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生心理交往中的认知偏差与心理障碍

大学生心理交往中的认知偏差与心理障碍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人际交往中,许多学生以和自己关系的亲疏为依据来评判他人,失去客观判断的立场。(二)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障碍1.羞怯与社交恐惧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对于自己的形象极为敏感,他们希望自己以满意的形象投入交往,特别是希望在异性的心目中留下一个好形象。患有社交恐惧症的大学生常常陷入焦虑、痛苦、自卑之中,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日常交往。

大学生心理交往中的认知偏差与心理障碍

(一)认知偏差

1.对自我认知的偏差

大学阶段正是自我意识成长的阶段,大学生开始对自我有了更多的探索,但由于自我意识不够成熟,很多大学生缺乏对于自我的客观认知和评判,无法判断自己合适的位置。

2.对他人认知的偏差

(1)首因效应。首因效应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第一印象,是指个体与陌生人第一次接触后所形成的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第一印象会影响甚至决定着今后的交往关系,在社会知觉中起重要作用。第一印象如果表现友好,我们会认为此人值得信任;反之如果不友好,就会产生不值得信任的印象,并会表现出敌意。

(2)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晕轮效应是指在对人的某些品质、特征形成了清晰鲜明的印象后掩盖了其他品质特征的知觉。实际上就是个人主观的推断和泛化。由于“光环效应”的存在,一个人的优点或者缺点特别容易被夸大或者遮挡,这样很容易片面地认识他人,并且容易导致交往中对于他人形象的歪曲,不正确的评价,也会对他人产生过高或过低的期望。

(3)“自己人”效应。在人际交往中,许多学生以和自己关系的亲疏为依据来评判他人,失去客观判断的立场。对于和自己关系好的人,明显夸大其优点,甚至缺点也会被评价为优点;而对于关系不好的人,则会夸大对方的缺点,甚至将优点也评价为缺点。

(4)刻板效应,又称“定型效应”。刻板效应是指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人、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以此固定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人依据的心理现象。刻板印象常常是一种偏见,人们不仅对接触过的人会产生刻板印象,还会根据一些不是十分真实的间接资料对未接触过的人产生刻板印象。由于刻板印象建立在对某类成员个性品质抽象概括认识的基础上,反映了这类成员的共性,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信度,所以它可以简化人们的认知过程,有助于对人迅速做出判断,增强人们在沟通中的适应性。但它也容易阻碍人们对于某类成员新特性的认识,使人认识僵化、保守,一旦形成不正确的刻板印象,用这种定型去衡量一切,就会造成认知上的偏差。

(5)投射效应。在认知过程中,大学生形成对他人的印象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特征。例如,对他人有敌意的同学总感到别人对自己也有敌意,戒备心强的人总认为别人也戒备心强。受这种效应影响的人往往比较敏感,常以自己的观点来评判别人,从而带来交往上的困难。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障碍

1.羞怯与社交恐惧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对于自己的形象极为敏感,他们希望自己以满意的形象投入交往,特别是希望在异性的心目中留下一个好形象。因此,这种对交往的过高期望值,使他们在交往中过分紧张,重者还会出现一些症状,如心跳加快、呼吸短促、身体抖动等,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社交恐惧症”。患有社交恐惧症的大学生常常陷入焦虑、痛苦、自卑之中,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日常交往。

(1)表现:表情羞涩、脸色绯红、神情不自然,行为拘谨、动作忸怩、被动交流、说话声音颤抖、手足无措,语无伦次,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严重者不敢见人,拒绝与任何人交往,自我孤立,抑郁消沉。

(2)原因:缺乏自信,患得患失。理想自我过高,追求完美印象。自我意识敏感,人际交往挫折。

(3)调节:放下包袱,树立自信。循序渐进,主动交往。

2.孤独感

孤独感在青年期有其心理上的独特性,随着心理的逐渐成熟,他们越来越发现自我与众不同的特点,产生了与他人交往、了解别人内心世界并被其他同龄人接受的需要。但同时又希望交往中他人接受自己的独特,欣赏自己的与众不同。如果这种交往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便容易感到空虚,产生孤独感,进而发展为自我封闭、不再愿意交往。

(1)表现:学习生活中独来独往,缺乏交往的愿望和兴趣,有意远离集体,自我封闭,孤芳自赏。(www.daowen.com)

(2)原因:家庭环境优越,长期被父母娇生惯养,养尊处优,或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过很大挫折,心理压力大。

(3)调节:积极与人交往。

3.自卑感

自卑感是交往的一大障碍,自卑感容易使人孤立离群。自卑的人会认为自己能力差,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形成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从而发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上的偏差,导致自卑者感到不如别人而丧失信心。

(1)表现: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感到惭愧、畏缩甚至灰心,缺乏独立主见,为人孤独,不愿与人交往。

(2)原因:深层的心理体验是自己看不起自己,自我评价过低,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冲突。

(3)调节: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客观评价自我,修正理想自我,接纳自己的缺点,积极自我暗示,学会自我鼓励与肯定,扩大自我的“开放区域”,进行实践锻炼。

4.嫉妒感

嫉妒感是在交往活动中,因才能、名誉、成就或机遇等不如他人,而产生的羞愧、怨恨、愤怒等复杂的情感体验。

(1)表现:对他人的长处、成就、荣誉、名望十分不满,抱有不友好、憎恨情绪,冷嘲热讽,恶意诽谤;对别人的不幸幸灾乐祸;严重者仇视他人,厌恶他人,产生敌对情绪,甚至有报复和攻击行为。

(2)原因:自我中心,唯我独尊,争强好胜,虚荣,不自信。

(3)调节:加强修养,培养达观的人生态度。自我充实,转移注意。培养真实的自信心

5.猜疑心

猜疑心是在交往中由主观推测而产生的对他人不信任的复杂情感体验。有这种心理的人对别人总是有不信任的态度,认为人人都是自私的、虚伪的,他们总是以一种怀疑的眼光看人,对人存有戒心,总怀疑别人在议论自己、算计自己,自己又不肯讲真话,戴着假面具与人交往。

(1)表现:对他人的言行过分警觉、敏感、多疑,总以为别人看不起自己、议论自己。把无中生有的事强加于人,甚至有时把别人的好心曲解为恶意,严重者发展为癔病或被害妄想。做事谨小慎微,生怕引起别人的不满。经常感到伤感、焦虑。

(2)原因:心理防御过度、不信任他人,不自信,自我投射,挫折经历。

(3)调节:培养理智,切忌感情用事。善于沟通,澄清真相。纠正认知偏差。培养自信,放平心态,不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