80%。

(3)上下错缝。错缝长度一般不应小于60mm。

(4)接槎可靠。砖砌体的转角处和交接处应同时砌筑,严禁无可靠措施的内外墙分砌施工。

对于不能同时砌筑而又必须留置的临时间断处,应砌成斜槎,以保证接槎部位的砂浆饱满,斜槎的水平投影长度不应小于高度的2/3,如图1-60所示。

非抗震设防及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7度地区的临时间断处,当不能留斜槎时,除转角处外,也可留直槎,但直槎必须做成凸槎,并加设拉结钢筋每120mm墙厚应放置1φ6拉结钢筋(120mm厚墙放置2φ6);间距沿墙高不超过500mm;对于非抗震设防地区,埋入长度从留槎处算起,每边均不应小于500mm,而对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7度的地区,则不应小于1000mm;拉结钢筋末端应有90°弯钩。砖砌体接槎时,必须将接槎处的表面清理干净,浇水湿润,如图1-61所示。

图1-60 斜槎

图1-61 直槎

2.允许偏差符合要求

普通砖砌体的位置及垂直度允许偏差见表1-8。

表1-8 砖砌体一般尺寸允许偏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